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28414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 农村发展,2学时,内容框架,一、基本概况 二、重大进展 三、成效与经验 四、主要问题 五、对策建议,一、 基 本 概 况 (一)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重大 现实意义 (二)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 (三)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 该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多个社会主体共同构成,尽管它们各自职能定位不同,但相互之间关系紧密,互为补充、不可替代。,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

2、新整合多个社会主体,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在坚持“一主”的同时,发挥“多元”的作用,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 农村经济第一产业为主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种养并重,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迈进。 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长期短缺发展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1、发展“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考,但中

3、国作为一个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大国: 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 农业推广工作的巨大社会效益与广大小农户有限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因此,发展“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考。,1、发展“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是立足 于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考,2、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纵深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仅提供公益性服务,解决农业领域中市场缺失的问题,同时还要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经营性服务,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4、,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围绕服务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的经验,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的体现。,3、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推进我 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央、省、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出现了推广主体单一、机制不灵活、经费保障不足、推广与科研、教育衔接不紧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0年底,乡镇一级推广机构18.7万个,推广人员约8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2007年底,县乡两级推广机构人员约74万

5、人。 因此,发展高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4、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走中 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实现规模化经营。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户群体,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5、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顺应国际化趋势的必然结果,据FAO对175个农业推广组织在全球89个国家收集的资料分析,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占81%;说明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系在当今世界占主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

6、家都建立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如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模式。日本“农业协同普及事业”是以中央和各都、道、府、县两级政府推广体系为主导,庞大的民间推广组织农业协同组合为辅的农业推广体系。 中国在指导思想、体系建设、主要方式上可以借鉴。特别是强调公益型与市场型相结合,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培育农协等民间推广体系上的思路是相同的。,(二)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1、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1978年,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农业部门开始探索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1983年下发的当前农村经

7、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发19831号)明确指出:“农业技术人员除工资收入外,允许他们同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在增产部分中按一定比例分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6号)提出:“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兴办企业型经营实体”。以“技物结合”方式开展有偿服务,以兴办经济实体形式开展系列化服务在全国普遍兴起;,1、探索阶段(1978年-1992年),1989年国发198978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等。 1990年末,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发展到2000多个,从事农技推广人员近100万人,农

8、村基层的农民协会74000多个。 1992年初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应当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与方式方法,使无偿到有偿技术服务职能得到有效拓展;这标志着我国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雏形产生,已经步入到探索阶段。,2、形成发展阶段(1993年-2005年),1993年,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得以明确; 1998年,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艰难前行、稳步发展的同时,以农业科研院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产生; 2005年,中央1号文

9、件要求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3、完善提高阶段(2005年-2009年),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对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 2009年10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公益性定位,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

10、建多元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通过这个时期的发展: 确立了构建“一主多元”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的指导思想,突出了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与主体地位, 探索出了新的推广体制、机制和方法,为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标志着“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得到了完善与提高。,3、完善提高阶段(2005年-2009年),(三)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技推广中心构成,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 该组织历史最长

11、,机构较为健全、推广人员最多、技术力量雄厚的生力军。其主要推广方式有: 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技术。 以信息等大众媒体服务为手段推广农业技术。 以送科技下乡为形式推广农业技术。 以开展农民培训为基础推广农业技术。 以开展农技推广年和高产竞争活动为动力推广农业技术。,农业科研、教学部门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主动投身到农业主战场,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主要经费来源:政府拨款,从国家、省、市各部科委争取推广项目,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 的推广体系,推广方式: 主要采取与地方政府或农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

12、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 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物化产品,有偿技术转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直接进入农户。如种子、化肥、新型农机具等; 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 推广体系,农民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技术人员或优秀经营人才为骨干,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 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民经济利益的步伐。,3、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呈现出四个可

13、喜的趋势: 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二是服务区域不断扩大。 三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四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3、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主体的推广体系,4、社会团体组织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如,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是一家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技推广组织,具有独立的社团法人资格。 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海外企、事业单位、团体等组织的捐赠;海内外个人的捐赠;国内企事业单位、团体的捐赠和政府的支持等。 基金主要资助农、林、牧、渔、药等种、养业的试验示范项目,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现场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基层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建设;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推广单位和农技人

