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38997 上传时间:2019-04-26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今读兼谈经典阅读东南大学陈怡.ppt(1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 语 今 读 兼谈经典阅读 东南大学 陈 怡,序 一、孔子其人 二、论语其书 三、论语选读 四、余论:我心中的 孔子和论语,序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 儒、道、释;经、史、子、集。 中国思想文化的框架: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清朝实学、 民国新学。精华在先秦子学。,序二 读经典 1.论语中国第一经典; 2. 读读文本,认真读,用心读, 忌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3. 我读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 己心中的孔子。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德也。” 易经乾卦, 什么叫经典? 中国的解释:能成为经的典籍。何谓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2、声:“从丝为经,横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刘熙 释名释典艺:“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刘勰文心雕龙:“经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西方的理解: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定义: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四、一部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总

3、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它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它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谱系中的位置;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 (元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 易中天说:我们为何读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就是经典! 为什么?因为它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如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

4、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如先秦诸子中,可以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 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 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心; 在孔、孟、墨、韩那里,读到人生态度, 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读到人生智慧。, 如何读? 多次读,反复读,整体读,贯通读; 触类旁通读,下学上达读; 通读、选读,纵读、横读相结合; 读书与读人相结合;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与以经注经相结合; 文字训诂与义理推断相结合; 温故知新与返本开新相结合 。 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

5、穆:论语新解 李泽厚:论语今读 成绩计算:课程论文40,考试60,读 孔 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 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敬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的民族。 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柳诒徵在其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鲍鹏山在其说孔子中说:“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

6、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现在。一句话,了解孔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0.先秦历史简介 三皇五帝时代及尧舜禹(三代)的禅让时代; 夏:前20701600,约570年,历17君; 商:前16001046,约550年,历30王; 周:西周:前1046771,275年,13王; 东周:前770221,550年。分 春秋:前770476,294年,五侯争霸 (鲁春秋:前722481,242年) 战国:前475221,254年,七国并立,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分封建制。以姬姓王室为主,兼功臣。 卫:武王弟康叔,都朝歌(河南汲县); 齐:太公姜尚,都临淄; 鲁:周公。子伯禽就国,都曲阜;

7、 宋:微子启,都商丘; 燕:召公奭,都蓟; 晋:成王弟唐叔,都唐(山西翼城)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即使嫡长子未即位而死,也不能立其他子,而再立嫡长孙。此为“大宗”。其他子则为“小宗”。此思想称“家国同构,以家治国”。,礼乐制: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国。 礼:子产曰:礼,天之经也,地之仪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 。分吉、凶、军、宾、嘉五类。 吉礼用于祭祀,分祭天、祭地、祭祖三类。 凶礼用于为邻国救患分灾,分丧礼、荒礼、吊礼、绘礼、恤礼五类。 军礼用于对军队的建制和管理,分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等

8、。 宾礼用于天子、诸侯接待宾客。分朝礼、相见礼等。 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巡守、即位改元之礼的总称。,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道,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

9、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 礼记乐记,“三桓专鲁”:鲁桓公有4子:庶子庆父、叔牙,嫡子同、季友。同即位为鲁庄公,庄公无嫡子,欲立孟女之子斑,怕叔牙立庆父,让季友赐叔牙毒酒,立其子为叔孙氏,世袭司马。庆父和庄公夫人哀姜通奸,杀斑,立哀姜妹叔姜之子开为湣公,后又杀之。季友立申为禧公,杀庆父(其后为孟孙氏,世袭司空)。此后季氏势力最大,世袭司徒。孔子生前历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相应为鲁襄公、昭

10、公、定公、哀公)。 “陪臣执国命”:指家臣执掌三桓权力从而执掌国家命运的状况。其中季氏的家臣阳虎、公山不狃和仲梁怀权利最大。三人中,先是仲梁怀被阳虎压服,后阳虎失败,逃齐。阳虎和公山不狃均曾邀请过孔子。,一、孔子(公元前551479)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言: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山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其先宋人也”考: 孔子家世有6个关键人。 黄帝;契;微子启,纣庶兄,封宋公。经其弟微仲衍(15世祖)、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11世祖)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7

