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41203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27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解读新ppt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孟子导读,孟子思想,论性善,行止务本,论行为,论教育,论政治,人性本善,存养善性,存理克欲,涵养操持,自动自发,确立标准,环境移人,民贵君轻,因先尊贤,仁者无敌,梁惠王上:1.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1.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1.4此帅兽而食人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使其斯民饥而死也? 1.5仁者无敌 1.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1.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2、,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役之也轻。,2.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3.唯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匹夫之勇。 2.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5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2.6王顾左右而言他。 2.7.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

3、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2.8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

4、已矣。”,2.11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回

5、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就统一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一大块地方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

6、了饭,瓦壶装了酒,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2.1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2.13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jin)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

7、可为也。” 2.15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於斯二者。”,2.16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候,天也。藏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 3.1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犹解倒悬也 3.2夫志,气之帅也;气,体

8、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一个人的心志直接影响个人的气节,而气节是支撑一个身体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心志是最重要的,而气节在心志的后面。所以说: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心志,就会不让气节出什么问题。 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3.3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9、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问道: “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

10、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3.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11、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 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 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12、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13、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

14、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 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 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

15、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

16、。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3.8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1天时不如地利 4.3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4.5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4.7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4.12子去齐。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

17、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尹士对别人说:(孟子)不知道齐王能

18、不能成为汤武一样的贤君,就是没有知人之明。如果知道齐王做不成汤武,还要来齐国,那就是为了高官厚禄。千里迢迢的来到齐国见齐王,齐王不待见他,他就走了吧,但是他还在昼这个地方住了三天才离开齐国,你又为什么停留得这么久呢?我呢对他这种行为是十分不爽的。高子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子,高子也是齐国人,孟子的学生。孟子说:尹士这小子怎么能知道我呢?我千里迢迢去见齐王来推行我的大道,是我想要做的事啊。但是来了之后齐王不要我,所以我才离去,难道这是我想要的事吗?我是迫不得已啊,我在昼住了三天才出齐国,在我心里还觉得太快呢。齐王或许能够忽然醒悟呢,齐王如果醒悟,必定会把我邀请回去,他所醒悟的必定只有一件事就是明白我

19、的大道,但是现在已经没法考证了。我三天后离开齐国齐王也没来追我,于是我也就心无旁骛地离开了。我虽然这样,但是我也怎么舍得齐王呢?齐王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善举,如果用我,那么不光是齐国百姓安康,那是全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啊。齐王什么时候能够幡然醒悟明白我的大道,我每天都在盼望啊。我怎么会像个小男人呢?谏劝君主,君主不听。就怀恨在心,把不爽放在脸上,离开也一刻也不肯停留。 尹士听说后,说:我真的是个小人啊,4.13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

20、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5.2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21、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位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向那边吹,草就向那边倒。 5.3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5.4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孟子说:“难道治理天下偏偏就能够和耕种同时进行吗?有官吏的事情,有百姓的事情。况且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须靠各类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每一种都一定要亲

22、自制作才使用,那等于全天下的人都时刻奔走在道路上。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受人统治;被统治者供养别人,统治者被人供养,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原则。”,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说:“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罢了。做工粗糙的鞋与做工精细的鞋同一个价钱,人们难道还肯做(做工好的鞋)吗?依从了许子的主张,便会使大家一个

23、跟着一个地干虚假欺骗的勾当,哪还能治理好国家?”,5.5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夫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壑。他日过之,狸狐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返蘽犁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夷先生真的认为人们爱自己的侄子会跟爱邻居的婴儿一样吗?他只不过是根据这一点罢了:婴儿在地上爬行快要摔倒井里,这决不是婴儿自己的罪过。(这时候,不管是谁的孩子,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去救的,夷子以为这是爱无次等,其实,这

24、是人的恻隐之心)而且,天生万物,只有一个根本,而夷先生偏认为是两个根本。大概在上古时代曾经有过不安葬自己父母的人,父母一死,便把尸体抛掷山沟。隔些日子路过那里,看到狐狸吃它,苍蝇吮吸它,不禁额头冒汗,斜眼瞟望而不敢正视。这汗水,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愧悔禁不住从面部显示出来的。也许他会回家取来铲泥盛土的工具来掩埋尸体。掩埋它的确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埋葬他们的父母,也收然是有道理的。,6.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25、,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 孟子说:“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亲自送到门口,告以顺从是为人之妻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孟子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是人所

26、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这整齐的排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后来,这三句话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6.3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仕者,与钻隙之类也。 先辈们不是不想做官,但一定要合乎礼仪的来当官(也就是通过正道).不经合乎礼义的路子来谋得官做,就象青年男女钻洞爬墙以私会、私通一样,是被人所卑视和谴责的. 6.5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6.9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27、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择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汗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11)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漠;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世衰道微

