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节成本控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41579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5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章节成本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章节成本控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成本控制,学习要点 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的程序 标准成本的定义及其分类 标准成本的制定 各种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第一节 成本控制概述 第二节 标准成本及其制定 第三节 标准成本的差异计算与分析 第四节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 第五节 作业成本法,第一节 成本控制概述,一、 成本控制的定义 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中的“控制和业绩评价会计”的重要内容,其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前身)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采取专门的方法,严格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

2、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二、 成本控制的程序,(1)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2)分解落实成本控制的目标; (3)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4)计算成本的差异; (5)分析成本差异的发生原因; (6)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 (7)管理当局根据控制报告进行奖励与惩罚。,第二节 标准成本及其制定,一、 标准成本的定义 “标准成本”一词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单位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准确地说,应称为“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

3、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另一种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二、标准成本的种类,1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可以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1)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 (2)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 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的标准成本。 2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间不同,可以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1)现行标准成本:是指

4、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 (2)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三、 标准成本的制定,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用量标准包括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率等, 无论是价格标准还是用量标准,都可以是理想状态的或正常状态的,据此得出理想的标准成本或正常的标准成本。,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的用量标准: 是指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数量

5、,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损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形成一定废品所需用的材料等。一般按产品耗用的各种材料分别计算。 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 是指预计下一年度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成本,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一般按材料类别分别计算。,【实例101】皖巢公司制定的2005年度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如表101所示。,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 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确定单位产品所需的直接生产工人工时,需要按产品的加工工序分别进行,然后加以汇总。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 是指标准工资率。它可能是预定的工资率,也可能是正常的工资率。,【实

6、例102】皖巢公司制定的2005年度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如表102所示。,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按部门分别编制,然后将同一产品涉及的各部门单位制造费用标准加以汇总,得出整个产品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通常各部门的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分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两个部分。 (1)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有的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指每一工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它是根据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额和直接人工总工时来计算确定的。即,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确定数量标准和价格

7、标准之后,两者相乘即可得出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即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10-4) 各车间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确定之后,可汇总出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实例103】皖巢公司制定的2005年度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如表103所示。,(2)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相同,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其他用量标准等,并且两者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指每一工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它是根据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和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确定的。即,【实例

8、104】皖巢公司制定的2005年度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如表104所示。,第三节 标准成本的差异计算与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为标准成本的差异,或称为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都属于变动成本,其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同。 成本差异可以归结为价格脱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与用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两类。,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价差量差,一、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

9、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例106】皖巢公司2005年1月生产甲产品500件,使用材料2 700公斤,材料单价为4.50元/公斤;直接材料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25.30元,即每件产品耗用5.50公斤直接材料,每公斤材料的标准价格为4.60元。,根据上述公式计算: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 700(4.504.60)=-270(元)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2 7005005.50)4.60=-230(元) 直接材料价格与数量差异之和,应当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的总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2 7004.505005.504.60=12 15012 650=-500(元)

10、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270(-230)=-500(元),(1)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不应由耗用材料的生产部门负责,而应由采购部门对其作出说明。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进行分析和调整,才能明确最终原因和责任归属。 (2)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生产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材料数量差异形成的具体原因有很多,要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才能明确责任归属。,二、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也被划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又称为工资率差异,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

11、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量差,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 可用公式为: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实例107】皖巢公司2005年1月生产甲产品500件,实际使用工时3 100小时,支付工资15 810元;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是30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6小时,标准工资率为5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3 100(15 8103 1005)=3 100(5.105)=310(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3 1005006)5=(3 100

12、3 000)5=500(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与直接人工效率差异之和,应当等于直接人工成本总差异,并可据此验算差异,分析计算的正确性。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实际直接人工成本标准直接人工成本=15 81050065=810(元)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310500=810(元),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三、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1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 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的小时费用率,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

13、,反映耗费水平的高低,故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反映工作效率变化引起的费用节约或超支,故称为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可用公式为: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例108】皖巢公司2005年1月甲产品实际产量500件,使用工时3 100小时,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3 020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24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6小时,标准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4元/小时。,按上述公式计算: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3 10

