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7819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个体发展与教育使命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以往主要是讲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应有新的认识角度。 第一节 当代人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类的总体素质,尤其是智能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当代人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当今时代,人格问题已显得日益突出和尖锐。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解决一切问题。 弗洛姆 在评价当代美国人的境况时写道:“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为贫乏空虚;我们有了更多的原子武器,然而我们却越发不能防卫了

2、;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教育,然而我们却越发缺乏批判性的判断力和信念;我们有了更多的宗教信仰,然而我们却变得更加实利主义。”其实这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一、主体失落 19世纪初,苏格兰历史学家 托马斯卡莱尔 曾经写道:“要是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的话,我们就会首先叫它是机器的时代同样的习惯不仅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方式。人不仅在手上而且也在头脑里和心里机器化了。” 那么,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答案同样不容乐观。 有人警告说,我们也许不再面临变成人的奴隶的危险,但我们面临着变成机器的奴隶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3、物质世界,但是人的全部创造物却高于他并控制着他。在许多情况下,人已体会不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在庞大的缺乏人性的社会机器面前,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渺小和软弱。,二、物欲膨胀 弗洛姆 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揭露说,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把占有作为目标的生存看做是一种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人们把幸福等同于能占有的东西,很少有人肯相信,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也能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很好甚至更好。 当今人们的物欲被经济社会的刺激一再拔高,在物质与财富上盲目攀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总也不能平衡,总是不满足,生活总是不如意。没有房子想房子

4、,有了房子想要大房子,有了大房子还想要豪华的别墅。没有私人汽车想私人汽车,有了私人汽车后发现还有那么多比自己更好的汽车。本来已经够富了,可总是发现还有人比自己更有钱。生活已经相当不错了,可比自己生活好的人又有的是。就象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他总没有够的时候,也从不满足和罢休。”(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 人成为欲望的奴隶,从而丧失了自我。为了满足物欲,唯利是图的作法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许多领域。,三、精神空虚 由于对物欲的片面追逐,在人们中间正滋长着可怕的荒谬感和无意义感。精神空虚无聊,已成为一种时代病。应当承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

5、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在当代,不少人过上了以往做梦也难以想象的丰裕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并没有由此而变得更加愉快,反而孤独感、压抑感甚至痛苦感与日俱增。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诺曼文森特皮尔 博士曾提出,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快的时间已经大大地缩短了,从以往的每天平均1/3的时间,退减到了每天只有1/5的时间。这是泛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群。到了9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每天感觉心情愉快的时间却更少了,平均还不到每天的1/9。越来越少愉快,已经成了全人类的通病。,当代作家 蒋子龙 对此分析道: 出现冷战的20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衰退时期,英国人平

6、均每天笑18分钟。到了90年代末,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英国人每天笑的时间急剧减少到只有6分钟。 越来越不会笑的又岂止是英国人?1998年底,一家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亚洲地区进行的一项“快乐指数”的调查表明,亚洲最发达的日本人,恰恰是亚洲最不快乐的,有27%的受访者自称不快乐,另有5%的人说自己根本就活得很凄惨。 越来越不会笑了是现代地球人类的通病。不会笑的人们似乎分成两大类,一类觉得没有什么可笑的,另一类干脆认为没有理由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现在的人们感到压抑的概率是50年代的10倍。 人以适意为悦,乐莫善于如意。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何能笑得出来呢?所以现代人强笑的多、装笑

7、的多,甚至花钱到欢乐场去买笑,美国学者 柏忠言 也在其所著的西方社会病一书中指出: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人们所拥有的感官享受设施,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民只能在梦中想见。“光是美国一个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数的6%,却消耗了世界资源的40%。” 他说,许多第三世界人民以为美国人民一定是“心满意足,幸福愉快的”,其实全是误解。发达国家的问题多如牛毛。其中他特别提到西方社会病中的三大问题,即吸毒、自杀与离婚。他指出:“三者都是由于人们的不满足和不幸福引起的。”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也是由于人们精神空虚而造成的。柏忠言提到的所谓“西方社会病”,其实并不只是限于西方,在世界其它地区(包括

