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学胡家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49643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PPT 页数:252 大小:3.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学胡家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2页
审美学胡家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2页
审美学胡家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2页
审美学胡家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2页
审美学胡家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学胡家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学胡家祥.ppt(2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美学概论,主讲教师:胡家祥 教科书:审美学 (胡家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美 学 概 论,导言 审美学的根本宗旨“天堂”,内在结构“炼狱”。 审美学与审美:爱美的本能理论的分析回归到生活:否定之否定。 审美学与人生:获得精神家园理解文化世界提高专业水平。,美 学 概 论,一、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审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约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我国老子孔子。 约公元前43世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荀子。 中西方审美意识的觉醒曾大致同步。,美 学 概 论,2.审美学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1750年,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鲍姆嘉通正式以“Aesthetik”命名自己的著作,标

2、志作为独立学科的审美学正式诞生。 19世纪初叶,黑格尔认为“艺术哲学”才是恰当的称谓。,美 学 概 论,3.审美学的发展状况。 两百多年来,研究的基本路线为两条:一是哲学思辨的,一是科学实证的,二者各有千秋,应当互补。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审美学的发展出现了新气象: 一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蔚然成风。 二是形成了理论多元化的格局。 三是体现了走向人学的大趋势。,美 学 概 论,二、审美学的内部构成与相邻学科 1.审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人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关系。其次,以研究审美经验为中心环节。再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内部构成。相应地,审美学原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美的本体论、审美心理

3、论和一般艺术论。 3.相邻学科。与审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 4.学习条件与方法。李泽厚先生的告诫。补充:中国哲学史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列出如下图表:,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三、本书的基本特点 1.哲学视角。不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划界,而取人类学哲学与宇宙学哲学的区分。 2.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3.注目于人的心灵。描述了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并认为它也是美的本体结构理解全书的关键。 4.用“审美学”命名的原因。 5.作者的期盼。,美 学 概 论,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本体”一词有两种基本涵义,一是事物的本质,一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样态。我们这里所谓的“美的

4、本体论”,就是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基本结构的探索。本体论是形而上的研究,当代不少论者回避这一领域的考察;但审美学理论缺少这一部分就仿佛是树木缺少根本,所有论述因缺少统一依据而可能流于经验的杂陈。,美 学 概 论,第一章 美的本质 问题讨论: 当代学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美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对它进行探讨是无意义的,徒劳的。这种观点的直接背景是曾盛行于法国的解构主义,追溯更远一点则源于英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观念。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伦理学和审美学是不能表述的,是超验的,所涉及的问题不可言说因而应该保持沉默。,美 学 概 论,比照: 一、老子非常清楚“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仍然撰写“五千精

5、妙”(即道德经)予以描述。 二、禅宗看出“拟向即乖”,要求“不立文字”,然而仍然留下大量文字资料(如“传灯录”)以便薪火相传。 三、柏拉图认为存在“美本身”,要用语言描述(规定)它“是难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描述。 四、康德将主体所面对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身,指出我们的知性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尽管如此,他仍精心创构了涉及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与涉及审美学的判断力批判。 对于审美现象,我们该如何选择是沉默还是言说?,美 学 概 论,第一节 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一)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种倾向居于上风。毕达哥拉斯学派

6、柏拉图普洛丁奥古斯丁圣托马斯。 现代持此论者如库申,他认为真、善、美统一于上帝。 这是偏于唯理主义的倾向。观点很难证伪,也难于证实。,美 学 概 论,(二)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 亚里士多德的言论中已见先声,文艺复兴时代真正占上风。阿尔伯蒂达芬奇塔索。 艺术家阶层持这类观点的人很多,如荷加斯。近代以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审美学也当归入这一类。 这是一种偏于经验主义的倾向。从事物的外观找到具有普遍性的美的法则很困难。克罗齐的批评。,美 学 概 论,上述(一)、(二)两种倾向大致可以分别称之为“柏拉图传统”和“亚里士多德传统”。 柏拉图昂首眺望遥远的苍穹,力图深入体味无限之域的奥妙;亚里士多德则低