14、员;,5、以涉农公司或企业为主体的农技 推广体系,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所需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 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利润,向农民推广有关技术,如农药、农膜、农机具、新型专用化肥、增产菌等。经费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筹措。,二、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 重大进展 (一)理念的创新 (二)组织类型的创新 (三)机制创新 (四)方式创新 (五)管理创新,农技推广理念逐步更新由 “自上而下”行政干预式转向“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式,由单纯政府管理转向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由农民

15、被动接受变为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自我参与能力上来。,(一)理念的创新,(二)组织类型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广体系,发展到以国家政府的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农业科研与教学部门、农业社会团体、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尤其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在农技推广服务中起到了政府组织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机制创新,1、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 主要是农民需求反馈、岗位定责、考核考评、动态管理等。 农民需求反馈是通过设立农情

16、信息员、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收集农民的技术需求信息,并利用多种渠道和相关政策,及时地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岗位责任是按职务、行业,或按产业、专业来设置岗位职责,明确农技人员的责任与目标; 考核考评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考核考评指标来激励农技人员爱岗敬业; 动态管理则是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来优胜汰劣。加强推广人员进出、上下的动态管理,建立起人员补充和内部流动机制;,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2、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与多元组织的协同机制的创新 一是通过项目申报或招标等方式,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和智力优势,快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通

17、过优惠政策支持与扩大社会影响等方式,加强与农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合作,利用他们对技术的需求相对集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覆盖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推广的效果; 三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及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涉农企业、农资经销商的合作,充分发挥其农资与农技捆绑式服务优势,在扩大企业知名度同时,加大对其监督力度,从而提高了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三)机制创新,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的创新,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合作就为这种运作机制。该企业中心是科技部中技协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共同投资组建的科技推

18、广中介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信息的宣传策划、技术转移与示范推广等工作。 通过中国农技推广中心搭台,该企业中心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功举办了六届七次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会,累计参展商近2500多家,90多所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展出16000多项科技成果项目和技术产品,成交额超过45亿多元。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次。通过双方合作打造的平台,为大专高校、农科院所、生产企业等搭起了一座展示新成果、新项目、新技术产品、新品种、新设备、新方法的舞台,为地方农技部门、基层企业寻找项目、技术、产品提供便利,为高新技术成果送到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手中开通了“直通车”。同时企业借助

19、这个平台达到宣传自我,推销产品,树立品牌的目的,另外,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打造订单式科技下乡活动,已在全国17个省市近50个县市开展,共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促进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运用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与企业、协会或农村种养大户结成: 专家企业、协会或大户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包括成果示范、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合作研发在内的多项科技服务, 目的是打造一个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专家教授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农技推

20、广组织之间协同机制创新,(三)机制创新,方式:鼓励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当地的农民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形成科技服务的投入回报机制。 新的机制坚持服务牵引、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效应,按农业产业整合,实行集约化的联动科技服务,对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功能。并通过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的沟通和链接,上挂高校和科研部门(农、科、教结合),下连科技示范户,并与各有关部门建立横向联合与协作,有力地调动和整合了各方面资源,成为农村发展资源的回流和合力。,(三)机制创新,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之间

21、协同机制创新,例如,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20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加强与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民协会的横向合作,创办农业技术专业化市场、建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科技与市场接轨;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为河北省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四)方式创新,针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每年、每个生产季节都有大量而且相对稳定的需求,而且一般不受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在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中的

22、连锁式经营主要运用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过程中,将农资销售与农技推广服务捆绑。农资连锁店经营人员具备有一定的农技术知识,具有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资并传播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技术服务带动农资销售。具有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1、连锁式经营,(四)方式创新,如:河南省郸城县供销社是传统的农资经营部门,具有较为完善的销售和仓储体系。2007年6月,工商部门主动与郸城县供销社合作,成立了郸城县供销三农服务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郸城县供销三农服务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的新型农资配送连锁经营网络。这种连锁经营网络由工商部门统一办理营业执照,统一悬挂“郸城县工商局兴农富民工程供销社

23、三农服务农资经营连锁店”标牌。这种连锁经营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农资质量,不仅从源头上防止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还促进了农资流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立乡镇级连锁店11家,村级连锁店244家。,以传统纸质传播媒介科技图书,集成现代通讯技术(科技手机虚拟网、科技手机短信平台、专家语音咨询系统)、信息技术(科技网站、可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广播电视(市电视台、电台农民科技专栏)等多种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动,形成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立体化、高效化、全天候和无盲区传播,成为农技推广手段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2、

