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1392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7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广州市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质量分析,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陈坪 2012.2.23,一、考试性质,2011年广州市高二水平测试是高中必修15模块学习的水平性考试,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高中语文学科学业合格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高中教学质量和检验实施新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高中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二、试题命制,(一)试题结构 2011年广州市高二水平测试范围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必修1必修5和选修2部分)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全卷满分为150分,共六大题,22小题,选择题(共11题)与非选

2、择题(共12题)分值比约为1:3。 各种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部分语言运用,共9分,占全卷分值的6%;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共18分,占全卷分值的12%;第三部分积累与鉴赏,共18分,占全卷分值的12%;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24%;第五部分语言表达,共9分,占全卷分值的6%;第六部分写作,共60分,占全卷分值的40%。,各种题型的数量和权重分布情况,试卷结构及能力考查分布,三、试题特色,1考查内容全面、系统,体现语文能力和素养考查要求和学业水平测试特点。 试卷结构划分为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积累与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六个部分,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

3、累与运用能力,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和书面综合表达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素养积淀以及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理念。 与其他类型考试不同,本份试卷充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特点。语音、词语、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实词、虚词、古诗文默写,选材均来自课内。写作也是从课文中抽取一则材料为作文范围,要求学生发表看法。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学好课文,用好课文的积极导向。,2注意过渡衔接,以高中基础年级知识能力考查为主,兼顾高考能力的延伸拓展。 高二语文水平测试是完成必修模块学习后的一次全面考查,同时,本次测试有必要体现高二向高三年级教学的过渡的特点和要求。试卷中

4、语音、成语、病句是近年高考的必考点;文言文阅读题型与高考接近;古诗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的考查,角度比较新颖,有较强的教学启发性;信息压缩、语言准确表达也是高考的常考点。现代文阅读,选取主题相关的三篇体裁不同的文章比较阅读,考查了学生的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通过不同文体形式的不同角度、层次的考查,引导学生阅读面和阅读内容的扩大和加深,为高三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试卷中的语言材料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体现地方特色。 现代文阅读的三篇文章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汪世瑜与昆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描写了传统文化昆曲,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和雅文化的民族特

5、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试卷中的语言材料也颇具有广东特色。如第21-22题有关“广东文化”的材料。这些语言素材,一方面学生读起来亲切,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要多关注生活,特别是身边事。这写命题方向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四、试题质量反馈及评价分析,(一)全卷情况 据样品总数56993份(全样)统计:全卷平均分100.72分;难度为0.67。,等级划分情况,等级划分分数对应情况,(二)各大题分析,第一大题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部分强调积累运用,分别考查了语音辨析、词语运用和语病辨析,所考查字词全部出自于必修15课本,体现平时学习和考试评价的和谐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

6、的思想。词语运用、语病辨析等,都是积极倡导学生在基础知识充分积累的基础上的有效能力运用。这部分总体平均分为6.33,难度为0.70,基本达到了学习的要求。但词语运用的难度为0.64,得分显得略低,提醒平时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理解和正确运 用的能力。,第二大题 文言文阅读,注重体现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注重文言基础学习,加强积累、熏陶和涵养意识,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分别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内容理解和分析、文言断句、文言翻译等内容,通过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分析能力,来引导学生把握古代经典作品中的丰富内涵。 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文言实词(难度0.97)和内容理

7、解(难度0.84)两题比较理想;文言虚词(难度0.68)、文言断句(难度0.73)尚可;内容分析(难度0.56)和文言翻译(难度0.47)情况堪虞,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断句、翻译语段出自黄州快哉亭记,为唐宋散文选修教材的必读篇目,截取文段断句难度不大,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把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综合考查的有效手段。准确地理解原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总原则。理解原文,不仅指要逐一弄懂每个词语在句中的确切含义与每个句子采用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要对上下文语境甚至全段、全篇的整体意义有准确的理解。 本次文言翻译主要问题表现