8、我们东方)也同样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四、情感淡漠 在现代社会,人的情感已变得日益淡漠。这个世界变得似乎不是人的世界,而是技术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靠技术沟通,交往越来越表面化、程式化。 不可否认,电话(尤其是手机)、特快专递、E-mail等现代通讯工具给我们的联络带来了很大方便。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与他人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 高层公寓在不断涌现,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却把芸芸众生封闭在狭小而固定的范围。不少人天天与邻居擦肩而过,却不知彼此姓名,当然更谈不上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正所谓“比邻若天涯”。阿德勒 为此发表了如下感慨

9、:“人与人之间天天见面,彼此之间却并没有什么接触,因为都把对方视为陌生的路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玩手机。”(电视剧北京青年如此调侃),有一篇短文写道: 这个年代,我们都不太容易被感动了。 人的脑子里填充了太多的现代概念,太多的商业意识,太多的世代炎凉,所以,我们都不会轻易相信那些廉价的商业感人场面,包括真正的感动。 有人说女人是愚蠢的,因为她们会为一出悲剧而哭得死去活来,至少也叹息连连。所以她们会被广告商和推销员轻易打动,掏出钱包,用高价买下一件又一件廉价的商品。如今这样的女人也少见了,因为再愚蠢的女人也会知道,那些电视上的悲剧和推销员的诉说,不过

10、是一个又一个商业圈套而已。所以我们不轻言感情,我们不轻信悲剧。 这是一个貌似轻松,实则沉重的年代,因为我们都不太容易被感动了。(米郑:这个年代,我们都不太容易被感动,今日文摘2001年第5期。 ),五、心态浮躁 现在已没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心态浮躁成为普遍现象。 雅士贝尔斯 描述道:人们“并不想要作出什么努力,除非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可以用实用价值的词语来表达的。他不会耐心地等待事情的成熟,每一件事情对他来说都必须提供某种当下的满足。甚至他的精神生活都必须服从于他的转瞬即逝的快乐。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文章采取了文学的通俗形式,报纸取代了书籍,散漫随意的阅读取代了对那些能够陪伴终生的著

11、作的仔细研读。人们的阅读快速而粗率。读者同他的读物之间不再有精神上的交流。” 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迫使人们像陀螺般旋转,身心俱疲地从早忙到晚。就象 弗洛姆 所批评的:“时间是如此的宝贵,以致人们普遍认为不应该把时间白白地花在无用的地方。讲究效率的观念被当作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观念。” 于是,人生本应有的美学散步,被挤压成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风雨兼程。,尼采 特别厌恶现代工业化社会中那种急促的生活节奏,把它看成是自我沦丧的典型现象。他抨击美国人令人窒息的急剧的工作节奏传染到了欧洲,使欧洲野蛮化了。 他说,人现在已经羞于宁静,长久的沉思使人几乎受良心的责备。人把表放在手里思想,吃饭也

12、将眼睛看着商业新闻。人的生活好象总是怕“耽误”了什么事一样。尼采对这种现象感到很痛心。 他说,人人都为某种外在的事物而忙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人生的意义没有了着落。结果是文明越发达,人类就越衰弱,自我就越丧失,人的内心生活就越贫乏。 尼采当年批评的现象,现在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成天奔波忙碌、躁动不安,而不愿意让自己宁静、沉思和反省。人们不再从容地打量自己的需要,不再认真倾听自己的心声,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渴望或匮乏在何处人们正在日益迷失自我并远离自己的本性。,六、心理失衡 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的剧烈变化和发展,常常使人感到头晕目