24、农技信息服务,(四)方式创新,目前,全国已开设农技信息网站291个(省级68个,市级105个,县级118个),其中全国农技中心主办的中国农技推广网连接了10多个省级农技推广网站,月平均访问量达300多万人次; 中国农技推广和中国植保导刊杂志自创刊以来,累计发表各类文章5 000多篇,总计发行1 000多万册,为 广大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和信息。,(四)方式创新,2、农技信息服务,技术承包是以技术为目标、人才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效益为准则,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四)方式创新,3、技术承包,在承包经营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其经营的

25、项目创造一个对农民进行实地技术培训良好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农民采用该技术,并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技术人员的有偿技术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承包发挥了技术的广告效应,提升了技术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进一步的有偿技术服务或技术入股奠定了基础。 当前为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些地方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3、技术承包,(四)方式创新,农业效益取决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专业化生产,随着“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推进,农民的科技需求专业化倾向更强。由此,专业化推广应运

26、而生。 农业部在专业化推广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主要有高产优质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农田墒情监测服务、生物灾害监控技术推广等,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的专业化需求,使农民寻找市场、解决运输和优质品种来源都有了一定的保障。,4、专业化推广,(四)方式创新,(1)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从农民的个性需求出发,深入田间诊断、现场指导并发放科技入户手册、专业书籍、技术资料和明白纸等。 (2)“科技点餐”式服务,核心是通过事前走访、调研等手段掌握农民所需,按个性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现场指导或编发技术资料,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农技推广方式。 (3)发放“便民服务卡”,开通“农科热

27、线”。 为了方便农户咨询和专家入户指导,将技术专家和技术指导单位的相关信息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基层农技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并向用户公开 “农科热线”,方便随时咨询。,5、个性化服务,订单农业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我国的订单农业中农产品购买方不仅包括生产组织, 还包括非生产性的流通组织和中介组织,订单关系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还涉及流通领域,使得订单关系复杂化,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从订单双方的合作程度上看,农产品购买方和农户的合作还停留在销售订单层次上,真正向农户提供一系列生产服务的农业订单尚不多见。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是

28、先找市场后生产,可谓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进步。,6、订单农业服务,目前,订单农业主要有5种形式: 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 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 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 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济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 展订单农业。,6、订单农业服务,科技园区采取企业化管理,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由企事业单位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股,按照“四自”(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

29、负盈亏)原则和“三民”(民办、民营、民管)为主的运行机制,积极引进“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进园,政府投资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资扶持科研,企业投资立足产业化开发,“外资”进入促进基地建设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牵头领办的科技人员以技术管理入股,专家教授以科技发明专利、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或有效信息折价入股,取得效益后按股分红,实现技术、信息的资本化,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使其聪明才智和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企业总经理、部门经埋、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兼职研究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明确工作责任,优胜劣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功臣。对生产作业区则采取能人牵头全员承包,“一级管理,二级核算”,“四定三统一”

30、,做到全成本核算,报酬与效益挂钩。,7、园区基地示范,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是江苏省级重点农业科技园区之一。通过土地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使土地合理流转,建立起企业化运作的生产示范基地。它十分注重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服务。力求搞好丰产示范园和果苗圃基地建设,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咨询和示范典型。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应农时农事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周边地区数万亩果茶园的开发管理,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有效扩大。从而以百亩示范园带动了千亩、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每年推广良种苗木数十万

31、株。2003年园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1元,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五)管理创新,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和管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以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肥料登记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为依法实施和开展农技推广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 保障了各项农业推广服务的开展,特别是在植物检疫管理和提升质量监管能力方面,各地区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方式与机制,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保障了农技推广服务高效运转。,总之,在继续优化传统推广

32、方法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与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推广方式方法。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了各种推广方法,加速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改变了其农业生产行为,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提高。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方式。,三、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效 (二)主要经验,(一)主要成效,1、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核心 2、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 4、壮大了多元的

33、农技推广队伍 5、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1、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核心,农技推广机构顺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目标和重点注重与农民沟通,倾听农民的需求反馈,按农民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如:依托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搭建的全国农业“双交会”平台,累计参展商近2500多家,90多所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16000多项科技成果项目和技术产品,成交额超45亿多元。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次,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积极性,加速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3、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通过专营或

