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41020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太原54中 樊金凤,2,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使观念变成现实),物质性活动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主体,对象,范畴,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相比蜜蜂采蜜,人类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4,特点二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特点三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一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5,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

2、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经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里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了。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 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是发神经病吗?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 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格物”能否“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得出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3、6,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懂得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7,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8,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吃一

5、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11,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一个人观点、认识的对与错,真的像庄子所说没有办法断定了吗?怎样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用什么去检验呢?,12,实践,符合,客观世界,认识,指 导,改造,不符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3,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14,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15,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行知行,16

7、,实践,含义,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小结,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7,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8、,综合提高,18,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