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90365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学院中文2班李静024004.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人文学院 中文21班 李静 02114004,2,晋剧,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山西的四大剧种: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3,晋剧,晋剧简介 活动范围 历史沿革 艺术特点 角色行当 晋剧名家 剧院剧团 代表剧目 选段欣赏 传播方式,4,晋剧简介,名称由来 晋剧: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一带,所以又称为“中路梆子”或“中路戏”。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建国后改名晋剧。,5,活动范围,晋剧最早主要活

2、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 抗日战争以前,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并且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 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的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 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

3、,6,历史沿革,渊源探讨 辉煌时期 横遭劫难 重现辉煌 再现低潮 现状堪忧,7,渊源探讨,关于晋剧的渊源,老艺人中传说不一。 一说是蒲州梆子向北发展,为了适应晋中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逐渐形成中路梆子。 一说晋剧与北路梆子原是同一个剧种,后在晋中地区逐渐地方化,才从北路梆子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剧种。 还有一说认为它是在晋中祁太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蒲剧、北路梆子等的艺术营养而形成。,8,渊源探讨,以上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从晋中地区早期组班要约蒲州艺人,设科班教戏要请蒲州艺人当教师,以及学戏语音要以“蒲白”(晋南地方官话)为准等事实来看,一般认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变而来。在演变过程中,

4、艺人们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调和打击乐器等,在语音、唱腔、表演上均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风格。,9,第一次辉煌时期,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 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纷纷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 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寿

5、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10,第二次辉煌时期,辛亥革命后,中路各县一度动荡不安,中路梆子演出低靡。民国 519年(19161930),山西局势相对稳定,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11,第二次辉煌特点,特点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扩大。 此时的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陕西省东北部,以及省内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 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12,第二次辉煌特点,(二)、名伶荟萃,竞争激烈。 此时的名艺人,中路籍的有:

6、盖天红、说书红、李子健(后唱了京戏)、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13,第二次辉煌特点,(三)剧目繁多,文武齐备。 由于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拿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

7、一捧雪、金钱豹等,共 200余本、回、出。,14,第二次辉煌特点,(四)演技精湛,百花齐放。 此时,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形、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15,民间影响,当时的中路梆子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为我省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遗产。民谚

8、有,“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吃(娶)婆姨”等。,16,横遭劫难,内因: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经济萧条,晋钞毛荒。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中,由赌徒、毒品贩、地痞等人把持或承办。他们为了捞钱,常常利用演出机会,公开放赌、销售毒品:还教唆引诱艺人沾染嗜好,误入歧途,腐败风气传入戏班,造成台风不振,艺人思想堕落、艺术水平下降,给许多艺人的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以至少数坤角艺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外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17,重现辉煌,新中国的成立,给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

9、辉煌时期。 首先是艺人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其次是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改编了部分老剧目,创作或移植了部分新剧目。 此外,还建立了培养后备力量的艺术学校和各级戏研室。增设了编剧、导演等人员。,18,再现低潮,这一时期,伴随着晋剧繁荣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 第一,剧团官办,艺人久住城市,他们去基层演出的活动相对地少了。 第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同追求,现在晋剧的观众越来越少。 第三,在执行党的文艺政策方面,60年代出现单纯强调唱现代戏的倾向,使大批老艺人无用武之地,提前退休或改行,使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失传。有的编导人员很少研究晋剧史,和很少挖掘整理传统精华,而是追形势、赶浪潮

10、,把剧本变为课本。 第四,培养人才渠道方面,艺校招生方法不完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改行。男性演员有的缺乏自尊自爱的敬业精神,生活无节制,过不了“变音关”,晋剧舞台出现阴盛阳衰;普遍缺乏苦练童子功夫。,19,再现低潮,第五,城乡票儿班大大减少,同时新型的电影、体育等娱乐活动猛增,使人民群众对晋剧的感情有所淡薄,直接影响着晋剧的发展。 第六,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晋剧成为首先被冲击的目标之一,这也是使晋剧走向低谷的一个主因。“文革”来临之后,不少艺人被当作“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活靶子被批斗。接着就是批判剧本、批判权威,有些地方还把戏装烧毁,艺校停办。1967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后又统一改唱

