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0003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迁移的政治面I.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國際遷移的政治面(I),國際遷移與民族國家,移民政策,各國移民政策影響國際遷移的流量與方向甚為鉅大。 所有移民想去的國家都是對外來者多所限制的,所以,正是那些移入國的移民政策決定了哪些國際遷移可以進行、以及如何進行。,解釋移民政策的三種理論,1) 新馬克思主義 2) 多元社會理論 3) 民族國家理論,民族國家的觀點,移民政策座落在國族意識與國家機器的裂隙中,它使得那個叫做民族國家的曖昧概念可以被想像。 (Bahdad, 1997: 155) 對於移民種種的論述都是與民族國家有關的政治產物。(Bahdad, 1997: 155) 移民政策直接牽涉到國家的理由(the reasons of the

2、 states)。 (Fitzegerald, 1996: 9),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指的是,現代國家結合民族(通常就是支配的族群)與國家(具有管轄領土之主權並被國際承認的政治組織),民族國家與國際遷移,民族國家的主權最主要彰顯在它管制人口進入國界的能力,因此民族國家對管制外來人口進入展現高度的決策自主性。,民族國家的邊界,一個國家之所以是民族國家,至少意味著,這個國家宣稱它是一個民族的(nations)國家:一個由一個特定、有區隔、並且有邊界的(bounded)民族所構成,並為了此一民族而存在。(Brubaker 1992: 28-29) 為了顯現此一有邊界的特性,民族國家必須首先建立對非公民

3、(noncitizens)的排除原則,所以,移民政策可以說碰觸到民族國家最根本的理念旨趣(ideal interest),誰是我們?,移民政策是現代國家機器形成過程中一必要的社會控制機制,也反映國族建立過程中的我們是誰以及誰可以成為我們重要考量。 Zolberg(1987)最早主張對移民政策的分析應該將民族國家的議題在中心位置來研究,這是因為移民政策牽涉到一個國家對內的意識形態比如國族主義、差異與認同政治,以及國家對外的權力關係如主權宣示及國際政治,經典研究,Rogers Brubaker的研究:對待外國人的政治成為界定法國與德國民族主義的核心與差異。他發現法國之所可以接納移民第二代成為法國公

4、民,是因為法國政治菁英對nationhood的理解採取的是同化論的觀點,而德國之所以缺乏整合外國移民的政策,乃是因為該國政治菁英認知德國的構成原則是基於族群文化的同質性。,民族國家與外籍勞工,來自特定國家的外勞被特定民族國家在特定的時代階段用對待外人的政策引進,大量外國勞動力該如何出現碰觸國家內涵的一些關鍵面向如國族政治、國家主權、邊境控制的議題。,一個國家對待外勞的政策並不只是反映該國的經濟利益與自由民主的程度,這些政策往往還受到一些傳統所限制那就是這些社會看待一般外國人的傳統。 (Urich Herbert 1990:3),外勞政策做為移民政策,引進低階外勞政策是一種移民政策,因為它必須在

5、政策上回應以下幾個問題:應不應該增加外國人口?自何處引進外國人口?如何面對這些人口尋求持續居留的可能與限制?,研究命題,移民的進出與存在對國族建立的過程有基本的衝擊與影響,政治菁英對民族國家的價值與意識型態會展現在移民管制政策制訂的考量 外勞政策的考量提供了哪些機會讓政策制訂者穩固、充實、或擴充了民族主義、國格、國籍、國家定位的內涵?,研究問題,(1)為什麼在1990年初期政策制訂者將引進外勞視為勢在必行? (2)為什麼台灣在引進外國低階勞動力之初以短暫性移工來定位這些外勞? (3)我們如何將外勞政策定位在台灣對其他外國人(尤其是不同階級身份)的政策脈絡中? (4)為什麼台灣低階外勞都來自東南

6、亞幾個特定國家? (5)為什麼台灣沒有引進被許多雇主視為同文同種的大陸勞工?,台灣的國族政治,台灣的國族政治 (nationalist politics)的指涉對象與涵蓋範圍,不僅只是狹義理解的民族主義,同時也包含了任何與國格、國籍、國家定位等議題相關的抗爭。,外勞還是外移?,Q: 為什麼1990年初期,政策制訂者將引進 外勞視為勢在必行?,A: 資方打出外勞還是外移的訴求,企業用資本出走(exit)來換得發聲(voice)的力道。引進外勞,可以說是國家在面對全球化壓力之下所做出捍衛經濟國族主義的積極措施。,Q: 大部分引進外勞的政府都是以勞工短缺為名,被認為有缺工事實以致於後來被允許引進外勞

7、的產業部門,是如何被政策制訂者選擇的?,A: 在1992年開放引進外勞的產業只有六行業十五種職業,其中除了營造業之外,五個製造產業之所以獲得引進外勞的配額,是依照這些行業的海關出口值作為主要的依據。增加外匯一直是台灣國家追求發展的重要手段,保住能出口的製造業遂成為核准引進外勞的重要標準,這正是一種國族主義的經濟政策所能作的典型政策反應。,外勞外交與國家位格,缺乏國家位格致使台灣被國際社會視為不存在,台灣政府在退出聯合國之後,長期用實質外交來企圖被國際社會重新看見,這些實質外交不管形式是什麼,旨在提升國家的位格。在選擇來源國的決策中,市場的力量、雇主的利益無法影響政策決策者的行動。,外勞外交與國

8、家位格,我們開放外勞並不是為了外交,但是外勞的開放引進,如果有助於外交工作的拓展,我們一定配合外交的需要。政府在外勞來源國的選擇有四:允許某一國家的勞工來華工作是否有助於強化我們與該國的外交關係;該某一國家對於我國政府及民眾是否友好; 該某一國家的勞工素質為何; 該某一國家關於該國勞工來華工作事宜能否與我國的政策及要求密切配合。(趙守博1992:170),誰不是我們?,(1)移民政策的制訂,往往提供了一個區分誰是他者的過程。討論引進大陸移工與否,間接提供了各種國族主義者重新確認台灣人/中國人的認同內容。 (3)中國人與台灣人同文同種,擁有比一般外勞更多的社會資本,追求台灣人認同的政治行動者擔心

9、大陸勞工一旦引進,他們會太快、太容易成為我們。,客工計畫,客工計畫的形成:制定政策有計畫地引進外籍勞工,但所有的規定都以確保外籍勞工只能在該國短期居留、工作而不致於成為長期的居民與工作者為底線。 客工計畫的設計乃在為一個社會增加勞動力的同時又不會增加永久性的人口。Philip Martin (1997:483),引進外國勞動力的方式與國家特質,階級主義,外勞政策的一國兩制:客工計畫只限於藍領外勞,不適用於白領外勞。藍領外勞來台工作時間受到許多限制,職業與產業限制、依照配額引進、來源國限制、不得任意換雇主、工作地點。,結論,外勞成為挽救本國企業出走、避免國民經濟受到威脅的生力軍 他們又被一心重返國際體系的政策制訂者視為與移出國政府推動正式外交的籌碼 外勞被帶有階級偏見的、以種族同質性為基礎的國族建立原則,排除在長期居留的成員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