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大纲.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45028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复习大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毛概复习大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毛概复习大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概复习大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复习大纲.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毛泽东思想:中国近代革命,近代中国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代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内涵及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但必须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具有活力,才能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核心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3、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的最新成果:继承与发展,这一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当今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 这一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对人民群众创造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 这一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的理论品质。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

5、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应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

6、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

7、突出问题。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

8、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解放思想既包括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对原先认识中正确部分的坚持及对原先认识中错误部分的纠正),也包括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

9、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与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近代中国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

10、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反对帝国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

11、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革命对象(没收官僚资本,不包括民族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着,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革命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动力(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

12、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同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主要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性)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

13、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性。(妥协性)这决定了它虽然可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能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能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争取它,对其动摇性和妥协性进行批评和斗争,在经济上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的政策,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革命的领导者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 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无产阶级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

14、导权的斗争中现的。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主要有:第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同盟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第二,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两大策略。第三,掌握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第四,必须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

15、本保证。,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错误观点)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喻之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 右的“二次革命论” :这种错误的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实际上取消了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 “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主张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企图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作一步走,超越民主革命阶段,从而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

16、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民的个体经济,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

17、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同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相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

18、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939年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19、。(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是根本问题)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大作风) 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20、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虽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意义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

21、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理论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对执政党的要求 1956年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

22、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第二,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第三,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

23、执政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四,也只有靠发展,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第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

24、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25、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是阐明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我国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认清中国的实际,最重要的是认清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清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基本问题的根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

26、、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坚定、自觉的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2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从正处到社会主义改革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28、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29、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事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论争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30、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对外

31、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

32、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社会

33、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

34、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不具有 “ 公 ” 与 “ 私 ” 、 “社” 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

35、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有利于扩大就业;第四,有利于活跃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36、;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人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37、(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禀赋、地区差异等因素,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

38、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义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

39、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40、、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统筹

4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改革、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政府、农民、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

42、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43、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求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

44、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和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

45、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6、,文化建设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

47、、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48、,鼓励社会参与,在改革中贯彻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 “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

49、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 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