11、样板戏,上场艺人还要通过政审后方能登台。接着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让旧社会过来的不少艺人退休、下放、除名,有的以至戴帽劳改。就这样使晋剧元气大伤,造成了晋剧发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时期。,20,现状堪忧,1977年后,晋剧恢复古装戏的演出,但上演剧目寥寥无几,像样的角色也少得可怜。进入80、90年代,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各级剧切闻风而动,相继调整了班子,充实了演员,添置了行头,整理了旧戏,赶排了新戏,有的还大胆地把晋剧表演与当前流行的轻音乐、卡拉0K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增强了晋剧的演出效果。同时也涌现出宋转转、史佳花、崔建华、李天喜、王晓萍、王二庆、栗桂莲、孙红丽等艺术新秀。恢复和新编了下河东、十五

12、贯、玉蝉泪、卧虎令、伐子都、吴王剑、三下桃园等剧目,并多次汇集省城调演评比,甚至有的还到北京献艺。另外有少数人获得了晋剧表演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有的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有的晋升为一、二级演员。所有这些,都是晋剧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对此,我们应当充分肯定。,21,现状堪忧,但是,从晋剧发展的整体来看,还不能说她已经走出了低谷。相反,我认为目前晋剧仍在低谷中徘徊。例如全省政府官办的剧团,没有几个能够以团养团的,有一半多靠财政拨款维持,另一半则处于停停演演的涣散状况。再如艺人,真正苦练功底、安心演出的不多,相反,倒是有的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走穴、下海,使一些名艺人的声誉下降。再如上演剧目,转来转去

13、还是打金枝等二三十本俗戏,真正新鲜感人的不多。有的还编排了一些低级剧本,敷衍应付,难怪晋剧的观众越来越少。目前从农村来看,观众还是以老年群体为主,至于城市观众则少的可怜。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晋剧这种不景气情况,何时才能改变?,22,艺术特点,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23,艺术特点,唱腔 对唱、轮唱 独唱 滚白 弦乐牌曲 打击乐的锣鼓点 乐队,24,唱腔,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

14、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25,对唱、轮唱,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26,独唱,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

15、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27,滚白,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28,弦乐牌曲,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

16、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29,打击乐的锣鼓点,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 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 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30,乐队,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31,角色行当,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和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 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

17、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32,角色行当,晋剧的角色行当,根据演员的技艺高低及在群众中的影响程度,分为头套(亦称头路、头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类。头套演剧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应杂。蝴蝶杯为例,田云山为头套胡子生应工,胡晏为二套应工,零碎则扮演家院田明。,33,角色行当胡子生,晋剧的脚色行当中,生行中的胡子生为最主要的行当,一般戏班以其为挑班演员,故称之为挑大梁的,在戏班中所挣“戏份子”(即工资)最高。胡子生可分为黑胡子生、老生、红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绺(关羽则为五绺)髯口为其主要标志。一般群众和演员在习惯上都称胡子

18、生演员为唱红的。四大梆子中的胡子生演员以“红”为艺名的尤多。胡子生中戴黑髯(一般为黑三绺)称黑胡生,居胡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将相、官吏员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须生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实的腰退功、武功;另外还须掌握梢于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难度技巧。,34,角色行当女胡子生,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晋剧中涌现出以丁果仙为代表的一批胡子生女演员,称之为坤角。她门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戏逼真细腻见长,赢得广大观众欢迎,迅速取代了男角胡子生在晋剧中的头牌地位。但是,由于女胡子生演员生理条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较重的戏难以胜任,致使一些剧目逐渐从舞台上消失,如

19、出棠邑、观阵、上天台、五雷阵等。,35,角色行当老生,胡子生行当中还有老生。红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长者,挂白三缮或苍三绺,表演以倡做为主,苍老、凝重、朴实是其主要特色。红生戴黑三绺,勾红脸,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36,角色行当小生,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纱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穷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纱帽生,戴纱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仪态端庄洒脱。翎子生以头插锥尾为主要标志,多扮演武将和文武双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为这类脚色绝活。巾子生,戴巾于,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称扇子生),主要演风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风流潇洒、儒雅俊秀。穷生,穿素