34、连锁方式进行农技推广服务的多元主体,由于其覆盖全面的推广和营销网络,提高了农业技术的入户率。 例如2003年成立北京雷力绿色肥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在国内实行连锁销售模式,目前已在全国200多个县,建立了4000多个连锁经营专卖店。其在新农村建立“新技术推广的新网络”,“新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成多网合一的新型农技服务网。在国家的政策性资金引导和规划下,以有限的资金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满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利用社会化资源发展农村技术服务终端,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入户率,农业新产品耕地使用率。,4、壮大了多元的农

35、技推广队伍,为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的新形势,逐步建立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体系。为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各地还探索了区域站、乡镇行业站、乡镇综合站等一线推广机构的设置模式。目前,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34万多人的大军。为了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全国农技推广系统大力推行持证上岗、竞聘上岗,已建立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18个,开展了6个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近5万名各类技术人员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5、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由于“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满足了市场和农民

36、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以北京雷力集团公司为例,其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了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率,并减少了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投入增加,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把农资经销商、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培训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生力军,把新技术的推广队伍本土化,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效益来发展这支队伍,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兼职化、多元化、本土化,成为技术员、信息员、谐调员、推广员、服务员、销售员,使政府原有投入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能成为一个公共的资源平台,在“新网”农技服务体系

37、的构建中能有很好的利用,放大了原有投入的效益和效应,真正落实到粮、棉、油、果、菜增产和农民增收。,(二)主要经验,1、坚持了 “一主多元”的机制,满足了农民和市场的需求,1、坚持了 “一主多元”的机制,满足了农民和市场的需求 2、在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3、实现了多元主体间的发展共赢 4、法律法规逐渐完善,1、坚持了 “一主多元”的机制,满足了农民和市场的需求,传统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导的农技推广网络经历了由兴盛到“线断、网破、人散”再到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经历了由“一元”到“多元”需求的转变。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农技推广服务部门也经历了农业技术被

38、动供应到主动供应的阶段,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在改革之初就坚持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了农民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2、在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由最初单一的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农技服务到政府农技部门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职能,再到以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其职能分别对应为政府主导型和高等院所为主体型的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实施国家的农技推广计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体型农技服务体系作为基础主要通过农民自主参与实行技

39、术服务;涉农企业主体型农技服务体系作为补充主要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这种“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效连接了科研成果的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及个人,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3、实现了多元主体间的发展共赢,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开展技物结合和技术承包,利用农技推广系统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实行了政、技、物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促进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支队伍的互补发展。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15万个,正成为一支提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重要力量。由全国农技中心举办的全国植保、肥料、种子信息交流和产品交易会以及中国优质稻米

40、博览会等行业展会,正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交流的平台、产品交易的场所、企业展示的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农科贸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进行多元合作开展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的机会,有效促进了“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4、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先后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以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肥料登记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为依法实施和开展农技推广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全国农技推广部门加快了各种生产、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完成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农作物

41、品种田间检验规程、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引进种苗疫情监测规程,以及各种“植物、苗木检疫规程”等国家和行业标准200多项,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在植物检疫管理方面,形成了以植物检疫条例为核心,以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各省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为骨干,以专职植物检疫员、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疫情调查监测、疫情发布、疫区划定、疫情封锁扑灭、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应施检疫物名单、植物检疫证书、国外引种检疫审批、植物检疫收费、植物检疫检查、植物检疫奖励与处罚等一系列制度为基础的法规和工作体系。在种子管理方面,依据种子法,出台

42、了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管理办法等4个与种子法配套的规章,强化了种子质量规范管理,陆续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品种区试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严格的种子准入和退出机制。,在种子质量监管方面,组织开展了杂交玉米种子纯度快速鉴定方法等多项种子检验技术研究,并推进了26个省82个种子企业的认证试点工作。坚持以“两杂”种子质量监管为突破口,通过制种田花期检验提高种子质量。据2007年抽查,水稻种子合格率达98.9%,比1995年提高45.2%;玉米种子合格率94.2%,比1996年提高96.7%。在土壤肥料质量监测方面,从1984年开始实施“国家级耕地土壤长期定位工作”,通过对各种类型耕地的土壤

