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03292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标要求 : 1.掌握中国古代历朝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原因,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2.通过生产工具的演进过程,把握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依据生产力是决定因素的观点,分析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分析土地兼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4.正确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等概念,准确把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和以农立国等经济思想。掌握历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相互关系。 5.归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正确分析其演变规律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6.掌握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变化及其影响。,高考第二轮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及三农问题,学法指导:,1.

2、注意进行纵向比较; 2.注意古代经济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实施的原因; 3.注意树立各个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特点; 4.要纵向地、系统地、简明扼要地梳理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轨迹,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哲学观点加以剖析,深化认识。并能联系当今时政热点,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5.对中外农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农学著作、农业政策、生产工具、优良品种等等)要予以注意; 6.注意中外历史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总结当代中国农业发展快与慢的历史原因、历史教训与经验。,高考预测:,1.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古代经济史考查的一个热点; 2.结合古代水利事业的建设及成

3、就作为考查热点; 3.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与特点,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与税费改革的热点进行考查; 4.考试往往将各个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江南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考查; 5.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建国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考查;,【课标考纲考点】,(1)铁犁牛耕、曲辕犁和筒车、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兴建 井田制、均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金属冶炼技术及成就,丝织与棉纺技术的进步,烧陶与制瓷,瓷都景德镇,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4、3)商业的出现,从坊市到城镇的发展,货币的演变,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 (5)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 四次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土地改革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题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重点知识点拨】,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表现,二.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

5、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 中国古代王朝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

6、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

7、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三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2)小农经济落后性和

8、闭塞性及封建主义劣根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四.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85

9、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 它规定了改革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这个制度规定: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天下田依产量多少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 目的是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这个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但纲领所反映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

10、能实现的,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阐述的新“民生”主张,是其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第一,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即除了在1905年11月26日的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的“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外,办法是:核定地价,由国家照价收税,地价涨后,增益的绝大部分归国家所有。还要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私有资产不能操纵国计民生。这既是孙中山在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已经沦陷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深渊的境况下,对垄断资本侵略行为产生的强烈反感,又是他在长期游历欧美,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两极分化悬殊的罪恶,而极力主张要避免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

11、选择。因而尽管他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他坚持把“节制资本”放到重要位置。”,第二,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他分析道:现在农民耕的田,大都是地主的,因此,要仿效苏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经验,把“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才算实现三民主义。但当时中国没有条件实行“平均地权”,“平均地权”也没有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或)。 第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纲领。 他针对国民党内部出现的国共不相容的思想倾向,解释说: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主义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两个主义是一致的。因此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国民党员既是赞

12、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该反对共产主义。”因此要与俄国和中国的共产党人成为好朋友,建设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国家。,【释难知识解析】,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的历史趋势。 我国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次是五代十国时期 第三次是南宋时期,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

13、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第二次: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第三次: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止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

14、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南宋时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宋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 三、经济中心向东南的转移又导致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相应的转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东南的转移 具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启示:,政治稳定是经

15、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二.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三.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16、段:,五.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既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是从农业的地位、农业的作用、我国农业的现状、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但在不同时期,其热点、重点、难点是

17、不断变化。各有侧重的。,六、三农问题,1999年至2003年期间,“三农”问题的热点、重点、难点,分别表现在农产品买卖难、农业应对入世问题、粮食市场放开带来的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三资”农业和农村劳务输出等热点问题; 2004年中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这应当是当时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 2005年、2006年、2007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又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背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用现代科

18、学技术改造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年中央提出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国历史三农问题,1、农业政策的变化,2、农业产品的变化,3、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4、水利工程的修建,5、江南地区的发展,农业政策的变化,1、西周时的分封制,2、商鞅变法,3、唐太宗时注重君民关系,4、元朝时期,5、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7、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产品的变化,1、河姆渡和半坡,2、张骞出使西域,3

19、、宋代,4、明代,5、现今,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1、牛耕、铁农具的出现,2、汉代耧车,3、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的修建,1、都江堰的修建,3、大运河的开通,2、黄河的治理,江南地区的发展,1、概况,2、原因,3、经济重心的南移,(08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 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 解析“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答案:C。,【高考实战训练】,(2008上海)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 )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 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

20、科举获得功名 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解析东汉时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拥有自己的庄园并且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到魏晋时期形成了门阀士族。应选D项。 答案:D。,(08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解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 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 答案:B。,(08广东卷)2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资料

21、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解析

22、(1)在计算西汉农民家庭年收支情况时应留意备注中关于役的注析,分为亲身服役和以钱代役两种情况,因此计算方式也分为两种方式:当以钱代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役-日常开支;当亲身服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日常开支。 (2)从以上计算结果看,无论哪一种方式,农民收入都不敷支出;西汉的农民要想维持生计的,就必须做到开源节流,把“耕”与“织”联系在一起。 (3)从赋役征收的情况看: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还可以钱代役,这样促使了农产品大量的流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促进了商业繁荣。 (4)首先需明确西汉的商业繁荣的原因和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从而定论。,答案: (1)

23、纳钱代役的情况: 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 亲身服役的情况: 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07海南卷)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24、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D为干扰项,张居正只所以有对商业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应正确理解为A。 答案:A。,(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解析这是一条情境假设题,其目的在于

25、考查考生对汉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程度。解题过程中,考生要根据知识的积累进行合理地推断。首先,要根据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推断出其存在的时代。其次,要准确地再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的历史常识:西汉时期,西域的葡萄、石榴等陆续移植内地;宋代,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明代,玉米和甘薯传入我国,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小说创作盛况空前。据此推断,B、C、D可逐一排除。正确答案是A。 答案:A。,(07广东卷)30(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

26、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2分) 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6分) 解析 (3)首先判断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1958-1962年是“二五”计划。由此可知与此时间相符的运动为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展的合作化运动及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第一小问回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举措即可,即实行家

27、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回答第二小问时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作答。 答案: 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7上海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T;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7

28、分)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1分)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能力、知识再现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悉并为一条”,据此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 答案: 16A(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2005年江苏卷)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的是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

29、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分析能力。关键要理解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能只讲是六朝时期;六朝时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城市中出现了柜坊”是在唐朝时期。 答案 :D。,(2005年全国文综卷)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 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图来记忆。此题关键要注意书中的地图。 答案:D。,(2

30、005年天津文综卷)下列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曲辕犁桔槔战国铁口犁筒车 A.谷物加工汲水耕地耕地 B.耕地汲水耕地灌溉 C.耕地汲水耕地谷物加工 D.谷物加工耕地耕地灌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比较能力。关键要审清题的要求是“农具功能”。认识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桔槔是汲水的工具,战国铁口犁是一种铁制工具,是耕地的工具。筒车是用于灌溉的工具。 答案:B。,(2005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瓖)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要皆致之数万,唯瓖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

31、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理解能力。回答此题不必拘泥教材,可依据材料概括。解答时,第(1)小问要注意结合“材料”,要从材料中提出要点。第(2)小题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原因”,材料二中“南北大冲”即交通便利;材料三中“盐铁转运使”即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