11、世祖),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6世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以孔为氏。后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夺其妻,弑宋殇公。其子木金父迁至鲁陬邑,为士。曾祖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伯夏事迹无考。父叔梁纥,以勇力著称。先娶施氏,生九女,无子;娶妾生男,名孟皮(伯尼),病足;66岁时复娶颜徵在,生孔子。,一生可分为五阶段: 第一阶段:133岁,志学而立期。 3岁时,其父去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17岁时,其母去世。19岁娶妻,20岁得子。曾任委吏、乘田,有成效。勤奋学习,有成。约30岁创办私学。 第二阶段:3450岁,出国、修学及教学期。 34岁去洛阳问礼于老子;

12、35岁去齐国求职,不用;36岁返鲁后修诗书礼乐,继续办教育。,第三阶段:5155岁,从政期。 51岁任中都宰,52岁任小司空,后很快任大司寇近三年,曾代摄相事。有“夹谷之会”的功绩,挫败了齐国压服鲁国的阴谋,并趁机要回了汶阳之田。后因“堕三都(叔孙氏的郈都、季孙氏的费都、孟孙氏的成都)”失败,失意于鲁定公和季桓子,后鲁定公和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骏马,并不分燔肉给孔子,于是出走。,第四阶段:5568岁,访求列国期。 55岁去卫国,两年后西行,过匡被围,经蒲返卫,呆到60岁。后适曹赴宋,遭桓魋伐树,在陈国呆了近4年。64岁时适蔡,受厄于陈、蔡之间,七日绝粮;适叶;又返卫,68岁时被季康子礼

13、聘回国。,第五阶段:6873岁,晚年期。 以“国老”身份家居。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成就了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但晚景凄凉。67岁时妻子去世;70岁时儿子去世;71岁时颜回早卒;修春秋,“西狩获麟”,叹:“吾道穷矣。”罢笔。72岁时“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弟子结庐守墓,三年后相泣而别,子贡复守三年。“弟子及鲁人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

14、孔子世家云: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二、论语其书 是一部由其弟子和弟子的弟子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论”者,编撰;“语”者,话也。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

15、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西汉 时,有:鲁论20篇;齐论22篇; 古论21篇。汉成帝时安昌候张禹合其为 张侯论。东汉郑玄作注后形成定本。 语言平实,记述具体,毫无矫态,读来亲 切、自然、可信。既有警句,又有故事;既 有文采,又有意味。 从西汉起,论语即人人必读、家家必 备。,目 录,第一篇 学而 第十一篇 先进 第二篇 为政 第十二篇 颜渊 第三篇 八佾 第十三篇 子路 第四篇 里仁 第十四篇 宪问 第五篇 公冶长 第十五篇 卫灵公 第六篇 雍也 第十六篇 季氏 第七篇 述而 第十七篇 阳货 第八篇 泰伯 第十八篇 微子 第九篇 子罕 第十九篇 子张 第十

16、篇 乡党 第二十篇 尧曰,三、论语选读,第一篇 学而(论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道之书,不以第一义示人,则为于道有所隐。第一义者,是有道人之第一境界,即学道人之第一功夫也。 宣颖南华经解 第一义、第一境界、第一功夫者何? “通过学习成为君子”也!,1. 总体上表达了什么信息? 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了孔子的人生志向:通过学习成为君子。论述了“三事”:学习,友朋和君子;体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观:“三乐”(学习之乐、朋友之乐、君子之乐);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乐感文化。,2. 论学习:论述了学习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可谓孔子的学论。 内涵

17、:何谓学?何谓习?何谓时? 朱熹曰: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谓之学; 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谓之习。 表明“学习”的本质内涵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时者,适时也,契机也。学记曰:“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重要性:人生第一要务。 学习的本质属性:乐。 人 心 本 自 乐 , 自 将 私 欲 缚 。 私 欲 一 萌 时 , 良 知 还 自 觉 。 一 觉 便 消 除 , 人 心 依 旧 乐 。 乐 是 乐 此 学 , 学 是 学 此 乐 。 不 乐 不 是 学 , 不 学 不 是 乐 。 乐 便 然 后 学 , 学 便 然 后 乐 。 乐 是 学 , 学 是 乐 。 吁 乎 !

