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8181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德育的范畴.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德育的范畴,一、德育:泛化的概念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心理咨询等,不同著作给德育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 “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一)德

2、育概念泛化的原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二)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1.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 2.在理论体系上存有致命的逻辑问题 3.过于宽泛的德育概念在理论上往往使人无法在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的问题 4.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而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5.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问题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问题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二、德育不等于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突出德育中的政治教育,这是中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导致当今德育缺乏实效

3、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德育的泛政治化。,(一)十年“文革”对学校德育(1966-1976)的影响 1966年5月16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聂元梓“第一张马克思主义大字报”,(1)“造反有理”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内容: 把教师整倒整垮 大破学校的规章制度 大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2)“革命大批判”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大批判的主题: 一是批判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 二是批判资本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三是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3)“反潮流”精神与学校德育 张铁生白卷事件 上海“谈话记录”事件,“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及日记摘抄”事件 “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 本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特征: 1、

4、高度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全心全意为政治斗争服务 (1)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反修防修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德育内容以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为主 (3)德育方法是“灌、批、查”,2.政治教育严重泛化,学校一切工作都以政治为依归 3.德育中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泛滥 十年文革学校德育的异化: 1.德育从育德异化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2.德育的非人性化 3.德育的反知识性 4.德育从民主本质活动转化为极权化的专制本质的活动,(二)德育政治化的表现: 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 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种政治的立场

5、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 德育政治化的严重后果: 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 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 (三)道德教育不是政治教育: 1.政治与道德的区别 (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 (3)内容不同: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

6、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4)存在方式不同: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形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形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 (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2.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 : (1)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2)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3)在政治教

7、育中,具有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就是教育者;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4)政治教育中有不平等,甚至欺骗、蒙蔽等特征,可以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而道德教育则以道德上人格平等为特征,不允许以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对青少年群体的作用不同,青少年群体对它们的反映也不同,3.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必要的、并行不悖的两种教育 (1)是源于政治与道德的深层联姻 A.政治与道德都是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作为社会主导的政治和道德在方向和性质上始终是一致的 B.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渗透、交叉,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共同担

8、负着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精神生活的捍卫和建设任务,C.政治与道德在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 源于青少年社会化对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双重渴求 青少年社会化是人生社会化的几个关键期之一,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两个基本方面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早期,主要指个体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 预期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而不是眼前的角色,青少年社会化不管是基本的还是预期的,都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双重任务 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是每一代青少年正常成长的必然要求 这种要求既来源于人类千百万年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淀或社会性遗传

9、 又来源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在德育中实施政治教育时应该考虑: (1)政治要求是不是合乎道德的 ? (2)提出政治要求的阶级或政党本身是否具备“道德人格”?是否具有“道德合法性”? (3)这些政治要求是不是可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4)实现政治要求的手段和方式是否合乎教育学的要求?,三、德育即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 相对于德育中的其他各项内容,道德教育起着奠基作用,是德育的一项基础工程,(一)德育的程序和要求 大学把人的完善视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细分为八个步骤: 格物:去研究人伦道德观念方

10、面的知识 致知:在格物的基础上的提高,使道德观念的认识得到充实和提高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使人的思想意识不受各种情绪、情欲的影响 修身:是八条目中的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备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修身在八条目中处于中枢地位:修身以上属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以下为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大学实际上把个人修养到政治实践看做一个统一的过程: 第一阶段:认知阶段(格物、致知) 第二阶段:内化阶段(诚意、正心) 第三阶段:行为阶段(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体现了儒家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己,形成

11、高尚人格,此为内圣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此为外王 两者合一为至善 修身以前是内圣的功夫 修身以后是外王的功夫 内圣是外王的条件 外王是内圣的目标,(二)德育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道德教育,把重点放在道德教育上,既取决于青少年这个被教育群体的特点,又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理由: 第一,青少年社会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道德社会化 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其一是我是谁 其二是认识我周围的人 道德社会化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干,道德学习是青少年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渐地凸现出来 其一,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强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社会稳定的条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秩序、道德与法制 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变化,“望多”的意思有两条: 一是思想、政治信仰的确立等本身是重要的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公民教育”的理由: 第一,公民教育具有较强的中性色彩,第二,公民教育的提法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小学教育的重点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