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2545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有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 (一)广义学习 包括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 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或者说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 中,经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 化。 鲍尔与希尔加德: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现实情境中 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 倾向、 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醉酒、内驱力)来解释的。 理解广义学习概念需要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 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 第三,学习表

2、现为个体心理、行为比较持 久和稳定的变化。 (二)狭义的学习 即人类 学习,人类学习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 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 人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看,人类学习比动物学习广阔得多。 第二,从方式上看,动物学习是一个直接经验的过程,而人类学 习是通过社会传递,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 第三,从性质上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适应过程,而人类 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又 有其特点: 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3、地进行的。 第三,学习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第四,是指向未来的学习。 二、学习的类型 (一) 加涅的学习分类 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加涅(R.Gagne,1916- )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 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 1965年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把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 。 (1)信号学习。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 学会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概括性的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学习。 (3)连锁学习。即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序列 。 (4)言语联想学习。也就是言语的连锁学习,即形成 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

4、(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不 同刺激作出不同的识别反应。 (6)概念学习。学会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刺激作出 同一的反应,亦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 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 。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 第六类分为两类,即: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 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

5、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 率的方式 (4)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 运动的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 应倾向 (二) 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 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 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 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 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三)我国的分类 1、潘菽的分类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 (1)知识的学

6、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学习。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2、冯忠良分类 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 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 会不会的问题。 (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 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 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将这种条件反射引用到对有机 体学习的解释上,形成了经典

7、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I.P.Pavlov B.Watson 1849-1936 1878-1958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I.P.Pavlov, 1849-1936)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 强化理论 消退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律 1. 习得(acquisition)律: 2. 消退(extinction)律: 3. 泛化(generalization)律: 4. 分化(discrimination)律: 5.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二、

8、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 1. 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华生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学习就 是以一种刺替代另一种刺激,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 应联结(SR),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人出生只有几个 简单的反射和情绪反应,所有其他行为都是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刺激反应联结。 替代联结说 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在华生看来,不仅动物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人类的 学习也在于形成习惯。人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 惯”、“言语的习惯”和“脏腑的习惯”。“人格乃是我们 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条件反射乃是动 作的单元,复杂的习惯就是由这些单元结构而成的”。 3. 学习律 (1)频因律:在其他

9、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 的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 (2)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 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第二节 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L. E. Thorndike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提出了尝试错误学说 trail-error 一、关于学习实质的观点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 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他说:“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这些系统,下自26 个字母,上至科学与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 桑代克认为,联结(connection)一词与结合(bond)、联系

10、 (link)、倾向(tendency)是一个意思,指某种情境只能唤起 某些反应, 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 中的一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 学习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是顿悟的过程或 推理的过程。“猫并没有仔细观察情境,也没有细 致地思考,就直接决定该做的事。出于本能与经验 ,对于该情境(限于猫饥饿时,外面摆着食物)立 即引起适当的反应” 。 二、学习律 1. 效果律: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 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 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 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相反,如果在这

11、一反应之后跟 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2.准备律。是指如果有机体准备行动促进其行动就是 一种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不 准备行动促使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桑代克在人的 本性中对准备律作了如下阐述:(1)在行动单元准 备行动时,则该行动会产生满意的结果;(2)在行动 单元准备行动时,不让其行动,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 ;(3)在行动单元不准备行动时,却强迫其行动, 将会产生烦恼的结果。 3.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 寡而有强弱之分;包括使用律(law of use)和失用 律(law of disuse)。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 复使用而

12、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 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神经的联结而削弱。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第三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反应与 刺激情境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该理论称为“强化联结”学说 二、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1、行为塑造技术:连续接近技术 连续接近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目标的 反应,使得获得目标行为反应。 鸽子的实验 2、强化原理 Skinner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 ,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是强化。强化决定了 行为的形成、

13、转化,也就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够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 的。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的类型:正强化与负强化 Skinner认为,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在某一反应水平 的刺激是强化物;利用强化物使某一操作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 就叫强化。 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称 为正强化。已经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撤销某一刺激后,有 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是负强化。 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的区分 强化的安排: 强 化 的 安 排 连续式 (即时强化) 间歇式 (延缓强化) 间隔式 比例式 固定时距 变化时距 固定比例 变化比例 三、程

14、序教学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照其中内在逻辑 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前后衔接, 逐步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 个知识项目,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即时给与反馈和强 化,使得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 的。 CAI(Computer Assistant Instruct) 程序教学的原则: (1)小步骤 (2)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低错误率 (5)自定步调 班杜拉(A. Bandura, 1925 ) 班杜拉尽管深受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也是 联结 主义的,他根据自己的一 系列实验研究,提出了以观察 学习

15、为中心的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 个体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榜样者)而发生的行为改变 ,即观察学习。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从 中间接的习得某种行为,因此观察学习也叫替代性学习 (vicarious learning)。 攻击行为习得的实验:让儿童观看现实的、电影的、卡 通的成人对玩偶的攻击行为,然后给儿童提供类似的情 境。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1 注意过程 是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选择榜样的行为,抽取榜样 活动的信息。榜样的行为特征、观察者的特征。 2

16、保持过程 把观察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 表征。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决定于认知组织、心理预 演(符号预演、动作语言) 3 动作再现 把符号性表征转换为一种适当行为反应。决定于观察者的适当 体能、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自我观察、矫正反馈信息等。 4 动机过程 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获得的行为得以表现。行为习得与行 为表现不同。 三、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有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 强化。 替代强化: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奖惩的观察而对自己行为产生的 影响。 自我强化: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 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四、学习理论的三元取向交互作用观 五、班杜拉的示范教学 班杜拉根据观察学习的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示范的重要作用,示 范又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和创造性示范。 示范过程包括: 确认适当的榜样 建立行为的价值 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把观察到的行为编码成为视 觉意象或文字,然后在内心进行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