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002简约本.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33809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002简约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美学002简约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美学002简约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美学002简约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002简约本.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美 感,第一节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形成,第一节 美感,一、美感的涵义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分为广义和 狭义。 狭义的美感就是审美心理感受,在具体的审美关系与审活动中出现。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形成审美关系后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是一种悦目怡情的心理状态,是理性消泯于感性的,由快感而升华的自由心灵的感动,是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欣赏、认识和评价。,广义的美感也叫审美心理,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狭义美感; 第二个层次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理想、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 广义的美感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存在,为狭义美感提供背景,但它的形成需要狭义美感。,二、美

2、感的特征 1. 美感与快感的差异(超越性、愉悦性) 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所得到的快乐感,是 人和动物均具有的; 人的美感形成于快感,以人的感官为基础,但 超越了快感,具有了快感所不具有的人的精神、 理性的内容,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而获得的精 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是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的 一种心理感受。美感不仅有生物学的渊源,同时 有社会学的依据,只有人具有美感,动物不具备。,2.美感与认识 (直觉性) 美感的心理和情感的体验,离不开人的认识功 能;人的认知、想象、情感以及社会功利等,都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美感的形成。 3.美感的个体性与共同性 美感既与审美个体的特殊性关联,也同时具有 人类共同

3、的标准;即美感的客观性和美感的个体 特殊性以一种很复杂、很微妙的联系融合在一起。,三、西方传统美感思想 1、柏拉图的“迷狂说”(灵感) 美感是人的灵魂在一种“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双重含义: 一美感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人处于“迷狂”状态的心理反应,美感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激动,无法持久。 二美感的获得要依赖人的感觉器官,其实肯定了美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实质。,2.普洛丁(“太一流溢说”) 古罗马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 理式的美是充满神性的最高的美,只有在心灵深处才能出现,人的感官是无法感受到的,人能感受到的只是事物的美。 依靠心灵观照理式的

4、美。“我们就得向更高处上升,把感觉留在下界”,“见到这种美所产生的情绪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集”。 区别了美感与快感,把美感定义为具有精神性的心理感动。,3. 圣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年1274年 ) 内在的完整统一; 比例“涉及认识功能,因为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所以美在于适当的比例,感官之所以喜爱比例适当的事物,是由于这种事物在比例适当这一点上类似感官本身”; 华彩; 精神的美(品德)、外在的美(形体) 明确了美感中的理性因素,同时美感的获得还需要客体的感性形式。,4. 夏夫兹伯里 哈奇生: “内在感官”说 人生来具有“内在器官”“内在眼睛”,人依靠它

5、获得灵感,不需要后天教育培养。 美的快感是因为人类具有“适于感觉到这种美的快感的感官”即“内在感官”。 内在感官与生理观感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生理感官只接受简单观念,获得比较弱的快感,内在感官接受复杂观念,获得的快感更加强烈深远。 “内在感官”说明显区分了美感和快感两种心理状态,明确了美感与人类理性的内在联系。,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美感只针对人化的自

6、然而言;凡是对象能使人在感觉中得到对人本体的肯定和人类自身的确证,才能够产生美感。 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与之观点类似。 (美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6.心理美学学派 审美心理的研究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题。 三个审美心理学流派: 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2007)美国现代心理学家 ,美学家 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德语Gestalt) 心理学美学” (完形心理学美学),“异质同构”(或同形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

7、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美学 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学; 1900释梦; 人格的三个层次: 本我 无意识(饿、渴、睡、性 ) 自我 (前)潜意识 超我 意识 著名的剧本分析俄狄浦斯王恋母情结 厄勒克特拉 恋父情结,荣格(18751961)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或称日常的觉察; 二、个人潜意识,其之於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 三、客体心灵或称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的外在

8、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人类的心理原型: 无意识集体原型 无意识个人原型 审美意识具有集体的性质,美感具有历史性和普遍性。,托马斯门罗(18971974) 美国美学学会的创立者,1945年创立学会会 刊美学与艺术评论,连任该刊主编达二十年 之久。门罗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者有:走向科 学的美学、艺术的进化与其他文化史学说 等。 “美学之所以能渐渐地变成为一门科学,它是 建立在艺术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和建立在诸如心理 学和社会学这样古老的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愈来愈多地涉及到艺术的具体现象和艺术家。今天的美学,正像其它的古老的学科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描述性的学科。” 自然主义美学采