13、眩,身心疲惫。 有一首题为累的摇滚歌曲这样唱道: 活得疲惫, 活得受罪, 这个世界为什么让我活得这么累。 我想说, 我也想做, 只是我说了就后悔, 没做就怕累。,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使人们心理负担加重。 人际关系的冷漠,使人强烈地体验到孤独感和失落感。 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加,加剧了内心的多重动机冲突,使人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焦虑感。 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上世纪末极为时髦的口号。不可否认,它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曾经极大地激励着人们的工作干劲和奋斗热情。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加以反思,却不难发现它的片面性。片面

14、追求高效率和快节奏以及过度竞争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焦虑和不安,并导致心理或精神障碍。,美国心理学家 J.M.索里 和 C.W.特尔福德 反省道: 现代美国文化把竞争的胜利极端地理想化了。典型的美国人都被这种奋斗生活的欲望潜移默化:“要干就得拼命干!”,“要有雄心大志”,“名不列前茅誓不休”,以及“每个男孩生下来都能成为百万富翁,都能当总统”。 由于这种处世态度,典型的美国人形成了一种为争取优越地位而努力竞争的内驱力。虽然这种内驱力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是它也为产生普遍的不满足、失意、挫折和沮丧等情绪提供了土壤。不思进取和无所作为当然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自我期望过高,压力太

15、大,同样有害无益。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不少人不堪忍受,形成了精神上的障碍,造成了各种精神病症患者的增加。(见教材 P7) 以上对当今存在的人格问题只是作了一个鸟瞰式的扫描,难免挂一漏万。但仅就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来看,也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值得我们警醒和关注。(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当今的人一无是处?难道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会导致精神生活的退步?)正视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二节 个体发展的目标选择 上节探讨的是当代人发展的实然状态(当然不是全部),本节主要研讨人的发展的应然状态(当然也不会是全部)。 个体发展的目标问题,也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形成什么样的素质的问

16、题。以往谈教育目的时一般提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这种提法的问题:简单、抽象。 当代个体发展应当追求的目标主要包括: 和谐、个性、自由、 超越 和 创造 等几个方面。 一、个体发展的和谐目标 和谐指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 个体发展的和谐目标首先意味着在个体身上存在着多种构成要素,如 感性、理性及非理性,而且其中每个要素之中又存在若干次一级的要素或者说亚要素。多种构成要素的存在及其较高水平的发展,是个体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体发展的完整性 个体发展的和谐目标首先体现在个体发展的各个构成要素是完整的,没有缺陷的。和谐发展的个

17、体,无论是感性、理性和非理性都应当得到良好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拓展感性 感性指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这种反映形式具有直接性、表层性和经验性等特性。 感性虽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与理性相比,感性往往更形象具体,更丰富多彩,也更有生活气息。 敏锐的感性是和谐发展的个体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感性敏锐的人对外界事物具有较高的感受能力。 正因为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人应当利用各种机会拓展自己的感性。,2.提升理性 理性与感性相对,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理性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主体对感性材料的思维运演和

18、操作,从而获取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理性反映具有自觉性、间接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性。 理性是人类的基本特性,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点。 理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没有理性人类就无法进行认识和思维活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人类自身也不可能得到进化。,3.丰富情感 人类除了感性和理性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及其活动。非理性因素包括本能、欲望、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灵感、想象、信念、信仰,等等。与感性和理性一样,非理性也是主体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非理性因素是调节人类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协调人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来说,没有理性的非理性会盲目冲动;但是没有

19、非理性的理性则难免单调机械、苍白无力。 在非理性因素中,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热爱”即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不仅学习和工作需要热情,生活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它。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成功所需的不仅仅是学业优势,还有更多其它方面的能力,情感智商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马斯洛: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而对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的日

20、落都象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象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三十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六十岁时,他仍然象四十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二)个体发展的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平衡性,即人格的各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系统关系,它们良性互促,相互呼应,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1.感性与理性的协调 个体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感性与理性共同发展。“人类文明的感性和理性是同时产生的,理性和感性的不同功

