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2570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6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论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 1 当今时代的主题 是( B) 。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2我国在( B ) 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 A1949 年 B1956 年 C1957 年 3早在( C )初,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要 寻找一条在中国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的任务 A1952 B1955 年 C1956 年 41978 年 12 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 A “两个凡是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B (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

2、出了把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 (A )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 设 6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 上坚持(C ) 。A一个中心 B两个基本点 C四项基本原 则 7邓小平在( A )上的讲话中首次使用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这个科学命题。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是在( B )出版发行的。 A1992 年 B1993 年 C1994 年 9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 务是在(B)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 大 10 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

3、指导思想的地位 是在( B ) 。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是( C ) 。 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 B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 C当今 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是( C ) 。 A改革 开放 20 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B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历 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C党成立 80 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3明确了自身工作的责任,特别是认识到( B )的极端重要 性。这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思考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 。 A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加强我们党作为国家执

4、政党建 设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把 ( A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 A人民的根本利益 B人民的 当 5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 , 是( B )的关系 。A相互区别, 相互独立 B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C 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6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 主要内容 根据胡锦涛总 书记 2003 年 7 月 1 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 讲话的概括,特别表现在(B)方面。A9 个 B10 个 C16 个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为, 理顺 ( C ) 关系 ,事关广大 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A中央与地方

5、B 干部与群众 C 分配 8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认为 , 加强 ( A ) 建设 ,是发展先 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 1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C )美元之后 ,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人一个关键时期。A2000 B1500 C1000 2 科学发展观 正 是 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 和“矛盾凸显期” 关键时期的 一个(A)思想 。A战略性 B战术性 C阶段性 32003 年 10 月, 党的( B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这是党中央

6、全会第一次 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也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A十六届二中 B十六届三中 C十六届四中 42004 年 9 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 提高党 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 C )的能力 。A领导政治 B领导经济 C领导发展 5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要把( A )切实转 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A经济社会发展 B现代化建设 C经济建设 6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 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大战略思想写人 了( C ) 。 A报告 B决议 C党章 7 我

7、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 只是略高于 4,人均才 1700 多美元, 属于(A)国家 。A中低收入 B高收人 C低收 人 8我们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 B ) 。 A第一目标 B第一要务 C第一职责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是 C)A现代化建设 B发展经济 C以人为本 10 科学发展观主张把( B)统一起来 A促进社会物质文 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C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11一个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 C ) 。A清理阶级队伍 B巩固政权 C发展社会生产力 12 以人为本 是我们党的

8、( B )的集中体现。 A政策和策 略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 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13 以人为本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 ) 。 A根本要求 B根本方法 C、根本措施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1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 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是在( A ) 。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新民主主义论 C反对本本主义 2 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 确立是在( C ) 。 A1945 年 B1966 年 C1978 年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是( B ) 。 A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9、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是( C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5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针对长期存在的( C ) 。A经验 主义、实用主义 B自由主义、全盘西化 C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是 ( A ) A解 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B解放 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 C解放思 想和实事求是互为前提和目的 7 思想路线的本质在 于( B ) ,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 在探索中前进。 A

10、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8 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 是( A ) 。 A从客观存在的一 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B找出事物的因果联系 C发现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是( B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10 思想解放的程度 ,决定着实事求是的(C)A 广度 B 高度 C 深度 11 ( B ) 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本质要求。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12 ( B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13 ( B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

11、进 14要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落实到( C )上来。 A经济建设 B和谐社会建设 C科学发展 15把( A )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A科学发展观 B经济建设为中心 C建构和谐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是( C ) 。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共产主义, 怎样奔向共产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是( C ) 。A公有 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3 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 是( B ) 。 A坚持不断发展生产,提高人

