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节教育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1763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章节教育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章节教育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章节教育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章节教育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章节教育目.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学 原 理,第二讲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是什么 1是预期教育所要(能)达到的结果 (1)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 (2)是教育核心价值观或理念的体现人。 (3)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规定或设想、意图。 (4)规定体现的是教育政策或制度所要求达到的结果。 2与目标的联系 (1)目的是客观满足主观,产生主观体验状态;目标是主观合乎客观,产生可经验状态。,(2)目的是完整的;目标是分解的。 (3)目的具有概括、单一性;目标是具体、多样性的。 (4)目的可以分解为目标,大的目标也可以分解为小的目标。 (5)目的和目标可以转化。 “目的与目标

2、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学会生存,1979) “目标代表过程进程中的方式与标志,是开放性的,是发展性的,代表旅行中的道路,而非旅行中的终点。”(塔巴,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1952),讨论 : 我们应该把握的含义是什么? 教育目的可以是反映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 学校培养学生的总的期望或理念, 在我们比较多地想到“期望”的时候, ,二、教育目的 的类型,1.性质的标准 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 2.过程的标准 即时的或现在的教育目的与未来的终结的教育目的 3层次的标准 (1)国家或地方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 (2)最高的教

3、育目的与最低的教育目的,教育家的认识,1、赫尔巴特 必要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可能的或基本的教育目的是职业的;提出的基本手段是“教育性教学”。 2、杜威 反对外在的、未来的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是内在的、过程性的,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4主体的标准 (1)国家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 (3)教师的 (4)家长的或社会的 (5)学生的 5内容的标准 (1)自然人、社会人与宗教人 (2)全面发展的人与片面发展的人 从公共性的角度看,有公共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 由此衍生出诸多的不同目的之“人”,从现实可能性的到纯粹主观设想的都有。,三、教育目的的特点,1是属人的 把人

4、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规定,区别只是什么样的人。 2是规定性的或理想的要求 前者是有政策或制度保证的,后者是社会的美好愿望。 3. 是实际的或空想的 前者是与行动一致的,后者是与行动脱节的。 4. 是多元化的 表现在社会不同群体、集团追求教育的核心利益。 5. 是开放的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四、教育目的的作用,1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动力与方向 2应该是检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标准 实现或没有实现的结果 3. 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 协调和修正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 改变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是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五、不同主体的教育目的,1国家的教育目的 体现国家利益的社

5、会观念,政府负责制定教育目的。 近代国家的“国民”,现代国家的“公民”。 新中国,党中央和政府制定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群体的教育目的 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以社会中规模或影响大的教育团体为代表负责制定教育目的。 例如:美国教育协会下设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1918年提出“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等七项基本原则。,3学校的教育目的或办学理念 (1)小学的 (2)中学的 是落实教育目的的基地 4教育家的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 杜威 5. 其他人群的教育目的,讨论,学校的办学理念应该成为指导全体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 国家

6、的教育目的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向导?,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发展60年扫描,一、建国后的三十年教育:19491978 1、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社会背景 政治运动,教育革命,文化大革命 城乡二元的户口制度、身份差别,待遇差别 3、教育状况 突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中的生产劳动,取消高考,二、建国后的二十年教育:19791999,1、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背景 过去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出现新的动向:经济发展 ,体

7、脑倒挂,就业压力,义务教育与升学竞争 3、教育状况 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减轻学习负担并存,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三、建国后的十年教育:20002010,1. 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社会背景 市场经济,就业压力,人口下降,社会公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 教育状况 高校扩招,中小学择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高考改革,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育,主要内容 德育 五爱的思

8、想感情,关心、负责、诚实、勇敢等品德和品质,文明、礼貌的习惯,自我管理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智育 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知识和能力,社会、自然和生活的常识,观察、思维、操作和自学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和美育 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身体健康、兴趣广泛、情趣健康 劳育 生活自理,使用工具,爱劳动的习惯,2学校的教育目的 围绕五育形成的教育质量观 合格+特长 体现办学理念的教育质量观 幸福,卓越,个性 体现小/中学功能的教育质量观 进示范中学,进名牌大学,第三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一、全面发展的问题 1、全面发展的内涵解读 (1)完整的发展 (2)和谐的发展 (3)自由的发展 2、价值

9、取向的差异 (1)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 形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 3、全面发展的误读 (1)平均发展 (2)平庸发展,一、全面发展的问题(续) 4、现实追求的变异 (1)片面发展 (2)过度发展 5、全面发展的均衡 (1)如何理解均衡的全面发展 (2)均衡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二、升学与发展 1、升学的作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检验学习的效果,提供发展的机会 2、升学的扭曲 从追求升学演变为片面追求升学,扭曲了升学的目的,扭曲了师生关系,扭曲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升学的变革 (1)改变评价制度 (2)建立现代教育文化 (3)健全教育观念,附录:上海市绿色评价指标 (1)学生学业水平指数 (2)学生学习动力指数 (3)学生学业负担指数 (4)师生关系指数 (5)教师教学方式指数 (6)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 (7)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 (8)学生品德行为指数 (9)学生身心健康指数 (10)跨年度进步指数等,三、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1、学业负担的含义 (1)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习压力和数量 (2)合理与不合理,内源性和外源性 2、过重学业负担的表现 (1)上课 (2)补习 (3)作业 (4)考试 (5) 问题:如何理解“减负”的意义?,第四节 专题研讨,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平衡 二、精英教育的终结与大众教育的兴起 三、教师教育目的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