14、0(13 0203 1004)=3 100(4.24)=62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 1005006)4=1004=400(元) 验算: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变动制造费用 =13 02050064=1 020(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620400=1 020(元),2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与各项变动成本差异分析不同,其分析方法有“二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分析法”两种。 (1)二因素分析法:是指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耗费差异是指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金额与固定制造费用预算金

15、额之间的差额。 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能量差异: 是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或者说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按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 它所反映的是计划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例109】皖巢公司2005年1月甲产品实际产量500件,发生固定制造成本9 440元,实际工时为3 100小时;企业生产

16、能量为580件即3 480小时;每件产品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为18元/件,即每件产品标准工时为6小时,标准分配率为3元/小时。,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9 4403 4803= -1 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3 480350063=10 4409 000=1 440(元) 验算: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固定制造费用=9 44050063=440(元)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耗费差异能量差异= -1 0001 440=440(元),(2)三因素分析法。 它是指将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

17、要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依【实例109】资料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3 4803 100)3=3803=1 14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 1005006)3=1003=300(元)

18、三因素分析法的闲置能量差异(1 140元)与效率差异(300元)之和为1 440元,与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数额相同。,第四节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一、标准成本系统账务处理的特点,1采用标准成本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账户 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登记各种成本差异 3会计期末对各种成本差异进行处理 各种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期末(如月末或年末)对各种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结转本期损益法。 (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二、 标准成本系统账务处理的程序,【实例1010】皖巢公司2005年2月只生产销售一种甲产品,有关成

19、本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6千克5元/千克) 30元 直接人工(3小时5元/小时) 15元 变动制造费用(3小时2元/小时) 6元 固定制造费用(3小时1元/小时) 3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全部成本法) 54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变动成本法) 51元,(2)本月费用预算 生产能量 3 000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 6 000元 固定制造费用 3 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6000/3000) 2元/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3000/3000) 1元/小时 变动销售费用 3元/件 固定销售费用 14 000元 变动管理费用 1元/件 固定管理费用 10 000元,

20、(3)本月生产及销售情况 本月初产成品存货100件,其标准成本(全部成本法)为5 400元(100件54元/件),其标准成本(变动成本法)为5 100元(100件51元/件),没有在产品存货;本月投产500件,原材料一次投入,完工入库450件,月末在产品50件。本月销售480件,月末产成品存货70件。销售单价130元/件。,现采用标准成本系统进行账务处理如下:,(1)原材料的购入与领用。本月购入第一批原材料2 000千克,实际成本每千克4.50元,共计9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已如数入库。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2 0005=10 000(元)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2 0004.50=9 00

21、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2 000(4.505) = -1 000(元) 借:原材料 10 000 贷: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1 000 应付账款 9 000,本月购入第二批原材料1 000千克,实际成本每千克5.20元,共计5 200元,款项尚未支付,材料已如数入库。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1 0005=5 000(元)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1 0005.20=5 20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1 000(5.205) =200(元) 借:原材料 5 000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200 贷:应付账款 5 200,本月投产500件,领用材料3 200千克,仓库如数发出。 应耗材料标准成本=50065

22、=15 000(元) 实际领料标准成本=3 2005=16 000(元)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3 2005006)5 =1 000(元) 借:生产成本 15 000 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1 000 贷:原材料 16 000,(2)直接人工工资。本月实际使用直接人工2 500小时,支付工资12 750元,平均每小时5.1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12 750 贷:银行存款 12 750 为了确定应计入“生产成本”账户的标准成本数额,需计算本月实际完成的约当产量。在产品约当完工产品的系数0.5,月初在产品0件,本月完工入库450件,月末在产品50件。 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500.545000.5=4

23、75(件)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47535=7 125(元) 直接人工实际成本=2 5005.10=12 750(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2 5004753)5= 5 375(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2 500(5.105)=250(元) 借:生产成本 7 125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5 375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25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2 750,(3)变动制造费用。 本月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4 500元,实际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为1.80元/小时(4 500/2 500)。 借:变动制造费用 4 500 贷:各相关科目 4 500 将其计入产品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7532=

24、2 850(元) 变动制造费用实际成本=2 5001.80=4 5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 5004753)2= 2 15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 500(1.802)=-500(元) 借:生产成本 2 85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2 150 贷: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00 变动制造费用 4 500,(4)固定制造费用。 本月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5 250元,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为2.10元/小时(5 250/2 500)。 借:固定制造费用 5 250 贷:各相关科目 5 250 若在全部成本法下,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采用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标