18、天 下 之 乐 , 何 如 此学 ; 天 下 之 学 , 何 如 此 乐 ! 王艮 乐 学 歌,附:为学的层次:知学、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北宋邵雍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结论:能体会到学习之乐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成才的前提。,3. 论朋友:论述了交友的重要性、朋友的内涵和交友的本质属性。 何谓朋?何谓友?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说”(悦)和“乐”有何不同? “悦”重内,“乐”偏外。 如何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艮说:“朋之来也,予日乐之;其未来也,予日望之,此予之心也。今朋友自远方而来者,岂徒然者,必有以也。观其离父母,别妻子,置家

19、业,不远千里而来者,其志则大矣,其中有深望于予者也,予敢不尽其心以辜其所望乎?是在我者必有所责任矣。朋友来也而必欲其成就,是予之本心也,而欲其速成则不达焉,必也使之明此良知之学,若夫讲说之不明,是己之责也;引导之不时,亦己之责也;见人有过而不能容,是己之过也;能容其过而不能使之改正,亦己之过也。欲物正而不先正己者,非大人之学也。 是故君子学不厌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王艮心斋遗集卷一勉仁方示诸生,4. 论君子: 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方为君子? 因为“君子”是受人尊敬的有德之人(君者,尊也),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是贯穿论语始终的最重要概

20、念之一。论语最后一章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 。” (孔子三知),附: 论语的编排有无逻辑? 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绝对有和绝对无。 同学,你怎么看?,有子(32)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弟子概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然论语中止29(一期5,二期8,三期11,其它5),其中13人最需关注: 先进篇第3章:“德行:颜(回)渊、闵子骞、冉(耕)伯牛、仲弓(冉雍);言语:宰(予)我、子贡(赐);政事:冉(求)有、季(子)路;文学

21、:子游、子夏。”称“四门十哲”,再加上有(子)若、曾(子)参、子张。称“孔门十三贤”。其中子贡、子夏为卫国人,子游为吴国人,子张为陈国人。论语中称“子”者除孔子外有4人:有若、曾参、冉有、闵子骞。 另有“孔子四配”:复圣颜回、述圣曾参、宗圣子思、亚圣孟轲。,“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说文解字:仁者,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即把人当人:既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 尽心下),如何解读“孝悌为仁之本”? 三种解读:“孝悌是仁之本”、“孝悌是人之本”和“孝悌是为仁之本”。 朱熹云:“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 孝

22、弟,乃是行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故当理解为“孝弟是做到仁道的基本要求”(“本立而道生”)。,孝:说文解字曰: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 孝经简介。共18章,其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的重要性: 立人立国: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不孝则

23、为禽兽;以孝治国。 贯通读“本立而道生”:学记23章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季扎挂剑”的故事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眛,次曰季札

24、。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頉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浓柔泽,务于可人。君子与人亲而不昵,宜谅而不养其过;小人与人狎而致情,谀悦而多济其非。 吕坤呻吟语品藻) 曾子(46)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君子三省:忠

25、、信、习;忠信为学习之要、立身之本。“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大学)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出则弟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子夏(44)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

26、,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序卦“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子大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如必胜己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39,陈亢)问於子贡(31)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曾子曰:“若夫

27、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铮章,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

28、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说苑 建本 荀子曰: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子道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解字)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复者,履也。)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任人唯亲?亲者,仁也。),亦可宗也。” (信有大小之分:合于道义者为大信

29、,反之为小信。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存。”【离娄下】所以,只有合于义的大信,其言方可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两无求、两于、一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程子遗书曰:“言切磋琢磨。则学问自修之功精密如此。” 诗引自诗经卫风淇奥:卫武公为周平王卿相,年过九十,深自儆惕,有文章,能纳人规谏。卫人颂其德

