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91994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60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儒学的兴起.ppt(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子與儒學的興起,一 孔子哲學的中心觀念仁、義、禮,最核心的觀念,論語一書出現最多,孔子的學說可稱為仁學或仁說。仁雖然如此重要,但他卻從沒有對它作出正面的定義,而只是在許多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對它加以隨機的指點(具體的指點)。較重要者有: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苟志於仁,無惡也。(里仁),I 仁之觀念,最重要的具體指點之一是孔子與宰我辯論三年之喪時,從人的不安處指點出人的仁心的所在: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

2、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 如用現代學術用語來說,仁的最重要意思是指道德價值的主體,是道德價值的根源。 由孔子所確立的儒家哲學,其道德哲學(倫理學)觀點可稱為一種本心倫理學:將道德標準建立在道德本心或即道德主體之上,i.e.符合本心的行為是道德行為,不符合本心的行為是不道德行為。,孔子的倫理學觀點是一種本心倫理學觀點,而仁是他對道德本心的稱謂,仁不單是價值的根源,而且可視作眾德的總名。i.e.仁是總德,其他德

3、目是殊德,前者總攝後者。 孔子以宰我不欲守三年之喪為不仁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微子為紂王的同母兄,因生時其母為妾,不得立;箕子為紂王叔父,因進諫不聽,故披髮佯狂,降為奴隸;比干也是紂王叔父,因進諫而被紂王所殺) 仁者必有勇(憲問)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II 義之觀念,除了仁外,孔子還有義和禮二核心觀念。 在論語,義主要亦指道德主體,此義下與仁同義。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顏淵)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但在一些具體脈

4、胳下,義的分際意義與仁稍有不同。 仁偏重情感方面的意義 義偏重理性方面的意義,故亦可有義理、道理(道德原則)之意。此義合於義者宜也的古訓,義有合宜、合理之意。另外,義亦有仁之義用(顯現)之意,道德原理亦可視作道德主體的一種顯現。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學而) 曰: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里仁),III 禮之觀念,禮是使仁心(道德心)具體落實或即外在化的東西。此觀念亦很重要,能使道德心容易呈現出來。 禮在論語有廣狹二義: 狹義此為今天流行的意義,此義指禮儀,儀文。 廣義此義今天已很少為人所用,此義指禮制

5、,典章制度。 孔子前己有將禮區分為廣狹二義之言論。 e.g.左傳:晉候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論語對於禮的論述,較重要者有: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材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 孔子最重視的是禮的內容(禮之本)而非其外在的形式。 仁、義、禮三者的關係:禮以仁義為本(根本或即基礎)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衛靈公)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

6、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二 其他主要觀念直及忠恕,直的觀念的出處: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路) 直為正直合理之意。人們將孔子的觀點看成是徇私枉法的觀點是不對的,孔子所言其實是平衡法理與人情的具體做法。 道德價值之理與一般之理(主要是自然科學之理)的重要區別:,I 直的觀念,自然科學之理有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即不依賴於具體情況而決定的普遍性。普遍性指對一切理性的人都有效的特性。 e.g.1+1=2 e.g.凡烏鴉都是黑色的

7、道德價值之理有具體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即依賴於具體情況而決定的普遍性 e.g.孔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孟子:嫂遇溺援之以手;王陽明:武王不葬而興師,工夫指道德實踐的方法,這觀念嚴格來說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西方哲學講道德問題,往往只重視理論的層面而較忽略實踐的層面。但儒家卻十分重視工夫。孔子時已有一種對道德工夫的初步的觀點,這可從忠恕之觀念看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II 忠恕觀念與成德工夫,忠恕指推己及人的道德實踐方法。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指對人恭慎、誠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說法,但不可以為忠恕只是消極的成德工夫,它可有積極、消極(正面、反面)的兩種表述。另外,所謂不欲,並非是主觀的、情緒上的意義,而是客觀的,理性上的意義。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忠恕工夫正面可表述為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工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