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9148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课是内重点篇目复习.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课内重点篇目复习第一册一、跨越百年的美丽1文章主旨: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作者梁衡以抒情的笔墨展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动人”,揭示了美丽的真正内涵。2写作特色:在这之前,如果我们要定义居里夫人,首先想到的毫无疑问是“科学家”之类,很少有人用“美丽”来定义。而在对“美丽”的理解上,作者诠释说:“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这样的诠释使我们对居里夫人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全文,我们更能体会到: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看,凡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的人和人的行为都是美的,只有这样的美才能历

2、久不衰、光照千秋,才能在人类的历史上定格成永恒。其次,本文的文化意蕴还体现在作者充分揭示居里夫人的美的内核上。文章旁征博引大量中外古今名人故事和名言,这些材料有的是类比,如写宋玉、范仲淹的耐得苦读表现居里夫人“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写斯佗夫人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起黑奴革命为了表现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意义,“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得到了永恒,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

3、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有诗化赞美,如白乐天大林寺桃花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主旨强化,如诸葛亮、毛泽东的故事,老子的名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切加深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表达方式及刻画人物手法:作者先叙述后议论,首先用“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点题,接着用倒叙的手法展示一个美丽的镜头居里夫人宣布自己的惊人发现,介绍居里夫人艰苦的科学探索工作,然后展开对居里夫人精神魅力的议论,并深情赞美,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居里夫人美丽的精神世界。作者刻画居里夫人形象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要言不烦,侧面烘托简约传神。文章开头写了居里夫人的出

4、场,“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作者只写了她的裙子、脸庞和眼睛,但是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却已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刻画居里夫人的美丽和心志坚定的特点,作者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二、边城1文章主旨: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

5、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作品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爷爷善良慈祥、以诚待人、古风犹存,有着一种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翠翠美丽纯真、淳朴聪慧、温柔善良,有着一种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天真纯朴。作者凭借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并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由此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对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2写作特色: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

6、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并且充满诗情画意。边城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对地方风物的描绘上。边城偏于川湘交界处,四周环山,河流汇集于此。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和“牧歌情调”,“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

7、,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恬静优美的诗。最后,边城中人物的“生存形式”也是一种诗意。作品描写的是一个乡村式的民间世界,人们的生活是一种停滞的、寂寞的状态。然而沈从文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你还有个你自己。”正是如此,人正是在孤独中认识了自己,形成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形式。翠翠和爷爷,相守于封闭的渡船溪边,在孤独中相互照应,在单调的生活中对每件事都铭记在心。即使是伤痛,也有一种抚平伤痕的诗意。三、

8、合欢树1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合欢树写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也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子欲养儿亲不待”的悲楚,而对母亲的理解促进了作者对生命成长的理解。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达观的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作品中那些软化人心、温暖人心的故事。比如合欢树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或许,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致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长年累月需要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2对“合欢树”含义的理解:母亲合欢树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儿子合欢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心“合欢树”

9、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3语言风格:语言平淡朴实文章的语言看似平静,但细细品味又会让人心灵受到震撼,因为史铁生是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柔、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例如:当“我”为避开记者来到地坛的小树林,“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一种缅怀的氛围自然升起。物是人非,触景生情,作者更多了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和愧疚。又如:搬家后,“我”很少回旧地,不愿意去,推说不方便,以为这样可以治愈伤痛,让记忆淡去。可是当从人们口中听到“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时,“我心里一阵抖”,一切回避都无济于事,时间在这里失效了。想看“树”,又怕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母亲、树

10、,无分彼此。“我”只有“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让“悲伤也成享受“。离开尘世的喧嚣,静静地一个人缅怀,对“我”而言就是莫大的享受。4、艺术手法: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合欢树象征母爱、象征我的成长、象征我的命运)四、最后的常春藤叶1文章主旨:这篇小说用一个构思巧妙的故事,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几个穷苦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创造出真正杰作的画家形象,歌颂了以贝尔曼为代表的普通人的高尚。2写作特色:欧亨利式结尾在小说结构上,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竟是贝尔曼画上去的这一最重要的事实,到小说结尾才作了交代,使读者在发出意料之外的惊叹之余,细细寻思,又

