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5834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机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动机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动机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动机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动机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机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机理论.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所谓动机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的解释。动机理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 强化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动机理论,强化理论,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强化。当某种行为发生后,若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强化: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称为强化(奖赏.鼓励.关注等)。,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第二种: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

2、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第三种: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行为者。,内部强化行为者自身因获成功而增 强自信,产生快乐(自我强化)。,强化的时效性(及时强化、及时反馈)。,归因理论,1.当你遇到一个熟人,她对你说”真高兴见到你”,你是怎样来理解她的行为的呢? 2.当我们看见一个父亲正在大骂他的女儿,你认为这个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假设你向你的朋友借用自行车,但是他拒绝了,你对他的行为作何解释? 4. 你是怎样来解释你上学期考试没有及格的?,在校园內看到有人穿著Punk

3、的打扮 在演唱会场看到Punk的打扮,解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项基本的爱好,不过,人类的行为的原因,通常不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有可观察的行为。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一项基本需求,它渗透到了我们的习惯爱好和娱乐生活中。 我们整天都在尝试理解他人,这是社会生存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什么叫归因理论呢? 个体对自身或他人某种行为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归结,可能影响个体今后再从事类似行为时的积极性(动机的强度)。,归因理论, 海德(H.Heider,1958)的归因理论 罗特(T. B. Rotter,1966)的归因理论 韦纳(B. Weiner) 的归因理论,二分

4、法行为的归因理论 一是:环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环境归因。 二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人,如将行为的原因归为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的影响,“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是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是内控还是外控?请做下面的小测验: 第一题: 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

5、定的关系。 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现在来看看,对于上述问题,你选“1”多还是“2”多? 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的人,是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所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而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的人,是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于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生活,知觉到的控制

6、感和健康有很大关系。 生活在你掌控之中的时候, 你更容易健康快乐。,以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为被试,研究者将人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的老人,院长的指导语是: “你们可以负起照顾自己的责任,并设法使这里成为生活的乐园。你们可以决定房间的摆设,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另外,你们对这里有什么不满意,你们应该发挥影响力去改变。这里有许多事情你们能够决定的,你们必须实施思考这些问题。” 并告诉他们,下星期会有两个晚上播放电影,老人们应该决定是哪两个晚上播放。最后院长送每个老人一盆花作为礼物,并告诉他们有责任去照顾这些花。 对控制组的老人,院长话内容相反,他对这些院民说,你们没有任何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

7、我希望你们能生活得很快乐,但没有说到任何有关提高控制感的话。他告诉这些老人,下星期会有两部电影播放,时间已经订好,可以前往观看。它同样送给这些老人相同的花,但却说护士会帮他们照顾这些花。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老人比控制组老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同时死亡率也比控制组少一半。,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

8、,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

9、,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您在什么情况更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内控的人或者是一个外控的人呢? 你是怎样让自己更加有控制感的?,关于“习得性无助感” 塞利格曼(Seligman,1955)等人的实验。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 动机降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认知出现障碍:无能为力的心理定势。 情绪失调:烦躁、冷淡、悲观、抑郁。,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由于狗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所以它无法逃避这种电击。多次这样的实验之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给狗以电击之前先把笼门打开。结果却发现,在铃声

10、响起后,狗不但不会从笼门逃跑,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底下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已经可以轻松逃避电击的狗却在敞开的笼子中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应付情境的无能为力感叫做习得性无助感或习得性绝望感。,(一)频繁体验挫折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差、方法不当等等。这些因素就导致了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各门功课都不好。这些学生在各种考试中总是频繁地体验到挫折。由于他们成绩不好,渐渐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活动等无缘,这样就更增添了他们的受挫感。 (二)产生消极认知 如果一个学生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必然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

11、,学生往往会发现,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用功了、努力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要受惩罚、挨批评。于是他们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对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无力控制的。 (三)产生无助感 一旦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自己对学习成绩无法控制,就会体会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此时,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轻视更加剧了学生的失控感的形成,是他们渐渐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一)支持和鼓励学生 (二)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 (三)提高学生的挫折忍受力 (四)归因训练,2.1 韦纳的归因理论介绍,归因理论的应用价值,每当一有个个难题出现在你面前的时

12、候,你总是会不断重复以下的自问自答:“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我行吗?”“我可以完成吗?”,或者是“这件事值得我这么努力吗?”“我这么做合算吗?”那么你的回答是什么呢? “我完成不了”,“我恐怕不行” “我一定能行”,“我会做得更好”,自我效能理论,基本观点:每个人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活动(达成目标)都有一个主观判断,即所谓“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实力感)。当个体面临某项活动(目标)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是影响活动动机强度的决定因素之一(班杜拉A.Bandura,1977)。,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的? 成功体验 个体归因 给孩子一种神奇的力量吧,让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13、,“我能行!”,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 一种是希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 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者倾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就动机水平弱者则倾向于选择成功可能性极

14、小的困难任务,或选择成功可能性很高的容易的任务。,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

15、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但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 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的特征: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喜欢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喜欢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更富于创造性,总是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具有坚定信念 。 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较

16、少受成功、失败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我行我素) 具有较好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失败并不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待。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努力进取。相反,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则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而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使他们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参见“归因理论”,P.465-466)。 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因素(条件) 与个体成败的经验呈正相关。,成功的经验提高个人的志向水平,失败的经验降低个人的志向水平。 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 与个体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有关。 家长对子女