7、头俯视脚下的大地,更多注目于对有限事物的切实把握。拉斐尔的雅典学园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这两位大哲人的神态特征(如图1-1)。,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三)从主体人的身上探讨美的根据 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倾向:斯宾诺莎休谟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那克罗齐。 近代以来,审美尺度存在于人身上这一点已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界的共识。,美 学 概 论,诚然,当代西方的审美研究竭力回避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但是一些扬言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变得毫无意义的西方美学家,实际上也仍然不断地在对美的本质发表意见。 西方当代美学界总的倾向:走向人,关注人的心灵体验。,美 学 概 论,二、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探讨 中国

8、古代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紧紧地将美的问题与人自身联系在一起。 (一)在道德评价中论美 先秦时代,“美”与“善”常常通用。伍举孔子孟子荀子。,美 学 概 论,应该看到,孔子对于个体 人格的自由与完满也有足 够的重视。孔子既自强不 息又厚德载物,其人格形 象即是美的化身。见图 12孔子像,美 学 概 论,(二)在人物品藻中论美 东汉末年,人物品藻之风盛行。汉末魏晋时期经历了从儒家标准为主到以道家标准为主的转变。 该时代的人物品藻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赏容貌。 二是重才情。 三是标放达。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便是当时风流名士的典范。,美 学 概 论,图13:竹林七贤图,美 学 概 论,(

9、三)在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中论美 魏晋时代,人物品藻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艺术的品评: “形神”。世说新语巧艺记述顾恺之语:“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气韵”。谢赫率先在画论中提出。气胜为阳刚之美,韵胜为阴柔之美。,美 学 概 论,三、我国当代美学发展概况 (一)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特别聚焦于美的本质问题,出现几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 蔡仪派:认为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朱光潜派: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形成美。 李泽厚派: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 学 概 论,(二)关于“实践美学” 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

10、基本思路。 可贵之处:肯定了美离不开人类社会;解释审美现象有历史感;接触到审美经验的中介性。 不足之处:一种变相的“白板说”;忽视了审美活动中的个体性和全人类性的因素;不可能揭示审美的超越性特点。,美 学 概 论,(三)当代审美学发展前瞻 汝信曾谈到,当代有代表性的几家都难进入世界美学思想史。 朱光潜、宗白华二先生审美观念当是我国现代审美学的正脉和当代审美学研究的起点。 从人的生命或生存角度考察审美学问题值得注意。 本书拟从人类的心灵活动和生存状态出发研究审美现象,兼收并蓄,不拘一端。,美 学 概 论,第二节 美是人从中直观到自身的东西 本节要求暂时悬搁前一节提及的各家的观点,直面审美活动本身

11、进行分析。 一、美离不开人 问题讨论: 美可以离开人吗?或者说,自然界中是否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类尺度评判的美?,美 学 概 论,矛盾的观点与相左的言说:一、庄子一方面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方面又指出美女(如西施)、美的艺术(如乐曲咸池)只是对于人类来说才美。二、叶燮和罗丹都曾提出,天地间到处都有美,关键是人们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怎样看待这些观点?能否在严格的意义上说,自然界中有美存在,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 的确,人们在节假日总是涌向大理、九寨沟、泰山、黄山等一些风景名胜之地,但能否说,所有生物都“欣赏”那些地方的“美”,视之为理想的栖息地?,美 学 概 论,(一)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观的

12、谬误 机械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可以离开人而存在的。 首先,经验证伪:癞蛤蟆、鳄鱼PK蝴蝶、黄莺。苍蝇、老鼠PK青松、梅花。 其次,逻辑证伪:与中世纪神学的本体论证的异曲同工: 人类意识中有上帝概念 人类意识中有美的概念 而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上帝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 观存在 美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问题出在大前提上。,美 学 概 论,(二)美的尺度只能是人的尺度 自然界中各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尺度。 如果离开或放弃人类的评判,那么美与丑之分就没有界限。 如果不再有人类,贝尔维德勒的阿波罗像也就不再是美的了。 图14:阿波罗 尼采:“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