21、能保证了人的全面性,并且是人类具有文明创造力的两种形式,是人类主体性创造性的两种存在形式”(赵汀阳) 感性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丰富人的感知觉。在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会造成人的感受力萎缩。因此,我们应当珍视、保留人生命早期敏锐的感受能力,不要急于将人的丰富的感知纳入逻辑训练的轨道,不能让人的直接感受牺牲在暴风骤雨式的“读、写、算”之中。,当然,提倡发展人的感性,并不意味着轻视或忽视理性,更不是要排斥和否定理性。一个人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易于僵化和机械;但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则会陷入肤浅。 我们不能让理性占据所有的位置,应当给感性的发

22、展留出必要的空间。原因在于,没有感性的支持,理性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从根本上来说,感性能力低下的人,是一个不完善甚至是不完整的人,这样的人的生活将免不了呆板、枯燥和单调,而不可能活跃、丰富与完满。 人不应该是理性奴隶或逻辑机器,而应当是活生生的感性存在物。,2.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 在人的和谐发展中,理性与非理性也需要协调发展。 在理性与非理性关系这个问题上,以往存在着两种错误认识,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只强调理性的作用,把理性当作人的最高本质,忽视甚至否定非理性的价值。它把非理性摆在理性的对立位置上,认为理性是指理智和冷静,而非理性则是盲目和冲动,甚至将非理性理解为“

23、反理性”或“丧失理性”。 非理性与反理性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应当加以明确的区分。所谓非理性是指存在于个体身上的除感性和理性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而反理性则是排斥理性、否定理性或丧失理性。因此,理性的反面不是非理性,而是反理性。反理性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则是有害的,因而必须予以否定和抛弃。而非理性则具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应当加以引导和发展。 非理性主义正好相反,它把非理性当作人的本质,忽视甚至否定理性的价值,过分夸大情感、意志、直觉、本能、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和极端的。它们将本来同属于个体精神属性的理性与非理性对立起来。事实上,理性和非理

24、性都是人的精神属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非理性主义反对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用一种片面性代替另一种片面性,不能用非理性主义代替理性主义。 人类如果没有理性,就不可能有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不可能有现代社会的文明。再说,非理性因素本身具有两面性,它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既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出现消极影响。不合理的需要、庸俗的情感、恶的意志不利于个体人格的发展,也对社会发展有害。但是解决的办法不是取消和否定,而是借助于理性对它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调节。,总之,在个体身上,感性、理性和非理性三者具有内在的紧密

25、联系。 感性是理性和非理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理性和非理性又反过来促进感性的丰富和提高。同时,非理性成为理性发展的动力,而理性又引导非理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从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性、轻感性和非理性的发展( 理性过度,感性贫乏、非理性萎缩)。(有的情况第一节已提及。),二、个体发展的个性目标 什么是个性?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属性中区别于他人的个别性、差异性、特殊性和独特性。与和谐一样,个性也应当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目标。 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有区别,但并不互相排斥,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和谐发展在不同的人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和

26、谐并不意味着个体发展各构成要素的平均发展和齐头并进。和谐发展提倡和鼓励每个人体现其自身的独特性,真正的和谐发展是每个人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内容。 和谐是以个体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它内在地包含着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果一个人跟他人相比没有自己的特性,这种人格其实是一种雷同人格、模式化人格,会给人造成单调死板、枯燥乏味感。,具有个性特征的人,他身上的各种精神属性的组合与别人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大的方面看,是指一个人的感性、理性和非理性这几个要素的组合与别人不同,有的人可能这几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有的人可能只是某个方面比较优秀,而其它方面则一般。这种人或者感性方面比较发达,而理性和非理性这两个方面一般;或

