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4719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9.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区带划分ppt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地震区、带划分与 潜在震源区划分,第四章地震危险性评定 4.1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4.1.1 概率性地震危险性方法 4.1.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1.3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4.1.4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原则 4.1.5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第二篇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综述 第三章 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3.1 地质构造调查和分析 3.2地震调查与分析,4.1.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1.2.1地震区、带划分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 (2)作用 4.1.2.2中国地震区、带划分简史 4.1.2.3地震区、带划分原则 4.1.2.

2、4地震区、带划分依据 (1)地震区划分依据 (2)地震带划分依据 4.1.2.5地震区、带划分实例华北地震区的划分 (1)地震区的划分 (2)地震带的划分,我国地震危险性评定技术进展之一 潜在震源区的两级划分: 一级潜在震源区,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和地震趋势的分析单元,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条件划分地震区、带,要求在其中包含有足够的地震次数(统计样本量),震级分布符合震级-频度关系-称为地震区、带; 它也是二级潜在震源划分的基础,地震潜在震源-二级潜在震源,在一级潜在震源内根据更精确的地质构造条件,进一步划分潜在震源-称为潜在震源区- 计算单元。 该方法可以使地震潜在

3、震源划分的比较小,更进一步地反映地震潜在震源间地震活动不均一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 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条带内,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地球物理场的非均一性-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机制反映的构造应力场的非均一性,箭头为主压应力方向,中国地震区划技术途径 (中国地震局1996),地震区、带的作用 (1)进一步细划分地震的潜在震源区。 (2 )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4.1.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地震广泛分布,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往往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条带内。这种不均一性为地震区、带的划分提出划分的必要性,并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地震

4、区、带划分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它是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4.1.2.1地震区、带划分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地震区、带是地震活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点并相互联系。,地震区是指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区域构造活动性、区域地震活动性及区域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特点具有明显相关的地区,同一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在形态上常为不规则几何体 如中国东部的东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等。,地震带是指同一地震区内地震活动性和地质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以满足概率法地震危险性分析考虑。带

5、内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更为密切,一般来说,地震震中分布相对密集成带。,(2)作用 5,地震区常常作为评价大范围内地震活动总体水平的范围,如高活动水平的青藏高原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等;低活动水平的东北地震区等。 地震区、带可作为分析地震活动特点(时间、空间和强度分布)的单元。 由于同一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密切,所以,在我国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一般把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当然,对于不能划分出地震带的地震区,其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则以该地震区为单元进行。,由于地震区在大地构造和组成物质上的巨大差异,常常作为地震波衰减的统计单元。 由于地

6、震区、带内的发震构造有可比性,所以地震区、带,特别是地震带常常作为发震构造条件和震级上限确定的构造类比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技术思路,潜在震源区划分一般在地震带内进行,因而(1)地震带是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基础,一个潜在震源区不能横跨两个地震带因为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是通过地震带内地震活动性参数分配而来的,(2)也是地震活动性参数分配的基础。,4.1.2.2中国地震区、带划分简史,1中国地震区、带划分始于本世纪20-30年代,当时由于认识和资料的局限,研究程度粗浅。 2上世纪 7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广泛收集相关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

7、地震区、带作了比较详细的划分。 明确提出了地震带划分做为未来100年地震趋势预测的统计单元。 采用了地震区、地震亚区和地震带三级划分方案, 强调了现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震活动区、带划分格架的控制作用,同时,在地震带的划分中,尽可能考虑南北地震带和东西向构造带分隔作用。,199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第三代区划图),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综合概率法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地震活动时空不均性的特征,对该方法的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区做了改进,明确规定,以地震区、带为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统计单元。为此,在新的资料基础上,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编制了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分布图(1990年)。该图

8、给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该图的主要特点是将以往中国大陆东部分为东北、华北、华南的三分法改为四分法,增加华中地震区。,1996年开始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过程中,在总结了前人地震区、带划分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我国及邻区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具有地震统计区含义的中国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强调了地震区、带应具有较好的大小地震比例及其它统计要求,对原有的一些地震带进行了归并,中国及邻区地震区、带划分图,注:地震资料截止1996年9月;东北地震区内的深源地震未计入。,4.1.2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4.1.2.1地震区、带划分的含义和作用

