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8186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国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国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 苏 洵,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运用拓展,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时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文风明快酣畅,纵横捭合,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他的儿子苏轼、苏辄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为“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与现代文中意义和用法有较大不同的那些文言实词,其包括: 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词 多音多义词 “文中含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它具有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性,词义的具体确定性

2、,语法功能的特定性。,解读规律与方法: 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段不离篇的原则,根据语境义,及与上下词语的语法关系,推断、确认文言实词含义。这种方法,叫做语义辨析法。,指出下面加点字词注音释义有误的项 、厥:(ju)代词,其,他们。 、暴(p)霜露:暴露,显露。 、洎:(j)介词,及,到。 、为(wi)国者:为了国家的人。 答:( ),D,wi,治理国家的人,一、根据语义辨古今: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往往会在词义上发生大小、强弱、色彩、转移、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等变化,对这类词,不能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以免曲解文义,必须根据上下文意,辨明古今的不同用法。,六国破灭,

3、非兵不利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其实:古义,“其”,近指代词,这,“实”,实际上;今义,承接上文,说明实情。,厥:古义,指代,其;今义,昏厥;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祖辈。,至于:古义,到地步;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个话题。,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速:古义,招致,招来。,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副词,又。,智力:古义,智慧,力量;今义,智慧的水平。,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有人

4、物,有情节,多用来口叙的文学样式。,二、根据语义辨通假: 通假,指的是古汉语中同音或音近字借用替代的语言现象。其通假方式有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种。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 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 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 有的字按今音读已不同,但古代读音相同,如:“弟子趣之”,“趣”通“促”。 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一个字在上下文中无法解释通,我们就可以想一想它的同音字和音近字,用在此处是否能够说通,以此推断它是不是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 暴秦之欲无

5、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迫哉,“暴”通“曝”,暴露,显露。,“厌”通“餍”,满足。,“当”通“倘”,如果。,“无”通“毋”,不要。,三、根据语位辨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充当谓语;形容词经常充当定语、状语和谓语。但是,在古汉语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语法功能,占据了另外的语法位置,充当了另外的语法成分,这种语言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现象,要学会运用语位辨析法。,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日削月割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不能独完 惜其用

6、武而不终也,日、月:名为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义:名为动,坚持正义。,速:形为动,招来。,完:形为动,保全。,终:形为动,坚持到底。,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能讥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却,使动,使退却。,闻,使动,让听到。,弱,使动,使削弱。,洁、美、饱,使动。,下,名为状,往下。,礼:名为动,礼待。,四、根据语境辨义项: 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转义、引申义、比喻义形成的。例:“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义是与战争有

7、关的人事,比喻义是指下属人员。在一个句子中我们应该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众多义项中的哪个意义呢?一是对常用文言多义词的多种义项要有一定的积累;二是要根据前后语境义,因文定义。,辨析下列各组红体词的词义 非: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不是,错误,不对,没有,比不上,不能,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有人,有时,有的有的,或许,也许,得: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

8、则得城 2、此言得之 3、诚不得已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得到,获得,得当,正确,能够,可以,必须,应当,相: 1、当与秦相较 2、狼不敢前,眈眈相视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势: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2、其势弱于秦 3、桂殿兰宫,即岗峦之体势,互相 表动作涉及的一方 辅佐,宰相,形势 势力,力量 形状,指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项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 ),BD,按分句间关系,指出下面归类正确的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不

9、能独完。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 、 、 答:( ),D,因果 因果 转折 转折 假设 假设,六国论 朗诵欣赏,苏洵为文,主张“言必中当时之过”。过秦论是针对当时何过而作?,针对当时北宋朝廷对契丹、西夏采取绥靖政策的现实而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加以阐述的?,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本文第二自然段从那几个方面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论证的?,得失非战 强弱非战 颠覆宜然,二重对比,是非鲜明,本文第三自然

10、段与第二自然段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起到了什么样的论证效果?,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赵后亡用兵之效 合力抗秦或未易量,因果 关系,层层归因,追根寻源,第四自然段的那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成为了千古警世之言?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国者 无为积威所劫 天下 无从六国故事,假设类比 警示今人,针砭时弊 论点精辟 认识深刻 论据有力,“言必中 当时之过” 显纵横家 之风范,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六国究竟为什么破灭?现在我们阅读本文有何现实意义? 从本文的历史针对性而言,有道理。“弊在赂秦”,面对外敌侵略,采取绥靖主义,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国破家亡,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从历史的深度来看,与过秦论参照阅读,更有启示意义。秦能灭六国,一天下,是因为它采取了积极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内改革,“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策”;对外开放,“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秦终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纵观六国,其破灭就更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了。,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