8、在: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没有落到实处,不少同学完全是凭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来翻译。例如:“即使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也没有不开心”。实词的掌握不过关,基本的义项没有熟练记住并灵活而准确地运用,不能准确判断活用并准确翻译。很多学生丢分在没有注意到“蓬户瓮牖”的句式特点,也没有关注“无所不”的双中否定意思,许多同学不会翻译“户”字,“牖”字。不能灵活而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翻译“蓬户瓮牖”时,因为同学们在过秦论中学过“瓮牖绳枢”,就把该句的翻译照写下来:“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拴住门枢”;而该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用蓬草编门,用破瓦罐做窗”。,第三大题 积累与鉴赏,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9、题。(8分) 兰亭诗 王玄之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 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注】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的长子。 (1)诗中画线的句子,其内容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哪些句子相似?(3分) (2)请找出本诗直接抒情的句子,并指出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5分),这部分主要考查了文言实词、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古诗鉴赏。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采用比较传统的重点句子中加点字释义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平时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相吻合,易于被教师接受,同时也明确了加强文言积累和基础训练的教学导向。名句默写按照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所列出的“古诗

10、文背诵篇目”设题。在题干上沿袭了2010年高考的形式,明确标示出“任选3题”。 但文言实词(难度0.54)和古诗文名句默写(难度0.68)的得分情况都不容乐观,主要反映出学生对第一次大型、综合、全面的测试准备不足,这两个小题考查的内容和范围涵盖了六本书,学生没有进入综合复习的状态,较难应对,同时也反映出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巩固不够的情况。 古诗鉴赏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准确理解信息、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这是对如何培养读诗,如何调动积累进行赏析的一个导向。这一小题是一种新的尝试。学生通过诗句和注解,已经能很直接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了,但要把其中合适的句子找出来,则需要一定的记忆力和毅力。要么借助

11、关键字眼,直接找到准确的句子;要么从文章的开头背起,大海捞针。 阅读古诗不是孤立地思考问题,不是单纯的就此诗来论诗,还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调动平时的诗歌积累和读诗赏诗的所有知识,也即运用所有的诗歌学习的综合素养,来解决某个诗篇的具体问题。这道题目给教学的启发,就是要重视之前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关情感体验和文字信息,并且利用它们来指导对诗词作品的鉴别赏析。,第12(1)题难度为0.22,全卷最低分,说明学生还很不具备迁移联想的能力;第(1)题或许牵涉兰亭集序的背诵障碍,而第(2)题难度仅为0.54,又说明学生的古诗鉴赏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水平都比较低,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大力加强。 12(1)题学生

12、答题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本内的内容不熟悉。大部分学生对兰亭诗中的“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能正确理解,但对兰亭集序内容不熟悉,因而写不出相应的内容,而写成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写成李白的“枯松倒挂倚绝壁”等等。 2.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部分学生对“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理解错误,把答案写成丝毫不相关的“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写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写成“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 12(2)题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不能读懂诗歌,对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不清,借助注释过度发挥,胡乱猜测 。如有的学生将诗歌的感情理解为诗人因为年近

13、四十,不得实现自己的志向,唯有借酒消愁的无奈、悲叹;有的学生将诗歌理解为生活不如意、仕途不顺的抑郁苦闷;有的学生将诗歌理解为对父亲的怀念等等。 2.大部分学生不能结合诗歌内容去分析情感的由来,在情感分析中没有提及“山水”、“田园”、“大自然”、“风景”、“自然风光”、“松竹、清流”等内容。,13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的魏良辅将北曲与南方语音声调融为一体,打磨创造出一种宜于表达文人雅致情趣的新曲 调昆曲。 B.梁辰鱼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使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C.昆曲虽为戏剧领域的霸主,但并不为普通民众喜好,而且在演出市场中处于

14、明显劣势,所以其衰落成为必然。 D.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昆曲也渐渐地为普通民众所喜爱。 14根据文意,对昆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B.昆曲的文学化表达、音乐形态和表演形式等都凝聚了雅文化的特点与精神。 C.昆曲是切合文人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在古典艺术时代更有机会得到张扬。 D.昆曲一直以来都是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表演的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 15下列表述,属于昆曲能够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自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之后,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逐渐

15、提升。 B.昆曲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雅文化的典范。 C.昆曲的传承由文人主导,而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D.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雅文化艺术的生存发展,要有更广泛的存续空间。 16下列的说法中,不属于“我”喜爱昆曲原因的两项是 (5分) A.“我”从小被父亲的戏曲老唱片熏陶着,昆曲之于“我”,是冥冥中一种不期然的缘定。 B.传统戏曲和革命现代样板戏在造型上的对立与反差,引发了“我”对戏曲艺术的思考。 C.昆曲悠远岑寂,像一个被尘封住的寥落而圆润的梦想,与“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 D.比起当时流行的样板戏红灯记,牡丹亭里游园的那一段唱词更

