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0984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9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及2011年高考复习的思考,宁夏银川一中 蒋生福,一、新高考历年试题分布与特点,第一模块:政治文明,政治文明试题特点: 1、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日战争等。 2、以材料选择题为主,题型多样。 3、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第二模块:经济史,经济史试题特点,分值逐年增加,重点体现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08、09、10年试题的非选择题都考查经济史,从过去重政治史向重经济史转变,这体现了历史研究要符合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的要求,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三模块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文化史试题

2、特点,以选择题为主; 以历史文化元素为考查的主要对象; 所占分值较小;,二、对宁夏四年来高考复习工作的思考,1、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2、能力立意是课改和高考的方向,要由侧重知识的梳理向侧重能力的训练、方法的培养转移。,.历史课标、考纲与高考的关系,考试大纲的性质及其内容 (1)考试性质:两个有利于有利于推动中学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选拔性考试以大学对新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为核心)。 (2)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试验.2010年版),确

3、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3)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选修各省市自定。高考答案一般不会用初中教材的表述,只能是干扰项。,课标与高考的关系:课改引导高考,高考推动课改。一方面必须依据现行的教材,另一方面又应当向新课标靠拢,以实现正确的导向和衔接。对于新高考,要把握“两个有利于”和合理的区分度问题。,3、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和优化课程资源。对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三个版本的教材要科学处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能一个版本单打独斗也不能过多增加学生的负担。,(1)更新课程内容:一标多本,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 A、三维目标如何体现: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学

4、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性和实践性)。 B、考查的内容不一定与教材有关。考查的目标以能力为主,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查思路: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相互衔接,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问题转变同学们学习方式的课改目标)。 A、依据课程观来命题的一大特点就是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如历史文化常识、历史观等)。 B、在新高考中,命题的材料和思路要比命题的内容更重要。,(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罗马法规定:

5、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解析】B 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的表述都过于绝对。,C、对考生而言:一是明确了材料题的功能定位;二是尝试评价考生的思维过程。,(3)目前新高考的重

6、点与难点:新课程理念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在学科中具体化而不是泛泛而谈(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4、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变革,关注世界形势,加强世界意识,将时政和历史紧密结合。文化常识题游离于考纲内外之间,不能边缘化,应立足于长远,积累于平时一点一滴而不是考前突击或因为难以把握而放弃。,5、加强史料的阅读、理解和阐释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历史观点的鉴别和比较能力的提高。近四年考查比较能力的题目较多,在培养其他学科能力的同时特别加强对比较题的做题

7、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历史观点的评价和论证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等也需强化。,6、坚定课改信念,扎实复习。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它是学生作出准确判断的前提。,7、加强中国古代史文言文材料的阅读训练,精选古文史料进行拓展阅读和训练,使学生克服畏古文而弃选古代史选考题的情结。,8、要求学生熟练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建构知识体系。,9、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突出,当前高考试题历史学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史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对于中学教师来说也需适当关注,复习工作要重点研究如何克服困难、突出重围追求高效。,三、2010年宁夏文综卷历史试题的评析,2010年宁夏文综卷历史试题继承了2007年以来的

8、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经过四年的探索,宁夏高考文综试卷无论从考试模式上还是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上应该说日趋完善了。考试结束后师生普遍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选项的干扰性有所增加,需要较多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组织答案较难、得分不易;总体感觉不太理想,得分普遍较低。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对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意义重大。,1. 考点分布比较合理,试题呈现形式多样。 考点分布比较合理,必修一政治史共有7道选择题28分,其中24题25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30题、33题、35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中日关系的考察;29题、34题美英关系、中苏关系等国际关系

9、问题涉及世界近现代史内容的考查。必修二经济史27题考察中国古代经济,32题考查世界现代苏饿经济,以及40题主观题,经济史合计45分。必修三文化史有三道选择题12分,即26题28题31题注重考查中国古代、世界古代及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这种分布符合高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更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色彩。 试卷以文字材料题为主,背景材料新颖,27题明代土地契约情况表,29题不列颠娜与流浪女儿美利坚以图表、漫画等的形式使人耳目一新,24题史地结合考察分封制,注重细化教材。命题设问形式不拘一格,包括因果、特点、观点、认识等多种形式。,2.创设全新情境,注重考察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 2010年宁夏历史试题在近几

10、年用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学科素质的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开放性理念,答案选项采用了多元、前沿的学术观点。如40题第一问明代江南手工业的特点,答案基本来源于材料,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层次;第二问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拓展教材的内容,兼顾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第三问对历史前提的认识,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要求考生有很好的学科素养,这是本套试题最大的亮点,也是对此前命题的又一突破。 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

