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7485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一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述,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法国哲学中出现过两次重要变更。第一次是以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结构主义向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提出挑战。第二次是结构主义内部的衍化。德里达、福柯等人要求消解结构主义的固定和僵化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结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有着激进传统的法国思想界,在20世纪50年代遭遇困境。以萨特的现代期刊为核心的左派知识分子阵营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的左派知识分子也无法解释苏联正在发生的复杂情况,而萨特在50年代上半期一如既往宣扬他的人道主义,却对苏联的高压政策置若罔闻,这使大部分的追随者开始怀疑他的理论。

2、法国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代替左派的意识形态,结构主义如期而至。 1962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了野性的思维一书,书的最后一章“历史和辩证法”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的基本观点提出明确挑战,引发了一场决定法国乃至西方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的学术论战,使结构主义取代存在主义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什么是结构主义?,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

3、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结构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结构主义者坚持认为客观世界不仅是真实的,而且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与单个的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于事物的关系之间。 结构主义者特别关注对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于客体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结构主义具有了方法论的性质。,结

4、构主义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注重文学文本客观分析的科学主义精神,并使这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它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罗兰巴尔特(结构主义文论)、雅克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福柯(结构主义历史学)、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热奈特等等。,后结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

5、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什么是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Postsructuralism )是2

6、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改造结构主义的政治思潮。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法国的巴尔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等。 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结构主义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问题上,企图恢复非理性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解构理论有时也称为后结构主义,因为它采用费迪南索绪尔提出的概念以及以其理论为主要基础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因果关系,旨在削弱索绪尔体系和结构主义本身的基础 。,后结构主义是跟随在结构主义觉醒之后出现的一套思想,它试图去了解这个无法挽回地被分割成数个体系的世界。 后结构主义者与它的结构主义前辈最

7、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抛弃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 他们挑战结构主义宣称自己是能够诠释所有文本的批评后设语言(metalanguage),并且认为一个文本之外中立全知的观点是不可能存在的。,后结构主义者追求的是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并且不会给予任何一种阅读方法比其他方法还要更高的地位。也因此,后结构主义领域中很少有互相一致的理论,但是每个理论都是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为起点。而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许多后结构主义者相信,我们认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事实上只是一个社会建构,在当中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推动著想要成为霸权。,需要注意的是: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

8、派,而是具有不同倾向的学者因在不同意义上将原来主要在语言学中运用的结构主义方法推广用于从事其他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庞杂的思潮。 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论,就必须了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的文论思想,如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文论思想。,第二节 索绪尔:结构主义先驱,索绪尔(18571913) 他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索

9、绪尔提出的四组核心概念,语言和言语 他将人类语言活动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 言语: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比如说出来的话和写下来的句子,它是一种个人行为。 语言: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语言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在语言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一方面要使言语能为人们所理解,首先必须有一个能被参与言语活动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语言系统,否则言语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种语言,又必须有言语实践,语言是言语的产物。 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突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任何具体言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其上的语言系统的作用。

10、,历时与共时 “语言中凡属历时的,都只是由于言语。” 言语的历时性发展,构成了语言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演化,研究这种演化的,称作历时语言学;与此相对,从语言的现实用法的角度,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项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展开共时研究,称作共时语言学。 索绪尔更强调的是对共时语言学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更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因此只有集中于某一状态,排除历时的干扰,才能深入到它的系统内部去了解和描述它。 这一点也促使结构主义文论家对文学系统和它内部结构的注意,成为结构主义文论将寻找和建构文学内在结构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出发点。,能指和所指 作为语言结构基本

11、成分的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概念所指、音响能指)语言符号不是能指与现实中事物的结合,而是能指与所指即音响与概念的结合。 “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是思想离开声音。”,组合和聚合 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向度:语言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 横组合关系:语言的句段关系。指构成句子每一个语句符号按照顺序先后展现所形成的相互间的联系。 纵聚合关系:指特定句段中的词与“现在”没有出现的许多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联想作用下构成