27、者是情感非常丰富,而感性和理性表现一般;或者是非理性发达,而感性和理性表现一般。 从微观方面说,感性、理性和非理性这三个要素中每一个要素内部的次一级要素的组合也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成分,这几个成分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组合。理性包括记忆和思维等成分,它们同样可能存在不同的组合。(见教材P13) 我们提倡发展个性,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共性和统一性。个体的发展既要追求鲜明的个性特色,但同时也应当重视共性和统一性的培育。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来看,个体发展的理想目标应当是既个性突出又高度社会化。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是有机的统一,前者体现人的发展的深度,而后者则体现人的发展的广度。,三、个体

28、发展的自由目标 自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品质,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对象。在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表达过对自由的称颂和向往。 古罗马哲学家 爱比克泰德 说:自由乃是幸福之源,它超越一切,与自由相比,其余的一切都微不足道。只要有了自由,其余的一切都是不必要的了;而没有自由,其余的一切都不可能得到。 席勒 对自由赞美道:自由,永远是所有财富中最神圣的东西,是最值得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文化中伟大的号召因素。 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都无比珍视自由。在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甚至认为自由的价值比生命还更加重要。“不自由,毋宁死!”、 “我宁愿作为一个自由人而死,也不会像一个奴隶那样苟活。” 这些振聋发聩的誓言以

29、及 裴多菲 的悲壮诗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达的正是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与无比景仰。,什么是自由?自由是指人自己能够作主,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由主要包括意志自由与行动自由两个方面。 意志自由是指主体认识客体、设计目标、决定行为的能力,它是自由的主观状态。 行动自由是指依照意志自由的决定支配自我活动,以达到设计目标的能力,它是自由的客观状态。 一个人是否自由,主要看他是否有自主权、自决权,也即是否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一个自由人是自己的主人,他不受别人的控制,他有权决定自己的行动。 个体发展的自由目标是指使人能够作自己的主人。具体而言,即是使他的思想与言行能够由他

30、本人来决定,而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来决定;使他能够成为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使他成为主体,而不是他人行为的对象。,1.自由与限制 自由是相对于束缚、拘束、规范、纪律、限制、专制等而言的。自由固然与限制、纪律、规范等相对,但是自由并不否定或排斥任何限制、纪律和规范。在自由与限制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能因为强调自由而否定所有的限制,应当否定的是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限制,尤其是要反对强制和专制。 2.自由与必然 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自由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当人们尚未认识客观规律时,就处于盲目地受它们支配的地位,而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任何一种规律一经被认识,人们便能自

31、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获得一定的自由。 培根曾经提出过“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这一论断有道理。一个人拥有知识,认识了客观规律,因而也就拥有了驾驭自然、掌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无知的人是不自由的,他时时处处都会感到束缚和限制。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会较少受到束缚和限制,他才会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3.自由与责任 自由与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两者可以说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没有自由也就没有责任,没有自由就用不着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这时应当承担责任的是自由的限制者。 在一般情况下,人越是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的,他就越是会勇敢地承担起责任。一个人只有在他握有

32、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与此同时,没有责任也就没有自由,或者没有资格享受自由。鼓励自由并不等于不要责任。自由与懈怠、放纵、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是格格不入的。真正自由的人不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更不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人,而是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 因此,在确立个体发展自由目标时,我们既要重视扩充人的自由程度,也要培养其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外加的沉重的包袱,而是由于深刻地体会到自由与责任的关联而自觉自愿地树立起来的。,四、个体发展的超越目标 超越是指个体对于功利的超脱。个体发展的超越目标是指应当使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欲望、功名利禄保持一定的距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33、与超脱。 个体发展的超越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超脱功利 这里所谓的“超功利”,不是不要功利或否定功利。 叶秀山:“持这种态度的人并不是不吃、不喝,不是断绝七情六欲,不一定非出家当和尚才能体会那种境界,只不过是相对于那名利场言,是脱俗的、高雅的。” 发展人的超越性品质并不贬低人的合理的生理欲望和尘世欢乐,并不是要使人禁欲和压抑自己,并不是要赋予人以高不可攀的优秀品质而使之成为完美无瑕的圣人或超人。 个体发展的超越目标在于使人主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而不只是物质利益的满足。,2.富有情趣 具有超越品格的的人应当是具有生活情趣的人,他热爱生活,生命感觉良好和活跃。 美学家朱光潜认

