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029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届加高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业.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看目录,找线索,一、专题目录,专题把握: 1、概念理解: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专题知识概述:掌握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基本特点。 3、专题知识结构(标题)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4、本专题主干知识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经济部门及经济制度(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

2、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在中国长期古代历史中,始终处于农业经济补充,而居于次要地位;,二、课本目录,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达的原因、过程(内容)、影响):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 原因:中国地理位置优越

3、: (气候温和,植被丰茂适宜农耕;中国拥有丰富的水系便于灌溉;地形有交通便利的冲积平原,土壤疏松肥沃;),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 内容: 时间早:距今1万年左右 农作物种类丰富:南稻北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 耕作工具:石器和木制耒耜 ? 土地利用率高:(简单)水利、肥料、除草除虫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开始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作用) 影响: 1、定居 2、奠定,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原因:

4、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土地私有制确立 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农业的精耕细作,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过程(内容): 1耕作方式的进步 2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3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1耕作方式的进步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推广铁犁牛耕; 西汉时推广耦犁,出现犁壁;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隋唐出现曲辕犁,标志着耕犁的完善 2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耕作方法: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汉)一年两熟

5、、一年三熟(宋以后) 3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灌溉工具的改进:翻车(曹魏)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影响(意义、作用)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力 与人口增减、分布、转移有密切关系 适应了封建地主制经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原因: 1)生产力的推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

6、 (2)生产关系的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过程(内容) (1)拥有部分土地(所有权) (2)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 (3)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基本上自给自足(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影响(意义、作用) (1)积极:农民有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促进农业精耕细作 (2)消极:封闭性 脆弱,你认为本课的重点是? 小农经济的特点,课堂

7、探讨,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耕作方式与技术 生产工具 水利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改进,(1)春秋战国之前: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耦犁到一牛挽犁、耧车等推广。 (4)唐代:曲辕犁,课堂探究,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因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缺少革新生产技术的动力和条件。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中国古代水利成就,(1)大禹治水 (2)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四川主持的都江堰 (3)汉朝

8、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4)灌溉工具的改进:翻车(曹魏)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课堂小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看真题,找考点,(2007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07广东文基)19.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07江苏)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

9、李冰 D郑国,(08北京)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05全国二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03上海历史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05天津19) A 谷物加工 汲水 耕地 耕地 B 耕地 汲水 耕地 灌溉 C 耕地 汲水 耕地 谷物加工 D 谷物加工 耕地 耕地 灌溉,(07海南历)3南朝初期,

10、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2006年上海)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2006年上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

11、品经济,(04全国)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一、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具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 农业生产的演变-从井田制到小农经济,突出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高频考点:,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共同原因: 根本动力:生产力的 发展 政策: 科技: 规律:生产力-环境政策科技交流劳动,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内因: 生产力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

12、力) (二)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外因: 社会环境+政治外交文化的影响,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南朝时期开始赶上北方,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 具体过程是:,具体过程是:初步开发: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秦汉时期南方就已初步开发); 开始赶上: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相差无几;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超过: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 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

13、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表现)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 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地理角度

14、看: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

15、条件; 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我国古代人口政策及其教训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我国整个古代都处于第一代生产力,人的体力成为主要动力,劳动者为体力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古代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人既是生产者,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对生育子女者,免征赋税;对晚婚子女,课以重税;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人口的过多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滥伐、盲目开荒、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