20、道袍或富贵衣扮演落魄书生一类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穷困潦倒及贫而有志的神情形态,娃娃生,扮演少年儿童,戏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学员扮演。武生:分短打、长靠两种。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罗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为主,武生扎大靠,着厚底靴,表演上以开打、功架为主。,37,角色行当旦行,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闺门旦)、小数点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正旦,又称大旦、青衣,多饰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妇女。以唱做为主,宁静端庄、晓理贤慧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戏中的未婚女子(所谓“闺门旦”)。也由正旦应工,正旦常与胡子生配戏,戏的分量一般都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

21、,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点。小旦多扮演正派纯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为主。以活泼伶俐、天真烂漫、举动敏捷见长。花旦则以做功和念白为主,多扮演放浪泼辣或妖艳俏丽的青年女子,以泼辣刁狠为主要特点。正旦、小旦为梆子戏中的主要行当,故有“一窝旦(正旦和小旦)吃饱饭”,“一旦挑八角”之说。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彩旦,也称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妇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马旦兼任。刀马旦、多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身扎大靠,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并重。这类脚色大都由功底扎实的小旦演员扮演,故亦称为刀马小旦。,3

22、8,角色行当花脸行,花脸行:也称净、黑头。分大花脸、二花脸。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大花脸有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净脸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行为所定。如包拯黑脸,以示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诈、残忍,勾白胸;关羽勾戏脸,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质和英武刚强的性格。过去,有“花脸不挑班”之说,但也有个别艺术成就高的演员仍可以挑班,如晋剧花脸学员乔国瑞(狮子黑)即曾挑班多年。,39,晋剧名家,同治以来,晋中票号兴旺,商业繁荣,中路

23、梆子也迅速发展起来,相继出现了上下聚梨园、小梨园、锦梨园、二锦梨园、万福园、小万福园、自诚园、小自诚园等著名戏班及孟珍卿(三儿生)、张锦荣(十三红)、乔国瑞(狮子黑)、王云山(毛毛旦)、王田桂(田桂子、正旦)、高文翰(说书红)等著名演员。,40,晋剧名家,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曾组成七月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后改名人民剧社)等红色团体,20世纪中叶是晋剧兴盛时期,相继出现了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莲、牛桂英、郭寿山、郭凤英、花艳君等名演员。,丁果仙,41,晋剧名家,到6O年代初,又涌现出了王爱爱、侯玉兰、张鸣琴、马玉楼、田桂兰、武忠、刘汉银、郭彩萍、王万梅、阎惠珍、郑忠贤、姬荣生

24、、高翠英、降金元、李爱梅、杜玉梅、冯继忠等一批新人,以及名鼓师贾炳正等人,这就为后来的晋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2,晋剧名家,90年代后又涌现出宋转转、史佳花、崔建华、李天喜、王晓萍、王二庆、栗桂莲、孙红丽等艺术新秀。,43,剧院剧团,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44,剧院剧团,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

25、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45,晋剧代表剧目,打金枝、 空城计、 金水桥 、下河东、秦香莲、游西湖、宝莲灯、双蝴蝶、孟姜女、情探、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 齐王拉马、蝴蝶杯、舍饭、辕门斩子、算粮、芦花、三岔口、教子、黄鹤楼、走雪山、刘胡兰、一个志愿

26、军的未婚妻等。,46,剧照,47,选段欣赏,打金枝选段万岁不要动真气 辕门斩子选段进帐来先问声宋王爷好 空城计选段卧龙岗曾修炼,48,打金枝,剧情介绍: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王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万岁不要动真气是沈后劝说唐王的一段唱 。,返回,收听 歌词,49,辕门斩子,剧情介绍:北国肖银宗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为破阵,八贤王、佘太君随大军驻守边关抵抗。元帅杨六郎派其子杨宗