13、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 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三)只有“人的典型”才构成美的尺度 审美中暗含着人的类特性对现实个体的提升,其尺度基于又超越个体乃至特定群体的趣味。所以美的尺度只能以人的典型为基础,即以观念中人应该有的样子(理想)为基础。 图15:大卫,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二、美生成于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审美关系之中 (一)苏轼琴诗的启迪 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弹拨琴声美。,美 学 概 论,(二)美存在于审美关系之中 客观论者认为美存在于自然中。 主观论者认为美只是一种

14、观念。 我们既赞同尼采的看法,“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又承认,美的具体形态受客观对象基本特征的制约。 美的形象的形成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美 学 概 论,问题讨论: 审美活动是物我(即主客观因素)一体化的精神活动,审美学则是对审美活动进行解说的理论。审美学必须放弃对构成审美活动的要素进行解析从而转变为审美活动的一个部分吗?如果真正要仿效庄子学派或海德格尔等,着重于描述内心的体验,是否应该采用诗性的而不是逻辑的言语?我们承认审美学中诗性言说方式确有存在的理由,但它是否就是唯一可行的方式?逻辑分析与诗性描述二者中哪一种更方便于促进大众对审美活动的理解?二者有可能相互补充吗?,美

15、 学 概 论,(三)凝聚在美的形象上的主客观因素 朱光潜先生主张区分“物的形象”与“物本身”:自然物是物甲,当它作为审美的对象时,由于审美主体情趣的融入而成为物的形象,即物乙,因此具有了社会性。只有物乙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 简而言之,美即是寄寓了人的心灵旨趣的物的形象。,美 学 概 论,三、美是人从中直观到自身的东西 (一)从黑格尔的举例谈起 小男孩抛石河中的例子。黑格尔的分析: 首先,美的形成可以是认识方式的,也可以是实践方式的。 其次,审美中主体是以一种“自由人的身份”,根据心灵的自由理性而活动。 再次,对象成为主体的“外在现实”。,美 学 概 论,(二)直观自身的倾向存在于所有审美领域

16、 对于自然物,我国先秦时代出现了“比德”观念。 如人们欣赏庐山松,便会不自觉地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赋予对象,赞美它坚贞、傲岸或高洁诸品质。图16 在艺术品中,一些托物言志的诗文最为集中、最为鲜明地体现了审美是人从对象中直观到自身的活动。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三)直观中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生物性构成审美的先天基础。人在直观中存有一种本能的选择。 文化因素来自于后天: 一是某一事物的概念之中含有丰厚的文化观念; 二是审美主体参与美的形象的建构。 直观自身时的超越性根源于理想。,美 学 概 论,第三节 美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 审美活动中,个体性评价不仅包含有群体性,而

17、且包含有全人类性人的本质。,美 学 概 论,一、美体现人的本质丰富性 (一)人类存在共同的本质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的传统文化,都坚持人类有着共同的本质。 我国传统观点。 西方传统观点。 现代的挑战。达尔文弗洛伊德萨特。 我们的辩驳。 借鉴马斯洛。,美 学 概 论,(二)什么是人的本质 我国理论界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引用马克思。 近代德国一些思想家的论述: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寻真而有科学文化,持善而有道德文化,求美而有艺术文化。 个体在既有文化世界的熏陶中成长,又只有在文化世界的建设中才能实现自身。 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人寻真、持善、求美的类特性。,美 学 概 论,(三)美体现人的本质丰富性 美

18、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丰富性”不同于“人的本质力量”。 对于丰富性的强调是一些美学家的普遍倾向。鲍姆嘉通、苏尔泽、布莱克、维谢尔。 人的本质丰富性的涵义。,美 学 概 论,二、真、善、美的关系 (一)关于真、善、美三者关系的分歧意见 1.三者是对立的。列夫托尔斯泰。 2.三者是相近的。狄德罗。 3.三者是统一的。A. 我国某些美学教科书;B.真、善、美统一于神。C.真、善、美统一于心灵。鲍姆嘉通康德马克思。,美 学 概 论,本书的观点:,美 学 概 论,(二)文化世界中,美是真与善之间的桥梁(康德) 在文化世界中,科学与道德仿佛是双峰对峙。 科学:人向自然立法服从必然合规律性。

