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448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讲冯至的诗歌创作.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讲 冯至的诗歌创作,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20年代的诗歌创作 三、40年代的十四行集,一、生平与创作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 。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学者。 冯至1917年到北京进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同年夏参加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7年 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两部集子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

2、杰出的抒情诗人” 。 1930年,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10月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夏天,获哲学博士学位。 冯至回忆:“在留学期间,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诃的绘画,听雅斯培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1935年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 1942年出版诗集十四行集,借鉴外来的“商籁体”,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哲理,从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 1943 年的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平凡的人、事、自然物的描写中追求生命的启示,朴实而深刻。,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3、,出版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 (1942年创作)。 作者不去关注伍子胥这个传统的历史人物的逃亡-复仇的悲壮传奇,而是表现一个孤独的个人如何通过自由决断,在死亡的考验中获得真实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 作者借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融进抗战时代的个人的生命体验,运用西方现代哲学理论,演绎了存在主义的一系列形而上命题:个体孤独、生死选择、自由决断、蜕变等等。,建国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 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

4、(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以及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二、 20年代的诗歌创作,鲁迅评价沉钟社:“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 冯至20年代的诗歌,书写人生与爱情的悲哀无定,思绪深沉,格调哀婉,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

5、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冯至可说是现代诗歌史上最早的朦胧诗人。 首先,这首诗歌的主题不是很明确的单一无误的概念命题,它表达了“小河”对于过程与事物关系的一种感慨,是写人生命运,也是写感情经历。“无心”、“无边”、“无情”,以哀伤与无定为特色。 其次,与20年代的一些诗直书胸臆不同,总是用意象及其组成的意象群说话。 令人惊异的是:语言和意象都很单纯鲜明,但表达的感情与意旨却是深邃而朦胧的。后来戴望舒的雨巷也有这种特点。,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6、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伴侣,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地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写寂寞与乡思,用“蛇”来做比方,新颖奇特。蛇的特征是冷、静悄悄、恐惧。而乡思的特征是热烈、深沉。喻体与本体相差极大。具有冥想与神秘的特征。 诗人自称灵感来自比亚兹来的一幅画:口里衔着一朵花的蛇。鲁迅认为比亚兹来是“世纪末独特的情调的唯一的表现者”,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堆”。 冯至本期的诗已经露出“现代诗”的端倪:用意象表达对生活的哲理性感慨。,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有四首:吹箫人的故事1923、帷

7、幔1924、蚕马1925、寺门之前1926。 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古代神话资源,又受到德国歌德、席勒谣曲的影响,神秘诡异,朦胧多义,“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在中国叙事诗歌史上别具一格,贡献独特。 朱自清当年曾说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吹箫人的故事,讲的是古代西方一个以吹箫为生命的青年在一座洞宇中隐居,却被一个同样吹箫的女郎扰乱了生活的宁静,正当两人箫声应答心心相印之际,女郎忽染重病,必须用洞箫做药才能医好。青年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洞箫劈作两半,治好了心上人。两个人历经磨难终于结成了洞箫姻缘。然而,青年由于思念他自己作为艺术生命象征的洞箫而抑郁成疾。 女郎“最后把她的箫/也当作

8、唯一的灵药/完成了她的爱情/拯救了他的生命/剩给他们的是空虚/他们向着深山逃往”。,这首诗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主题: 牺牲自己所爱以拯救爱人,歌颂爱的崇高伟大; 生命的“灵药”是艺术,歌颂艺术对于生命的价值; 艺术与爱情不可兼得,人生永恒的两难境地。 主题意旨的多义及复调性质是冯至叙事诗的显著特征,这在20年代文学中是属于难得的艺术精品。,帷幔写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因反对父母把自己许给一个听说是丑陋愚蠢的男人而削发为尼。一年后一对相貌俊美的兄妹到她所在的尼庵进香,妹妹告诉她:哥哥因未婚妻遗弃而终生不娶。少尼疑心眼前的青年就是自己的未婚夫,相思成疾。某日一个牧童的笛声唤醒了她将死的灵魂,她在红色的绣幔上

