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狄更斯.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40498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狄更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四节狄更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四节狄更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节狄更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狄更斯.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节,狄更斯,一、狄更斯的生平与创作简介,19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我们的文学史中除了莎士比亚以外,再也没有别人比狄更斯显示了更大的创作才能。狄更斯创作之笔所刻划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从匹克威克先生的马车夫一宜到韦格先生的嗓子嘶哑的驾车人,无不如此。 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12岁当学徒,开始独立谋生。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创作分期(一),第一时期(18331842

2、):探索期 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利佛退斯特(一译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老古玩店(1841)和巴纳比拉奇(1841) 创作小结: 1、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基调温和乐观,充满道德说教。 2、结构上采取流浪汉小说形式;运用讽刺、幽默手法。,创作分期(二),第二时期(18421850)过渡时期 特写集 游美札记 (1842 )、长篇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 、中篇小说圣诞之歌(1843)和钟声(1844)、董贝父子(1848) 、大卫科波菲尔(1850) 创作小结: 1、加深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仍有道德说教和人道感化思想。 2、结构完整

3、,流浪汉小说的痕迹逐渐消失。 3、运用辛辣的讽刺和夸张手法,更加深入地揭示时代特色。,创作分期(三),第三时期(18501870)高峰期 主要作品:荒凉山庄(18521853)小杜丽(18551857)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 创作小结: 比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寄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以及英国社会风尚的日益腐化,表现出劳资矛盾的激化,但又不能正确理解工人阶级的斗争,作品呈现出深沉严肃的格调,并发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呼吁。其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一部正面反映了劳资矛盾的作品。 小说最突

4、出的艺术特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逼真的描绘,夸张又带有漫画意味的手法,使得人物具备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图片链接:狄更斯评价,图片链接:创作中的狄更斯,三、狄更斯小说的思想特色,1.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2.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提出一些社会问题。 3.是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当狄更斯于1870年逝世时,英国生活上失去了某件不可弥补的东西,失去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曾经照亮这个世纪了无生气的商业主义,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并使人们所陷入其中的残酷行为受到破坏。 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影视资源链接:雾都孤儿电影片段,二、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尔,大卫科波菲

5、尔 David Copperfield (1849-50),家庭婚姻问题 大卫与母亲继父 姨奶奶贝茜堕落的丈夫狄克先生(白痴) 辟果提先生一家(异姓的结合) 大卫与朵拉(朵拉:孩子妻,大卫母亲的影子)不为金钱,专为爱情。 米考伯先生一家(米考伯先生:作者父亲的艺术形象),子女众多的家庭。 大卫与艾格尼丝,美满的婚姻。 在婚姻中,没有任何悬殊大过思想和信念的不合.(45章),孤儿问题:狄更斯自己的人生感受; 小资产阶级的出路问题:诚实奋斗。相反,希普。 中间状态:米考伯先生,迷途知返。 阶级对立:斯提福兹与辟果提先生;斯提福兹与穷教员(其母在济贫院); 善恶对立:斯提福兹、摩德斯通、希普与辟果提

6、一家、大卫、姨奶奶、艾格尼丝、米考伯先生等。,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1849-50),解决之道: 有钱者要行善心:贝茜小姐(收养狄克先生和大卫); 有仇者要相互宽恕:海木与斯提福兹;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斯提福兹葬身大海;希普犯罪入狱;贝茜小姐财产失而复得;大卫终于功成名就,与艾格尼丝结成美满婚姻。,大卫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1849-50),艺术特色,多元整一的情节结构。以大卫的成长为主线,同时涉及多个家庭,回忆笔调,温馨抒情。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孩子妻,小大人,怪脾气,乐天派,三恶人。 夸张幽默的艺术风格。姨奶奶、辟果提、密考伯。,

7、四、双城记赏析,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巴黎和伦敦两大城市,故名“双城记”。 由三部分组成: 1.复活露西的爱将使父亲恢复理智 2.金钱露西源源不断地施爱于亲人 3.暴风雨的踪迹革命,图片链接:双城记书影,影视资源链接:双城记电影片段,五、创作意图,狄更斯是一个反暴力的道德主义者,当他目睹了当时英国社会贫富悬殊日盛,贫困受压者的不满、反抗情绪急增,唯恐由此引发法国大革命这样的暴力动乱。为此,他企图通过双城记探讨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原因,并从道德的角度作出评判,以警示现实中的英国统治者。,拓展资源链接:宣示人性精神的持久艺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是信

8、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六、主要人物: 理想中的人物: 梅尼特医生 露西 代尔那 卡尔登 批判对象: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 群众代表:德伐石太太,图片链接: 德伐石太太,图片链接:双城记剧照,梅尼特医生:,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为厄弗里蒙写信向朝廷告发,却被侯爵兄弟关进监狱。在出狱无望的情况下,他写下了一份文件,控告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及这家族的每一个人。然而他毕竟是个人意志力不能持久。长期的监