16、为我所熟悉。 E.昆曲的板眼节拍可以调试出“我”心灵中那独特的、属于“我”自己的另外一种节奏。,第四大题 现代文阅读,17.文学散文的审美特征有多种表现,例如标题,它关涉主题,但又与主题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语言,它既准确传神,又生动感人。请在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5分) (1)本文的标题“美”在哪里? (2)请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 18.请列举出“巾生魁首”汪世瑜对自己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的表现。(6分) 19.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是否有矛盾,请简要分析。(5分) 20.结合三篇文章的内容,你认为在保护和继承昆曲上社会各界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工作?(6分),现代文阅读注重多种文体的考查,强调理解与

17、赏析。现代文阅读考查采取主题阅读的形式,由三篇与昆曲有关阅读文章组成,体裁分别为论述类、文学散文和人物通讯。题目设计既有分篇分题,也有综合探究,这是历年高二水平测试的一大亮点,旨在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和阅读文本的类型。文学类阅读侧重审美和鉴赏;实用类阅读侧重真实、确定和探究。 第13题(难度0.79)、14题(难度0.69)、15题(难度0.69)分别考查学生信息筛选、文意理解、内容分析三个方面的能力,得分情况基本上达到要求。 第16题(难度0.68)、17题(难度0.46)分别考查学生内容分析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其中17题反映出较大问题。,本题要求分析标题“当昆曲从生命中穿行而过”的“美”。首

18、先,标题本身在语言表达上的美。在这一标题中,“穿行”是核心所在,昆曲穿行于生命中,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昆曲贯穿于作者的生命历程中,极富动态的诗意情怀。其次,标题是文章的“眼”, 但文学散文标题往往并不直接揭示主题,而是和主题有所关联,标题含义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全篇。读完全篇,你会发现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昆曲与自己的关系,“从小”“少女时代”“如今”,昆曲可谓是贯穿于作者的生命,已经不可分割,题目只是交代了昆曲与生命的关系,并不直接反映喜恶好憎,这样的标题给人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散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较大的误区,很多课堂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多数只是类似于教一般的现

19、代文阅读,多从信息筛选,词语句子理解,中心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教得条条框框,学得索然无味,对于散文特有的灵性和审美熟视无睹。 对于17题的考查,也有不同认知角度。番禺区评卷场质量分析中这样写道:当今社会正步入“读题时代”。好的标题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从“标题”这一角度命制考题正成为近两年高考命题的新视野、新亮点。如: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要求探究标题的艺术,安徽卷要求根据文意拟题,湖南卷要求解读标题含义;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要求比较标题优劣。 但殊途同归,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夯实。散文阅读的审美鉴赏教学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和进

20、一步研究。,第17题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能力不强:不会扣住题干中的提示确定鉴赏的方向,只有极少数同学抓住“它关涉主题,但又与主题存在一定的距离”来鉴赏文学散文标题的美;将鉴赏标题的“美”理解为鉴赏昆曲的“美”,答成“美”在“昆曲像一个被尘封住的寥落而圆润的梦想”等;将“鉴赏划线句子”理解为“分析这一段话的作用或含义”,因而答成“作者想起水磨腔的旋律,表明作者对音乐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情景的怀念。”等,导致答题不全。没有看清或没有领会“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的要求,因而出现有的学生在答题卡上17题选题作答的括号处出现了“未填、(1)(2)都填、填16题的答案(填字母)”的情形。 2

21、.缺乏鉴赏解题基本训练。不知道鉴赏题的答题角度,不会从“拟人、细节描写、比喻”等手法的角度来鉴赏,多数答成对句子的理解,或从原文中抄一段话来充数。答题步骤不清,不会先说手法再分析手法的运用然后分析效果,如有些学生直接分析了动作描写的作用,却没有说出运用了动作描写,造成不必要地失分。写作手法与手法分析不配套,前面说是“拟人”,分析时却说把“昆曲”比喻成“人”。,第18题(难度0.82)、19题(难度0.61)、20题(难度0.59)分别考查了学生信息筛选、内容分析和个性阅读的能力。19题和20题反映较多的问题: 第19题以两个句子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第一句话,“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离开