9、取所谓的“描述”性的实验方法,这种描述性的方法“永远是尝试性的和不带成见的方法”。,美既不纯然是主观的,也不纯然是客观的,换 句话说,它既带有主观性,又带有客观性。“一 方面,美取决于各人的情感和所受的教育”,这 使美不能不带有主观性;“另方面,美又不完全 是由趣味决定的,某些人、某些艺术作品和自然 风光事实上就是比另外一些人、艺术作品和自然 风光更美一些,而不管是否每个人都欣赏它们”,这又使美带有客观性。,门罗关于美的本质做出界定: “美是一种经验的、客观的或知觉的要素,基本上是某些类型的感性性质和意义以及这些感性性质和意义在形式上的结合体。它们不一定要在观赏时被直觉到或者呈现出来,它们可能

10、由呈现于眼前的刺激物暗示出来,或者在想象中构思出来。”,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的意义: 从怀疑美的哲学到否认美的本质研究,是门罗的最引人注目的美学主张,他说:“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最短、最简单而正确的回答是美是许多不同的东西。因为对美这个一直在被采用的术语至今仍未有很好的理解。” 最典型地代表了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的转型:从美的哲学的形上研究转入审美经验的科学描述。,第二节 美感的形成过程,一、美感是如何形成的? 1.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起源的几种观点: 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狂”;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

11、中的反映; 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 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2.关于审美发生的观点: 动物美感说 性本能说 游戏说,性本能说 弗洛伊德 “性冲动” (Libido) (感官的人化情欲的人化) 弗洛伊德在考察澳洲土著人时也 写到:过 着原始生活的土著人,“极尽最大努力,严格的 近乎痛苦地防 制着乱伦的性行为,事实上,我 们几乎可以说:他们整个社会结构就是 为了这 个目的而设立,不然至少也与之大有关系。”,人类的艺术,就是隐藏于“本我”的“原欲”升华的形式;艺术之美,是“原欲”假艺术形式来满足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隐藏在“本我”深处的欲望。,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

12、于艺术(或者说文明)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席勒首先提出游戏说: 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谷鲁斯: 从动物的游戏本能揭示艺术的起源。 “内摹仿”是人的天生本能。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伴随有一种摹仿性的运动过程,这是外物的姿态在欣赏者内心的再现。 他,3.审美成为人类的需要,最重要的条件是“人化的自然”。 李泽厚美学四讲:美感获得的前提条件是“建立起人类心理本体”。 “人化的自然”分两大领域: 外在自然的人化。人的感官感知到的自然

13、界,因人的存在留下了人的印记。 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的情感、需要、感知、欲望等,这些生理性质的内在自然的东西,逐渐演变成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人化的“内自然”。,“内在自然”的人化 感官的人化 情欲的人化 人的内在自然两个方面的人化,提供了美感形成的基础。 例如许多著名学者都指出了对称和节奏对人类审 美形式感的终极意义。人类考古学也证明,人类 最初的审美形式标准是对称和节奏。,对节奏的欣赏导源于人本身的生物节律、运动节律。 作为大自然的作品,人与自然之间存在 着微妙的相似,所以人的情感能够感应宇宙的奥秘,这也就是许多美学 家指出的同构关系。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的性本能已经超越了动物所具有的周期性

14、 ,而发展得远比大多数的高等动物还要强烈 。“当意识到异性美之时 ,人就得到了新生”,性本能的发动是青春期人格再造的契机。,也就是说,在现代人的心理结构中,美与欲望是分离的,这种分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行程。,二、美感获得经历三个阶段(审美过程) 1、审美准备阶段 审美态度:就是指在审美的时候,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要形成一个心理距离,审美主体要从日常的现实功利性生活状态中超越出来,与审美对象保持一个距离。 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与审美对象超功利,自由自在的心理准备,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心理距离说”1912年布洛“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 叶公好龙,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 区别在于日常

15、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 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开始进入审美关系时,主体的心理注意。,审美注意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充分感受形式,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 审美注意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引起情感、想象的交织活动。,2、审美实现阶段 审美感知 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生理感知,包含了认识、理解等因素,是人类感性的“进步”,这“进步”是历史所构建的

16、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进程。,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在审美知觉活动中,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觉”、“幻觉”等等也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本身就属于审美知觉。,通感: 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的非实用性和非概念性。 审美理解对审美对象内容的认识。 需要审美主体对对象的情感基调和性质作出认识。 对融合在审美对象里的感知、想象、情感等诸种因素形成的整体审美风格作出理解。模糊多义,意味无穷。,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