9、禁使他丧失了理智。一个好人失去了理智,这应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最后,医生在女儿的照料下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这是狄更斯给自己以信心,希望能肯定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卡尔登:,卡尔登也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却不善钻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 的“精明”,因而总是被人利用,自己却默默无闻。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却是金钱与成功。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痛苦失望中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卡尔登的本质是好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他爱上了露茜,知道自己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后,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为了露茜一家

10、人的幸福,他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自己上了断头台,把利他注意发展到顶峰,放射出奇异的光辉。这是典型的“生命成可贵,爱情价更高”,因此,这个形象是让许多人喜爱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人命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他害死了一家5口人。他害死贫民的孩子,却反过来责怪孩子的父母没管好孩子,惊吓了他的马。他毫无仁爱之心:一个农妇向他要一小块小木块或石头,刻上名字放在丈夫的坟前,他却断然拒绝了。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最后他被革命党人刺杀。这个形象是作者作得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贵族阶级的代表。,代尔那:,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物,他处于一个罪恶

11、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是“鸡群中的凤凰”。他主动放弃爵位、官衔、财产、隐名换姓,到英国当教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解决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无疑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想要树立两种典型,展示两种相反的前景。他希望,贵族阶级的人物都像达尔内一样,反躬自省、仁慈善良,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埃弗瑞蒙德侯爵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得伐石太太:,在这部小说中,还有革命群众的代

12、表就是得伐石太太。他就是被侯爵兄弟虐杀的农妇的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她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得伐石经营小酒铺,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带领妇女用编排的办法把政府和贵族的罪恶记录下来。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加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他还杀死了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并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他被作者赋予了坚定、冷峻、没有仁慈、不讲怜悯。, 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1. 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大革命的正义性; 2. 同情平民,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3.小说中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拓展资源链接:双城记结构分析,三条线索: 1、马奈特医

13、生的故事(主线) 2、达奈的故事 3、德发日夫妇的故事 三个部分: 时代、金钱、暴风雨的踪迹 小说横向围绕着马奈特的受迫害展开叙述,以“时代”、“金线”、“暴风雨的踪迹” 为纵向叙述框架来结构小说。使复杂的人物关系联结成一个网状结构,纵横交错,经纬编织,严整有序。,图片链接:双城记插图,图片链接:双城记插图2,八 、 人物形象,双城记中的人物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其性质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城乡劳动者对革命怀有巨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但他们在文化上、思想上、政治上还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因此,不可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相反,带有极大的狂热性和盲动性。作者写他们外表上粗俗鄙陋,缺乏教养,但他们复

14、仇时不怕牺牲,对革命事业忠贞执着;在和平生活中他们令人怜悯,在革命中,他们令人惧怕。作为文学形象,他们并不唤起人们的恶感。,拓展资源链接:以德发日太太形象为例,她苦大仇深,天生具有革命性,在革命中是 一员猛将。她自幼深怀家破人亡之恨,日夜等待 着复仇之日的到来。她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和政治 教育,再加上生性强悍固执,感情用事,在革命 高潮那万众鼎沸的时候,她丧失理性,成为苦苦 追杀的复仇者和野蛮疯狂的嗜杀者。狄更斯通过 她反映了一种非人的人性,体现了残酷的复仇和 暴力。,拓展资源链接:人物形象创作意义,小说告诉我们,民众因遭受野蛮压迫而奋起反抗,固然有其正义性,然而暴力本身却有非理性,因仇恨而起的

15、报复无疑会丧失正义性,尤其是盲目和麻木的杀人,除了制造暴力恐怖,并无法消除邪恶,反而会加剧人与人的仇恨,进而使人的行为更趋邪恶。,九、双城记的艺术特点,1.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2.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具有史诗般磅礴的气势 。 3.成功运用了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4.语言表达上运用特殊的技巧、句法和词法。 5.独特的幽默和讽刺。,十 、狄更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链接:狄更斯的人生观,他是个浓厚的人道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行恶者是良知的一时迷误, 不能就此在肉体上毁灭之,而应在道德上感化之,使其人性之善得彰。至于受压迫者,即使一时遭到邪恶势力的迫害,也不应以暴抗

16、暴,而要以仁爱去化解仇恨。 这既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创作观,无论在双城记还是雾都孤儿等其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双城记有些地方取材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有些地方取材于一部古老的通俗闹剧死去的心。这部小说情节精采,结构谨严,还有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有弱点的主角”,这角色对女读者们总是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本书中的许多奇遇,除了小说外,还广泛地以其他艺术形式出现。许多不喜欢狄更斯其他作品的人倒十分偏爱双城记,而许多热爱狄更斯的人却不肯把双城记读上两遍。这是作者所有的小说中最缺乏狄更斯风格的一部了。 剑桥英国文学史,知识链接:双城记评价,参考文献: 狄更斯全集(全19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赫皮尔逊:狄更斯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安莫洛亚:狄更斯评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伊瓦肖娃:狄更斯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罗经国编:狄更斯评论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