19、 道德:人为自身立法要求自由合目的性。 审美:同构认识性;移情意向性:调解前二者。,美 学 概 论,(三)追求理想,真与善在美中实现统一 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人类的理想一定是合乎自身利益的,因而必定是善的。 理想又包含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包含有真的因素。 然而它首先是一种美的存在,含有现实的因素但在本质上超越现实。 因此,黑格尔说: 我深信,真与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美 学 概 论,三、“对象化”的涵义与美的特征 (一)对象化的两种形式: 意识的和实践的。 黑格尔-马克思的论述。 审美活动中的对象化亦然,并且意识的对象化更为普遍。,美 学 概 论,(二)审美中的对象化即“身与

20、物化” 庄周追求审美化的人生,他所津津乐道的蝴蝶梦就是身与物化。 艺术创作同样有身与物化的前提条件。苏轼: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所谓身与物化,微观地看是物我为一,宏观地看是天人合一。,美 学 概 论,(三)美的特征 第一是完善性。鲍姆嘉滕等。 第二是生动性。美总是潜在地肯 定生命。马拉之死(属广义的 美)在于躯体的精神洋溢于整个画 面之中。 第三是愉悦性(优美)。缪越陀里、伏尔泰、博克等。中国古代美学家将美与“乐”联系在一起。,美 学 概 论,第二章 美的构成 美(名词)事物内部结构。 美的构成论是审美学的前沿问题。

21、 第四节 美,体现人类的完整心灵,美 学 概 论,一、形成美的基础条件:心灵与外物的同构关系 (一)同构观念的萌芽 我国先秦时代流行的“比德”:玉君子。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写道: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西方学者也早有注意:柏拉图的“理式”说。,美 学 概 论,试析艺术作品表现的同构现象: 韦应物春中忆元二 游丝正高下,啼鸟还断续。 有酒今不同,思君莹如玉。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美 学 概 论,(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同构说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

22、t”的音译,即“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韦忒墨。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美学领域的代表:阿恩海姆。,美 学 概 论,基本观点: 1. 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 自然界中力的结构:大海的波涛植物界的树叶和花朵动物的动作姿态。 审美活动中力的体验:悬崖峭壁一马平川;汹涌的海潮如镜的湖面。 比较两种场景:图21 图22,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2.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和大脑的机能秩序在结构上是同一的。 大脑皮层与外部事物是不同的媒介体(异质); 但两种力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同构); 因此,这种知觉过程又称之为“异质同构”。可联系音乐喷泉、脑电图、心电图等。 3.审美的表现性存在于心与

23、物的异质同构中。 如“五老峰”、 “松鼠跳天都”。 如舞蹈:憧憬、希望昂首期盼(含苞待放的花朵);失落、感伤垂头丧气(行将枯萎的草木),美 学 概 论,(三)同构说的评价 首先,深化了“美在形式”说。 其次,深化了“美在主客观的统一”说。 第三,强调了审美活动中认识性的一面。 但是易于滑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因此必须注意审美心理活动的另一面:移情。,美 学 概 论,二、美又是自我形象的客观化移情 (一)移情说的形成 移情是原始思维的一种突出现象,“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维柯:“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 我国古代美学范畴“兴”近于移情观念。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

24、观海则意溢于海。” 作为一种审美理论,移情说在19世纪初已萌芽。 19世纪下半叶,西欧学界普遍肯定移情说。,美 学 概 论,(二)移情说的内涵 里普斯以古希腊建筑中多利克 石柱为例阐释: 客观的物理力向下、离心。 主体的感受向上、向心。 里普斯的阐释。 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辛弃疾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美 学 概 论,鉴别朱先生区分移情与一般外射活动的观点: 一是“物我必须同一”,如林黛玉葬花。 二是“不但由我及物,有时也由物及我”,如见山峰耸然挺立,人也挺起了腰杆。 朱先生将同构现象也包括进来了,美 学 概 论,品味杜牧与王维诗句情感投射的不同: “蜡烛有心还