9、 (1)含义 (2)作用 4.1.2.2中国地震区、带划分简史 4.1.2.3地震区、带划分原则 4.1.2.4地震区、带划分依据 (1)地震区划分依据 (2)地震带划分依据 4.1.2.5地震区、带划分实例华北地震区的划分 (1)地震区的划分 (2)地震带的划分,4.1.2.3地震区、带划分原则 4,(1)地震区、地震带划分采用区、带两级划分方案。所划分的区、带内必须有充足的地震样本,以满足地震活动性统计的需要。 (2)划分地震区、带时应尽量考虑现代地球动力学分区特征,使每个单元内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环境具有相同的特征。,(3)地震区、带是区别出具有不同地震活动特征的地震活动单元。每个单元内

10、的地震不但在空间上连接成带,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共同的活动规律。地震带的大小地震间具有较好的比例关系。 (4)考虑到认识的不确定性,对有争议的地震带边界可采用多种划分方案,允许部分地震地震带重叠。重叠部分的活动性参数可按专家评分的方法,给出重叠部分在不同方案中的隶属度。,4.1.2.4地震区、带划分依据,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差异是地震区、带划分的最重要依据。地震活动特征和差异主要表现为时、空、强分布特点上。具体地说,应包括地震强度分布、b值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应变积累一释放过程等。由于地震记录时间一般较短(几十年到几百年),不足以反映一个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固有特征,因此,反映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环

11、境是地震区、带划分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反映地震孕育、发生的构造环境,应包括活动构造和地壳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构造应力场等。,(1)划分地震区的依据5,地震区与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构造活动性、地球物理场乃至地球动力学环境相类似,在形态上常为不规则几何体。,地震活动性的分区特征及其差异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分区特征及其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东部地震活动明显比西部弱,东部的地震活动周期和强震重复间隔也相应长于西部地区。在东部大陆地区,华北地震区活动又明显强于华南和东北地震区。在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区和天山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地震活动强弱和周期长短差别外,地震的构造类型、震源深度、b

12、值等各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的分区特征及其差异 中国大陆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明显关系,而且具有分区特点。如中国东部地区,除华北地震区断块差异运动比较强烈外,东北和华南地震区的差异运动不明显。现代地壳形变的资料,在各个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场分区特征及其差异 中国大陆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东、西部两大区,其次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在各种重力异常图和航磁异常图以及地壳厚度分布上仍可分辨出东北、华南和华北地区存在的一定差异。,现代大地构造分区特点及其差异 中国大陆是由地台区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褶皱

13、带拼合而成的。这些不同时期固化程度不同的构造单元不仅具有分区特点,而且在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中受到强烈改造,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分区边界 分区边界往往是现代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带,或是重力梯度带、地壳厚度梯度带,如青藏高原断块隆起的边界、华北断块区的北部边界等。这些边界带常常是由深大断裂带、重力梯度带、地壳厚度陡变带构成。,(2)地震带划分依据6,地震带是在划分地震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是地震区内的次级单元,其划分依据可以归纳为: 新构造、现代构造运动性质、强度一致性较好或类似的地带,如以挤压上升为主的南、北天山带,以挤压逆冲为主的喜马拉雅带,以断陷为主的汾渭断陷盆地带,以挤压走滑为主的郯

14、庐断裂带等;,地震活动性包括地震频度、最大震级、活动周期、古地震和历史地震重复间隔、应变积累释放过程、震源深度等相一致或一致性较好地带;,地震构造类型一致性较好地带,如地震断层性质、方向。破裂长度与震级关系较一致等; 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相类似的地带,以及巨大的地壳结构变异带和地球物理场变异带,如重力、磁力梯度带和地热过渡带等;,分带边界包括活动构造带的边界带、破坏性地震相对密集带的外包带、区域性深、大断裂活动的影响带、相邻地带在构造活动或地震活动上有明显差异的分界带。 如根据具体工作的要求,并且地震活动性样本满足统计需要,也可根据上述依据在地震带内进一步划分小区或地震亚带。,例子: (1)地

15、震区的划分 在东部大陆地区,华北地震区活动又明显强于华南和东北地震区。从大地构造、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的性质、样式以及强度、地震活动性特点等与邻近地震区有鲜明的区别,华北地震区内地震活动周期均为300年左右,活动期与平静期一致;华北地震区的南界与华北地台的南界大体一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也采用了这一划分方法。,红圈内为华北地震区,(2)地震带的划分 华北地震区内的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根据地震带划分及其边界确定依据,自西向东,将华北地震区共划分为7个地震带,即:河套银川地震带(III-5)、鄂尔多斯地震带(III-7)、汾渭地震带(III-4)、华北平原地震带(I