12、民生活水平 B坚持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C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 国力 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是( A ) 。 A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5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 能否( C ) 。 A实现社会公平 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邓小平认为, 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出现的 问题 ,说到底,就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A )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市场经济, 怎样实现市场经济 C什么是阶级斗争,怎样进行阶级斗争 7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 B ) 。A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13、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 的矛盾 8 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 是( A ) 。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实现公有制 C实行按劳分配 9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不断解决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 C )的环节和问题。 A不适合思想路线 B不适合社会主义制度 C 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 101985 年, 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复杂性和艰巨性,使(B)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 理论问题。A 干部与群众 B 改革与生产力 C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

14、初级阶段是 指( C ) 。 A任何一个国家进人社会 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人社会主义社会 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 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我 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 是指( B ) 。 A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 当代中国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 际是( A ) 。 A我们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 层建筑不完备 C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水平很低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15、基本特征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 A )的历史阶段。A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实现社会主义经 济市场化 C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5在党的 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B )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是( A ) 。 A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7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是( C ) 。 A三个代表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 8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是(A) 。 A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

16、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把我国建 设成为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 C)A 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兴国之 要 10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C ) 。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 “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服务于 ( B ) 。 A四 项基本原则 B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改革开放 12在党的十三大上制定的是 ( C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 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 ,补充了( B )的内

17、容。 A政治建设 B社会建设 C文化建设 14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A ) 同“富强、民主、文 明” 一起写人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 四个现代化 ” 目标是在党的 ( B ) 。 A七大 B八大 C十二大 2在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总体目标中, “富强 ”是指( A ) 。 A经济现代化 B政治 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3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 目标中“ 民主” 是指(B) A 经济现代化 B 政治现代化 C 社会现 代化 4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18、、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 目标中, “文明” 是指( C ) 。 A经济现代化 B政 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5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 目标中, “和谐” 是指( A )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 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6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如果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来概 括,就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 ”;如果说得展开一点,那就是 “( A ) ”。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国家 B建设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7 “新三步走” 发展战略,是具体落实邓小平 ( C )发展战略的一种部署。 A

19、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8我国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 ( C ) A2010 年 B2020 年 C21 世纪中叶 9我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B ) 。 A2000 年翻一番 B2000 年翻两番 C2010 年翻两 番 10我国要 在 20 世纪头 20 年全面建设 (A 。 A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 C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 11 新型工业化路子 ,是以( B )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工业化。 A商品化 B信息化 C市场化 12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走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 , 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C 需求的方针 A生产

20、B出口 C 消费 13我国 实现工业化要走 ( A ) 。A新型工业化道路 B劳动密集型工业的道路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1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 是( A )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15十七大报告强调,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 ( B。A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 产业结构 B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C推动农村经营体制 创新 16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要坚持( C ) 。A优先发展大城 市 B首先发展中小城市 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7十七大报告强调, 坚持( B )的基本国策,关系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

21、民族的生存发展 。A对外开放 B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 C西部大开发 18 (C)表现为 人与自然和谐程度 的提高,反映了人们生态 观念的增强。A物质文明 B精神文明 C生态文明 19必须把 建设( A )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 战略的突出位置 。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B资源适度 开发型 C经济快速发展型 20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 设、人口增长与( B )之间 的关系。 A人们不断增长的生 活需求 B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C渴望改变落后面貌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 B ) 。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物质利益原则 2

22、我国 改革的性质 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3 我国的改革 ( C ) 。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4 我们要把( A )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 合点。 A改善人民生活 B政策的稳定 C改革的力度 520 世纪 70 年代末, 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 。第一步是 (C ) ,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 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 B打破铁饭碗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6 改革的实质 就是要从根本上( A)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 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

23、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 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A改变 B修补 C完善 7 实行对外开放 是( B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 策 B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C实现小康社会的政策 8我们的 对外开放是 ( C ) 。 A只对发达国家开 放 B只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9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 ( A )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 B依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10邓小平在( c )作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述。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1992 年南方谈话 1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 C ) 。A判断姓“社” 姓 “资