11、不能不承认故事发展得合情合理。作者在前文已作了必要的铺垫,不着痕迹地设下伏笔,如贝尔曼尽管脾气暴躁、缺乏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当他得知琼珊的想法后,跟苏艾一起“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苏艾最后道明真相的一句,“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前后照应小说在前后照应方面颇具匠心。如苏艾说琼珊病前曾希望有一天去那不勒斯海湾,而琼珊在后文对生的信心的恢复征兆之一就是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又说医生曾说琼珊生的希望是十分之一,而苏艾后来安慰琼珊,说她生的希望是十比一。3刻画人物手法:小说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老贝尔曼的形象。贝

12、尔曼是作者所要竭力赞美、讴歌的人物,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但在前文写他时并没有用太多篇幅,而是始终把他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暴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要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似乎变成了他爱说大话的证明)。直到文章的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揭示他的崇高品德,完成形象的塑造。小说先抑后扬,前后对比,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4语言风格:作者用幽默、夸张、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比如:“到了11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

13、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而摸摸。”五、邂逅霍金1文章主旨:本文作者葛剑雄是一位历史学家。在剑桥访学期间,他在散步时与霍金匆匆见过一面,这一见面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印象最深的不仅是霍金“独特的形象”(“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还有周围的人面对霍金时的那份平静、剑桥大学那种看似冷淡却隐藏着大爱的人文环境。是什么让声名显赫的霍金如此平静的生活着呢?作者由此感慨:这是因为霍金处在个人价值得到

14、充分尊重、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尤其是身处大家都懂得个人价值和时间可贵的剑桥,周围的人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生存的权利,“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作者不仅对霍金克服病痛攀登科学最高峰的毅力精神表示了深深的敬意,还对培育、涵养了霍金的人文环境给以高度赞美。2作品意义: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联想到中国的现实,抒情和议论有很强的针对性。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是,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以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作者希望中国也能有这样的人文环境,希望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第二册一、老王1

15、、主旨:老王是一篇写人散文,课文通过记叙作者一家和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出老王的朴实、善良、忠厚、知恩图报等优良品德,表达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不幸者的悲悯,以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老王的自责和深刻反省。2、写作特色:文章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从三个不同视角,用白描手法写出老王的诸多不幸:第二自然段借老王的自叙交待他生活处境艰难:是个单干户,年老,无亲无故;第三自然段从旁人的眼光写出老王生理上的不幸:“田螺眼”,周围人嘲讽他,而作者的女儿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 第三自然段借助作者夫妇的眼光写出老王居住环境之差。从第五自然段开始,详细叙述“老王给我家送冰”、“送作者的丈夫默存去医院”及

16、“临终前老王到我家送鸡蛋、香油”等细小的生活场景,着力刻画外貌、言行表现人物,也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老王”的形象:老王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纯朴善良,体质的羸弱多病与精神的洁净,地位的卑微与品格的高尚,文化水平的低于思想境界的高,自己的贫苦与对别人的慷慨,生活的“苦”与灵魂的“善”,在层层对比中深化人物形象。文章末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也许作者认为老王生活贫困,自己给予他的多是经济上的帮助,却没有更好地体会到老王为人的纯朴坦诚,这恰恰是金钱买不到的真情,是极为珍贵的,是无价的。作者的反思表现出她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敬重,而且相比之下感到自己在生活中“占有”得太多虽然作

17、者也并不富裕流露出作者的平民情怀。3、本文的语言:平淡有味。本文用语平淡,多用短句,但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感情。如写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坚决不肯拿钱”,拿钱后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只言片语,写出了互相的体谅,尤其是相比之下困难得多的老王对他人的关心;但是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而且“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二、项链1、主旨:项链讲述了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能够出风头,借了好朋友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丢失了,从而不得不花费十年光阴进行赔偿,最后方知那不过是一条假项链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下层社会人物的深切同

18、情。2、写作特色: 全文构思精巧: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知真相 本文精巧的构思还体现在安排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和伏笔。伏笔是叙事类作品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这种手法能使文章结构谨严、行文严密、情节发展合理。本文中伏笔手法的运用共三处: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当然可以”,而玛蒂尔德却备受感动,“跳起来”搂她亲她,没有察觉朋友口气的随便。赔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文末点穿项链时赝品也就完全在意料之中。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主