16、II-3)、郯庐地震带(III-2)、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III-1)以及朝鲜半岛地震带(III-6)。下面以汾渭地震带为例,介绍其划分的依据:,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III-1) 郯庐地震带(III-2)、 华北平原地震带(III-3)、 汾渭地震带(III-4)、 河套银川地震带(III-5)、 朝鲜半岛地震带(III-6) 、 鄂尔多斯地震带(III-7),本带北起河北宣化一怀安盆地、怀来一延庆盆地,向南经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从统计数据的完整性考虑,把上述活动盆地带东侧的太行山隆起也包括在本地震带内。汾渭断陷带由一系列断陷盆地

17、及其间的横向隆起组成一条北北东向活动构造带,总体呈“S”型。沿地震带主体活动盆地带沿线存在规模不等的莫氏面隆起,,汾渭地震带部分,它是一条新生代时期形成、发展的右旋剪切拉张带。盆地内堆积了数千米新生界或上第三系,其中第四系为数百米至千余米。 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5-5.9级地震99次、6-6.9级地震20次、7-7.9级地震7次、8级及其以上地震2次,最大地震为1556年华县81/4级地震。,在断陷盆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减薄,其两侧隆起区厚度增大。渭河盆地的莫氏面埋深最浅,小于 32km,两侧隆起区相对高出1O12km左右;布格重力异常值为一8020010-5 m/S2 ,自北而南减小。,

18、断陷带内主要活动断裂为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三组,它们控制盆地的边界和盆地的发育。这些断层以正倾滑为主,有的具明显水平扭动分量。 各组断裂中以北东向断裂最发育,尤其是山西断陷带内,成为盆地的主干断裂或主要控制断裂; 断陷带内另一组主要断裂为北北东向,也以正倾滑为主,并具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如系舟山西麓断裂,全新世右旋走滑 5060m,平均速率为5.68mma。 北东东向断裂主要发育于南部的渭河断陷带、山西断陷带南端及北端,秦岭北缘断裂长达约2OOkm,以正倾滑活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分量,垂直总断距大。 该地震带内北部晋北断陷区内的古地震原地重复间隔为5000-6000年,而中段山西断陷和南段渭

19、河断陷内古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则为2500-3500年左右。,在华北地震区的几个地震带内的震中分布和主要发震断层都为北北东走向,因此,几条地震带都划为北北东走向。但华北地区北部也存在着一个非常显著的北西西向震中密集带,它沿着燕山南麓至渤海一带分布,这条震中带,不是一条独立的地震带,而是迭加在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北端之上的一条震中密集带。从地质构造分析,它是燕山南麓至渤海的一组北西西向活动断裂与该区几条北北东向构造带交汇区的地震活动强化带,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大地震、1888年渤海7.5级大地震等。这些地震的发震断层都

20、是北北东向,并不是北西西向,但它们都发生在该地震活动强化带内。因此,有人主张在地震区划时,划出燕山渤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 局限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条带内,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这一问题的难点是,燕山渤海地震带不能独立的划分为一个与郯庐带、河北平原带、山西带等平列的地震带,因为它是叠加在其三个带之上,在统计该带的地震活动性时,必然会重复统计。因此,为考虑地震带划分认识的不确定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一个地震带,但交汇部位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根据其对应于相应地震带的隶属度来避免重复计算。,4.1.3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4.1.3.1潜在震源区的含义 4.1.3.2划

21、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 4.1.3.3划分潜在震源区步骤和科学基础 (1)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步骤 (2)划分潜在震源区的科学基础 4.1.3.4潜在震源区的方向 4.1.3.5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 4.1.3.6潜在震源区震级分档及其划分依据 4.1.3.7潜在震源区可靠程度的等级划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自1968年康奈尔(C.A.Cornell),首先提出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已成为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方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潜在震源区是该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评定结果直接决定着地震区划与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合理性。,4.1.3潜在震源

22、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1968年,康奈尔在“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POTENTIAL SOURCE”的概念(Cornell,C.A.,1968),中国国内通常将其翻译为“潜在震源区”。但文章中没有明确给出潜在震源区的定义。,4.1.3.1潜在震源区的含义,未来地震震源可能的空间位置的分布区域,可以呈点、线、面等形状 。,地震在发生次数上满足泊松分布。,区内空间各点的发震概率服从均匀分布。,涵义:一般将潜在震源区定义为“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未来”一词不是指地震预报中所指的“几年”、“几百年”,也不是指“几千年”,而是指“几千年”或更长的时间段内。 “可能”一词具有概率