22、昆曲的舞台”,接着列举了在昆曲表演受到冷落的时候,他仍坚持在任何情况下与昆曲不离不弃。这里的舞台应指昆曲艺术。第二句话,“50岁后,他却坚决退出了舞台”,接着他解释自己退出舞台的原因是年纪大了,不适合再演小生。这里的舞台指的应该是表演的舞台。 题干问这两个句子是否矛盾,其实就是让学生理解两个“舞台”的含义是否一致,而解决了这个问题,看似矛盾的既说“没有什么能让他离开”又说“坚决退出”的问题也迎刃而解。结合上下文,很明白看出汪世瑜从十四岁入门至今都没有离开过昆曲艺术,他在50岁离开的仅仅是舞台表演,而那也正是他希望让昆曲永葆美丽的不得已所为,而在离开舞台之后,其实他做的更多:指导和培养年青人,改

23、革创新传统的昆曲,保护和倡导继承昆曲。,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读题审题意识不强,答非所问。 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审准题目,在答题时并没有解释画线的两个句子“为什么不矛盾”,而是在分析汪世瑜年轻时不离开舞台和50岁后坚决退出舞台的原因。如:“没有矛盾。年轻时的他,相貌俊朗,擅长表演,因此他不愿离开舞台。年老了,有了眼袋,形象欠佳,还在舞台上装嫩、调情,会让人恶心,因身体的原因,不得不退出舞台。又如,“没有矛盾。年轻时他在舞台上是演别人,学习怎样将别人演好;退出舞台后,他要演自己,做自己。” 2.整体把握能力不足,理解有误。 有些学生缺乏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完全不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抓取只言片语

24、作为答案。如,“不矛盾。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昆曲剧团纷纷解散,他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所以暂时离开了舞台”。 3.答题不够规范,条理混乱。 有少数学生未作判断,便直接进入分析程序;也有部分学生虽有观点,但没有诠释两个“舞台”(无形的舞台和有形的舞台)的具体含义,就开始叙说他坚守舞台和退出舞台都做了些什么。如,“50岁后他坚决退出舞台,体现出他对自己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人老了,手脚、眼神都不灵活,没有当年演技精湛;年轻时,“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离开昆曲的舞台,写出了他对昆曲的坚信、热爱。”(2分),第20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阅读探究,意在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

25、意识,但探究不是毫无根据的“随便说”,基于此,本题题干中有“请结合三篇文章的内容”的提示。也就是说,探究必须以文本为依据,答案必须从文本中来。本题虽是“你认为”,但答案仍要回归文本,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探究。 第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昆曲的起源、昆曲的发育和传播、昆曲的价值、昆曲的保护和继承等几个方面。第二篇文章主要抒发了文化名人于丹对于昆曲的独特情怀。第三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昆曲艺术家汪世瑜身体力行表演、保护、传承昆曲的方方面面。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都涉及到如何保护和继承昆曲的问题。题干“社会各界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工作”则提示学生,要具体到什么人做什么事。,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答案抽象

26、空洞,或重复啰嗦不得要领。例如“要认识到昆曲是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昆曲的衰落说明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衰落,一定要重视。昆曲的传承由文人主导,而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就要了解昆曲。”又如:“在社会里宣传非物质文化的艺术特色,培养人们对戏曲的兴趣。对昆曲的文化带有欣赏的眼光,学会欣赏昆曲。昆曲的保护和继承还需要得到社会的接受,为涉及昆曲的文化存续更多空间。”都是略沾了边,但很抽象空洞,不够具体。 2.没有审清题干要求,笼统答题。例如:“我认为保护和继承昆曲,首先应该让社会各界更关注昆曲的发展,弘扬“雅文化”。其次就是让人们欣赏昆曲,感受昆曲的魅力。最后

27、,不断尝试创新,多为昆曲增添新元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几点建议都说得很好,遗憾的是没有具体到什么人来完成这一工作,而以“社会各界”笼统来说了,而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第五部分 语言表达,下面是“活动写作”时某同学搜集到的关于广东文化的部分资料,请根据这些资料,完成2122题。 有人认为古岭南条件恶劣,广东人的祖先深深意识到生存的艰难,因而讲究实在。文化名人胡野秋则认为,古岭南由于五岭阻隔,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像其他地域那般根深蒂固,加上远儒性等文化特征,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思想枷锁,儒家文化中注重形式等务虚的精神对广东人影响没有那么深。 在改革开放中,