30、,作此诗。 瞻彼淇奥,绿竹猗(y,美)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xin,勇猛)兮,赫兮咺(xun,光明)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n,忘)兮! 公冶长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无所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回应第一章“不愠”之说,此方为君子矣!),第二篇 为政(论政及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记淄衣

31、: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讨论:“德治”与“法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六阶段: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 人的一生犹如一卦,由六个爻(阶段)组成。 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O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2、_ _ _ _ _ _ _ _ _ _ _ _,乾(天)卦第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初始)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崭露头角)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无咎。(事业小成,但要谨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等待机会)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事业辉煌) 上九:亢龙有悔。(不要物极必反。准备新一轮行动)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70 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六爻 不知老之将至 60 耳顺 第五爻 乐以忘忧 50 知天命 第四爻 发愤忘食 40 不惑 第三爻 知命 30 而立 第二爻 知礼 15 志于学 第一爻 知言 述而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33、“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忘老)。” (孔子三忘),志于学,学什么?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时习”为游艺之学的首务; “孝悌”为依仁之学的首务; “为己”为据德之学的首务; “上达”为志道之学的首务。) 宪问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懿子(鲁国三桓之一叔孙氏孟僖子的长子,尊父命拜孔子为师)问孝。子曰:“无违。”樊迟(36)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45)问

34、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的层次:无违、无忧、敬养、仁爱;孝养、孝敬、孝志(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孝之至也。”里仁)。 孝经:“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子曰:“吾与回(30)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先进篇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畏於匡,颜渊後。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

35、,回何敢死!” 子曰:“视其所以(动机),观其所由(手段),察其所安(目的)。人焉廋(su,藏)哉?人焉廋哉?” 孟子离娄上:“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庄子列御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注意“不器”的两层含义。 子贡问

36、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 讨论:“行”与“言”的关系。 子曰:“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礼记缁衣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 大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欧阳修朋党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同道相益,同心共济,终始如一。小人

37、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学”与“思”的关系。,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如何理解“异端”? 子曰:“由(子路,9)!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仲尼弟子列传),子张(48)学干禄。子曰:“多闻阙(ju,去除)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不确定

38、),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第三篇 八佾(论礼),孔子谓季氏,“八佾(y)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记檀弓上云: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辩”。,子曰

39、:“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44)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後素。”曰:“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后素”有二解:考工记解为“绘画之事后素功”;礼器解为“白受彩”。“素以为绚兮”中的“素”多解为“白色的衣服”,误。 子夏举一反三,为善学之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此处子夏由“绘事后素”而知“礼事后仁”及“诗事后情”。,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祭,如不祭。”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40、强调君臣关系的双向性,反对片面的愚愚。孟子离娄下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 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哉优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照壁),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n)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

41、礼,孰不知礼?” (宪问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可见:管仲之功不在礼而在仁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

42、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苏洵管仲论,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木铎:木舌金铃,施政教时振之。“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言天将以孔子施政教于天下。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合)如也;从(zng,展开)之,纯(和谐)如也,皦(jio,清晰)如也,绎(连绵不断)如也,以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3、(黄帝之乐曰云门,尧帝之乐曰咸池,舜帝之乐曰大韶,禹帝之乐曰大夏,武王之乐曰大武。舜以德服天下,故尽善尽美;武帝以武力服天下,故尽美而未尽善。) (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泰伯篇: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罕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第四篇 里仁(论仁),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

44、其道(得)【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匆忙)必於是,颠沛(困顿)必於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罕27章: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讨论“一以贯之”中的“一”到底应指什么?为何曾子以“忠恕”二字释之? 何谓“忠”?中心也,竭心尽力也。 何谓“恕”?如心也,推己及人也。,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45、讨论:“义利之辩”。“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 陆九渊白鹿洞讲义: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已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於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於义,所习在义,斯喻於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於利,所习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

46、以此相尚,使汨没於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恶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於国事民隐,以无负於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於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於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於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於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