19、人公玛蒂尔德丢项链前的心理状态和十年后的心理变化,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感人,栩栩如生。玛蒂尔德虽有不切实际、虚荣浮华的一面,但也有诚实、善良,不屈服命运的平民品格。三、回忆鲁迅先生1、主旨:本文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在文中,作者撷取日常生活的片段(“笑声明朗”、“步履轻捷”、“鉴赏服饰”、“真诚待友”、“认真读信”等),勾画出一个热情、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2、写作特色:本文讲求“以小见大”,于细微处彰显鲁迅伟大思想和人格。如“鉴赏服饰”中提到鲁迅对别人的穿着“不大注意”,但又写到“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足见一个细

20、致、随和、善解人意的鲁迅形象。又如最后一个片段中提到明明是对青年人写信草率“深恶痛绝”,但却仍是“展读”信件,“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对青年人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3、语言风格:浅白质朴如文章开头“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再如“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这句中,用一个平淡无奇的“冲”字立刻描摹出了鲁迅的明朗、可笑,形象鲜明。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主旨: 本文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伟大的无

21、产阶级导师马克思时用英语发表的悼词。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2、写作特色:本文作为一篇演讲词,在结构上、段与段的衔接上凸显逻辑严密、严谨的特点: 紧扣“悼念伟人马克思”这个中心,按“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层层展开;本文运用承递性语句及过渡性段,如第2段总起下文,第4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赞扬,也明晰了作者的思路。 在高度评价马克思的科学思想后转向赞扬其革命实践,体现了段与

22、段衔接的严密: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源于其卓有成效地参加各种摧毁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革命实践。因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伟大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这辩证的逻辑使文章显得严密而富有深度。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演讲词一开始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记叙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多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抒发情怀,三者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

23、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纷繁芜杂”。“纷繁芜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五、为了忘却的记念1、主旨:本文是一篇深邃隽永的怀人记叙散文。鲁迅先生记叙自己和白莽、柔石等革命青年作家的交往,赞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想;同时无比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血腥罪行及其卑劣手段,决意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与黑暗势

24、力继续斗争。2、写作特色:在表达方式上,文中记叙、议论多与抒情结合。如文章首尾侧重于议论抒情,中间重在记实性的叙述描写。又如在记叙与白莽的三次见面后,又通过“明珠暗投”等议论,表达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再如,在记叙柔石“身上中了十弹”后,“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多的朋友”和“惯于长夜过春时”的议论和抒情,正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练。“悲愤”二字首尾联结,各部分过渡巧妙,结构严谨有序文章五个部分,“悲愤”二字首尾联结,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形成有机整体。第一部分写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柔石送去的,借以引出柔石,柔石带出冯铿。第三部分又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从书落入反动派手里转向记叙他们共同被捕并受害

25、的情况。最后补写李伟森、胡也频。环环相扣,将全文涉及的众多人事串联起来,脉络清晰。写人或详或略,或浓或淡,皆臻佳妙“左联五烈士”中胡也频与鲁迅先生仅见一面,李伟森未曾见面,于是本文一笔带过,从略处理。在熟悉的人中,白莽、柔石与鲁迅熟悉的程度远胜冯铿,于是前者详写,后者略写。写白莽以见面先后为序组材,逐层显现,简而明;写柔石,以“迂”的性格为线索,如金线穿珠,富而丽;写冯铿,以存疑破疑为线索,欲扬先抑,少而精。写人时选材和笔法非常讲究。六、阿房宫赋1、主旨:作者极力描绘阿房宫的宏伟与精巧、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

26、,滥用民力,以致重蹈覆辙。2、写作特色:比喻、夸张等手法的娴熟运用,想象丰富奇特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中明星荧荧是比喻妆镜纷繁,亮光闪闪; 绿云扰扰是比喻宫女去鬟又多又黑;渭流涨腻是夸张浮在水中的脂粉之多之厚: 烟斜雾横是夸张地描写焚烧香料时的烟雾之浓。又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 这六个句子,用排比手法,虽表达的是同一意思,但并不重复,虽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每句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

27、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相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鲜明的对比与类比如末尾一段,以六国与秦对比,以秦与“后人”类比,既阐明天下兴亡的道理,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讽谏之意。描写、铺排和议论的综合运用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3、语言:骈散结合本文是一篇文赋,文章发挥了骈文的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8、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作结。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七、黄州快哉亭记1、主旨:苏辙被贬筠州期间,借为快哉亭作记,表达寄情于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写作特色:以“快哉”之意行文布局文章从亭名“快哉”落笔,写出了登亭远眺的景致,说明“快哉”命名之由来,在由自然景观转笔凭吊人文胜迹。然后笔锋一转,探求“快哉”由来,叙述当年宋玉和楚王所畅论的“披襟当风”的故事,并以此为喻,阐述了人生在世,如何面对挫折的问题,得出“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融叙事、抒情、议论为