9、展开想象,绣上比目鱼、相思鸟,最后空下了左上方一角,本想绣自己的悲哀。一日牧童从窗下经过,少尼丢下帷幔,死去了。第二天,牧童进了僧院。“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帷幔还珍重的/被藏在僧院里/只是那左方的一角呀/至今没有一个人儿能够补起”。,这首诗写一个少女的情感与生命悲剧,阐释肯定是多义的。 全诗明显是由两个故事衔接而成。第一个是关于误会的叙述。过去的解读是包办婚姻的悲剧。但可以解读为谣传的误杀、轻信的恶果、个人封闭的悲剧等等。 第二个是关于拯救的故事。牧童的自然生命与艺术美拯救了垂危的少尼,但终属两个世界而不能团圆。可以解释为因阻隔而不能实现爱情,也可以解释为爱而牺牲。 还可以有更多的个人化解读。

10、,蚕马根据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而改编。 蚕马 一 溪旁开遍了红花, 天边染上了春霞, 我的心里燃起火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就不必探出窗儿来问我“你是谁?”,在那时,年代真荒远, 路上少行车,水上不见船, 在那荒远的岁月里边, 有多少苍凉的情感。 是一个可怜的少女, 没有母亲,父亲又远离, 临行的时候嘱咐她: “好好地耕种着这几亩田地!”,旁边一匹白色的骏马, 父亲眼望着女儿,手指着它, “它会驯良地帮助你耕作, 它是你忠实的伴侣!” 女儿不懂得什么是别离, 不知父亲往天涯,还是海际? 依旧是风风雨

11、雨, 可是田园呀,一天比天天荒寂。,“父亲呀,你几时才能够回来, 真像是汪洋的大海; 马,你可能渡我到海的那边, 去寻找父亲的笑脸?” 她望着眼前的衰花枯叶; 轻抚着骏马的鬣毛。 “如果有一个亲爱的青年, 他必定肯为我到处去寻找!”, 她的心内这样想, 天边浮着将落的太阳, 好像有一个含笑的青年, 在她的面前荡漾。 忽然一声响亮的嘶鸣, 把她的痴梦惊醒; 骏马已经投入了远远的平芜, 同时也消逝了她面前的幻影!,二 温暖的柳絮成团, 彩色的蝴蝶翩翩, 我心里正燃烧着火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三眠,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那就不必探出窗儿问

12、我,“你是谁?”,荆刺生遍了她的田园, 烦闷占据了她的日夜, 在她那寂静的窗前, 只叫着喳喳的麻雀! 一天又靠着窗儿发呆, 路上远远地起了尘埃; (她早已不做这个梦了, 这个梦早已在她的梦外。),现在呀,远远地起了尘埃, 骏马找到了父亲归来! 父亲骑在骏马的背上, 马的嘶鸣变成和谐的歌唱! 父亲吻着女儿的鬓边, 女儿拂着父亲的征尘; 马却跪在她的身边, 止不住全身的汗水淋淋。,父亲像宁静的大海, 她正如莹晶的皎月, 月投入海的深怀, 净化了这烦闷的世界! 只是马跪在她的床边, 整夜地涕泗涟涟, 目光好像明灯两盏, “姑娘啊,我为你走遍了天边!” ,她拍着马头向它说, “快快地去到田里工作! 你

13、不要这样的癫痴, 提防着父亲要杀掉了你!” 它一些儿鲜草也不咽, 羊瓢儿清水也不饮, 不是向着她的面庞长叹, 就是昏昏地在她的身边睡寝。,三 黄色的蘼芜已经凋残, 到处飞翔黑衣的海燕, 我的心里还燃着余焰, 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 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织茧, 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 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 那就不必探出窗儿问我,“你是谁?”,空空旷旷的黑夜里, 窗外是狂风暴雨; 壁上悬挂着一件马皮, 是她唯一的伴侣, 亲爱的父亲,你今夜 又流离在哪里? 你把这匹骏马杀掉了, 我又是凄凉,又是恐惧!,“亲爱的父亲, 电光闪闪,雷声响, 你丢下了你的女儿, 又是恐惧,又是凄凉!” “亲爱的姑

14、娘, 你不要凄凉,不要恐惧! 我愿生生世世保护你, 保护着你的身体!” ,马皮里发出沉重的语声, 她的心儿怦怦,发儿悚悚; 电光射透了她的全身, 皮又随着雷声闪动。 随着风声哀诉, 伴着雨滴悲啼, “我生生世世地保护你, 只要你好好地睡去!” 一瞬间是个青年的幻影, 一瞬间是那骏马的狂奔; 在大地将要崩颓的一瞬, 马皮紧紧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儿还没有唱完, 可是我的琴弦已断; 我惴惴地坐在你的窗前, 要唱完最后的一段, 一霎时风雨都停住, 皓月收了雷和电; 马皮裹住了她的身心, 月光中变成了雪白的蚕茧!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兽相恋的神话原型故事,被冯至改造后,可以有多种读解: 1、