12、的一种集合关系。 从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它们本身的内容所规定的,而是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语言的结构所规定的。,结构主义文论作为结构思潮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西方社会存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经过了由索绪尔语言学到捷克结构主义,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自身发展过程,而对于结构主义文论自身发展过程的了解,对于我们理解结构主义文论本身,无疑是有益的。,第三节,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生平及著述,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早年在巴黎学习法律、哲学和心理学。1934年第

13、一次阅读了专业文化人类学著作罗维初民社会,遂将兴趣转向了人类学研究。,在此之后,列维-施特劳斯曾去巴西进行了5个月的调查。1938-1939年再次前往巴西中部高原和亚马逊河流域调查印第安人生活。这些田野工作经历使他得以写出那本风靡一时的迷人游记热带闲愁。 这些经历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他感到人类社会的不同经验背后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一致性,而且人类的思维在各方面也是基本相同的。,主要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 热带闲愁1955 结构主义思潮产生的标志 结构人类学(第一卷)1958 野性的思维1962 神话学(1-4卷)1964-1971,结构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在人类学中,结构主义是作为结构

14、-功能主义的反题存在的。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原始社会的每个风俗与信仰在该社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某种决定性角色,恰如生物的每个器官在该有机体的一般生命中扮演着某些角色一样。”他进一步提出,一切文化都有特定的功能,例如安达曼岛民的信仰仪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该社会的团结与凝聚力。 某制度在文化机构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对集团统一体所发挥的功能(强调各部分的功能)例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类生活的符号系统,其由音素、音节、词素、词组和句子等组成。这些要素并不重要,只有置

15、于一定的语言结构中才具有意义(并不强调各部分的功能)。列维-施特劳斯把这种思想引进文化研究领域,认为应从混乱的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隐藏在实际社会关系背后的,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通过文化人类学家建立的模式才能被认识。为此,他提出了两种模式:,列维-施特劳斯提出的两种模式,有意识模式: 即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的社会或文化的表层结构。具体讲,当人类学家深入研究某一民族的文化时,这种模式就是指土著民族根据自己对本文化的认识而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故也称“家乡制模式”。其作用在于保存了现象,为结构分析提供材料。但它不是真正的社会结构,可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甚至可能

16、是一张隐藏了真正社会结构的屏幕,因而不能用来解释社会或文化体系。,无意识模式: 即隐藏在社会文化表象之后,没有被社会成员所以时代的深层结构。这种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他根植于人类的心灵。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们这种深层结构下的意识。因此,他主张通过纷乱多变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去探索不同时空中存在着并起作用的真正结构体制,以认识、解释社会全部现象的总原则。,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创见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基本要点,列维-施特劳斯不同于或超越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地方,是他尽管部分吸收了“结构”的思想,但其关注点不是经验的社会结构,而是人类的思维结构。 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

17、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4、符号体系反应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五、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成果,列维-斯特劳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人类学得出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亲属关系理论、神话的逻辑和原始分类理论。 (一)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列维-施特劳斯断定,人类学家与结构语言学家在处境上颇为相似,亲属制度像音位系统一样,是由思维在无意识思想的水平上建立起来的。散见在世界各地和根本不同的社会中的亲属关系模

18、式、婚姻法则,在某些亲属关系类型之间的相似的规约态度等的重复出现,使我们相信,在亲属关系问题上和在语言学中一样,可观察的现象是由那些一般的但是潜隐的规律的作用造成的。,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对原始部落的婚姻的分析,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与语言一样,每个亲属的成员,如同语言中的词一样,通过词的结合成为句子,亲属成员的结合成为亲属关系。 他主张亲属关系结构不应只是一种夫妻的二元对立而且还应包括那些使夫妻结婚得以成立的可能条件,即为男人提供女人的那个群体。因此,他的亲属基本结构包括夫妻、舅甥、父子、兄弟姐妹,他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都是由这四对亲属原子组成的基本亲属结构演变而来的。 亲属关系