29、一体,文势起伏跌宕,汪洋澹泊。文章前两段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这一层记叙中夹杂议论,描写中渗入议论,抒情中融合议论。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议论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议论自然妥帖,糅合在记游文字中,又兼以景色为据,所以主旨的阐发就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八、项脊轩志1、主旨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和深情怀念,并抒发了物在人亡、抑

30、郁萧索的身世之感。2、写作特色: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作者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顺着这条感情的线索,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续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胸臆,将“悲”、“喜”之情交织在一起。文中所叙为居家琐事,但作者善于通过典型细节来描摹刻画:如: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以致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又如借老妪之口,回忆母亲遗事,“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情意缠绵,感人至深。再如回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和殷切期望: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31、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持一象笏至”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最后用“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表现对妻子的无限哀思。这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不在写轩。看似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怀念的是人;文章妙在写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这样的构思使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显得情致幽深,别具含蕴。3、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饰如“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

32、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展现项脊轩的环境以及作者虽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读书生活,文字平淡朴素,但淡中有味。又如,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清烈的辞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九、梦游天姥吟留别1、主旨这是一首古体抒情诗。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天姥山,借描绘仙山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现实的弃绝、对理想世界的追求。2、写作特

33、色:结构美:别出心裁一“梦游”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梦游”这条线索,先写入梦缘由,次写梦游过程,再写梦游后感慨。从现实到梦境,从梦境到现实。意境美: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照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像,还有琼楼银台、富丽堂皇的仙府等。修辞美:如首段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用瀛洲“信难求”来反衬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接着用夸张和拟人的笔墨,写出天姥连天雄伟壮丽。情感美:本诗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

34、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第三册一、白莽做孩儿塔序 作者:鲁迅【文章主旨】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本文虽名为序,却突破了一般序言平实介绍的藩篱,作者以炽热而深沉的感情,高度赞扬了革命者白莽的诗的战斗锋芒和清新明朗的风格,寄托了对革命烈士的深深思念和火一样的友情。【课文导读】这篇序以“这就使我更加惆怅”贯穿,思想感情丰富而深沉。第一段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第二段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于是更加惆怅第三段写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第四、五两

35、段评价白莽及其孩儿塔的出版,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巨大生命力从而走出惆怅。【艺术手法】比喻对比。如第四节对白莽诗的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对比,形象地把孩儿塔比作“东方的微光”“冬末的萌芽”“林中的响箭”“进军的第一步”高度肯定了孩儿塔诗集的战斗精神,而“爱的大纛”和“憎的丰碑”把怀念战友,揭露敌人,歌颂光明的感情熔于一炉,构成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语言特色】整散结合。整篇书序以精炼的语言、浓郁的抒情以及强烈的节奏感为特色,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前三段主要以散句形式叙议抒情

36、,第四段则主要用整句形式,诗的语言阐发感情,结尾段又回到用散句表达。这种整句与散句交错出现的语言表述形式,不仅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读来别有韵味,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二、想北平 作者:老舍【文章主旨】想北平老舍客居青岛时写的一篇怀乡之作,作者用舒缓而平淡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闲雅而热烈的情怀。【课文导读】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老舍于是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

37、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真切深沉的爱。【艺术手法】对比和细节描写1、 对比: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

38、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2、细节描写:如“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细致地展现了北平接近自然这一点。正是这样细致地描写表明了作者对故乡细腻而深沉的爱。【语言特色】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老舍的京味文字富有生活气息,亲切感人。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

39、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三、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作者:冯友兰【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回顾了自己与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往事,用心体悟了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又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流露出对蔡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导读】文章从两方面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1、“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作者一些了散见于蔡先生交往的故事:初见,感受其蔼然仁者,慈祥诚恳;请先生开证明,亲见其从容不迫,超乎事务之外的气象, 在美聆听先生演讲,再次领受其慈祥诚恳,风趣的言语。2、“兼容并包”的教育

