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鲁迅.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3617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鲁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四讲鲁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四讲鲁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四讲鲁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四讲鲁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鲁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鲁迅.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鲁迅(1917-1927),(一),一鲁迅的思想经历与文学创作,一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18811918 ),青少年时代(1881-1898) 家境: 生活经历: 1898年,考取官费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鲁迅思想经历与文学创作道路,2、南京读书和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铁路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1903年剪辫子。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日本留学,科学救国:斯巴达之魂、说镭、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等论文,还翻译了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北极探险记 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明治维新的发端

2、西方医学决定学医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藤野先生幻灯片事件”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日本留学,要怎样做? 第一要著,就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我当时以为是文艺,于是向提倡文艺运动了。 1906年,终止学医,回到东京,文学生涯开始。,日本求学,创办杂志未果 摩罗诗力说: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莱蒙托夫、密兹凯维支、裴多菲等“精神界之战士”,他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不为顺世和悦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不克厥敌,战则不止”。,日本求学,文化偏至

3、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思想,以及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戕害、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同时也不满习惯势力的守旧习气,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革创造。这是对封建中庸之道的否定。 1909年,先因创刊新生为果,又翻译域外小说集,没有销路回国。,回国后的第一个十年1909-1918,1、任教,参加辛亥革命 2、战斗的呐喊。1918-1924 3、十字路头的搏击。1924-1927 4、伟大转折。1927年前后。 5、共产主义活动。1927-1936,结合以前的学习体会,你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 鲁迅文学创作的主题?,文学创作的两大题材: 农民与知识份子的生活 文学创

4、作的主题: 1、揭示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2、揭示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 3、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试试看, 能不能联系鲁迅的生平,思考其中的必然性,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标志,呐喊,1918至1922年连续发表15篇小说,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 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彷徨,1924-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版的短篇集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祝福、弟兄、离婚、幸福的家庭、伤逝、长明灯、孤独者、高老夫子、示

5、众、肥皂、在酒楼上,创作目的:抱定启蒙主义的目的写小说,即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题材取向:“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独特视角:“病态社会”是千年封建思想钳制的社会,“不幸的人们”是在封建思想奴役下精神病态、性格扭曲的人们。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就把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归纳为“吃人”二字。“吃”意指精神的残害、灵魂的创伤。,创作主题:批判封建文化和封建思想。 两大题材:“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 (一) 三代知识分子形象 (二)知识分子题材两种创作模式 (三) 农民(民众)题材两种创作模式,(一) 三代知识分子形象,1、科举制度使白光中的

6、文人陈士成陷入疯狂;穷愁潦倒之中还在摆读书人架子的孔已己也是科举制度牺牲品;肥皂中四铭道貌岸然卫道士嘴脸后面的卑劣心理。,2、五四觉醒之后又颓唐,“飞了一圈回到原地”、“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的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等形象。 3、尚在奋斗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伤逝(鲁迅唯一以青年婚恋为题材的小说)中涓生和子君。其悲剧有客观原因封建社会的强大势力;有主观原因单纯的个性解放思想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解放,也并不能使子君完全摆脱旧思想。伤逝既是探讨女性解放的问题,也是探索五四知识分子发展道路问题。,(二)知识分子题材两种创作模式,1、“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归乡”模式。 2、讲

7、述他人故事同时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对照形成“复调”模式。,例: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几部作品“始于蓬船,终于蓬船”、“始于祝福,终于祝福”、“始于酒楼,终于酒楼”、“始于送殓,终于送殓”、“始于会馆、终于会馆”形成非常明显的圆圈结构,揭示出人生无从逃避的生存困境,隐现出鲁迅内心的绝望和苍凉。同时,结尾又透出亮色,落笔在“走”之上,在对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绝望中奋力抗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三) 农民(民众)题材两种创作模式,1、 “看/被看”或“吃/被吃”模式。 2、 反抗/复归、消解复仇的反讽结构。 例:示众、孔已己、狂人日记、药,对祥林嫂、孔已己等

8、不幸者的灾难观看鉴赏,将他人的痛苦转为自己的享乐;对夏瑜等先驱者将其牺牲当成表演,从“看”发展到“吃”,中国封建文化构置了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在这种土壤上,反抗者的“异质性”被同化,“狂人”被治愈复归传统,“复仇”的神圣性被消解颠覆,“被看者”“被吃者”也成为“看者”“吃者”。改造国民性是唯一出路。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认识与批判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所有作家。,狂人日记的特殊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吃人”与“被吃”主题的揭示,

9、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具有“总主题”的意义。鲁迅此后众多小说延续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礼教与封建统治“吃人”的本质。,深入理解:,在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仅仅是个别人在吃人。(例如:祝福、孔已己、药),深入理解,压迫、被统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为一种常规,成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为,因此更可怕,更危险。 吃人成为一种常态,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无

10、辜”的感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因此有了伴随终生的忏悔意识与原罪感。(郭沫若凤凰涅槃、鲁迅影的告别、丽尼夜之子等等),连环画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插图,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表现的深切: 题材的更新 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提问:鲁迅为什么特别注意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活? (两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启蒙的需要:知识分子是先导,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想的深刻: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农民的愚昧麻木: 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奈 吃人与被吃:,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 补充:复调小说的创作: 一篇小说具有两个以上的主题: 想想看,在学过的鲁迅小说中,你能举出例子吗?,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格式的特别: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教材34页) 每篇小说一个新样式。日记体、手记体,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人称交错使用,正叙、倒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选取生活的横断面,几个场景的拼接。,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融诗歌、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 注重细节描写,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你能想到几个出色的细节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