19、结构的三种内在要素:(1)血缘亲属关系;(2)姻缘亲属关系;(3)世系继嗣关系。,亲属关系的最基本形式: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在夫与妻同兄弟与姐妹之间和父与子同舅与甥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所以这种夫妻之间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对立关系与父子之间与舅甥之间的对立关系形成对称关系,这就是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 婚姻交换的意义: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的中介,如语言中词的中介一样,是女人的交换,也就是说由于男人被禁止不得享有本家庭的妇女,他们就不得不建立一套交换制度,以便以自己的姐妹去换取另一个男人的姐妹。通过交换建立起社会交往的纽带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列维-施特劳斯指出任何交换制度的基础都是互惠原则,即礼尚往

20、来的原则。回报方式分为两种:直接的回报与间接的回报。直接的回报形成一个有限的交换结构,间接的回报则形成一个普遍的交换结构。有限的交换,就是两个社会群体之间持续的相互婚配的互惠性交换。普遍的交换结构至少包括三个群体之间的交换婚姻。,有限的交换结构:就是两个社会群体之间持续的相互婚配的互惠性交换。 普遍的交换结构:至少包括三个群体之间的交换婚姻。 在有限的交换结构中,一个男子只有在确信能换回一个妻子时才交出一个姐妹;而在普遍交换结构中,一个男子把姐妹送给一个群体,却只能期望从另一个群体中得到妻子(社会的联系扩大了,风险也相应增大)。,(二)神话的结构,按照列维-施特劳斯的观点,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神

21、话,其故事情节与主题均大同小异。这说明神话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它在自己的结构中生成出各个具体的神话。他还认为神话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最初形态,当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状态时,人类的心灵是最自然、最接近本色的。那个时候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神话,往往可以直接地、毫无掩饰地表达其内心观念的联系形态结构。,在他看来,神话就是人类处于幼年时期集体制作的“梦”,这种“集体的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无意识。他的方法是从“集体现象的无意识性质”的观点出发,将神话看作先民的“梦”。但是还不止于此,他还要进一步找出其背后的结构。再者,研究神话还可以发现隐藏其中的人类心灵的“信息”。 在分析神话的结构时,列维-施特劳斯采用的

22、主要方法是:将神话分割成“事件”或“片断”,然后根据从左到右的一行行神话的情节,从上到下的一栏栏表示神话中所共有的关系的格式,把这些“事件”或“片断”排列成表,最后解释表格中所体现的结构关系及其意义。,在俄狄浦斯神话这个例子里,列维-施特劳斯举出了下列八个“事件”或“片段”。 (1)卡德摩斯寻找被宙斯劫去的妹妹欧罗巴。 (2)卡德摩斯杀死了毒龙。 (3)斯巴托(他是毒龙牙齿播下后长出来的人)杀死了另一毒龙。 (4)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伊俄斯。 (5)俄狄浦斯杀死了斯芬克斯(但实际故事里,斯芬克斯是在俄狄浦斯回答了谜底后自杀的)。,(6)俄狄浦斯娶他的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 (7)埃托克利斯杀

23、死了他的兄弟吕尼克斯。 (8)安提戈涅不顾禁令为她哥哥波吕尼克斯安葬。 接着,列维-施特劳斯提醒我们注意下面三个名字的特异性: (9)拉布达科斯(拉伊俄斯之父)=跛脚 (10)拉伊俄斯=左撇子 (11)俄狄浦斯=肿脚,俄狄浦斯神话素,在列维-施特劳斯看来,神话的功能是要解决原始人要克服的主要矛盾,或者讲是调和或治理自然与文化世界中存在的对立。虽然这在实践中不可能,但是在象征性上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矛盾的“逻辑手段”。 其次,在俄狄浦斯神话中,解决人“由土地而生”还是“由男女交媾而生”这一对矛盾,是以“对亲缘关系估计过高”和“对亲缘关系估计过低”这一对矛盾来协调的。也就是说,由于每对关系的两项各自

