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9633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7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货币神秘面纱.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 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二)教材内容,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本目是这样展开的: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中让学生明了,货币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得以出现的。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

2、一般等价物。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本目分析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同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格。明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第三目:纸币。本目通过叙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三)教材特点, 选取了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适当调整,高度浓缩;淡化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了生活逻辑。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形成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论生活”的编写思

3、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2)能力目标 1、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立。 2、从一个

4、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二、学生分析,高

5、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三、教学方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学法: 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四、教学流程,情景导入活动探究生活践行,【情景导入】,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

6、纱。,探点一:货币的本质,活动一: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多媒体展示案例情境,【活动探究】,探题:,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结论: (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解情况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活动二: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

7、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多媒体逐步展示,(三)分析比较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探点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活动一: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探题:, 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

8、这种作用? 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活动二: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创设教学情境,探题:, 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结论: 结

9、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2: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综合上述结论简单说明货币一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探点三:纸币 活动一:剖析案例,分析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多媒体播放,探题1:从交子的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

10、,结论1: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符号。 结论2: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探题2: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结论: 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二)剖析案例,分析“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

11、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抢购各种物资。,探题1: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探题2: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

12、。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三)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现场调查: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结果感知: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生活践行】,情景体验:多媒体播放图片:“纸币帆船”、“流动广告”、“儿童纸币”。,行为警示:,货币的整洁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水平。故意毁损人民币,严重损害了人民币形

13、象,缩短了人民币的使用周期,而且扰乱了人民币流通秩序。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四、板书设计,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其与货币的关系 2、货币的出现 3、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基本属性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货币的其他职能 三、纸币 1、铸币的出现及其发展 2、纸币的含义、本质及其优点 3、纸币发行量的决定及其影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正确对待人民币,打击制造假币的行为 5、纸币的发展,五、我为什么这样上课,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依据课标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减去了商

14、品概念,增加了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是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求,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货币本质时减少难度。,2、教学策略的选用,(一)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有些学生并没有体验比如确定交换比例,但是它能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合,是可以体验的。),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

15、并形成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力求实现认知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感悟,因此学生不仅“懂”,而且“信”,从内心认同、接受这些观点和理论,进而能够主动

16、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有助于实现知、信、行的统一。,六、教学反思,反思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经济生活的第一框题的内容,虽然以一个框题的形式呈现,按要求应该是一个学时完成的。但本框题涉及的重点知识有很多: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历史;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其其他职能;纸币的含义优点及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问题,这在以前是要三个学时来完成的,现在想用一个学时来完成有些难度,需要教者优化设计。,反思二:,对于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虽然只要求做一般的了解,但讲解起来却也十分麻烦,首先得从生活入手,分析商品

17、的共性,商品的含义及其属性中的使用价值还比较容易,而价值确实是很抽象的东西,并且经济学中的价值不同于平时文学中所理解的价值,必须用非常通俗的话语讲述非常抽象的东西,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反思三:,对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我主要采用了故事讲述形式来让学生在头脑中真正想象出一幅幅原始交换的情形,当讲述到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时候,将学生拉进来,设想自己是原始人,亲自进行交换,体验物物交换带来的困难,我觉得只有真正体验到的东西印象才会深刻,也才能够真正深刻地体悟到物物交换的困难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也才能透彻地明白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我还发现这样的参与还为货币含义本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不必过多讲解学生自然能够得出结论。,反思四:,我觉得一堂有效的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合理地引导,尤其是集体的引导,要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体验很重要,所以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但形式的选择固然重要,也不能流于形式而忽略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互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