23、含义,它包含两重意义, 一是预测的时间愈长,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愈大,相反则愈小; 二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强度愈大的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指M43/4级的地震; “地区”则指未来地震的震中所在范围。,“潜在震源区”与“地震危险区”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中国1977年出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采用了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的是未来百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的极震区(或称震中烈度范围)。,潜在震源区和地震危险区的差别,划分潜在震源区需要给出边界(方向与范围)、震级上限。,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 :,4.1.3.2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原则 内 容:,地震活动重复原则,即指历史上已发生过强震

24、的地段或地区,可以划为具有同类震级或高于原最大震级的潜在震源区。此外,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迁移、填空特点,有时也被用作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左证。 地震构造类比,这是指某地区历史上虽然没有强地震或有中等强度地震记载,但与已经发生过强震地区的构造条件具有相似的特点,就可以划为具有同类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或者是指虽无强震记载,但已发现有古地震遗迹的地段,可划为相当于最大古地震震级的潜在震源区。,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步骤,分析地震区、带内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和各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根据各地构造条件划分出具有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 这是潜在震源区划分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它进

25、一步反映了地震带内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一性。,在研究程度高、资料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地震构造标志清楚的地区,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应尽可能勾划得小一些。为了便于计算,潜在震源区边界线一般用直线表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科学基础,潜在震源区划分得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活动性以及地球物理场条件研究的深入程度。上述三方面结果的科学性又取决于研究区相关资料得丰富程度和当前地震科学对强震发生地点与强度的长期预测水平,由此看来,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合理性是随着强震预测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地震发震条件分析 确定潜在震源区的方向 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评估,划分潜在震

26、源区步骤,地震构造依据 i)8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a)8级地震多发生在全新世具有强烈活动的规模巨大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具有挤压走滑的力学性质,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6mma,最大可达9mma;,地震发震条件分析,b )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西和北东东向,均为挤压走滑力学性质。,中国大陆地震呈带分布图,南北构造带,西藏块体边界,b) 在青藏块体周边的断裂带上。这些断裂带多为新构造分区的I级、II级或III级构造单元边界带; c)在南北构造带上的浅层构造看,主要为北东东、北西北西西,近南北三组活动断裂构成复杂交汇区而且这几组断裂在第四纪晚期都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例如,该带的北段发生过1739年平

27、罗8级地震、南段发生过1833年的小江带上的嵩明8级地震,其构造条件总的说来是比较清楚的。,ii)779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a)大多数这类地震具有与上述8级地震相类似的构造条件; b)在巨大断裂带围限的块体内部,一些规模较大、晚更新以来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裂也具备发生这个档次的地震; c)这类地震的发震构造主要为北西北西西向,此外是北北西、近南北和北东向构造,发震断层的力学性质基本上都属压扭性。,iii) 669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a)这类地震具有与上述7级以上地尽相类似的发震构造条件; b)凡第四纪以来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裂均有可能发生这类地震;,地震活动性依据 i)地震活动的网络性 青藏高原大地震

28、网络中,在该网络的结点上易发生8级以上大震,在条带上易发生7级地震。在研究区及其邻近地区存在7级地震所形成的地震网络,其结点上往往是7级以上地震的发震区,条带上也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在这两个地震网络之外地区,虽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但其可能性相对较小。,ii)地震重复性 67级地震均有原地重复或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但同一条件下,已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再次发展的可能性一般小于未发震地区,其中6级地震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大些,其重复率约为20;7级地震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小些,重复率约为 15;73/4级以上地震的重复现象在最近百年左右的时间段内尚未发现,但根据古地震、历史地震重复资料,在60

29、02000年内有重复发生的可能。,iii)地震迁移性(地震活动的主体位置) 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带的 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北纬 2436 之间,未来最为活动地域可能为北纬 2934 之间;阿尔金祁连山龙门山地震带的7级以上地震在北纬 3240之间定向迁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地震带6级以上的地震震源分布在东经8292之间,其中在东经8892的范围内发生地震,尤其是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柴达木盆地地震带在中东部(92E以东)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但其震级超过7级的可能性较小。,iv)中小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段常常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分布地段。 v)地震围空区 具有发生M7级强震的构造条件,但

