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9305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9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

2、词。,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17 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 陈独秀于1

3、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陈独秀主张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 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盘否定古典文学,而是将锋芒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 周作人(18851967),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

4、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 李大钊(18891927),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 “双簧戏”,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

5、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20年代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论争 1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但林纾的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道统,他撰文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新文化阵营对此进

6、行了反击,林纾最终只能自叹老迈,寄慨将来,哀哀地收场。,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 学衡派进行了斗争。,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3与甲寅派的论争,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在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

7、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文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需要逐渐给予纠正。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旧文学传统之间的论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