34、为,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另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在他看来,人生富于情趣的人,就是艺术家,就是诗人。人生艺术化了,即使不搞艺术,也是艺术家;生命诗化了,即使不做诗,也是诗人。 雅士贝尔斯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道: 工作虽然是有计划并在掌握之中的,但是总还需要另外一个因素梦想,否则就不能成功。我眺望风景,仰望天空,观察云彩,常常坐着或躺着,什么事也不做。只有静下来思考,让幻想力毫无拘束地奔驰,才会有冲动,否则任何工作都会失去目标,变得烦琐、空洞。在我看来,谁若每天不给自己一点做梦的机会,那颗引

35、领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会黯淡下来。,3.乐观豁达 具有超越品格的人应当是乐观豁达的人,他会以一种积极和悦纳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观照周围的世界,在日常很多简单而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乐趣。 当然具有超越品格的人也是世俗之人。在他的生活中,也免不了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发生烦恼甚至不幸。但是,他由于具有超然的人生态度,所以会更乐观、更满足,对未来更充满信心。 这种人会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有意义的,并且会身体力行地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又有意义。他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且衷心地感谢生命。,卡耐基 在一篇题为平静的文章中写道: 我相信,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

36、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外在的因素与此并无多大的关系。 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戴尔卡耐基(1888-1955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际关系学鼻祖、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著作,是20世纪最畅销的成功励志经典。卡耐基主要代表作有:沟通的

37、艺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友谊的秘密和人性的光辉、卡耐基人际关系学等。这些书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快乐是一种能力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层层筛选后,只留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设有监控装置的房间内。房间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 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其中一个变得焦躁起来,另一个不断地

38、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余下的一个人,则还跟随着电视节目里的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 五天后,考核方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主考官说出了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解释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向成功!”,4.心态宽容 宽容者会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与自己。他们遇事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不只是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这个原本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千差万别的人。 常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宽容,世界就会充满着安宁、祥和与超脱。反之,如果失去了宽容,则会充满冲突、争斗和仇恨。 宽容并不是无原则

39、的迁就,它只是迁就非原则的东西。对于涉及到原则性的东西,则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而不会模棱两可,态度暧昧。 这种人对别人宽容,对自己的要求虽然更为严格,但绝不苛刻和过分。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不会高看自己,也不会轻视自己,他们自尊、自爱、自强和自立。,扛垃圾 “超越伤痛的唯一办法,就是原谅伤害你的人。”大师说。 “这样,未免太便宜他了!” 大师反问:“你真的相信,自己气得愈久,对他的折磨就愈厉害?” “至少我不会让他好过。” “假如你想提一袋垃圾给对方,是谁一路上闻着垃圾的臭味?是你。不是吗?”大师说。 “紧握着忿恨不放,就像是自己扛着臭垃圾,却期望熏死别人一样,这不是很可笑吗?”,告别仇恨的

40、最佳方式 进入到1994年,南非人格里高便成天生活在不安中。因为这一年,他曾看守了27年的要犯曼德拉顺利当选为南非总统。 格里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对曼德拉的种种虐待。那是在荒蛮的罗本岛上,到处是海豹、毒蛇和其它危险动物。曼德拉被关在锌皮房里,白天要去采石头,有时还要下到冰冷的海里捞海带,夜晚则被限制一切自由。因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里高和其他两位同事经常侮辱他,动不动就用铁锹痛殴他,甚至故意往饭里泼泔水,强迫他吃下 到了5月,格里高和他的两个同事收到了曼德拉亲自签署的就职仪式邀请函。3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就职仪式开始,年迈的曼德拉起身致辞:“能够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我深感荣幸。可更让我高兴的

