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9622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50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附属中学虞晔如.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虞晔如,千呼万唤始出来 试题仍在猜测外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已尘埃落定。 一、科学性对多年来命题改革成果的珍视 1、命题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2、语料注意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二、实用性对应试者终身发展需求的正视 1联系现实,注重实践。 2. 以“能力立意”与“素养立意”为本。 三、导向性对新课标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视 第一,重视积累。 第二,重视思维。 第三,重视审美。,但我以为材料、命题固然有这个特点,考核却抽丝剥茧,设题人的目标把一个个鲜活的材料榨成了干瘪的木乃伊。其理性的残酷让众多高三师生更加质疑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三复习的价值!,8.5分

2、,36.96%,一、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由去年的5道题18分调整为4道题15分,两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 第1题语音,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与去年的多音字和形近字综合考查相比应该说难度有所降低。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项 “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第2题病句考查:去成语留病句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成分残缺; B项“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不合逻辑,结构混乱; D项,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病句题目模糊性比较强,结构比较复杂,迷惑,不是一眼望到底的。但我认为我们的指导还是比较僵化。,语言表达一是提炼信息

3、并解释名词“洼地效应”,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非严格的下定义形式:从生活常识出发,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因为“下定义”是很严格,也是很难的,考生不能轻易上手。 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这里有三个要素:,学生答案: 优势集软环境和硬环境两者共同发展的表现。(1) 区域综合环境所吸引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1) 容易聚集和吸收对区域发展有利的生产要素。(1) 综合环境的好坏以及生产要素的积聚现象。(0),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吸引力的强弱,环境好,吸引力强,环境差,吸引力差。(0) 在区域环境的焦点上,软环

4、境与硬环境的对比。(0) 某个地方或某件事物就像洼地会积水一样吸引其它事物积聚于此。(0) 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0) 指城市的经济潜力比较大。(0),另一道题是就“生命和自然”写一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 内容要符合要求(2分),运用排比手法(3分)。 原题经历了从“题词”“留言墙”“留言簿”的过程。,自然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解放军是温情的。(4分) 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三项或以上的句子或成分的排比。 说明阅卷者对考生是心怀同情,笔下留情的。,汶川地震惊天雷,地动山摇覆压人,救援队伍齐协力,求生本能险还生。(结构不相同或不相似,2) 汶川大地震

5、带走了生命、环境、建筑,却带不走我们的信念、希望、团结。(并非排比句,1) 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如同蚂蚁一样弱小,因此我们要更珍惜生命。(因果复句,并非排比句,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排比句,1),生命如水,在不经意间蒸发。珍惜生命,时刻关心自己。(没有涉及地震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1) 悲观的人,被生活打败了;乐观的人,才能战胜生活。(没有涉及地震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1) 生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没有涉及地震后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1) 大海啊,都是水;辣椒啊,真麻嘴;驴子啊,四条腿。(俏皮话,不合要求, 0),主要失误在: (1)抓不住关键信息,不得要领

6、。 (2)要点有遗漏,概括不全。 (3)概括不准确,表达偏离中心。 (4)不熟悉答题规范,表述答非所 问。 (5)知识一知半解,修辞不明。,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先生在答记者问时说:“学生学了一些知识之后,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能举一反三,这是能力的三部曲,高考考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所以,查找答题失误,分析失分原因,总结失利教训,我们的着眼点还在于“贝利的下一次进球”,还在于指导今后的高考备考。,二、文言文阅读,书沈通明事,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第5题判断:三实一虚,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

7、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第7题“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原文中有“居久之,遇赦始得出”。,(1)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 (2)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方”(正)、“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 (3)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终)、“何与”(通“欤”,为什么呢),(1)紧急