11、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3、继续加大试题的综合思维含量 就选择题而言,题干中所给的新材料本身就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25题考生要找到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弄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8题只有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才能选出正确答案;30题仔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19世纪中期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相对封闭落后,中国国门被打开早于日本;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迅速传入中国,说明这时的日本全面学习西学,取得巨大成功,从而对中国产生重

12、大影响。由此就不难理解引起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31题成立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代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方向,但从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构成看又体现了传统教育的某些特点,这表明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32题要抓住材料中提及的“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关键信息,并由此判定这份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困境被迫实行余粮收集制。33题要抓住侵华日军报告中提及的“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这一关键信息,并据此判定侵华日军的报告是针对共产党八路军实行的游击战而提出的。可见,

13、该题的答案应是百团大战而非平型关战役,因为平型关战役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而发动的战役,是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4、试题突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要求 人文素养的涉及面很广,它应该包括历史、哲学、地理、艺术、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今年的历史试题突出了对人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如24题把西周的封国与今天各省、自治区的简称巧妙地结合起来。该题不仅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而且也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26题实质上是对古代哲学知识的考查;35题涉及如何对待史料,因而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40题材料分析题摘录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其中设问(3)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

14、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劳动者的人身是自由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雇佣劳动才能转化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见,命题者对考生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5.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实现学术前沿与中学教学巧妙对接。 历史是过去的事件,但历史学是发展的科学,研究的角度不断更新。2010年宁夏文综卷历史试题紧跟新课标教材的步伐,体现了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第26题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第27题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第31题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第40题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

15、性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当今历史研究的方向,都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新材料新情境与似曾相识的视角间建立桥梁,有效考查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知识迁移能力。可见,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重视理论研究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巧妙对接。,当前的学术动态,经济发展模式、政治民主化、社会的转型与进步、国际关系格局及其整合、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变革等。,6.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内容。 考试结束后部分师生抨击选做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尤其是第44题改革和第46题战争两道题确实与教材没有直接关系。但试题立意

16、与相关选修教材的主题相呼应,都没有脱离各选修教材的核心思想和主旨。第44题唐代食盐制度改革,唐代通过对食盐制度的改革,不仅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促进了这一行业发展,商人和一般民众都从中受益,体现了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第45题以两个时代、两个人对民主的不同认识,展现民主思想发展的历程,使考生对民主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第46题以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建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核心利益;第47题以不同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为依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四道历史选做题是紧紧围绕着各选修教材的主题的。,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学应该有课程意

17、识,强调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掌握运用学科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得这种学科能力的辅助,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四道历史选做题脱离教材这一特点,实际上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这种命题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灌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新理念在命题方面的具体反映,7、2010年历史科考试的总体思路与特点 以纲为纲,不以本为本;增强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核;提高了区分度;探讨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模式。 (一)选择题:1、从串题改为单题,知识面更宽泛,命题更加灵活。 2、考察目标:基础知识与能力(考试说明的12项具体要求)。 3、关注历

18、史常识、历史史观(怎样看待历史)的考查。,4、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注重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结合与分析运用。 (二)非选择题(学科内综合题型) 1、结构特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内容特点:小切口、大跨度的布局;老干新枝(老问题中有新思考);另辟蹊径(新材料、新角度)。 3、能力目标:突出历史认知能力的考查。 4、选修题: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延续与深化。,四、对2011年高考历史复习的思考与建议,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4个总目标和12项具体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

19、、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创新性)。,2、强化基础教学,夯实知识基础 今年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甚至有的历史教师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复习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没有必要花功夫掌握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成功应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20、总体来看,今年的历史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没有削弱。如24题考生要正确选出今天省、自治区的简称源自西周哪些封国的国名,就必须掌握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国名;25题要选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就必须搞清楚分封制与郡县制、“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区别;,29题要准确判断漫画所反映的信息,除了要注意漫画的文字提示外,“1782年”这个历史时间对本题的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当时美国独立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直到1783年英国才被迫承认美国的独立。因此,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信息应是D项“英国愿与美国和解”。除上列各题外,31题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3题百团大战、34题中

21、苏关系的变化等选择题的解答无一不与基础知识有关。就材料分析题来看,40题的三个设问、45题的第(2)问、46题的第(1)问除根据相关材料外,都是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见,历史基础知识在问题解答中不是可有可无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成功应考仍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通史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缺乏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系统认识,是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新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编写历史的方法突出了与国计民生和现实社会相关的主干历史知识,但也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许多学生学完历史后,却搞不清楚中国古代先后经历过哪些朝代,也搞不清楚中国近现代