25、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前者是炽热、强烈的情感外射以我观物移“情”“有我之境”。 后者是恬静、深沉的神志往复以物观物移“性”“无我之境”。 白居易:“雅哉君子文,咏性不咏情。使我灵府中,鄙恡不得生。始知听韶頀,可使心和平。”,美 学 概 论,综上所述,移情说的要点可以归结如下: 第一,承认事物的感性形式(或空间表象)是审美的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肯定审美欣赏的真正原因在于“我自己”。 第三,因此,应当将美理解为物我为一,即客观化了的自我形象。,美 学 概 论,(三)对移情说的评价 1.西方学者的评价: 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学的革命 里普斯移情说审美学的革命,美 学 概

26、 论,2.移情说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对象化。 其次,对美的事物的意蕴方面作了切实的说明。 取例龟蛇二山与长江 人在悲哀时龟蛇垂首,长江呜咽 人在欢庆时龟蛇起舞,长江放歌 3.移情说与同构说必须互补。,美 学 概 论,三、美是理想性的自我形象 (一)审美中的自我是体现全人类性的个体 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罗斯金:“一个姑娘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失去的钱财。” 不难见出,审美活动中的个体体现全人类性。,美 学 概 论,(二)美是一种完满的自我形象 审美活动中“小我”(个体)体现着“大我”(全人类),情体现着性、志。 因此人从对象中看

27、到的自我是完满的具体存在,美也便是一种完满的自我形象。 且看屈原的桔颂:,美 学 概 论,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蕴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美 学 概 论,美的形成与“神”的形成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神的样态在各个民族中不尽相同,但其共同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即理想性、完满性。 人类按自己的形象创造神,同样也按自己的形

28、象创造美。 欧洲中世纪论神圣的名字一书米开朗基罗的观点。 荷尔德林曾写道:“人一旦成其为人,也就是神;而他一旦成了神,他就是美的。”,美 学 概 论,关于“残缺美”。 它有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人们意识到对象残 缺,即对象不符合它应该 有的样子(理想样态), 因而不免感伤,如圆明园 遗址; 二是对象虽然残缺,主 体在想象中的形象仍是完整的,完全符合它应该有的样子(理想样态),如断臂维纳斯。,美 学 概 论,(三)美体现了完整的心灵 美的特性主要是心灵的特性,而不是自然物的特性。李斯托威尔: 美的外观虽然可以为艺术和自然的原子结构所限制,但是,美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却是心灵的特性,而不是物质对象的特

29、性。只有在这些稀有的瞬刻,当男人和女人转变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或观照性的艺术家时,宇宙才会幸而有美存在。,美 学 概 论,在审美中人类心灵存在一种最基本的对立运动, 由外而内的认识活动同构说由物及我 由内而外的意向活动移情说由我及物 正是在物、我双向交流中孕育出美的形象。 美的形象的完满性、理想性、神性,都只能从人类心灵中寻找根椐。,美 学 概 论,第五节 心灵的层面结构与美的结构 古希腊的得尔福神庙就刻有这样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的核心问题在于认识心灵,心灵是一个“小宇宙”。,美 学 概 论,一、关于心灵结构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关于心灵的三分法 古希腊:阿列本札斯德谟克利特试图柏拉

30、图。 西方近代:鲍姆嘉通康德的三大批判。 我国古代:孔子倡“知、仁、勇”庄子的划分邵雍的观物。 现代意识心理学的大多数代表者都主张三分法,遗憾的是未能阐明三者的关系。,美 学 概 论,(二)关于心灵的二分法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划分:认识功能和欲求功能。托马斯阿奎那布鲁诺。 我国,嵇康的明胆论柳宗元天爵论。柳宗元的这段论述可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媲美。 在现代,仍有一些论者坚持二分法。如克罗齐,潘菽。,美 学 概 论,(三)三分法与二分法能否统一 就心灵的构成及其活动而言,二分法表述的关系逻辑明了,容易把握。 三分法则能顺理成章地解释真、善、美三大价值和相应的科学、道德、审美文化的建构。学科前沿的

