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人口与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5915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人口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四人口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四人口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人口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人口与发展.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表4-1 世界人口的变化(百万人),2009-2010年世界人口排名,NO.1 中国 1,319,000,000 占世界人口19.77% NO.2 印度 1,169,016,000 17.52% NO.3 美国 301,950,000 4.53% NO.4 印度尼西亚 231,627,000 3.47% NO.5 巴西 186,500,000 2.8% NO.6 巴基斯坦 163,630,000 2.45% NO.7 孟加拉 158,665,000 2.38% NO.8 尼日利亚 148,093,000 NO.9 俄罗斯 142,499,000 2.1

2、4% NO.10日本 127,720,000 1.91% NO.11墨西哥 103,263,388 NO.12菲律宾 88,706,300 NO.13越南 87,375,000 NO.14德国 82,310,000,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 (一)极低的人口密度 农业革命前的世界人口密度估计为 4人/km2 (二)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三)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

3、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四)开始了人口迁移,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 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及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19世纪约瑟夫 理斯特发明无菌操作法和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二)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工业化早期人口出生率上升, 从19世纪后半期,出生率逐渐下降。 主要原因(1)缘于限制家

4、庭规模的意愿 (2)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3)经济因素 (4)城市化改变了人类的观念。 进入20世纪后出生率持续下降 原因分析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三)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加速 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了分化,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人口转变:是指由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向另一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的过程及其结果。 转变模式研究的目的: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简述 1、法国人口学家A.Landy 的“三个序列”理论与美国人口学家F.W.Noteste

5、in的“人口转变模式”。 A.Landy在1934其著作人口革命提出人口转变理论,F.W.Notestein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其思想,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三个序列模式,第一序列(原始阶段)特点:极高的出生与死亡率、 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第二序列(中间过渡阶段)特点:高出生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 过渡增长阶段: 出生率与死亡率降低, 人口持续增长 低增长阶段: 死亡率与产生率低, 人口增长缓慢。,现代阶段,2英国学者C.P.Blacker的“五阶段”模式,HS(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并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处于静

6、止阶段。 EE(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产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快。 LE(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LS(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与出生率均达到低水平出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 D(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 3、A.Coale 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 2.日本模式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二) 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1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 经济因素、政治状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

7、、婚姻、宗教、风俗的因素、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死亡率急剧下降,到60年代中叶和80年代初已经分别降为15 、10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2)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一些推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实践也表明:没有经济起飞,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后可能陷入疲软。,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一)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及人口转变模式 1、加速增长阶段(建国前1959)特征:死亡率由较高持续下降至很低水平(10左右)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上(30

8、以上),人口增长加速。 2、负增长阶段(19591961)。出生率(1961年为18.02左右)猛跌,死亡率则猛升到(1960年为25.43左右),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3、高速增长状态(19611971)出生率始终高于30,死亡率则下降到7-8左右,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状态,4、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死亡率维持低水平状态,出生率开始下降(1979年下降到20以下),人口出现减速增长状态。 5、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出生率出现2次波动(第一次顶峰在1982,第2次在1987年),人口增长出现波动状态。 6、持续增长阶段(1992现在)死亡率维持低水平,出生率和

9、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人口保持持续增长状态。,(二) 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的成因探讨,1、死亡率维持极低水平而出生率居高不下。 2、第四阶段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3、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的成因。,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 生重大影响。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 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

10、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马克思语)。 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一)人口构成及其分类 人口构成: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人口自然构成、人口社会构成、人口经济构成、人口质量构成、人口地域构成。 (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 1、 人口性别构成极其影响 2、 人口年龄构成极其影响 3、 人口文化构成极其影响,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一)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二)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自学),课堂讨论 1、人口因素的双重性 2、人口合理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