8、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寻找田仰妻子很急切,一直跟踪行迹到沈通明家。(“购”“妻子”未译出 ,1) 急切捉拿田仰的妻子,跟随仰妻子的遗迹来到沈通明家。(三个得分点均未译出, 0) 遇到沈通明的妻子购买东西急切回家,跟踪她来到沈通明家。(“购”译为“购买”, 1) 买了礼物给妻子,就急急忙忙赶回家。(把“购”译为“买了礼物”, 0),(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在家,认为奇异而闻名。(“方”字译出,但句意不通, 1) 回到邓州巡抚家中,就听说沈通明行为异常。(“方”“异之”均未译出, 0) 之后到巡抚家里住了下来,

9、独自打听不好的消息(“方”“异之”均未译出, 0),(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然而士兵没有与明朝一起灭亡,为什么呢?(“卒”译成“士兵”, 1) 然而作者并没有补充沈通明逃跑的事,为什么呢?(前一句译错 ,1) 但是士兵们是无法弥补明朝的灭亡的,但是谁又能弥补呢?(“卒”译成“士兵们”,0) 但是没有士兵补给明朝,败亡了,这不是很正常吗?(0) 既然我死了,对于明朝的灭亡没有任何补过,又怎么样呢?(“卒”译成“死” ,0),失分原因 1不合语境。 (1)漏译(2)错译(3)乱译 2表达失据。 (1)只求意思对,不能抓住关键得分点。 (2)孤立翻译。只关

10、注实词的落实,忽略虚词和句式。 3生拆或乱拼地名、人名、官职名。 4以今律古。,三、古诗鉴赏,设置的三个问题是: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第一小题着眼于关键句和上阕对比结构的把握,第二小题着眼于诗词的理解,第三小题着眼于作者的感情抱负。,(1)题学生答题失误: 想当年,何日。借代。(第二问得1分)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夸张。 (第一问1分;第二问0分:“珠翠绕”当然也是夸

11、张说法,但首先是借代,把两种修辞一起写上,违反了题干的指令) 遥望中原,却归来。拟人。(评0分,第一、二问皆错!),(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铁骑满郊畿,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答对两点,得2分,) 铁骑,郊畿,沟壑,江山,千村寥落。(最后一个主谓短语正确,得1分) 士兵在“膏锋锷”,百姓在“填沟壑”。到处都是战乱、千村寥落的景象,到处都是“铁骑满郊畿”的景象。(得2分,士兵在“膏锋锷”,百姓在“填沟壑”,受事者变成了施事者,理解错!),兵不安,民不在,铁骑满郊畿,当年是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仅得1分)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

12、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抄写原句,缺乏理解,仅得1分) 铁骑满街奔跑,写出了战争频繁,“膏锋锷”写士兵饥苦,生活处境困难。“填沟壑”写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劳累;到处一片寥落萧条的景象。(得2分) 战乱四起,百姓困苦,战争频繁发生。(一知半解,没有扣住原句回答,得0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角度 情感核心词 对昔盛今衰 悲慨 对外敌人侵

13、愤恨 对统治阶层 痛心 对收复失地 决心 以上答对3点得3分 关于“骑黄鹤” 舒畅 1分 这个标准对中学生来说太难了!,由原先的感伤到后来的壮志勃发,反映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由原来的遥望中原,想起当年,而又看到现实中的场景,感到惋惜,最后又希望自己再次回到汉阳城,为国效力。 开始作者带着一种欣然向往的情趣,再后“再续汉阳游”表达了作者痛恨战争、希望自己能够报效祖国,从而流露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开始,作者是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登黄鹤楼的,可是看见中原一片狼籍,不免生出骑鹤远去之感。,考生写了很多,但什么要点也答不到: 作者希望下次看到的会是作者所想的那样,没有那些的“风尘恶”

14、。(不理解,0分) 作者喜欢宁静的生活,不喜欢战乱;喜欢游玩国家山水、人民富强,不喜欢千村寥落、到处荒烟;作者喜欢宁静舒适的国家。(0分) 不再那么叹息,不再那么悲天悯人,他想用行动改变可以改变的,作出自己的选择。(0分) 作者写登黄鹤楼看中原的大好河山,表达作者的想念之情;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看着宋朝的大好河山发出感叹之情,再到想忠心报国、壮志难酬的难过悲伤之情。(大而化之,0分),失分原因 一、读不懂诗歌而失分。 1不明诗歌的基本内容 2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 3. 不明诗歌的情景关系 二、不明解题暗示而失分。 1题目的暗示 2作者及