25、准成本=47531=1 425(元)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2 5002.10=5 250(元)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 2503 000= 2 25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3 0002 500)1=5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 5004753)1= 1 075(元) 借:生产成本 1 425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 250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50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 075 贷:固定制造费用 5 250 若在变动成本法下,将固定制造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本年利润 5 250 贷:固定制造费用 5 250,(5)完工产品入库。 本月完工产成品

26、450件。 完工产品标准成本(全部成本法)=45054=24 300(元) 完工产品标准成本(变动成本法)=45051=22 950(元) 若在全部成本法下: 借:库存商品 24 300 贷:生产成本 24 300 上述分录过账后,“生产成本”账户余额为2 100元,其中直接材料标准成本1 500元(5030),直接人工标准成本375元(50150.5),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50元(5060.5),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75元(5030.5)。 若在变动成本法下: 借:库存商品 22 950 贷:生产成本 22 950 上述分录过账后,“生产成本”账户余额为2 025元,其中直接材料标准成本1

27、 500元(5030),直接人工标准成本375元(50150.5),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150元(5060.5)。,(6)产品销售。 本月销售480件,单位价格130元,计62 400元,款项尚未收到。 借:应收账款 62 4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62 400 同时,结转已销产品成本: 若在全部成本法下,结转已销产品成本=48054=25 920(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5 920 贷:库存商品 25 920 上述分录过账后,“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3 780元。它反映了70件期末产成品存货的标准成本(70件54元/件)。 若在变动成本法下,结转已销产品成本=48051=24 480(元

28、) 借:主营业务成本 24 480 贷:库存商品 24 480 上述分录过账后,“库存商品”账户期末余额为3 570元。它反映了70件期末产成品存货的标准成本(70件51元/件)。,(7)发生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 本月实际发生变动销售费用1 200元,固定销售费用12 000元,变动管理费用400元,固定管理费用10 000元。 借:变动销售费用 1 200 固定销售费用 12 000 变动管理费用 400 固定管理费用 10 000 贷:各相关科目 23 600,(8)结转成本差异。 假设该公司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处理成本差异: 若在全部成本法下结转成本差异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1 3

29、00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8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00 贷: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1 000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5 375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25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2 150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 250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500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1 075,若在变动成本法下结转成本差异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7 475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 8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00 贷: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1 000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5 375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250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2 150,(8)编制损益表。根据上述资料,分别按全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编制

30、该公司损益表如表106所示。,由表106可知,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1 580元)比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1 595元)低15元。这是因为前者期初存货(产成品100件,在产品0件)“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300元(1003);期末存货(产成品70件,在产品50件)“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285元(703500.53)。可用第3章中的(3-6)式或(3-7)式加以验证。,返回,一、 作业成本法的由来 1、20世纪初,全球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2、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其主要特征是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过程高度的电脑化、自动化。传

31、统的数量分配基础极大地歪曲了产品对生产资源的消耗情况,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越来越偏离实际成本。 3、虽然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由美国会计学家EKohler在研究水利发电的行业和成本特点时形成了,但其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第五节 作业成本法,二、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作业成本法是指将制造费用分配的着眼点放在作业活动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再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可以表述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如图10.2所示。,三、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 1、传统的全部成本法采用单一

32、的数量分配基础,一次性将全部制造费用分配结束,称为“一阶段分配法”。如图10.3。 2、作业成本法按其理论依据,先将各种制造费用的核算按其发生的“成本动因(Cost Drivers)”分配到各作业或作业库,再将各种作业或作业库成本按其分配率分配到各种产品中去,称为“二阶段分配法”。图10.4所示。,实现按作业成本法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要具体做好以下几步: 1缩小制造费用的分配范围 (1)由全厂(或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作业或作业库。从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可以将任何成本归属到明确的经济事项中去,即成本信息的精确度为100%。 (2)但一个企业服务于最终产品的作业非常多,选用的作业数越多,计算成