15、痴情死恋,连自然宇宙也为之感动,成全爱情。 2、人与兽的隔膜与生俱来,无法逾越,只有变成同类,才能结合。 3、对不守信诺、忘恩负义的惩罚。 4、作为人(女儿)的孤独与生俱来,而且永无止境,欢欣与有所依靠是短暂的。,寺门之前写一个老僧长期窒息自己的性爱,但有一次在黑夜中经过被官兵洗劫的村庄时,手触着一具半裸的女尸,一时冲动,将女尸拥抱。这事别人不知,老僧却常思常新: 这是我日夜的功课/我的悲哀,我的欢乐/什么是佛法的无边/什么是彼岸的乐国/我不久死后焚为残灰/里边可有舍利两颗/一颗是幻灭的蜃楼/一颗是女尸的半裸。 这首诗神秘诡异,主题相对简单一些。,冯至叙事诗的显著特征是神秘唯美色彩。 1、复调

16、性。叙事脱尽了时代与社会的印痕,取自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中探索的是人类的永恒性问题。作者思维呈开放状,不做单一结论,主题情感朦胧多义。 2、戏剧性。作者善于讲故事,设悬念,渲染典型场景,往往在偶然、突变中写人写事,使故事情节人物都具有了戏剧性特征。 3、抒情性。情感深沉哀婉,常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具有歌谣性特征。,北游及其他(1929)是纪行体系列组诗,记录的是诗人1927年孤独的东北之旅的沉思。作者一反过去的浪漫与唯美,以现实的硬朗的态度,表现人性和生活的艰难。 哈尔滨,这个畸形繁荣的现代都市,引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诅咒:深渊、地狱!他两次运用“荒原”象征现实社会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荒芜,

17、开始追问自身的存在问题: “我可曾真正的认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到底要往哪里走去/我只把自己关在房中/空对着/死室回忆作者的像片发闷/,三、40年代的十四行集,冯至的十四行集属于生命沉思者的歌,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标志着中国诗新由主情向主智的成熟转变,使中国新诗真正具有了形而上的诗学品格。 朱自清评价冯至是“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的诗人”。他的诗“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 十四行集当时反响不大,因为那是一个战争年代。历史证明了它是永恒的经典。,1、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

18、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

19、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16、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这些诗 的主题是对于生命的思考: 1、生命无所不在,细微而又伟大; 2、死亡是生命的界限,界限使生命具有自由的意义。 3、自觉承担生死,认真实在为人。 4、个体是存在形式与价值,是本真的终极的存在,但

20、个体是孤独的,痛苦常在。 5、生命的常态在于相互关情交流,分担他人苦乐。,15、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 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20、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

21、水的夜色,,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 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21、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十四行集的艺术技巧与风格: 一方面是自由无拘、深邃无边的智性思考,一方面是有形的感性显现,诗

22、人正是在这二者之间获得张力表现,确立自己诗歌的审美形态。 于是,冯至摄取了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日常生活意象,而且在这些意象之间建立了某种意义关联,从而表达对生命的理性思考。由于理性思维与感性经验深刻多义,高度融合,就避免了简单与说教。,关于“十四行诗体”(商籁体): 西方文学史上的一种格律诗体。 最早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组成。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CDC,CDC)用11个抑扬格音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变为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押韵格式为ABAB,CDCD,EFEF,GG。每行用10个抑扬格音节。,里尔克的

23、十四行诗则采用四四三三制,押韵格式多种多样,音节多少没有限制。 冯至十四行集正是在里尔克影响下采用的变体。 闻一多:“大略的讲,有一个基本原则非遵守不可,那是在第八行的末尾,定规要一个停顿。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第四合。大概起承容易办,转合最难,一篇精神往往得靠一转一合。总之,一首理想的商籁体,应该是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直线。”,冯至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 我渐渐感觉到十四行诗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同,它自成一格,具有其它诗体不能代替的特点,它的结构大都是有起有落,有张有弛,有期待有回答,有前提有后果,有穿梭般的韵脚,有一定数目的音步,它便于作者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

24、蕴藏着深厚的感情。,24、这里几千年前 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 有我们的生命; 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 从变幻的天空, 从绿草和青松 唱我们的运命。,我们忧患重重, 这里怎么竟会 听到这样歌声? 看那小的飞虫, 在它的飞翔内 时时都是新生。,26、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27、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 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 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 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