15、朝代的暗示 三、审题不清而失分。 1不明诗歌的问题指向 2不明诗歌的问题数量,四、答题不规范而失分。 1不会分析 2答案不规范 至于表述思路较混乱,术语使用不正确,多问答题无层次,答案没有要点化;一道题有两个小问题,一个问题有两个层次,但是考生不知如何有层次地有条理地回答好,遗漏步骤,或者是写“小散文”式的随便答,那就“多了去了”!,四、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当然,美其名曰“建国六十周年”,所以考查开国领袖的诗词,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我们的考生

16、,是“90”后的人,而且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张笑天的上善若水是站在历史和现代的高度,精辟地诠释了“上善若水”这个哲学命题和它的内涵,巧妙地讽刺了今天的人心不古与作风浮躁。以都江堰这个至今还鲜活的世界遗产,映衬了当今现代科学下的杰作所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李冰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精神,抨击了某些地方官员“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视硬指标、GDP这个政绩视环境优劣而不顾”,见解独特,笔锋犀

17、利。,作者大声疾呼保护环境,不要将眼前利益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上善若水”的真正内涵作了准确的解释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劝戒地方官员:为官之道要作到上善若水应像水一样博大胸怀,大仁大爱,守时守信,为政当如清水一般清净而治,行为应像水一样善于把握天时,与物无争,这才不会出现过失和偏差。专家学者与其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崇拜,莫如说是对李冰的虔诚崇拜。,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2分)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2分)激发读者的思考。 (1分),学生1:形式上

18、:与标题呼应,强化主题;与文中对都江堰的介绍相呼应;排比手法,增加气势。内容上:提出问题,吸引读者思考;表达都江堰的壮丽,引人思索;设置悬念。(得?分) 学生2:内容上:是对于上文“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的疑问,为下文写都江堰的河水及孕育的文化做铺垫。结构上:运用三个疑问,构成排比,增强句式,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得?分) 学生3:运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增强气势;使用问句,设置悬念,给人思考;为下文赞扬都江堰作铺垫。(得?分),得 1分,学生4:用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点明主旨,为下文写都江堰的文化精神作铺垫。(1分) 学生5: 提出疑问,表明中心; 围绕疑问,展开描述; 概括

19、文章每个阶段的中心论点; 层次分明,循序渐进。(0分) 学生6:开头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点明了文章主旨,为下文作好铺垫。(0分),叶圣陶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阅读时只有抓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两者是统一的。,仔细辨析开头的“三个问句”,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个问句”是全文结构和思路的集中体现。从内容角度很容易答出“领起全文内容”、 “引出下文、启下”等(要点

20、一)。答出“铺垫、承上启下、引出主题或思路、奠定感情基调”,显然不符合要求。第二部分,从三个问句内部的顺序来看,由水人文化精神,即“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要点二),如果回答“由水到人再到精神”也可。但是这个问题没有同学答得出。第三部分,从问句本身效果来看,有设疑的作用,吸引读者、启发思考,这是基本常识。(要点三)但是答成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均不得分。,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 (功效长处)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体现了

21、“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学生1:都江堰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不切断鱼类洄游的路线;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都江堰干净持久,从容运转,滋养着几千万人民。 学生2:都江堰是2200多年前李冰运用人类智慧劈山引水修筑而成的,都江堰的修筑更加体现了人类智慧,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并造福子民,孕育出流水至高的文化,所以,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生3:曾有许多人在都江堰这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诗词,还有李冰的造水渠。,学生1:只讲都江堰的作用,即第一个要点; 学生2:实际也只讲都江堰的作用,即第一个要点;但是由于他表达得比较模糊,阅卷者之一判得2分,阅卷者之二判得0分,平均

