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51025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總平面规划设计要点一、标示建设用地的范围、道路及建筑红线的位置,用地及相邻有关地形、地物、周边市政道路的控制标高;明确新建工程(包括隐蔽工程)的位置及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道路、广场、停车位布置及地面雨水排除方向。二、总平面设计时必须严格执行当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规划设计条件:1、建筑物后退红线的要求2、地下室后退红线的要求3、建筑物间距4、计算规则三、总平面设计宜单列一张交通路线分析图,表明机动车出入地下车库(停车场)的路线,消防车进出小区的消防车道、高层建筑登高面及登高操作场地及回车道或回车场。机动车到达每单元的路线图(住宅)。并遵循机动车道路最小的转弯半径内侧小汽车6m,大型汽车10m。满

2、足消防车通行12m的原则。四、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7.5米的安全距离,出入口应距离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并应右转出入车道。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42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

3、水井、采光井等;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412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415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2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3 距地铁出

4、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5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五、竖向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413 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2 基地地面高程应与相邻基地标高协调,不妨碍相邻各方的排水;3 基地地面最低处高程宜高于相邻城市道路最低高程,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3.0.7 同一城市的用地坚向规划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

5、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应符合3.0.7的规定。 水准高程系统换算 表3.075.0.3 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内的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和通风的要求;2 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其下缘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7.0.2 道路规划纵坡和横坡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应符合表7.0.2-1的规定;海拔3000-4000的高原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不得大于6%;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 表7.0.2-1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最小坡长(m)快速路0.24290主干路5170次干路6110支

6、(街坊)路8602 非机动车车街道规划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7.0.2-2的规定限制较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其纵坡应按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纵坡取值; 3 道路的横坡应为1%-2%。7.0.4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尚应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应为1%,丘陵和山区应为3%。7.0.5 山区城市竖向规划应满足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人行梯道按其功能和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梯道为交通枢纽地段的梯道和城市景观性梯道;二级梯道为连接小区间步行交通的梯道;三级梯道为连接组闭间步行交能或人户的梯道;非

7、机动车车行道规划纵坡与限制坡长(m) 表7.0.2-22 梯道每升高1.2-1.5m宜设置休息平台;二、三级梯道连续升高超过5.0m时,除应设置休息平台外,还应设备转折平台,且转折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梯道宽度;3 各级梯道的规划指标宜符合表7.0.5.-3的规定。梯道的规划指标 表7.0.5-38.0.2 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2 地城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3 用地的规划高程应高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9.0.3 用地的防护工程设置,宜根据规划地面形式及所防护的灾害类别确定,主要

8、采用护坡、挡土墙或堤、坝等。防护工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街区用地的防护与其外围道路工程的防护相结合;2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联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3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5;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5-1.0;4 在建(构)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区域及有装卸作用要求的台阶应采用挡土墙防护;人口密度大、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不宜采用土质护坡;5 挡土墙的高度宜为1.5-3.0m,超过6.0m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应小于1.0m;在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1.5m左右高度退台。2009年版

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4.3 基地内道路技术标准4.3.1 道路纵坡1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4.3.1(同下表8.0.3)。2 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相接最大坡度为8%时车速限定在2030km/h。3 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超过l0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4 当地形高差较大,基地内道路纵坡在10以上,且坡长超过30m时,应在道路一侧设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3级,梯道每升高1.21.5m宜设置休息平台,宽度不小于1.5m;梯道连续升高超过5m时,除应设置休息平台,还应设置转折平台,其宽度不小于梯道宽度,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行自行车坡道。

10、5 居住区各级道路的人行道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步道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4.3.6 道路横坡 1 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坡为1.52.5。 2 人行道横坡为1.02.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 年版)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六、道路交通61城市道路交通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公共交通站距 表3.3.1公共交通方式市区线(m)郊区线(m)公共汽车与电车50080080

11、01000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500200015002500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100010001500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000120015002000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3.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3.3.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3.3.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

12、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3.3.5 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和轮渡站应设自行车存车换乘停车场(库)。5.1.3 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5.2.3 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人行带的宽度和通行能力应符合表5.2.3的规定。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 表5.2.3所在地点宽度(m)最大通行能力(人/h)城市道路上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0.750.90180014005.3.1 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的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km2。5.3.2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

13、路的宽度可采用1015m,共其间可配置小型广场。5.3.5 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并不得大于200m。6.4.2 当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货运交通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货运交通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8.0.1.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8.0.1.4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62居住区道路交通的外部环境城市

14、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

15、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纵坡不应大于2.5%;8.