22、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时序的混乱必然制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拿今年历史试题29题来说,该题依据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而命制,可是新教材对这段历史的阐述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是个知识盲点。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能靠机械推理甚至胡乱猜测了。这说明,高中历史教学如果以本为本、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体例进行教学,肯定是难以适应新高考需要的。,(1)第一轮复习力求讲深讲透,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必修一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教材把重点放在对代议制的介绍上,而对代议制确立的经过,特别是代议制确立前

23、欧美各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轻描淡写。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仅仅按照教材怎么安排,就怎么讲,这样的简单处理势必会造成知识盲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盲点会越积越多,最终想补救也没有机会了。,(2)第二轮复习打破教材的专题体系,代之以通史体系,旨在使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较为完整的认识。如中国古代史可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六大时期复习相关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复习;世界通史依据先后顺序,可做这样的内容编排:古代希腊罗马;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24、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4、把时政热点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高考一般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很好的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把今天身边的例子和历史事件有机的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一单元时,能联系今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或日本等国政体和大选的情况(最好是上课前不久的时政内容),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周年大事记(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

25、、中共成立90周年)等。,5、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训练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历史高考越来越强调历史材料在问题解答中的比重,即很多设问不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而是要在材料中去寻找答案,这就大大强化了对学生处理材料能力的考查。另外,材料的运用不仅表现在材料解析题中,而且越来越多地引入选择题中,几乎成了道道试题见材料、历史材料主宰一切的局面,更何况高考试题引入的材料大都是我们平时教学没有也不可能见过的新材料。在历史高考已经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备考复习再继续沿用传统的由教师一手包揽的复习模式难以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因为教师讲得再好

26、,那终归是教师自身的能力,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至于材料解析题的做法,经过训练,学生也能注意到以下几个解题步骤: (1)判断材料。首先看材料的出处,由此判断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果根据材料出处无法判断,就只有根据材料本身去判断了。这时候从材料中找一些与所学历史相关的关键字、词、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现在试题中还包括一些历史图片、漫画、地图之类的材料,判断时也要注意这些材料的出处、文字说明等信息。 (2)分出层次。为使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表达的思想,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对材料分出层次。有的材料比较简短,可能只有一个意

27、思,大多数材料表达了多种意思。有几个意思,该材料就有几个层次。 这样做,目的是训练学生最大限度地提炼材料包含的信息。因为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多少,决定着他们解决问题的程度(这一点也是学生分析和处理材料比较欠缺的能力)。,(3)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好坏,除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外,还取决于学生审题的准确程度。审题的关键是搞清楚问题要求回答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回答。纵观材料解析题的设问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a.依据某某材料指出(概括、说明、归纳)什么; b.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归纳、指出)什么; c.依据某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归纳、指出)什么。 教师要告诉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设问

28、方式非常重要,因为设问方式实际上规定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如果设问方式提示依据某某材料如何如何,就意味着答案就在该材料中 ,你只管这个材料即可找到答案;如果设问方式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如何,那就根据你所判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回忆所学历史知识回答即可。教师在指导备考时经常关注这些细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答题思维品质,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五、高考主要题型分析及答题 对策,(一)历史变化类试题 题型分析:变化即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变化”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即通过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实,将历史事实在不

29、同阶段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结果、影响等要素掌握清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如“发展的趋势”这一题型,就要抓住题干中所给的史实在最后一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提炼加工即可。再如“表格型”试题,抓住起止时间所给的数据,是增加还是减少一眼便知。至于变化的原因、影响等问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做答了。,(2009高考重庆文综)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C,(二)历史影响类试题 题型分析:影响是以间接或无

30、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 的行为、思想或性质。历史影响类试题的特点是涵盖的知识点多,概括性强。既有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还有对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影响,知识跨度大,能力要求高。,解题思路:影响类试题总的来讲应该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积极性还是消极性,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总结。判断积极与消极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生产力标准,即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应该做出积极的评价,反之则是消极性为主。如商鞅变法、垄断组织的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等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以肯定为主;“一战”、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王莽改制等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影响应该

31、以消极性为主。第二个标准是“实践检验的标准”,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都应该以肯定为主,相反,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应该加以否定。如邓小平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斯大林模式”被实践检验有很多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如果题目涉及国际关系史,则要从国际形势和所涉及的国家本身来分析,如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应该从对日本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和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总之,影响类试题要多角度分析,考虑的要全面一些,细致一些,不要遗漏对某方面的影响。,例题分析 (08全国卷,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

32、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三)历史史学观点及方法类,题型分析:历史观决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问题。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起到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为此,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育要求建立多元史观。即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 、世界史