43、有机质、pH、氮、磷、钾等主要参数和肥料投入、作物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系统监测,获取数据40多万个,并建立了国家级耕地土壤监测基础数据库。到2004年底,已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9个县建立了201个国家级、3 000个省级、2 000个地级、9 000个县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并对26个省级、70个地县及土壤肥料化验室进行了补充升级,基本形成以部级中心为主体,地级中心为补充、县级化验室为辅助的土肥质量监测体系。,四、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定位不清 (二)管理体制不顺 (三)多元投资机制尚不健全 (四)政府主导型推广服务体系自身实力不够,(一)职能定位不清

44、,国家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并没能从法律上明确界定,职能不明确,往往是执法、推广、经营三位一体,行政、事业、企业三不像。推广业务经常被“中心工作”冲淡,难以集中精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工作难以考核评估。 农业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完全公益性产品,自然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也就得由政府操办。一些与产业和市场结合紧密,效益明显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如种子研发、新农(兽)药研制、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本完全可以由企业主体来营运,却仍在由国家包办,结果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而那些真正属于公益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本应由政府全力支持的农业基础性研究,却由于经费不足或力量分散,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最后形成“官、产、学、研”相分离,

45、缺乏效率。,(二)管理体制不顺,作为多元主体的涉农企业,并未名正言顺被纳入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去,给予相应的名份。 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单位的农技推广自成体系、分工不明、跨专业、跨部门合作项目少,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对变化了的农民和市场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许多协会固定资产规模小且综合实力较弱,技术覆盖面窄且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技术源头且抗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担当推广服务的重任; 其次,许多协会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与农户间缺少有效的市场连接机制,劳资双方并没有解决“共享”与“共担”的责任问题,难以成为“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加之许多协会管理尚处于低级自

46、发状态,利益性服务行为较重,缺乏应有的商业诚信,以口头协议代替法律合同,失信于农民; 再次,许多协会是乡镇政府用资金控股并兼任社长(会长),出现新的政企不分,运作机制处于准市场、准企业化状态,根本不能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机构。,(二)管理体制不顺,(三)多元投资机制尚不健全,1、现行的政府资金拨付制度导致农技推广投资 渠道单一 现行农技推广体系资金拨付制度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基层推广机构根本无力独立自我开展公益性推广工作,要依赖于当地政府拨付的推广项目,造成没有项目就无法正常开展推广活动。,2、多元化融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既没有政府足够的资金支持,又得不到银行信贷、

47、保险等多种政策性支持,严重阻碍了推广资金与金融市场的全面融合。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缺少诸如:引进外资,吸纳民间资本,银行信贷支持和涉农企业等多元推广主体参与投资的多元化融投资渠道。,(四)政府主导型推广服务体系自身实力不够,1、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推广服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服务范围仍局限在农业产业这个小圈子里,尚未拓展到能帮助农民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农村二、三产业中;服务职能且禁锢在传统农技服务里,尚未提升到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转移和就业转移的高度上;服务组织缺乏现代信息手段,特别是乡镇级组织多数还没有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科技信息服务;服务种类形式单一分散,重产中技术,轻产

48、前和产后信息和经营。重农业产业,轻涉农和非农产业。,2、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理念亟待更新提高 目前,我国有15.5万个农业科技推广机构,103万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中有70万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但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也不合理。而美国农民数量占全国从业人口总数2%,492万,但是却有占总人口的17%,近2000万人,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2%的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产品和服务。估计约35人为1个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五)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中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1%。我国科技成果有近半没有得到普及。国家在农技推广方面花费的成本很高,但效果较差。 20世

49、纪80年代,以色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96为世界少有。目前,美国农业科技和科研成果转化对农业的贡献率分别接近80%和70%左右。 由于目前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与市场条件下对科技需求的矛盾,使得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服务的内驱力不足。从确定选题起就只注重著作、论文等阶段性成果,而忽视了产品、产业等最终成果,与农民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脱离。造成许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论文形态、中间形态的成果大量积压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却拿不出农民和农村企业迫切需要的,有市场前景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五、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二)目标任务 (三)关键性的对策 (四)保障措施,(一)指导思想,新阶段我国农技推广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加强建设、提升能力,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强化主体、培育多元,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