28、广东人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务实”因素发挥到极致,创造了“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先干后说”等低调处世原则。广东著名文艺批评家黄森林说:“区域文化中过于务实,就会导致狭隘、偏执,形成只看到脚下土地的短视。” 美国加州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东部的经济体系,在文化上,相对于纽约、波士顿等来说,它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具有加州气派的东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认为,广东要像美国的加州那样充满自信地在全国谋求特别的文化地位。 21.在交流会上,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广东人“务实”文化的成因。(不超过55字)(4分) 22请根据资料的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发表你对广东“务实”文化的评论。(5分),语文教学,要重

29、视学生“语”的训练。在考试中,语言表达最终体现在一个“写”字上。写,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次,它与其他各种相关的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语言表达的分数,最根本的还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要在生活中就有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多听、多读、多看、多写,是根本之路,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的任务。 第五大题题干创设的“活动写作”的情景,源于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的活动单元教学内容。这样的语言表达情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题目的文段内容选择的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与广东文化相关,所以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并不会陌生,平时只要是有关注社会时事的学生,都会对此有感而发的。而用三个文段综合筛选的

30、方式命题,又与这两年高中倡导的活动写作、时评写作紧密相连。本题对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关注生活,学会从生活中获取有效信息,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从21题(难度0.66)和22题(难度0.71)的压缩、简明连贯的考查的分来看,可以说是差强人意。 要答好本题,审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请根据材料的有关内容”,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的依据要从材料的文段中获得。第二,“用一句话发表评论”,要求学生的回答必须控制在一句话(55字)之内,表明了准确、鲜明、简明的能力要求。第三,“对广东务实文化的评论”,要求学生必须以“广东务实文化”为评论对象。第四,“你的评论”,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段的阅读,把文段

31、的内容综合成为属于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综上所述,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第一步要做的,是从文段二中把“广东务实文化”的正、负面影响概括出来促进广东的发展、制约广东的发展;从文段中把“广东务实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概括出来应该确立自己的文化地位。第二步要做到的,是对这几个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即我认同哪个观点,或我受这些观点的启发获得了新的看法,或我综合了这些观点后得出一个较全面而深刻的看法,等等。,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准确。 (1)评论对象不准确。学生在审题时忽略了题干中要求的评论对象“广东务实文化”,使评论对象不清晰。 (2)用一句以上的话发表评论。学生在审题时忽略了题干

32、中要求的“用一句话”的要求。 2.表述不连贯,有语病。学生一遇到写长句子,就容易出现语病,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3.评论不客观。发表评论要理性,这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关注点。本次评卷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客观甚至有偏颇,这值得我们在日后教学中多加关注和引导。,第六大题 写作,23按要求作文。(60分) 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一文指出: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你是怎样看待“兼顾实惠和高标准”这一消费观念的?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700字。,写作部分强调观点态度的论述与表达。本次测试从必修5

33、第一单元“走近经济”课文中抽取一则材料为作文范围,要求学生发表看法。本次写作考查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个性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考查中学生背材料、套作的局限,让学生告别古代老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观点和意见。它选取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实现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来引发考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题目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够鲜明准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将理由写充分,写出一篇文体特征较明显的议论文。 本题中的话题来源于当下社会、容易激起学生的思考,审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

34、要关注关键词是“实惠”和“高标准”。实惠是指实际的利益和好处。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消费的高标准是指消费的档次高、等级高、质量优。同时,要注意到“消费观念”这个关键词。消费者在消费时优先选择那些有实际作用的同时性价比较高的商品,我们称之为追求实惠。消费者选择质量好,价位高的商品,我们称之为追求高标准。“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消费观一方面体现消费者的务实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追求高品质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多数学生选择议论文,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比如谈到“90后的消费观”、“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观”、“商家如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愿望”等等问题,体现了视

35、野开阔、思辨能力较强的特点。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没有拘泥于卷面材料,能恰当地结合我们的亲身经历,购物体验如团购等;能合理地联系社会上类似的热点问题,比如达芬奇家具事件、“糖高宗”“蒜你狠”、CPI上涨、北大学生要求父母在北京为他买房、卖肾买iphone、回力鞋在国外热销、血燕造假、郭美美、马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上海留日学生在机场用刀砍母亲等,体现了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立意空洞混乱、思维低幼化。 多数学生的作文构思立意往往失之于表面,对“实惠”和“高标准”理解不准,有的是在谈“消费”,有的又跟“消费”无关。对实惠定义