24、包含着自我矛盾、自我对立的内容,所以,它们自身内部的矛盾抵消了该两项间的相互矛盾。 在所有这些著作中,他要论证的都是:“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神话只是这一无意识性质的基本结构的语言表现。,(三)野性的思维,在列维-施特劳斯看来,原始人的思维与现代人的思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思维结构上都是相同的。原始人的自然分类学与科学一样既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是理性活动的基础。因为,理论科学就是进行秩序化的活动,分类学是理论科学的同义语。 列维-施特劳斯认为图腾崇拜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初级形式,而且是某种思维模式的表现。人们之所以对自然物种感兴趣是因为它们“可以思考”。自然物种之所以是图腾,“是在于它们

25、所具有的逻辑特征,亦即它们能够作为象征表达区别与对立”。,列维-施特劳斯将人类思维当作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中介。他要研究的是: 首先,人的思维怎样认识自然。 其次,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人的思维又如何生成文化。所以在他看来,文化既包含思维本质的投射又包含思维对自然的认识特点。 第三,他认为人的思维是二元对立的结构,这种本质结构就如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俗机制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或与生俱来的。,第四,如同乔姆斯基认为的,通过语言习俗机制掌握深层语言结构,可以生成无数语言形式一样,思维的本质形成亲属关系、神话、图腾的深层结构,则可生成无数的亲属制度、神话故事和图腾分类。 最后,作为研究的途径,完全可以通过对文

26、化产品如神话、亲属制度和图腾类别等现象的分析,来发现人的思维本质以及原始人通过这种思维本质所要表达的具体信息。,总之,依据他的观点,客观世界的基础既不是生产方式,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内在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这个物质实体中的二元心智结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体,人的思维由于能力所限,只能将其割裂为非连续性的东西,并且划分为类别或秩序化;又由于思维的本质是二元对立的结构,所以,非连续性的事物有对立的特点。,第四节 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文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其符号学著作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文化现象

27、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写作的零度、神话学、S/Z、恋人絮语、作者之死,罗兰巴特主要思想,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 1966年,罗兰巴特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这篇文章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观点出发,在托多洛夫可榜霄玛斯等人的基础上,为叙事理论开辟了新的方向。 巴特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指出在语言分析中,句子可分为三个层次:语音、语法、语义。这些层次之间至少有两种关系:从同一层次上看有“分布”(dskbtto:la)的关系,从不同层次或超层次上看有“融合”(ntegratve)的关系。 为此叙事文的层次也可以参照上述分析方法而分成三层:功能、行动、叙述。各层次上有单元分布

28、关系,不同层次上有融合关系,如“功能”的确定须决定于角色的意向或故事大体的“动向”,“动向”的作用、价值又须看它在整个“叙述”中的地位而定。,符号学理论 巴特于1953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写作的零度,探索古典的法国写作的风格,这是他结构主义符号美学思想极富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也是对萨特的文学纲领的反驳。 作者论述了“什么是写作”、”文体”的本质,他认为文体作为个人的封闭步骤,与社会无关而又易于为社会青睐。语言只存在于包括文学在内的使用之中,文体却不限于此 他主张文学批评应从具体的作品出发,只对作品本身感兴趣,其矛头针对法国传统的实证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法国新批评派的宣言。,结构主义的转向:后结构主

29、义 1968年的“五月风暴”,导致了法国知识界对结构主义的普遍不信任。从外部看,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崩溃使人们对结构主义稳定的传统意义发生了怀疑;从内部看,“五月风暴”的失败也促使结构主义阵营自身的分解。 巴特对符号问题进行了更大胆的探索。他发现,能指与所指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固定的符号,每一个所指的位置都可能被其他能指取代过,能指所指涉的与其说是一个概念(所指),不如说是另一些能指群,这就导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能指的意指活动还未及达到其所指前就转向了其他的能指。 巴特强调的不再是科学的研究,而是文本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创造意义的自由。主体阅读文本是一个在创造中体验的过程。 他

30、的创造反映了后现代艺术的一个特点,即,要求读者不要旁观,而要参与;不是消极地理解作者的本意,而是积极地制造出适合于自己口昧的意义,文本分析,恋人絮语中的几个片段,他/她在等待,“我在恋爱着?是的,因为我在等待着。”而对方从不等待。有时我想进入那个一无所待的角色;我让自己围着别的什么事忙碌,我故意迟到;但在这种游戏里,我总输,不管干什么,我还在老地方,什么事也没干,十分准时,甚至提前。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风流名士和妓女,某风流名士迷上了一个妓女,而她却对他说:“只要你在我的花园里坐在我的窗子下的一张凳子上等我一百个通宵,我便属于你了。”到了第九十九个夜晚,那位雅客站了起来,挟着