16、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表8.0.5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与建、构筑物的关系道路级别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03.02.0多层3.03.02.0有出入口5.025建

17、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02.015多层2.02.015围墙面向道路151515注: 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 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411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411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老年人住宅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h的标准;2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412 住宅至道路边缘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412的规定。413 住宅周边

18、设置的各类管线不应影响住宅的安全,并应防止管线腐蚀、沉陷、振动及受重压。431 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一个出入口可以通达机动车。432 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双车道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宅前路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2.5m;2 当尽端式道路的长度大于120m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433 无障碍通路应贯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433的规定。2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处应设缘石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坡度应小于1:20,坡宽应大于1.2m。3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434 居住用地内应配套设置居民自行车、汽车的

19、停车场地或停车库。441 新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442 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m2人。443 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无护栏水体的近岸2m范围内及园桥、汀步附近2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m。444 受噪声影响的住宅周边应采取防噪措施。45 竖 向451 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2 。452 住宅用地的防护工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加设安全防护设施;2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大于0.5;3 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住

20、宅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其下缘与住宅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63道路交通设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8.1.8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1.8.1 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8.1.8.2 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8.1.9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8.1.9.1 长条形停车场宜分成1520m长的段,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得小于3m;8.1.9.2 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数不得小于两个;8.1.9.3 1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应设500个停车位,并应各设有一对

21、出入口;8.1.9.4 大型体育设施和大型文娱设施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停车场应分组布置。其停车场出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流线不应相交,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8.2.2城市公共加油站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其用地面积应符合表8.2.2的规定。公共加油站的用地面积(万m2) 表8.2.2昼夜加油的次数3005008001000用地面积(万m2)0.120.180.250.308.2.5附设机械化洗车的加油站,应增加用地面积160200m2。7、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规则71住宅建筑规划711居住区用地与日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3.0.2 居住

22、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

23、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I、II、VI、VIIIII、VIV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5.0.2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24、。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VII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1、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2、

25、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2.2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折减值1.0L0.9L0.8L0.9L0.95L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3、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712住宅层数和密度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在地形起伏较

26、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5.0.6 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0.6-1的规定。5.0.6.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5.0.6-2的规定。7.2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6.0.3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6条规定。配建指标,应以表6.0.3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公共服务设

27、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 居住区小区组团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总指标16683293(22284213)21725559(27626329)9682397(13382977)10913835(14914585)362856(7031356)4881058(8681578)其中教育60012001000240033012007002400160400300500医疗卫生(含医院)78198(178398)138378(298548)3898782286201240文体12524522564545756510518244060商业服务70091060094045

28、0570100600150370100400社区服务5946476668592927632819321628金融邮电(含银行、邮电局)2030(6080)255016222234-市政公用(含居民存车处)40150(460820)70360(500960)30140(400720)50140(450760)910(350510)2030(400550)行政管理及其它46963772-注: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 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市政公用类未含

29、锅炉房。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6.0.5 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四场(库),并就符合下列规定: 6.0.5.1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应符合表6.0.5的规定。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 表6.0.5 名称单位自行车机动车公共中心车位/100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7.5大于或等于0.45商业中心车位/100营业面积大于或等于7.5大于或等于0.45集贸市场车位/100营业场地大于或等于7.5大于或等于0.30饮食店车位/100营业面积大于或等于3.6大于或等于0.30医院、门诊所车位/100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5大于或等于

30、0.30注:本表机动车停车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其它各型车辆停车位的换算办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 6.0.5.2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73绿化规则7.3.1 道路绿化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312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3121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3122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3123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3124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3211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

31、带宽度不得小于1.5m;512 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522 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523 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532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 6.1.1 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不宜设置架空线。必须设置时,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m的树木生长空间。架空线下配置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

32、耐修剪的树种。6.1.2 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表6.1.2的规定。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 表6.1.2电压(kV)11035110154220330最小垂直距离(m)1.53.03.54.56.2.1 新建道路或经改建后达到规划红线宽度的道路,其绿化树木与地下管线外缘的最小水平距离宜符合表6.2.1的规定;行道树绿带下方不得敷设管线。6.3.1 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表6.3.1的规定。树木与其他设施最小水平距离 表6.3.1 设施名称至乔木中心距离(m)至灌木中心距离(m)低于2m的围墙 1.0 挡土墙 1.0 路灯杆柱 2.0 电力、电信杆柱

33、 1.5 消防龙头 1.5 2.0测量水准点 2.0 2.07.3.2 居住区绿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7.0.1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7.0.2.3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7.0.4.1 中心绿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7.0.4-2中的各

