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发热.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41626 上传时间:2019-04-06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发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7章发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7章发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7章发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发热.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发 热 FEVER,要求: 掌握内生致热原(P)的概念、种类、性质、来源及作用部位 中枢发热介质的分类 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的主要改变 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分期、各期热代谢的特点,一、概述: (一)发热的概念: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时称为发热(fever)。,(二)过热的概念: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这类被动性的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erthemia)。,体温升高,生理性体温升高,(如:月经前期、剧烈运动

2、、应激时),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过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主动性体温升高,以适应上移的体温调定点。),(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二、病因和机制:,发热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有不少机制仍未查明,但主要的和基本的环节已比较清楚,目前认为发热主要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内生致热原产生、释放,体温调节中枢,中枢介质释放,调定点上移,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一)发热激活物: 、定义: 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分类:,某些体内产物,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全菌体、

3、外毒素 :全菌体、胞壁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全病毒、血细胞凝聚素,全菌体、荚膜多糖,钩体: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外致热原,发热激活物,(二)内生致热原: 、定义: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 、细胞来源: ()巨噬细胞类:有单核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滑膜巨噬细胞、骨髓巨噬细胞等。,()肿瘤细胞:包括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何杰金淋巴瘤细胞、肾细胞癌细胞。 ()其它细胞:包括郎罕氏细胞、表皮角化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等。,3、内

4、生致热原种类和性质: EP是一组内源性的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各种蛋白水解酶均能破坏其致热性。此外,EP还表现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目前,所公认的EP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细胞介素()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 ()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干扰素()细胞对病毒感染的产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IL-6)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 、作用部位: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位于:延髓、脑桥、中脑、脊髓等。,EP通过有孔毛细血管作用于血管外间隙

5、中的巨噬细胞,后者释放发热介质作用于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发挥作用。此外,巨噬细胞释放的发热介质也可弥散通过室管膜血脑屏障的紧密联接,作用于POAH的神经元。,中枢介质,正调节介质 (促进性介质),负调节介质 (抑制性介质),前列腺素E (PGE2),Na+/ Ca2+比值,环磷酸 腺 苷 (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精氨酸加压素(AVP),黑素细胞刺激素(-MSH),脂皮质蛋白-1 (LipCortin-1),一氧 化氮 (NO),、作用方式:,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的特点:,四、热限及其意义: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

6、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五、发热机体功能与代谢的变化: (一)功能变化: 、心血管系统功能 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约18次/分。这是血温增高刺激窦房结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上升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上升。在高峰期由于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会轻度下降。但体温骤降时可因大汗而失液,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呼吸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时,由于血温增高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作用,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可引

7、起呼吸性碱中毒。另外,持续的体温升高可因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的抑制,使呼吸变浅慢或不规则。,、消化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使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功能异常。患者可表现为食欲低下、恶心、呕吐等。由于胰液和胆汁等分泌不足,可发生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不良,加之胃肠蠕动减弱,使食物在肠道发酵和腐败,产气增多,临床表现为便秘和腹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 发热患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突出的症状是头痛,其机制未明。部分病人有谵语和幻觉。小儿在高热时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常见于出生后6个月-6岁之间的儿童,称为热惊厥。其发生的具体机制有

8、待进一步研究。,(二)代谢变化: 、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 三者的代谢均加强,各种维生素消耗也增多。 、水、电解质的代谢 可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六、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发热既是多种疾病重要的病理过程,也是机体抵抗致病因侵袭的防御反应之一。因此讨论发热的生物学效应不能只限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变化导致的体温升高,而且还要看到EP作用于其它靶细胞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这其中有损伤的一面,也有抗损伤的一面。,发热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所以对发热的处理原则应掌握以下几点: 1.应针对发热原因进行积极治疗,以中断激活物的作用。 2.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若体温不太高,不要随便退热,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3.对高热(如40以上)或持续发热的病人,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采用适当的退热措施。对恶性肿瘤患者和心肌梗死、心肌劳损者及孕期妇女的发热,也应及时解热。,4.针对发热机制中心环节,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包括物理降温、化学性解热药和类固醇解热药等的合理应用。 5.适时补充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补给糖和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