31、凳子走开了。 一则冷笑话 影视作品:撕花瓣,第五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论,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 代表作:书写和差异、论文字学、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换言之,解

32、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反逻各斯中心论(语音中心论)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的理解。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Logos),即真理的声音,或上帝之言。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书面文字(writing)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

33、媒介的媒介。 德里达通过颠倒说话和书写的次序,移动中心和边缘的位置来消解形而上学。德里达颠覆了言语对书写的优先地位,使说话(言语)从中心移位到了边缘。中心的解除,使说话与书写具有相同的本性,二者不存在任何中心和从属关系,也不存在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互补关系。,解构二元对立 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集中体现于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中。 “在传统二元对立中,两个对立项并非和平共处,而是处于一个鲜明的等级秩序中。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它统治着另一项。”(德里达语) 言语文字,自然文化,男人女人,灵魂肉体,意识无意识,理性疯狂,真理谬误,西方东方 德里达认为,要拆解一切不平等的

34、对立概念,从而颠倒在本质与现象、内容与表现、隐含与显现、物质与运动关系上的传统观念,对绝对理性、终极价值、本真、本源、本质等有碍于自由游戏的观念提出质疑,发明“延异”概念 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 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an absent presence)。我们无需呈现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 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异游戏。 德里达将差异(difference)中的一个字母E变为A,用它来质疑和颠覆逻各斯中心论,进而解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死结。在法语中,difference 和differance两词的发音相同。若要区分

35、它们,我们必须得借助文字拼写上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对言语优于文字逻各斯主义论点的一个极好讽刺。,关于延异,德里达有一个生动比喻,说它就像一把扎束的花(sheaf)。其中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花枝和不同的词意,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散漫开去。与此同时,每一枝花又与其它的花枝或意义紧密联系,形成一种交错结构”。 需要说明,作为延异特征之一的散漫,除了时间上的延迟、空间上的差异这两层含义之外,还含有一种“播撒”(拉丁文differe)之意。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流动的象征符号游戏,没有人能够约束文字的差异区别。,在德里达这里,语言被看成延迟与差异永无止境的游戏,而意义也只能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差

36、异中产生。由于作为意义归宿的“在场”已经不复存在,符号的确定意义被层层地延异下来,又向四面八方指涉开去,犹如种子一样到处播撒,因而它根本没有中心可言。 德里达认为,播撒是一切文字固有的能力,它永远无休止地瓦解文本,揭露文本的零乱与重复。,“替补” 卢梭在其忏悔录里曾有过一系列著名论述。譬如他说过:“语言是讲述的,文字仅是言语的补充。” 德里达援引卢梭有关“补充”的说法,进而提出,言语需要文字的补充,这说明言语的本身并不完整。而他所说的替补,实质上就是一连串无休止的语言代替。,关于互文性 解构主义认为,文字不是外在实物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符号的推迟和差异的永无止境的游戏。文本也不再是外在世界的再现

37、,与之相反,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客观世界也被文本化了。或者说,整个世界都被归纳为一个文本。 德里达还认为,阅读与写作无孔不入地渗入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世界,而我们的世界除了解释,别无他者。阐释者无法超越解释,因为他被囚禁于语言牢笼之中,必须面对修辞和差异构成的无休止的符号游戏,所以他的解释也是永无止境的。,在此前提下,德里达提出了他的互文性观念:一篇作品既不属于某一个作家,也不属于某个时代,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所以,针对一个文本的解释和阅读也只能是开放型的,而且千差万别。 任何一个新文本,都与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互为文本,而过去文本的痕迹,则通过作者的扬弃而渗入他的作品。不仅如此,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更是无声地潜伏于语言体系中。 互文性,不仅是语言互文,它更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