17、的要求期望愈高,子女对自己成就的动机也愈高。 与集体的和间接的经验有关。 个体的成就期待受同类其他个体经验的影响。 关于“成功恐惧动机”的争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任何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或家庭环境下,拥有什么学历或经历过哪些事情,他们都具有3个方面的需要:成就、权利和友情等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主要需要不同的人在行为方式上就有不同的差异,所以要留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作业,如解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 研究还发现,智力接

18、近的学生,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的学业成绩好。,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 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r=0.53)。 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家,在

19、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麦克利兰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很多具有成就需要的人,那么,公司就会发展很快;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心理学中最早重视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默里(H.A.Murray),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20种需要中的重要的一种加以研究(他未对需要和动机进行严格区别)。 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动机这本名著。以下仅介绍麦克里兰

20、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 成就动机与新教伦理,劳威尔(E.L.Lowell,1950)把大学生分为高成就动机组(19名)和低成就动机组(21名),进行词序排列的测验,这种测验对大学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把20分钟的测验时间平均以4分钟为单位分为5个时期,两组在各时期分别完成的平均单词数的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在最初的4分钟期间两组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随后的测验中,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低成就动机组在测验中后期成绩却下降了。,麦克利兰的动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很有应用价值。首先,在人员的选拔和安置上,通过测量和评价一个人动机体系的

21、特征对于如何分派工作和安排职位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1952年参加了TAT测试的57位哈佛毕业生,在他们到了30左右的年龄时,又对他们进行事隔15年后研究。在1952年的测试中显示出有较高的私密动机的人,他们在婚姻、工作和其它有相互关系的领域里适应的程度也高得多。,有图画测试法,有一种是这样的,受试者被要求画一座房子,一棵树,还有一个人。图画用心理动力学进行分析,例如,一棵死树,暗示情感空洞,树叶很多的表示活力,尖尖的树暗

22、示攻击性。,本能论 本能论的动机理论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生来就有的倾向。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WMcDougall,1871-1938)认为本能就是遗传的倾向。它是人的行为的天生的推动力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把本能区分为特殊的和普通的两大类。特殊本能主要有求食、逃避、好奇、拒绝、争斗、生死、求知、自夸、自卑、父母爱、建设等。普通本能主要有同情、暗示、模仿等。本能是一种原始的动态的过程,它使人对特定的刺激格外敏感在认知上优先注意这一刺激,并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个体的行为趋向特定的目的。,在后天生活中,本能虽受学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本能的核心不变。如争斗本能以愤怒情绪为核心

23、,逃避本能以恐惧情绪为核心,父母爱本能以柔情为核心。争斗的对象或行为可以改变,但与之相伴的愤怒情绪则不变,若干本能以某一对象为中心结合起来,形成某种心理组织,就是情操(sentiment),它是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动力,如爱情、爱国心等,它们是由许多本能和相应的情绪构成的。沿着这个思路。任何行为都可用本能解释。有多少种行为,就有多少本能。实际上等于没解释,如用积蓄本能解释积蓄行为。所以这种理论受到很多批评。,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能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弗洛伊德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

24、本能。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他最重视的是性本能。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要受到压抑,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仅仅是一小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释放出来。他甚至把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都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力比多被压抑后就作为无意识动机来支配人的行为。这样。人的许多行为都可用性本能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被称为“泛性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本能理论。他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统称为生本能。生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使

25、人倾向于恨和破坏。死本能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挫折,就可能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我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 弗洛伊德在这种本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庞大的体系,用以解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广泛的批评。,本能论的主要困难是循环推理:一个人经常争斗,为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攻击本能。怎么知道他有这种本能?因为他经常争斗。这样一来,本能解释一切行为,又解释不了任何行为。所以1913年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本能论的影响越来越小,赫尔等人用驱力论代替了本能论。 但 30年代以后,以洛伦兹(K Lorenz)为代表的动物学家创立了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物

26、行为的习性学(Ethology),使本能概念得以复兴。他们的研究在1973年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习性学将本能定义为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其行为(1)是天生的;(2)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它是不变的;(3)在同一种属的所有成员身上都可以见到;(4)这种模式是那一种居所特有的。 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动作特殊能量,一是符号刺激。前者是由遗传而得的,每积累一定程度就要求释放;后者是环境中的某种特定的能使动作特殊能量释放出来的刺激。如松鼠埋藏坚果的动作模式,可由任何又硬又圆的物体所激发。把一个钢珠放在水泥地上,松鼠也会做出一系列动作企图埋藏它,尽管

27、不是坚果,也没有松土。,洛伦兹的著名发现是所谓印刻现象(imprinting)。这种现象是指动物对自己种属成员的依恋行为,形成于早期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可将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通常小灰雁鹅排成整齐的一行跟在母鹅的后面,如果幼鹅出生后遇见的第一个大的运动物体不是母鹅而是别的什么(如割草机或洛伦兹这个人),那么它们以后就跟随洛伦兹或别的什么移动着的大物体,而不是跟随母鹅。 习性学家急于把他们对动物的研究推及到人,如他们推论人有攻击性的本能、保卫领土的本能,这样,他们又回到用本能来解释战争(如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冲突)等人类社会现象的老路上。,驱力论 坎农(W.B.Canon)指出,行为的动力是有机体内部失去平衡(如饥饿)后所产生的驱力,这种驱力使个体通过某种行为从而恢复到平衡状态。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Hull)提出了驱力降低论(drive-reduc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行为起于驱力,如果行为结果导致驱力降低,那么以后同样的驱力就会引起同样的行为反应。 使驱力得以降低的刺激物与行为之间的多次联结就形成习惯,习惯又会成为一种驱力来影响行为。 由于这种理论只能解释简单的动机,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中已不再受重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