22、得1分; 学生3: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相关信息有: 第三段“2200多年前李冰低作堰、深淘滩”,“百姓飨其利”。 第五段“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 “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第九段“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对这些议论性的句子进行确认整合,这些信息涵盖“理念、方法、功效、哲学思想”四个方面,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必须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思考。本文“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23、、“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散见文章各处,表现手法属于“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采用虚实结合,将文化与都江堰联系起来;采用对比论证,将仍存的都江堰与消失的郑国渠相对比,表现都江堰的生命力之强。(得3分) 运用了借物抒情,大量写都江堰的水,解释“上善若水”的含义;运用议论的手法,论古人,论如今;运用对比的手法,写都江堰的好处,与众多河流形成对比。(得3分) 运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赞美讴

24、歌都江堰,来表现它的上善若水。(得3分),托物言志,借对都江堰的称颂,表达了对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的称颂。(得?分) 采用了多次对比的议论方式。(得?分) 采用了用典故来抒发自己感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得?分) 作者不直接描写都江堰,而是用长江黄河淮河来衬托都江堰的干净持久,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运用了著名诗人的诗篇来赞美都江堰。(得?分),大量的写的是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从具体的语句而言。他问你的是全文,你答的是局部,从思维方法来说就是不对的。 以下都是得的0分: 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堰的原生态是生命之泉。 对比衬托:突出都江堰的不同之处;用其他山衬托都江堰,表现

25、都江堰对人类的影响之深,作用之大。 情景交融,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情。,善于举例,引用古人之说来支持自己观点。 长短句并用,使文章充满生趣,生机盎然。 比喻拟人手法,把都江堰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上善若水。 引经据典,引用老子上善若水为题几许多经典诗词,增强了文化内涵。 联想。描写时善于联想古人的例子,增强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象征。把都江堰象征人类的智慧。,【失分原因】 1、学生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思维的过程才能有思维的结果。学生看到“艺术表现”字眼,就把许多艺术表现手法往里堆,往里砸,结果一个没砸中,最后把自己砸得头破血流。有的写5个,有的写6个,其实跟题目毫不相干。他没有看见前面那句

26、“不以描写见长”,其言外之意,不就是“以议论、抒情见长”,艺术表现手法不就出来了吗! 2、不遵照指令的要求。不以描写见长,言外之意,就是以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试卷上,你得上道,只要上了“抒情、议论”的道,往下走,怎么抒情的,怎么议论的,借古喻今、托物言志不就出来了?,3、根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回答。如: 作者主要写了都江堰对历史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都江堰留下的文化,是以都江堰对人类的贡献来赞美都江堰的壮美,比以描写都江堰更能体会出都江堰的特色。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

27、融化了,与晶莹与透明合而为一。,(同义反复,得0分),(摘用原句,不得要领,得0分),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学生1: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折射老子心中的道;表现都江堰既能灌溉,又能防洪,滋养天府之国的子民;体现修建都江堰的人李冰及其他人的智慧和科学方法;呼吁我们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得6分),学生2: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折射老子心中的道;都江堰滋养天府之国的子民;修建都江堰的人李冰及其他人的智慧;赞扬了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官员的政绩辉煌。 (得4分) 学生3:都江堰的水如“上善若水”般清爽;都江堰孕育很

28、多人如“上善若水”般无私;都江堰体现中华民族伟大智慧;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如“上善若水”般永存。(得2分),判分:上善之作2分,上善之人2分,由此生发的启示2分。 学生2:只答到都江堰的水和修建都江堰的人,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没有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学生3:只答到都江堰的水,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虽说写了4点,实质只有1点。,2008年: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题,18分。 2实用类文本阅读,共4题,18分。 注:4题中包含2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分值分别为3、3、6、6。 2009年: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15分。