24、” 的标准 B实用主义的标准 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 成败的标准 12 “三个有利于”标准回答了 ( B )的问题。A什么 是社会主义 B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党 第九章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1981 年党的 十一届六中全 会正式提出(A )的公式,并得到 党的十二大的肯定。A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有计划商品经济 2邓小平对( B )评价很高,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政治 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 合的政治经济学。 A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共中

25、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赳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最 重要的 就是(C) 。A坚持市 场经济 B完善计划经济 C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 结合 4党的( B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作出了新的判断。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5对公有制经济要 ( A ) 。A巩固和发展 B任 其自生自灭 C有节制的控制 6 对非公有制经济要 ( B ) 。 A严格限制投资方向 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 B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C任其发展,直至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7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C )上。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

26、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8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集体经济是 (A )的经济。 A社会主义性质 B非社会主义性质 C共产主义性 质 9我国目前 实行的分配制度 是由( C )所决定的。 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10 ( B )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原则。 A按需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能力分配 11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归纳起来 ,就是按对(A )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A生产要素 B土地 C技术 12 社会的生产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 条件,另一类则是( B ) ,包括人们在

27、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 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A自然资源 B人的劳动 C原 材料 13实现( C )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 重要体现 。A工业化 B现代化 C共同富裕 14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 就是( B ) 。 A完全平均的富裕 B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 C所有社会成员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 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A) 。 A注重公平 B注重效率 C注重 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 人民通过(A )的政权组织形式行 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28、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所用的基本方法 是( B ) 。 A批评一团结一批评 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C专政的方法 3 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基础 是(B ) 。 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 4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A) 。 A 单一制 B联邦制 C复 合制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 在( B )年制定的,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是在( )年。 A1949,1954 B1954,2004 C1982,2004 6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 (A ) 。 A民主发展的积极 成果 B政治制度发展的积极成果 C政治思想发展的积极成 果 7 下列

29、哪个不是我国基层自治组织 ?( A ) A街道办 B村委会 C居委会 8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 ( A ) 。 A稳定 B发展经济 C改革开放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 C ) 。 A思 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 政治领导 10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是中国 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 C ) 。 A政治基础 B主要途径 C基本方针 11下列地方哪个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B ) A自治区 B民族乡 C自治县 12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的 核心 是( A ) 。 A坚持共产 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3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

30、要求是( B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C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14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论断指出了 ( C )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15 解决 我国 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 B ) 。 A加快发 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16 人民政协履行职能 的两大主题是(A) 。 A团结,民主 B团结,发展 C民主,发展 17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的是 (C) 。 A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

31、设 B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C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81980 年 8 月, 意大利记者 问邓小平怎样碰免和防止再 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时,邓小平的回答是( A ) 。 A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 B要从法律方面解决问题 C要从民主方面解决问题 19 依法治国,要贯彻的两个原则是 ( C ) 。 A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 B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必 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 主义方向,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20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 是(B) 。 A把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以

32、及人民在各方面的民主权利用法律 的形式固定下来 B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C规定民主的组织形式、方法和程序,使人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 权利 第十一章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是(A ) 。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社会主义的方向 C为精神文明服务,为物质文明服务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是(B ) 。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 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C) 。A使得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B提高社会主义生活质 量。 C

33、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4 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 A) 。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 5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是(A)A 为人民服务 B 集体主义 C 爱国主 义 6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C ) 。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7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B ) 。 A发展教育和科学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 柱 C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C ) 。 A实现国 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 搞好道德建设的

34、两种基本手段和途径是 (B ) A教 育和引导 B教育和法制 C法制和引导 1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 ( C ) 。 A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B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 智力支持问题 C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11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方针 是(B ) 。 A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12 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 B ) 。 A勤劳勇 敢 B诚实守信。 C热爱祖国 13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 须( A ) 。 A以 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B以为人民服务为重点, 以集体主义

35、为核心 C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重 点 14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 上是 (C) 。 A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文化的竞争 B民族文化的竞争和人口 素质的竞争 C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15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 A ) 。A爱祖国爱人民、 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B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 劳动、爱中国共产党 C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科 学、 1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C ) 。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 发展的根本要求 C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7 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 A ) 。