34、项要求,其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中有关规定;7.0.5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8、工程规则81管线综合规划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212 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应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2133 平原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地形的特点合理布置工程管线位置,并应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221 严寒或寒冷地区给水、排

35、水、燃气等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确定管线覆土深度;热力、电信、电力电缆等工程管线以及严寒或寒冷地区以外的地区的工程管线应根据土壤性质和地表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228 河底敷设的工程管线应选择在稳定河段,埋设深度应按不妨碍河道的整治和管线安全的原则确定。当在河道下面敷设工程管线时应符合下列规定:2281 在一至五级航道下面敷设,应在航道底设计高程2m以下;2282 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设,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m以下;2283 当在灌溉渠道下面敷设,应在渠底设计高程0. 5m以下。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 表2.2.1序号12345

36、67管线名称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直埋管沟直埋管沟直埋管沟最小覆土深度(m)人行道下0.500.400.700.400.500.200.600.600.600.60车行道下0.700.500.800.700.700.200.800.700.700.70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 0m。 229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2.2.9的规定。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表2.2.9注:见表309。2210 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工程管线,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

37、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并折算成水平净距后与表2.2.9的数值比较,采用其较大值。式中 L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平距离(m); H管线敷设深度(m); h建(构)筑物基础底砌置深度(m) a开挖管沟宽度(m) b 土壤内摩擦角()。2212 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2.2.12的规定。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 表2.2.12注: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 00m。306 架空热力管线不应与架空输电线、电气化铁路的馈电线交叉敷设。当必须交叉时,应采取保护措施。308 架空管线与建(构)

38、筑物等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3.0.8的规定。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表3.0.8名 称建筑物(凸出部分)道路(路缘石)铁路(轨道中心)热力管线电力10KV边导线2.00.5杆高加3.02.035KV边导线3.00.5杆高加3.0 4.0110KV边导线4.00.5杆高加3.0 4.0电信杆线2.00.54/3杆高1.5热力管线1.01.53.0-309 架空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3.0.9的规定。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m) 表3.0.9名 称建筑物(顶端)道路(地面)铁路(轨顶)电信线热力管线电力线有防雷装置电力线无

39、防雷装置 电力管线10KV及以下3.07.07.52.04.02.035-110KV 4.07.07.53.05.03.0电信线1.54.57.00.60.61.0热力管线0.64.56.01.01.00.25注:横跨道路或与无轨电车馈电线平行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于9m。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6.6.3 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应符合表6.6.3 的规定。表6.6.3 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m)设置形式 调压装置入口 燃气压力级制 建筑物 外墙面 重要公共建筑、一类高层民用建物 铁路 (中心线) 城镇道路 公共电力变配电

40、柜地上单独建筑高压( A ) 18.0 30.0 25.0 5.0 6.0 高压( B ) 13.0 25.0 20.0 4.0 6.0 次高压( A ) 9.0 18.0 15.0 3.0 4.0 次高压( B ) 6.0 12.0 10.0 3.0 4.0 中压( A ) 6.0 12.0 10.0 2.0 4.0 中压( B ) 6.0 12.0 10.0 2.0 4.0 调压柜次高压( A ) 7.0 14.0 12.0 2.0 4.0 次高压( B ) 4.0 8.0 8.0 2.0 4.0 中压( A ) 4.0 8.0 8.0 1.0 4.0 中压( B ) 4.0 8.0 8.

41、0 1.0 4.0 地下单独建筑中压( A ) 3.0 6.0 6.0 -3.0 中压( B ) 3.0 6.0 6.0 -3.0 地下调压箱中压( A ) 3.0 6.0 6.0 -3.0 中压( B ) 3.0 6.0 6.0 -3.0 注:1 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2 当建筑物(含重要公共建筑物)的某外墙为无门、窗洞口的实体墙,且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时,燃气进口压力级制为中压(A)或中压(B)的调压柜一侧或两侧(非平行),可贴靠上述外墙设置;3 当达不到上表净距要求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适当缩小净距。82给水工程规划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2.1.2 城市水资源和城市用水量之间应保持平衡,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几个城市共享同一水源或水源在城市规划区以外时,应进行市域或区域、流域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2.7 自备水源供水的工矿企业和公共设施的用水量应纳入城市用水量中,由城市给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6.2.1 给水系统中的工程设施不应设置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塌陷等不良地质地区及洪水淹没和内涝低洼地区。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应设置在河岸及河床稳定的地段。工程设施的防洪及排涝等级不应低于是所在城市设防的相应等级。6.2.2 规划长距离输水管线时,输水管不宜少于两根。当其中一根发生事故时,另一根管线的事故给水量不应小于正常给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