29、2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题,15分。 注:3题中包含1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分值分别为3、6、6。,2009年选考部分有以下变化: 1.客观题比08年减少1道题,主观题数目没变。 2.客观题比08年减少3分,主观题没有变化(而“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主观题的分值都有所增加)。 试卷在不断地向主观题倾斜,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织话语等语言表达能力,“客观题的分量将越来越少,主观题将成为语文考试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规范”的有关预测逐渐变为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到学生的思考结果,还要注意其正确的思考方法以及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六、选做题,甲、论述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

30、选做题,论述类文本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答: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肯定积极的,容忍无害的,警惕假异类。三个答到两个即可)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答: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

31、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16学生答案失误: 人们往往对异类持抵触态度。(得1分) 人们往往对异类不能正视。(概括有误,“排斥、打压”不可换成“不能小视”,0分) 17学生答案失误: 说明了异类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正面影响。(说明了必需的原因,即后一个要点,缺少前一个要点,得3分)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同上,得3分)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同上) 不仅正常而且必需。(抄写原句,没有表明态度,得0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 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

32、00字。好多跟原文无关的很多内容都删了。是命题者为考试题而改写的。命题者设计的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涉猎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独特的生活态度。(追求、经历、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独特的人生态度,又补充了天赋、机遇和个性。答对五点即可得满分),以下答案还算是答得较好的: 人生方面,幼年大病不死,人生多难,晚年才较安定。 言谈举止方面,敢于对社会人生表态,但又深居简出,为人低调。 作画方面,不愿把画给不看画的人,但可以随意给朋友。 人物

33、画方面,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得4分) 大部分的失分在概括不全。或丢了要点,或写了几点,实质仍是答了同一点。,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 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这第三点可以说很牵强) 补充:对靠时常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日子过得有时动荡,有时安定,不肯将画卖给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却将其寄给熟悉或是陌生的朋友。(得2分) 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

34、,不必非议。(得2分) 坚持自己的创作价值,对以市场为价值标准的画家不作批评。(得2分) 在绘画上不从流俗,只求表达自己的情怀。在评价别人时,尊重别人,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得2分,两句话合起来,完整回答了补充答案),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冰炭同炉”不太了解: 学生1:视图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但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拒绝重金购画;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不屑一顾;他孤傲中有一种顽强的自信。 (不明题意,不知何谓“冰”、何谓“炭”,何谓“同炉”,得0分),学生2:具体表现在: 冰: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孤傲自信,不与世同流合污,视金钱如粪土,放弃去日本

35、画取悦个人的画展。 炭:对绘画执着与痴迷,历经苦难却热爱生活,率直,对朋友毫不吝惜画,画风张扬充满激情。 (不明题意“同”,“冰”是“冰”、“炭”是“炭”,没有“同炉”,得0分),学生3:自己生活冰般多难,但他对生活热爱。(没有对比出“冰炭同炉”,得0分) “同炉”必须是“匹配”的。也就是同一个问题的相反的两个侧面,而学生答的是“冰”和“炭”,或“冰”是“冰”、“炭”是“炭”,或这个“冰”和那个“炭”,互不搭界。 这使我们想到了那年杜甫草堂考“对比”的题目,哪一个同哪一个对比?问题虽不同,实质一个样。,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

36、的公平和公正。但是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仍然高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可能明年会变化,两类文本中,考一类。让你们去猜吧,反正都得准备。所以考试是极为残酷的,尤其是当行政命令的干扰过多,考试更多的考虑非语文因素的时候。,文言断句的技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身比去年难,所以画错的多而且许多考生多画了。而评分的补充细则是多画一处扣一分。,附加题,22A E。5分,得分1.99分,39.80% 老师们质疑A ,说应选c项,但我觉得,从思维的角度看,也不应该选C。九斤老太是守旧人物,

37、它表现了农民眷恋往昔、不满现实的保守复旧心理。九斤老太爱说“一代不如一代”,感叹今非昔比。风波中原文:“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但把她归为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显然是不对的。,但是雷雨的矛盾冲突中心是蘩漪。她乖戾阴鸷、桀骜不驯,有着强烈的反抗性。被作者称为“一柄犀利的刀”,也代表着“雷雨”的全部含义。她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