36、不准,将“实惠”仅仅理解为低价的物品,所以三聚氰胺毒奶粉也称了“实惠”的商品了,还有将“实惠”理解成节俭、勤俭、朴素,举例如毛主席的被子很旧,但他一直不愿意换新的,温家宝去汶川和玉树救灾指导工作,都是穿同一双鞋子等,有许多采用“艰苦朴素是一种美德”、“勤俭常存心中”立意的文章。还有离开“消费”来谈“高标准”,将其生硬解释为好高骛远,提出不能降心中的标准,做个高标准的人,或应该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更多的问题出在对“兼顾”的理解和把握,许多考生陷在到底能否“兼顾”的圈子里。有的考生认为不能兼顾,还说“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不能算错,但立意为“不要追求完美”、“不

37、要要求过精”、“懂得取舍”、“不要要求太多”就错了;有的考生认为必须兼顾,立意为“做人要有追求”、“追求永不止步”、“实惠加高标准等于节约”、“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鱼和熊掌兼得的理念”就错了。还有大量空谈“兼顾”而不涉及“消费”和“消费观”的立意,如兼顾是一个有勇气的人的体现,兼顾折射出人的内心高度(孔子),兼顾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居里夫人)。 还有的学生脱离关键词,空谈“绿色消费”、“低碳生活”、重组“绿色”地球。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支离破碎没有整体观、有整体观却没有逻辑性,有的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文不对题。这不是利令致昏,那是什么致其昏呢?,2. 缺少个人思想,套作的痕迹较多。 阅

38、卷中,大量考生作文公式化痕迹明显,开头引出话题,摆出中心观点,中间用三个机械设置的分论点呼应一下,结尾“无力”的总结。总分总,平行并列,且不管什么话题、什么论点,稍作改换都拿来用。所以出现很多形式整齐,但内容空洞,甚至不知所云的文章。如: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可以节约能源,做到绿色环保;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可以让城市的建设更美好;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可以解决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又如:兼顾实惠和高标准,有助于更有价值。用例子如画家王冕身处困境,但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所以能够成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使团队更有凝聚力,例子是西甲球队赫塔菲买便宜但努力的球员,取得了成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有利于国家繁荣富强,举

39、钱学森的例子。虽然在议论文训练的起步阶段,这种作文模式的学习是需要的,但徒有其表、没有思辨的作文变成了一道大的填空题,这对以后的作文训练也是有百害无一利的。,3.论证能力较弱,行文思路无序。 文章缺少议论文应该有的严密思路。文章开头不摆出观点,段落中没有必要的过度,论证乏力,凑到七八百字完事。有的作文开头部分的观点是明确的、也是符合命题意图的,但写着写着就扯远了,跟“消费”没有关系了。 不能有效地选择、分析材料,论点和论据两张皮。学生在作文中有论点、也不缺乏论据,但不擅长有效地剪裁、分析论据材料,使材料服务于论点,造成了材料和论点之间的脱节。 比如夸父追日渴死,因为他不懂得兼顾。又如,武则天为

40、夺取权力杀死自己亲身骨肉就是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得兼,是正确的选择。还有的逻辑混乱,如: 追求实惠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优良传统,想当年红军是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的?不就是因为我们红军做事勤俭节约,做事不铺张浪费,凡是讲求实惠吗?所以讲求实惠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继承、弘扬和发展。另外,讲求高标准,即一些外在因素,可以理解为爱美之心。如果人类没有它,哪来的卧看千山急雨来的闲适美之向往,哪来的一览众山小的雄壮美之向往 学生在作文中有论点、也不缺乏论据,但材料和论点之间脱节,是学生没有注意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内心逻辑关系,强行堆砌“码字”,反映出学生在论证方面存在较多问题。,4.政治术语、政治口吻泛滥,如同回

41、答政治题。 中学政治里有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内容,所以一些考生没有结合题目,也没有结合此次调查内容,泛泛的讲自己的消费观,大谈和谐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等。行文中,很多语言也是政治答题套路。如: 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消费观念,是符合我们生活需要的。为了奔赴到小康社会,这需要广大青年继续坚持,继续发扬光大。对于青少年能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青少年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待物质要选择合适的,实惠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行为,不奢侈浪费,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校应该加强青少年的行为品德教育,因为学生的行为品德会影响他们的观念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并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社会应该加强市场的管理,提供给青少年良好的市场环境,使青少年更能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正确的消费方式行为。 从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三个角度来谈,都是申论的思路了。虽然此次作文题正好和政治教学内容出现了交叉,但在阅卷中,学生作文文采不足、语文气息不足是存在的。,愿与大家共同研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