41、是,当年陪伴我在罗本岛度过艰难岁月的3位狱警也来到了现场。”随即,他把格里高等3人介绍给大家,并逐一与他们拥抱。“我年轻时性子急脾气暴,在狱中,正是他们3位的帮助下,我才学会了控制情绪”曼德拉这一番出人意料的话,让虐待了他27年的3人无地自容,更让所有在场的人肃然起敬。人群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仪式结束后,曼德拉再次走到格里高的身边,平静地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格里高禁不住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告别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宽恕。,5.生活简朴 真正的简单并非浅薄而是深刻。具有超越品格的人,会远离繁琐

42、和奢华,而宁愿过一种简单而素朴的生活。 简单是一种境界,简单的生活可以使人更好地去沉思和反省,去有条不紊地创造人生和享受人生。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而真正的创造,大多源于精神的宁静和对名利的淡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对金钱和物质的要求是很有限的。 卡耐基 说得好: 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以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以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幸福的源泉 詹姆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选取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1

43、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不幸福,E很不幸福。最后,收回了5200余份有效问卷,但是,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詹姆斯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分析。他发现,有50人是这个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他们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詹姆斯发现,这些人对物质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最后,詹姆斯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

44、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减少欲望,修炼内心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他的导师在他的论文结尾批了一个大大的“优”!,十多年后,詹姆斯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的一位学生,叫爱德华,在作毕业论文时,选了一个与詹姆斯当年十分类似的题目幸福的源泉。詹姆斯知道后很感兴趣。他把当年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让爱德华去调查。 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外,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

45、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选择了“非常幸福”。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这次选择了“痛苦”和“非常痛苦”。 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爱德华陷入了沉思。最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不会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看着爱德华得出的结论,詹姆斯沉凝了许久。最后,他郑重地用红笔在文末批了一个大大的“优”字!,有一篇题为简单的生活的小文写得好: 实现简单的生活,其实并

46、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不过是摈弃人性里的一些贪欲,删减去日常生活里的一些繁文缛节。表面上,你可能少了一些抛头露面的场合,少了一些交际和应酬,实际上你得到了灵性的清净,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省察人生。 我们提倡过一种素朴的生活,主要原因在于奢侈繁杂的生活,会成为其精神境界提升的障碍,而简单素朴的生活则会使人生更充实、更洒脱、更飘逸。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九世纪美国思想家 梭罗 极力提倡过一种简单和朴素的生活,他的座右铭是:“简单,简单,再简单!把你的事情减少到两件或三件,而不是增加到百件或千件。简单,简单,再简单,使你数的数字宁可是半打,而不是百万。使你的帐目简单到可用手指掐算。”,大师与凡人 有个

47、信徒问惠海法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法师答:“有。” 信徒问:“是什么呢?” 法师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这样,有什么区别呢?” 法师答:“当然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又问。 法师说:“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门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所以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法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

48、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出版有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他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没有选择经商或从政,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五、个体发展的创造目标 创造性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马克思说过,“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

49、排除的观念”。不断创造,这是人类的永恒本性,生命的基本特点就是创造性。同时,生命的主要价值也在于创造。唯有创造,才是生命力最强大和最有意义的表现。 创造性不会自动出现,它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因此也成为个体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发展个体的创造性就是要将蕴藏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创造的需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使他始终保持心灵的独创性,不囿于陈规戒律,对新事物怀有高度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要使他相信,现存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 创造的潜质人人都有,关键在于能否实际地发挥出来。,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问题在于有的人发挥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来;或者有人发挥得出色一些,有的人发挥得逊色一些。实际上,在正常人中间并不存在毫无创造性(力)的人。 发展个体的创造性,关键在于培养他的创造性人格。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会下意识地随时随地将它表现出来,他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创造。他们不仅将自己的创造性表现在工作中,而且也会努力表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马斯洛 在阐述自我实现的人的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