33、本和监控成本也越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选择最主要的成本动因,对次要动因进行合理的忽略。 (3)设计作业成本法时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源耗费的主要环节上,找出2030个关键作业,必要时将同质作业合并为一种作业。对于次要作业可以用传统的方法对它们所引起的间接费用按产量、工时等进行粗略分配。 (4)另外,对于那些虽然耗费大量资源但难以将费用具体化到某个项目上的作业,也可以按传统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从作业成本计算的实践来看,如何正确分类和确定作业是运用作业成本制度的关键之一。在制造业企业,常将作业分成4个类型。 (1)单产性作业(Unit Level Activity)或与产品产量有关的作业:是指

34、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或劳务就执行一次的作业。即这类作业及其成本与产量有关,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增减。如直接人工或直接材料的使用、机器保养等。 (2)批量性作业(Batch Level Activity)或与产品批次有关的作业:是指每生产一批产品或劳务就执行一次的作业。即这类作业及其成本与产品批次有关,随着产品批次的增减而增减。如设备调整、质量检验、材料处理等。 (3)品种性作业(Product Level Activity)或与产品项目有关的作业:是指为了特定产品或生产线的存在而执行的作业。即这类作业及其成本与品种或生产线相关。如产品设计、客户关系处理、采购和零部件管理等。,(4)产能性作业(Fa

35、cility Level Activity)或与产品设施有关的作业:是指为了维护整个企业的总体生产能力而执行的作业,此类作业的成本与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有关。它属于各类产品的共同成本,与产品项目多少、某种产品生产批次、某批产品的产量无关。具体包括工厂管理、照明和热动力、财产贮存、人事管理与培训等。 2增加分配标准 由传统的全部成本法的单一分配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分配改为多标准分配,即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二阶段方式的归集步骤和选用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大一统”和“简单化”做法,细化了成本的归

36、集与分配程序,进一步考虑并反映了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选用成本动因并作为分配标准分配生产费用,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更加合理。,四、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举例,【实例10.11】 皖巢公司是一家只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企业。甲产品产量高、技术水平要求低,年产量10 000件;乙产品产量低、技术水平要求高,年产量5 000件。在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下,该企业按作业过程将制造费用划分为生产定单、质量检验、机器调整准备、机器维修、原材料进货五个成本库。甲、乙产品的制造费用分配表如表10.8所示。,根据表10.8、表10.9已知数据,按全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对其制造

37、费用在甲、乙两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1)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制造费用分配情况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87 500(7 5001 250)10(元/小时)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7 5001075 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 2501012 500(元) (2)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制造费用分配情况如下: 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300254001030030120751407540 000(元) 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0025600104503028075607547 500(元)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不同计算方法下两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表10.10所示

38、。,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会得出相异的成本信息,而不同的成本信息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在全部成本法下,这种不合理的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不合理的定价,这种定价造成产品的盈利水平失真,表面盈利的产品可能是由于低估成本费用,而表面亏损的产品可能实际上是盈利。它和全部成本法所分配的对象都是产品或劳务所耗费的资源,只不过具体分配到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费用不一样,所以得出了不同的单位成本。,五、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探讨,作业成本法在一些制造费用占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推行。在具体应用时,可考虑采用以下措施。 (1)不必要求制造费用全部参加分配,对一些数额较大的项目,如车间生产特定产品的设

39、备维修费、折旧费应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余下的制造费用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2)当各车间制造费用分配率差距较大时,尽管成本采用一级核算,制造费用也要按各车间进行分配;规模大的企业可缩小核算单位,按班组或工段归集、分配制造费用。 (3)制造费用必须采用合适的分配标准。若一个车间用一个标准分配制造费用难以保证其准确性时,可将制造费用分类,采用不同的标准分配。例如,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修理费、外购动力费可按机器工时分配;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等可按直接人工成本分配。,(4)用折合工时进行分配。无论是按实际工时还是按定额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都忽视了各种生产设备每小时制造费用水平的不同,尤其对那些设备型号多、精密性相差悬殊的企业。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设备分为若干类,以各类设备每小时的折旧费、修理费、保养费等,或每小时加工价格为依据,确定折合计算标准工时系数,然后根据这个系数将各种产品的各类工时折合为标准工时,据以分配制造费用。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费用分配方法,是为了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而对传统的全部成本法所作的改进,它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全部成本法,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生产流程作更细致的分析,更准确地分配制造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