38、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宣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蘩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教材的“节选”固然是客观因素,我们的思维定势呢?或者说,有没有受左的思潮的影响?雷雨的节选几乎是一次阉割 蘩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 所以柳士镇老师认为应该视对错的程度分别判3分、2分、1分。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更要弄个明明白白。试问,这样是更难呢?还是更容易呢?,23.简答题(10分)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 答案:吝啬鬼,投机商,暴发

39、户。 答吝啬鬼,2分;投机商,1分;暴发户,1分;爱财如命,得1分。 4分,得分仅1.92分,得分率为48. 00% 学生还是不懂得概括! 答案是从不同侧面对人物进行定位。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 考生对此束手无策。读过红楼梦的考生不少,但“冷子兴”在其中比较“冷”,大家很少关注到,不知从何答起。反映出考生在对文学名著的精读上仍有欠缺,更主要的是学生即使阅读了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 参考答案: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吴锦老师说:考生即使没有看过红楼梦全书,就是看题目也能答出2点。 阅读长篇名著不

40、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必须注重平时,长期坚持积累。 1建立阅读小组。 2制订阅读计划。 3组织实施阅读。 4了解名著考试:名著范围,高考题型分析,题型示例,解题指导,常见错误。 喻旭初:假期不补课,花点时间读点名著。,命题者和语文教师似乎是猫和鼠的关系: 1、大家猜:去年考过红楼梦,今年有可能考三国仍然考红楼梦; 2、大家猜:应该考耳熟能详的爆了个大冷门: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3、去年是申论题(议论性文本)今年是分析鉴赏题(郁达夫纪念鲁迅的一篇散文) 用命题者的话是“让你们猜不到!”,今年有几个得意的变化: 1、附加题概括类转变为文艺类。 2、实用类选考人太多。而论述性

41、有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明年很可能不会让你选,考到哪类就做哪类,缩短阅读的长度。 3、今年文言文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考点对了,文意却反掉了。明年可能把文意放在评分的最前一条,所以关键字词一定要落实,而句子大意也要。 4、今年的第13题是命题者的得意之作。,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附加卷材料概括题突变为文学作品赏析则出乎大部分师生的意外。去年是申论题,今年是分析鉴赏题,以往都是议论性文本,今年变成了郁达夫纪念鲁迅的一篇散文,和学生平时练惯的题型有出入。,24(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

42、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25(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3) “鲁迅是伟大的人,中国因为有鲁迅这样伟大的人,民族才有希望。”(3) “鲁迅死后,还有一部分人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不拥护,不爱戴,不崇仰鲁迅。”(3) 答题思路是非常明晰的。,26(6分) 象征手法。(2) 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精神不死 4)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

43、生。(产生力量 4)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表达期盼 4),2009年高考阅卷 对2010年备考的启示:,一、命题尚有推敲处。 命题有硬伤的。命题者将上善若水 3700字精简为1000余字,把一篇批评都江堰的文章改为赞颂类的。阅读材料成了冠着作者名字的一篇改写材料,文中段落语句间的逻辑关系都没有了。讨论文章答案时,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教师都觉得文章没有逻辑性,学生势必答不出来。命题者设计了“作用题”“评价理解题”“艺术特色题”“题眼探究题”,这些题恰恰“命”在阅读的关键处。而原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话大都去掉了。考生怎么能按照命题者的思路回答得出来呢?,高考进一步增加了阅读的分量,提

44、高了阅读的能力要求。2009年现代文阅读赋分进一步增加。从总分值来说,现代文阅读所占总分达到了23(必考)+15(选考)+30(加试),理科考生现代文阅读总分达38分,文科考生现代文阅读总分达68分;而古诗文阅读总分为37分+10(加试)分。,二回归正道。 阅卷每年都存在两难的状态。一方面要考虑让学生都拿点分。但命题组定了答案,却不让突破,更不能推翻,只能修正,却难以作为。比如13题,写修辞就不给分,也不可宽泛,不然会失却公平。尽管标准已经放宽,考生答到“议论+抒情”的仍然很少。另一方面,阅卷研究生越来越乖,但实际水平却越来越低。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而放在他们面前的是十分规整、严肃、再造的试