30、近期中小地震活动平静,而周围地震活动加强的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较大。青海格尔木西南地区就存在这种地震空区,其预测震级为7.7级左右。,地壳结构和地球物理场依据 本区航磁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航磁和重力异常带与强震构造带空间分布的吻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壳结构特点与强震发生关系比较明显,具体分析对比如下:,i)8级地震发震条件 a)往往发生在大的地壳陡变斜坡带、等值线变为舒缓和拐弯的地区,以及莫氏面构造复杂地区; b)大的重力梯级带附近及其缓变带上,等值线变为舒缓、转折等地带; c)热构造单元的周边地区,或其内部相对“冷块”地区。 ii)7级地震的发震条件 除了可

31、以发生8级地震的地区外,还有下述条件: a)地壳厚度斜坡带或等值线拐弯区; b)往往发生在次一级布格重力梯级带的等值线拐折地区、梯级带的变缓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梯级带复合地区; c)航磁异常带上等值线密集程度有变化区。,近年来,随着活动断裂与强震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活动断裂上的高活动速率段、断裂上特殊结构部位、断裂深部特征构造部位以及最新构造活动网络带及其重叠部位等标志,都可能是识别不同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的线索断裂带上活动速率相对较高的地段多属断裂的强活动段,晚更新世晚期、特别是全新世以来断裂段的活动速率,可以作为识别具体地区不同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的参考标志,活动断裂上的特殊结构部位,如断裂弯

32、曲转折部位、岩桥区、横向活动断裂交汇部位、枢纽部位、隆起与断陷交接部位以及断裂的走滑活动与倾向滑动的转换部位等,都可能形成粘滑闭锁段,与强震特别是大地震的发生有关。,1920年海源8.5级地震和1951年崩错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宽4km和8km的拉分岩桥区附近,地震破裂将岩桥区贯通。也在海源断裂上断面反倾的枢纽部位。,断裂活动速率与强震震级的关系 (据周本刚等,1997),潜在震源区的方向3,历史地震的等烈度线和强震记录结果表明,强震地面破坏一般具有方向性,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都采用了椭圆衰减模型。因此,潜在震源区的方向性分布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

33、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时衰减长短轴的取向和概率水平,从而对周围地区地震动参数分布图象有重要的影响。,(1)潜在震源区的长轴方向和主要发震构造或发震断层一致; (2)沿两组活动构造交汇区划分潜在震源区时,如果发震构造没有明确是哪一组,则勾划的潜在震源区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如果发震构造明确是其中一组,则应有方向性,沿主要发震断层勾划。,(3)对于中国东部孤立的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方向的处理。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 震中附近找不到活动构造,或对活动构造缺乏研究,勾划的潜在震源区没有方向性,画为正方形,自震中向外扩展10km。 如果等烈度线有明显的方向性或震中附近有第四纪活动构造,则应有方向性,与等烈度线或活动

34、构造方向一致。,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对其周围的烈度和加速度值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位置和边界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了地震危险性计算中震源到场点的距离; 二是潜在震源区的面积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参与地震年均发生率的分配。,一般来说,如果潜在震源区范围确定得过大,那么地震年均发生率就会被“稀释”,地震危险性相对变小,这样安全性就降低;相反,范围划小了,地震年均发生率就相对“浓缩”,地震危险性相对加大。因此,合理地震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具有实际意义。,结合构造条件,考虑破坏性地震的分布范围。,考虑中强地震分布带或小地震活动条带的展布范围确定潜在震源区。,大地震后的余震显

35、示了震源体的范围,可以采用其余震的分布范围来确定潜在震源区。,潜在震源区范围的确定,沿活动盆地勾画潜在震源区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活动盆地内部发震构造研究得比较清楚,那么潜在震源区沿边界断裂的展布范围划分,如大青山山前一系列潜在震源区。 另一种情况是,当盆地内部的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得不够清楚,未来大地震或强破坏性地震在盆地内部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及其边界断裂,如银川8级潜在震源区。,当确认具体的活动断裂为发震构造时,潜在震源区沿活动断裂勾画。在确定潜在震源区长度边界时要充分考虑活动断裂的分段资料;而在确定其位置与宽度时要考虑断裂的活动性质和倾向。,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