40、思想 先阐述内涵(唯才是举,百家争鸣)。接着论述“兼容并包”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北大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两方面的关系:后者源于前者,其实质是真诚。(只有真诚的人,才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有了此力量,才能有“兼容并包”的理想和实践。) 结尾再次强调作者心中蔡先生的地位,称赞他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艺术手法】叙议结合,以小见大。将蔡元培先生的点滴小事和教育理念置于民族文化“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背景下,赋予文章厚重的文化意义,更显出一位蔼然仁者,本色书生,一代宗师的生命意义。 【语言特色】本文文字平实,娓娓道来,恰如蔡先生本人之平

41、和、亲切、自然。四、秋水(节选)(庄子) 【文章主旨】这篇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伯见北海若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给我们的启示: 从为学上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个人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在求知途上始终保有一颗谦卑的心。 从做人上来讲,不要被固有的条条框框过多地束缚住,而在生活中常可跳出功利的价值标准,将自己“悬置”,以达到宠辱不惊,内心自由的人生境界。【课文导读】节选的文字共两段。第一段写河伯由狂妄自大到自知渺小的变化。开篇写“百川灌河”的壮阔,引出河伯洋洋自得的心态;继而写“不见水端”的大海,与“泾流之

42、大”的黄河对照;在小、大对比中引出河伯“望洋兴叹”的自我否定,为下文北海若的正面说理作好铺垫。第二段写北海若对河伯讲述“大理”。开头“井蛙夏虫曲士”一组排比兼比喻的句子,分别从空间、时间和所受教育的条件等角度,具体指出河伯自鸣得意的、浅薄,是由于他所生活的黄河崖涘的环境制约;说明人的认识受环境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艺术手法】1、 形象化说理 第一,人物刻画中寓理:写河伯,有喜有叹,形显声闻;写北海若,如师如长,谆谆教诲。“北海若”与“河伯”的形象含有作者自况和学说思想对立面的影子。第二,景色描写中寓理:写黄河,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浩淼无际,茫茫无涯,意境开阔。河流景色

43、与大海景色的对照描写中寓有认识有限,知识无限的哲理。第三,巧用比喻说理:用“井蛙”、“夏虫”、“曲士”设喻,来说明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和所受教育等生存环境的制约。文章就是这样运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抽象的事理。2、内容连贯,先描述,为后面说理作铺垫,层层递进。文章前一段的描述为后一段说理作铺垫,且说理层层递进:由黄河到北海,再到天地,由天地转到万物,再到人类,到个人,是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说理过程。这种层递式议论形成的严整结构,俨然如一座议论的大厦,气势不凡。3、综合运用排比、反问、对比等手法。 “井蛙夏虫曲士”的排比;三个“不似乎”的连珠式反问;“河景”与“海景”、“小石”与“大山”、

44、“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个人”与“万物”等对比,使文章形成充沛的语言气势。【语言特色】汪洋恣肆,气势充沛五、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文章主旨】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从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淡泊得失的旷达情怀。这种思想对我们面对人生旅程中的不如意大有裨益。 【课文导读】第一段情景交融,壮美之景旷达之情-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第三段先扬后抑(曹操),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四段以水月为喻,由自然到人生谈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角度看,万物和人类可谓瞬息万变,连一代英雄曹操也已烟消云散,我们有何必为人生得失而悲伤呢?从不变的角

45、度看,万物与人类都是无穷尽的,我们又何必去羡慕长江之无穷呢? 所以,人生不必悲伤,人对人生中所遭遇到的荣辱得失,寿夭生死就会淡然处之;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死亡只是回归大自然罢了,为何不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用它? 感情线索:乐-悲-乐 。首段写乐,从第二段开始乐转悲,文末“客喜而笑”,又转悲为乐,以畅饮,酣睡达旦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密,再次表达了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的旷达情怀。【艺术手法】 1、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景、情、哲理融为一体 2、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

46、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旷达,借此手法,使文势形成波澜,将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清新流畅,骈散结合六、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文章主旨】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而不要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课文导读】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

47、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艺术手法】、运用对比,使后文议论不显生硬,前洞“平旷”-后洞“幽深”;前“记游者甚众”后“来而记之者已少”;进洞时欣喜-出洞后懊悔。 、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前半部分主要是记游,后半部分主要是说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记游时句句为后面说理作铺垫;说理时又处处紧密联系记游,明写记游,暗寓哲理。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