27、保出营巡哨,宗保在穆柯寨与穆桂英交战,被绑赴穆柯寨。宗保、桂英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宗保返营后,六郎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向六郎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允宗保带罪立功。六郎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之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宗保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进帐来先问声宋王爷好是杨六郎(孙红丽饰)与八贤王(王铁梅饰)的一段对唱。,收听 歌词,返回,50,空城计,剧情介绍:三国时期,魏都督司马懿帅军西征。蜀将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使魏军得以长驱直入,兵临城下。这时西城军备空虚,毫无防范能力,幸诸葛亮以军

28、事家的维才大略,巧使空城计,大开四门,稳坐城楼抚琴饮酒,以惑敌军。使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率大军退去。诸葛亮与西城转危为安。 卧龙岗曾修炼是诸葛亮巧使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后的一段唱。,收听 歌词,返回,51,晋剧主要的传播方式,从古到今,晋剧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班社、剧社、剧团。其中包括一些专业剧团和非专业的民间剧团组织。 下面就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将班社、剧社、剧团在各个时期的流变情况加以简要介绍。,52,传播方式道光初年,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 ,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

29、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 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53,传播方式咸丰初年,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 。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

30、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54,传播方式同治初年,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亲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55,传播方式同治末年,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

31、、汾州府的义庆班等。 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 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等。,56,传播方式 光绪六七年后,到光绪六七年后,中路梆子开始恢复,班社由原来长年包份制的娱乐性团体,变为以名老艺人承班、或以财主领衔承班的商业性经营组织。 当时比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园、孟封村的小梨园等。其中二保和班,培养的演员最多,几乎遍及中路各地。,57,传播方式光绪十年后,光绪十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 。中路各地的富商、财主、职员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发展,他们有的自己

32、承班,有的做艺人承班的后台,使戏剧班社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每个府、州、县在同一年里, 承办班社不下两三个,最多的为太谷、平遥两县,常年班子不下5个。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一般村庄,每年也唱戏一台;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 这个时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会音班、太谷的坤梨园,祁县的荣升班、永盛园,平遥的同春园、祝丰园,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园,汾州俯的春和园、如意班,孝义的长盛班、翠梨园,

33、寿阳的小万顺园、三鸿班,盂县的福顺班、魁梨园,交城的仁义园,平定的四喜园等。北路有忻州的兴盛班、峰县的小景翠园、大同府的万盛班、五台县的昌盛园、天城(镇)县的合义班等。,58,传播方式 票儿班、自乐班,中路梆子的辉煌,还有一个标志是,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所谓票儿班,就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建立的娱乐组织,参加者称票友,艺高的称“合文家”,大多是业余农闲聚集起来,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观众。这种组织起到了义务向群众宣传戏剧、加深群众热爱戏剧的桥梁作用。所沥富乐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及文化名人请到家中一边演唱、娱乐,一边研讨修改剧本、曲调,或改进表演招式等。这种活动也叫“走

34、暗场”,待成熟之后,上台正式演出,这叫“走明场”。这种由富人、知识分子和名老艺人组成的三结合自乐班,是中路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县(今晋源镇)的聚文会、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县城渠家班等。,59,传播方式民国时期,民国24年(1935),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60,传播方式抗战后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及晋中各县,中路梆子受到严重摧残,班社纷纷解散,艺人四处逃亡。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绥边区,于1939年后,

35、曾先后成立了七月、人民、吕梁三大剧社,在战争环境中,还能培养出大批晋剧人才,编演了不少新戏。,61,传播方式解放后,解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差不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最优秀演员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为晋剧,各地县所属剧团名称,也统一改为某某晋剧团。,62,传播方式 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 。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历史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云、冀美莲等人。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银、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63,传播方式民间,除了上述专业剧团外,民间“闹票”、“打座场”等演唱活动也很频繁。晋中平原及东西山,民间迎神赛会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庙会、四月初八奶奶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会等。这些庙会正日都要唱戏敬神。此外,正月天地会要唱“人口戏”,粮行要唱“添仓戏”;四月和七月龙王庙要唱“雨戏”,民间祈雨时要唱“安神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