36、部位与地表断裂位置的差异 a)邢台地震发震构造剖面(据徐杰,1986); b)古浪地震发震构造剖面(据侯康明,1996),对于虽然没有破坏性地震记录的地区,但根据地震构造类比的原则,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潜在震源区的范围与方向可以根据具有相同构造条件的邻近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情况来确定。,中国东部一些强度不大的强震(6-6.5级)的发震断裂可能没有在地表造成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错表现,但一般控制了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发育,沿断裂成狭长的等厚度线分布,如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和1979年溧阳6级地震,在划分潜在震源区时应根据非断裂变形带的展布来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在地震与构造资

37、料有限的隐伏地区,如果有较详细的地球物理资料,确定潜在震源区的范围时也可适当参照地球物理异常区和异常带的展布方向和范围。例如,在美国爱达荷州中东部地区,通过大比例尺重力异常研究,表明布格重力异常分布就与断裂的分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评估,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Mu)是指该潜在震源区内预期未来发生超过该震级地震的概率趋近于零。Mu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的取值和空间分布对地震区划图象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都有重要的影响。,式中 是其中第l 个潜在震源区内发生特定事件(震级为特定的椭圆长轴取向)时场地处地震烈度值超过I 的概率。 为震级分段档数。,历史地震法,对于已经

38、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通常根据历史地震及仪器记录地震确定的震级进行评价。如果区域地震资料比较丰富,历史地震记录的时间已超过几个地震活动期,而且记载到的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则可认为有史以来记载到的最大地震震级可以推测该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同时应结合地震构造类比,对已发生地震的震级(一般M7.5)进行评估,判断已有的最大震级能否推测震级上限?如不能,则可根据具体的地震活动特点适当加大。,活断层特征参数估计法 潜在震源区内断层活动段的长度、位错量、位移速率等数据与地震震级经验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作为该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参考依据。具体公式选用和运用于震级上限评价的应用方面相关文献有详细

39、的讨论。,数学分析方法,通过各种数理统上限计方法,如图象识别窦毅强,1989、模糊识别 许建东、董瑞树、张裕明、人工神经元胡银磊、张裕明, 1996等方法,得到未来潜在震源区的大致范围与最大震级预测结果,可以作为评价震级上限的参考依据。,应深入考虑的问题,活动断裂分段性与级联破裂特征,破裂复发行为的复杂性(如复发位移的不一致),潜在震源区震级分档及其划分依据,潜在震源区分档是指根据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划分出一些档次。虽然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讲,要区分震级差O5级的地震地质标志有很大的难度,但根据已有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资料,震级上限差O5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从地震危险性评价来说,震级上限划得

40、细致一些更好,地区性差别就可显示得清楚些。所以,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档次差别一般取O.5级。,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档次可分为7档,它们是8.5、8.O、7.5、7.O、6.5、6.0和5.5。如果包括5.0级本底地震在内,共分为8个档次。,潜在震源区可靠程度的等级划分,目前在确定潜在震源区过程中,由于对地震发生条件认识的局限性和资料完备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出来的潜在震源区的精确性,或者说可靠程度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潜在震源区范围和震级上限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分等就是等级划分,潜在震源区分等就是将确定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表述其可靠程度,根据目前潜

41、在震源区的研究水平和应用的需要以划分三个等级(A、B、C)为宜。一般来说,资料比较丰富、发震构造揭示得相对清楚的地区,如东部汾渭地带,划分的依据比较充分,勾划出的潜在震源区范围相对较小,可靠程度比较高,以一等和二等为主;反之,如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勾划出的潜在震源区可靠程度较低,以二等、三等居多。,等级划分结果,一等 a.有余震分布的范围,如隆尧75级潜在震源区; b.发震断层的性质、倾向和活动性分段资料明确,如三河一平谷8级潜在震源区; c.有现代大震或古地震形变带规模和特征资料,如海城7.5级潜在震源区; d.大地震的发生明确位于两条断裂的交汇部位,而相同震级的地震发生过2次以上,如渤海中部7.5级潜在震源区,二等 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部位虽然清楚,缺少确定方向和范围的资料; 有全新世活动,或晚更新世晚期等活动断裂资料 ,而缺少其它资料; 地震总体活动水平较高,但地震记录不足的地区; 发生过大地震较长的断层,其它一些地段没有大地震记载,也缺乏进一步的调查资料; 由构造类比确定的潜在震源区应归入二等 。,三等 仅根据记载的地震资料,无明确的发震构造 没有中强地震活动资料,但区内第四纪活动断裂与区域内的发震断层存在可比性, 地震带内高于本底地震震级的一些低震级地震活动体 一、二、三等分别赋权重1、0.8和0.6,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