33、观 、马克思主义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等。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多强调的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观、革命史观,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多强调的是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也称做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等。,全球史观(也称做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

34、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

35、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主要观点包括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

36、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

37、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解题思路: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史观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观相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 此类题首先要弄清楚题目反映的是什么史观,从该史观的内容及特点出发思考,得出结论。此类题是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题型,是高三备考复习必须要解决的。,例:(2006上海卷)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

38、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答案:D解析:此题是典型全球史观型题。解答此题,应该联系所学知识,明确题中的三种认识的史观是什么;再把所学知识与各选项逐一对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项未反映出美洲人的看法和全球史观;B项未反映出欧洲人的看法和全球史观;C项未反映出欧洲人和美洲人的认识。故答案D。,(四)历史启示类,启示,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问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总结历史,更是为现实寻求依据,找出对

39、策,防患未然。这种把历史现实性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训练,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对改变“历史就是记忆”的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甚至人文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鉴于此,历史启示类题型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解题技巧 (1)先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其次读懂设问的指向和规定,明确设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这是解答好试题的前提。 (2)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分析,特别注意最后一问的启示题,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

40、答案的协调。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3)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4)最后确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

41、而言分值不高,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5)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例(2005上海高考第1题)“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史上重要人物对历史的

42、看法。A项为司马迁的观点;B项为明清时“经世致用”观点;D项是司马光的观点。,(五)小切口型,题型分析: 历史高考中的问答题,是能够考查考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题型。问答题有论证题、比较题、评述题、叙述题等几种形式。从这两年的历史主观题中,我们已能看出新课改形势下高考命题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文科综合测试历史主观题重能力,小切口概括,深入分析型命题方向已渐次浮出水面。 小切口、深层次的问答题属于论证题,这种题形式新颖、考查知识的层次深,尤其是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这种题反映最明显。因此,应对这种题型予以特别注意和研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思路: 小切口、深层次问答题的解题应

43、注意以下步骤: 1.读题:此类型题目一般带有材料,因此,读懂材料至关重要。它是正确解答好题目的先决条件。 2.审题:读懂材料后要把握下列三点 :(1)了解此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读出题目所要考核的核心内容 (3)找出题目与教材的连接点,把题目中的问题与教材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题目与教材哪章哪节相关联,或者是对课本的哪些知识进行了迁移。解题大方向就明确了。 3.答题:按问回答,根据具体指向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2007宁夏文综)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

44、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解析】从时间上看,布雷顿森林协定是194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是1994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是1951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1947年,符合题干中的60周年。从作用上看,由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六)比较类试题,题型分析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5、,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2008年江苏卷)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解析:D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人,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但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时期,不可能推崇君主的权威。,(七)图表型历史试题,1、数据分析图(表) 题型分析: 数据分析图(表)型试题由图表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组成,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数据、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该题型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数据变化的特点,概括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明确数据显示的各阶段的相关历史阶段特征并能

46、分析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原因。数据分析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数字表格、曲线(折线)示意图、条柱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图表等几种类型。,解题思路: (1)读图表文字:要善于从数据分析图(表)的标题文字或注解说明文字中摘取关键信息,以准确把握图表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增加做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2)读数字变化:通过对图表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各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是呈现增加的趋势还是减少的趋势,计算各时段数据占总和的百分比等以捕捉图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准确答题,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教材知识得出与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结论或概括数据变化的规律,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对原始数据的分析

47、要实事求是,既要从材料出发,从信息分析,也有必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既可以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解答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课本上已有的结论,形成被动的思维定势。因为试题提供的图表数据和信息往往是新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图表材料和信息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009全国文综2卷15)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上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析: D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

48、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2、历史图片类 题型分析与解题指导:历史图片类试题以其原始、直观、鲜活的面貌出现在试题中,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答题兴趣、积极探究历史事件本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图片类题型考察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文物、文字、人物等图片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读解、辨析、判断、分析历史图片材料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历史漫画型,考查对漫画寓意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做这类题型要细心读图,不放过图中的任何信息,因为它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重要依据。要准确理

49、解漫画的寓意,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从画中所表达的寓意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理解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和相关历史阶段特征,从而确定答题方向,同时对漫画的文字解说也要细心解读,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3)历史地图型。 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平时学习中要养成读图习惯,掌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地理空间概念。准确判断地理位置及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国际关系格局、疆域版图等也发生相应变迁的原因。要仔细读图,结合课本知识准确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时间、空间范围;联系教材相关知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2008年文综全国卷第22题)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命题分析:这道题题干中交待的空间因素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没有具体交待具体的国家和城市。但题中“1961年8月”、“1989年11月之后”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