45、卷。框架知识是呆板的,文气是灵动的,学生在回答时就要显示出聪慧和机智。,既然试题是猜不着的,即使猜着了也拿不到分。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才是正道。既要踏踏实实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关注生活、社会、人生。概念技巧掌握得再多,再熟练,题目读不懂,文本读不懂,没有一定的思想,表达能力不强,即使题目练得再多仍然无济于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是根本。然而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做题目做试卷做出来的。,高考语文试卷的选文基本是难以猜测的,但试题的命题方式又具有一定的程式,选文的不确定性和题型的相对确定性构成了高考阅读题特有的景观。现代文

46、阅读的关键是信息的确认和整合。高考的命题是有制约性的,题目指向明确,考查具体,答案是有层次的,阅读时对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要有确切的认知,不能大而化之,有丝毫的模糊。试题的最大成功是“让你猜不到”,既然猜不到就不要猜。猜得越多,考得越多,学生就越倒霉。因为一切模拟都是滞后的。模拟来,模拟去,还有什么题目没有出过呢?模拟得越全,命题就越偏。第13道题目就是原创的。所以吴锦老师对这道题目最最得意的。可是结果呢?,三认真反思,有效的指导教学行为。 1、中学的审题教学没有做好。 2、答题的规范没有做好。 3、中学的很多基础教学没有落实。,回顾高考前预测卷、冲刺卷,各种信息猜测铺天盖地而来。如鸡肋般让师生手

47、足无措。当一切尘埃落定,发现当时所做的一切大多为无用功,还增加了学生的身心负担。语文备考备什么?还是要以课程方案为指导思想,以考试说明为纲,踏踏实实地复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带着侥幸心理猜题押题。练习、试卷要做,但是不能滥做。做试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答题技巧,是末不是本。,四、不能跟着高考走。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今年文言文翻译,考点到了,大意却错了,显得很滑稽。阅卷是踩点给分,至于文意几年没提。针对这种情况,明年可能要强调大意,给大意得分点。但踩点得分是建立在中学文言文“直译”的基础上的。明年如果首先强调大意为主,是不是就意味着以后的文言翻译大意译出来就行了呢?如此会不会弱化我们

48、中学的实词虚词教学呢?因为只要我大意能得2分,4分的题目,管它点不点呢!如是,我们文言文教学时,是不是每次在翻译之前都应该先让学生说出大意,在大意了解的基础上再落实得分点呢!,考试是一种公平的手段,也是一种选拔机制,这无庸置疑。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考试制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没有一个国度像我们这样的疯狂更是一种真实,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这样走火入魔更令人悲哀考试成了一种生命的负担,教育的唯一目的,人生的唯一出路,一切都围绕着考试。其实考试只是教育的很小一部分,更不是其全部价值和精髓。文理分不分,考什么、如何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改来改去,改出了什么呢。考试今天的异化,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现今教育的畸

49、形的催化。当新闻连篇累牍大书特书高考的时候,看到这种变态的发展,特别是看到普通百姓的子女前赴后继在考试的压力之下艰难成长的时候,教育者能不感到一种心痛吗?,我们说“一词一句一份题”,就是说要把握、感悟试题材料中关键性的一字、一词、一句。即对这关键词句作确切认知(确认),对词句之间的关联作准确把握(整合)。高考承担的任务、为特定环境所制约的特定形式,决定了它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相当基本的层面上对语文学科进行考查。例如:语文试卷考查的古文阅读,只是一般性地读懂浅易文言文;古诗鉴赏,只是前鉴赏,是读懂、泡开诗歌;现代文阅读,只是为考试“量体裁衣”制作的一组试题可是,这薄薄一张试卷上的有限考查,却需要雄厚的思维能力、语言积淀和语言能力的支撑。,展放在桌面上,试卷便是平坦的大地,而让考生看到大地上站着大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