28、,邪说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

29、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29)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译文】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好辩论,请问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社会产生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动乱。在尧的时候,洪水横流,在中土泛滥,龙蛇在大地上居处,民众无处安身,低处的人筑巢、高处的人挖洞。书说洚水告诫我们,洚水就是洪水。于是派禹去治理,禹掘地引水注入大海,把龙蛇驱赶到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大江、淮水、黄河、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百姓们才得以在平原

30、上居住。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暴君接连出现,毁坏了居室来做池沼,使民众无处安息;废弃了农田来做园苑,使民众不能谋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园苑、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禽兽。到了殷纣时,天下又大乱了。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征战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灭掉的国家有五十个,将虎、豹、犀、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的民众都非常喜悦。书说:多英明伟大啊,文王的谋略;大大地继承发扬啊,武王的功业。帮助、房发我们后人的,都是正道而没丝毫缺陷。 周室衰微,正道荒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臣属杀害自己君主的事出现了,儿子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出现了,孔子为之忧虑,写作了春秋。春秋所记述

31、的是天子的事,因此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只有春秋了。,“圣王不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家主张为我,是不要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民众却脸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这样主张邪说的人就无法兴起。邪说兴起在人

32、们的心中,会危害他们所做的事情;兴起在所做的事情里,会危害他所施行的政务。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不会改变我的结论。 “过去禹制服了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定,孔子写作春秋使作乱的臣属、不孝的儿子害怕。诗说:痛击戎狄,遏止荆舒,无人敢于抗拒我。不要父母、不要君王,是周公所要痛击的。我也想去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来继承三位圣人。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就是圣人的门徒。”,7.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

33、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全句翻译: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政,(他们的后人)失去天下是因为不行仁政。一个国家的衰败、兴起、生存、灭亡,也是这个(道理)。天子不行仁政,便不能保全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不能保全国家;士大夫不行仁政,便不能保全宗庙;士人和百姓不行仁义,便不能保全自身。现在的人厌恶(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厌恶醉酒却又偏偏要猛喝酒一样。,7.4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

34、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7.5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文根本在家。” 译文】 孟子说:“人们有句口头语,都说天下国家。天下的基础 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我们今天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似乎与孟子所说的路数恰恰相反。 关键是出发点不同。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己;

35、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儒者则是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大学经) 可见,路数虽反,道理却是相通:都是要求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 7.6孟子的整句话是:“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相对于新兴贵族和法家人物,旧贵族有恒产有恒心,有善政德教的遗习,往往得到一国民众的信从悦服。“不得罪于巨室“,就是不得罪于民众百姓。可见孟子此言,体现了他对专制淫威下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与他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7.7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36、 7.10自暴自弃7.11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7.9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水獭想吃鱼,却把鱼赶到深水里去了.老鹰想吃鸟雀却把鸟雀赶到树林里去了.,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争取过来的人赶到敌对的方面去了.为:替 渊:深水池。7.14“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 这

37、是孟子对他所生存时代的描述,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正是历史上被划分成战国的那段时期,据史学家统计,战国二百四十二年间,见于记载的战争就有四百六十多次,不论战争的规模,时间的持久与残酷的程度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连年的战争与天灾瘟疫让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到处是一片悲凉颓败的景象。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诞生了他那散发着人性主义光芒的哲思。,7.15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ao焉。 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整,眼睛就浊

38、暗。 7.17淳于髡kun 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7.18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

39、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子间就等于相互伤害彼此的感情了。所以,古时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来教导,这就是所谓的“易子而教”的道理啊。,7.2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2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 8.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

40、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在君臣关系中,君是主导的方面。君主对臣下是什么态度,臣下对君主就会是什么态度。现在引用时,泛指领导者与人民的关系。 8。4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8.11孟子曰:

4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8.14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把仁义作为工具、手段来使用呢。”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木寿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8.2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

42、,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君子的遗风,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8.28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河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43、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

44、,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難的呢? 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憂患了。”,8.29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

45、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独善其身与兼治天下,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很贤明。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住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很贤明。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方式虽有所不同)有着相同的原则。禹想到天下有人遭受了水患,就好像是自己使他们遭受了水患一样;稷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就好像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过着清

46、苦的生活而自得其乐。假如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要去制止他们,纵使披着头发,连帽带子也来不及结就去制止他们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关着门不理睬也是可以的。,9.4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9.5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

47、;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舜、禹、益之间相距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的儿子有好有差,这都出自天意,不是人的意愿所能决定的。没有人能做

48、到的却做到了,这是天意;没有人招致它来却来到了,这是命运。,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要使先知者帮助后知者觉悟,先觉者帮助后觉者觉悟。我,上天所生人民中的先觉者,我将用这尧舜之道去使人民觉悟。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论 性 善 1.人性本善,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说推衍而来的。 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

49、而为恶,往往是因为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章旨: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