36、 A人的全面 发展 B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C社会的高度和谐 18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 ,提 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C ) 。 A个人利益 B按劳分配 C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 19 构建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标 准 的是( B ) 。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八荣八耻 C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为 人民服务的价值 取向,关键是要 ( C ) 。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 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第十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下面 哪种能力作为党执

37、政能力的一个重 要方面明确 提出的?(A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B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C组织协调能力 2 以人为本的“本” , 是指(A )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3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有益思想,提出 未来 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 ) 。 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 B 联合体 B自由人联合体 C共产主义社会 4 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 要是指( A ) 。 A经济上的目标 B政治上的目标 C生活上的目标 5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 的 是( C ) 。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38、 C社会基础 6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主要动 力是(B ) 。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7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是( C ) 。 A坚 持以人为本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法制 8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B ) 。 A相互矛 盾的 B完全一致的 C根本不同的 9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是( A ) 。 A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B坚持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坚持民主法制 10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C ) A具体内容 B行动纲领 C指导思想 第十三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 “一国两制”

39、的出发点是( A ) 。 A民族的愿望和国家 的根本利益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祖国统一 2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 是( B )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3 “一国两制” 构想的前提 是( A ) A “一国” 的 原则 B “两制” 的原则 C 高度自治的原则 4 “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 是( C ) 。 A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形态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 说 C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李登辉提出 “两国论” 的要害 在于( A ) 。 A否定“一个中国” 原则 B勾结外国势力插手台湾 事务 C破坏两岸关系出现的缓和气氛 6 实现两岸和平

40、统一的前提是 ( B ) 。 A实现两岸 “三通”B坚持一个中国原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7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是 ( C) 。 A反对台湾独立 B贯彻“一国两制” 构想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8 最早提出两岸应该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 建议的文件 是 C) 。A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B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 告台湾同胞 书 9 我国目前对于统一问题使用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 , 但它不会改变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 A ) 。 A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B特别行政区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C特别行政

41、区是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10 1995 年江泽民主席发表的下列哪个重要 讲话,提出解决 台湾问题的重要纲领?( A ) A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 成而继续奋斗 B 一个中国与台湾问题C 告台湾同胞书 11 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 和 平统一台湾,但绝不 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A ) 。 A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离出去的图谋 B以武力达到统一 C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12 台湾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的实质是(C ) 。 A以托拒 统 B仗洋拒统 C否认九二共识,回避和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3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 ) 。 A

42、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战略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 是指 B)A世 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都和平共处 B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 规模的战争是有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C实现国际社会广 泛公正合作 2 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解决,是由于 (A )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祟 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 引起的战争此起彼伏 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3 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是(A ) 。A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 B争取最大的和平 C争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与合作 4 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

43、途径 是( C) 。 A实行有效裁 军和军控 B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 ) 。 A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推 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6 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是( B )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7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 A ) 。 A与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B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8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特点和根本原则立场是 ( B ) 。 A四项基本原则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是( A ) 。

44、 A加强与发展 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和平共处五项原 C四项基本原则 10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A ) 。 A争取世界 和平与发 B支持各国的正义斗争 C增进各国的友好往来 11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B) 。 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 B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为现 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不打别人的牌,也不 允许别人打自己的牌 12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 是(B ) 。A国家 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3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 是(C ) 。 A集团政治方式 B势力范围方式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5、 1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 是( A) 。A中国、印度、缅 甸 B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C 中国、美国、日本 1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 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 C) 。 A世界和平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C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1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 是(A) 。A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原则 17邓小平认为,既是 霸权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也是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的 是( ) 。 A第一世界国家 B第二世界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18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 主张建立的新安全观 是(A) 。 A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B互利、互信、团结、 协作的新安全观 C互利、互信、发展、协作的新安全 19下面 关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说法 中,正确的是(C) 。 A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近期将改变 B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根本没有改变 C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20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 (B ) 。 A反对霸权主义 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反对强权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