17、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在整个美感心理运动过程中,理解活动与直觉、情感、想象等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渗透于美感经验诸环节中。它具有前提性和融会性,作为审美心理运动的指向,提升直觉,组织想象,规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审美想像 联想与想像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

18、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审美情感 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 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它 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是美感心 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例如林黛玉葬花词。,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 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较系统的移 情理论。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一

19、是 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想投射到对象 上去;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等、 所构成的空间意志,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 它转移。,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1)审美对象是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 量、能活动的形象;(2)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 我;(3)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从心理学出发,他反对以生理学观点说明审美心理现 象,不同意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他和谷鲁斯成为移情、 派美学中的两大派别,在西方近代美学中有极大影响。,3.审美效果阶段 在这个阶段,审美主体通过上述复杂的心理 活动过程,通过审美感知、理解、想像、情感 的复杂活动,获得心灵的巨大愉快,

20、即获得审美 感受。在审美活动的反复进行中,主体逐渐积淀 成审美经验,形成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孕育 审美理想。,小结- 美感的心理结构: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同时,审美心理结构不仅是共时的,而且是历时的。,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觉和知觉; (2)联想和想象; (3)情绪情感和心境; (4)理解。,第四章 审美活动,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含义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领域。既不是理性的认知活动,也不完全是感性的。它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人对美的直觉、体验和传达活动。,1、 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的差异。 商人、植物学家、诗人的区别。 2、审美

21、活动产生于主体心境自由无碍时对对象感性形式的直觉的感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黄龙慧开禅师的名著“无门关”的第十九则),3、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在心灵自由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令人愉快。 娱乐的需求。 二、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审美活动的具体存在方式 (1)审美感应 审美感应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 直接性 审美感应是直觉,是主体对对象感性意象的直接把握。,个别性 审美感应对象是单独的、个别的事物。 整体性 “物”“我”同构,发生共鸣。 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都存在着审美主体的忘我状态。,审美体验: 虽然发生于短暂

22、的瞬间,但是却是一个复杂、完整、层层推进和渐渐深化的动态展开的体验过程,是美感心理积极建构的过程,是意义瞬间生成的过程。,(2)审美表现 审美表现是审美的直觉意象通过想象再次呈 现和完成的过程,是审美直觉的符号化。 需要寻找与其直觉的意象高度契合的符号 形式。 审美直觉的符号化过程有理性的判断、参 与,有赖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审美表现 艺术家的构造与创造,(3)审美欣赏 20世纪后半期,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为代表的美学流派对文本接受过程的强调,使得审美欣赏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凸现。 对作品形式的理解 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探究作者的原意,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经验,是不可能产生直觉的。 马克思

23、说:“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阐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艺术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文本与读者结合才能产生文学作品。 美国学者赫什认为,理解作者的意图,仍然是审美欣赏的潜在目的,“保卫作者”。,第二节 审美主体与客体,一、审美主体与审美能力 审美主体,在审美表现环节指的是艺术家,在审美欣赏环节,指的是审美对象的欣赏者。 审美能力一般是指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是决定审美是否能够发生和怎样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缺失,将导致审美评价的偏差。,第一,审美能力主要通过接受教育、艺术

24、熏陶在后天获得,但也依赖于人的天赋。 天才论:个人的秉赋、天赋。 柏拉图的天才说。 诗人是天生的而不是造作的。 第二,审美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与个人的兴趣以及能否自由选择有关。,第三,审美能力的提升与主体的人生境界有关。 二、审美主体、客体的关系 1、“主体”“客体”的概念产生于西方本体论、认识论二元哲学体系中。,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是什么”转向“美感”。 19世纪,立普斯的移情说打破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格局。 “我就在对象里面” “审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个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美的形式(审美对象)是人的精神(主体)的象征。 20世纪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理论引发的现象学美学更大地冲击了主客体二元论。 从主体经验出发,对世界本原的上溯和“还原”。 客体-现象-本质-先念意识,英伽登 作者 作品是两个异质的客体。 它们之间是多重的、依赖关系。 杜夫海纳 审美对象面临着“双重主观性”问题: 一是与观众的主观性相联系 二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性联系 “通过审美对象,仍然是人在向他自己打招呼,而根本不是世界向人打招呼。”,杜夫海纳很重视审美接受主体。 “我们不妨模仿康德有关时间的一句名言,我在世界身上,世界在我身上。” 阐释学先行者狄尔泰 一切体验都是主体与客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一种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