31、重大课题是探讨二者的统一关系。 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必定存在包容两种划分法的共时性结构系统。,美 学 概 论,二、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 (一)心灵的三层面 关键:将西方传统的“知、情、意”表述为“知、情、志”。 感性,指人们对对象外部形式的直观感受能力。包括直观和体验。 知性是人的的思维能力。直接体现于认识活动,间接体现于评价活动。 所谓志性,是指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层的扶摇直上的精神。包含自由意志和自性原型。,美 学 概 论,(二)心灵的两系列 心灵的三层面分别有两端,它们表里互动而形成两大对立系列: “直观表象认识抽象自性原型”是由外而内的认识性系列。 “自由意志评价价值体验情感”是由内而外的意

32、向性系列。 意向性系列的活动状况似“云”,认识性系列的活动状况似“钟”。 审美活动中的同构与移情恰好植根于心灵的两系列的对立与统一。,美 学 概 论,(三)心灵的结构 图式 诸种心灵要素纵 横联系,交叉感应, 形成一种立体、 多维的结构。 如图: 人类心灵就其展开的情况而言,仿佛一个扇面。,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三、美的结构即人类的心灵结构 (一)前人有关美的结构的论述 在我国,道家侧重第三层面。儒家对美的结构中的两维涉及较多。 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更多地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揭示美的结构: 有关美的三层,宗炳王昌龄张彦远。 关于美的两维,谢赫荆浩姚鼐。,美 学 概 论,在西方,柏拉图涉及

33、到美的三层面。亚里士多德兼顾了美的两维。普洛丁将美分为三个等级。 康德是人类思想史上较为显豁地揭示了美的整体结构的第一人。 黑格尔的巨著美学也多有论述。,美 学 概 论,西方现代大多对美的第三层面视而不见,不过有关美的两维的把握日见具体: 尼采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移情说”和“同构说”沃林格的“移情”的“抽象”。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界体味美的结构之最精切者:三境层与两元。,美 学 概 论,(二)心灵的整体活动与美的生成 心灵活动的的总体描述与美的生成。 1858年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 直到现在,哲学家们还没有对美和艺术的原则取得一致的见解。他们似乎只是在两个问题上没有矛

34、盾,那就是: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成其为美的,或成为艺术作品,它就必须流露思想,必须具有理想背景,必须成为思想的传达媒介,必须满足人类心灵的全部或几乎全部的功能。,美 学 概 论,(三)美的结构的历史展开 人类最初的审美观念近于动物界。 当人类心理能力充分发展起来,世界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美。 由于“现代人”出现以后,人的形态发生过程已停止,因此人类心灵基本结构也就已经定型,美的本体形态也就常住不迁。 席勒咏美: 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 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美 学 概 论,第六节 美形成于第二世界 一、从三个世界的总体上看美的形成 (一)美

35、在第二世界中孕育而成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所谓“物理世界”主要指自然界,所谓“观念的世界”主要指文化世界,而所谓“精神世界”则可以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世界。,美 学 概 论,三个世界中,第二世界处于中介地位。遮蔽了第二世界,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便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自在世界。 就审美活动来说,第一世界的自然物只具有构成美的潜能。“同构”说大致揭示了审美中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契合点。 借鉴中国传统美学,同构近于“感物”,移情近于“兴会”;同构是“情以物兴”,移情是“物以情观”。审美感兴只能在第二世界发生。可图示审美学P90如下:,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基本定义:美是依据第一世

36、界的客观事物的具体状貌和第三世界的文化观念的相关内容,按照第二世界的基本结构样态孕育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 对于美的形成,艺术家的感受最为真切。明代董其昌写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画禅室随笔),美 学 概 论,问题讨论: 正方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载,有人问扬雄为赋之法,扬雄回答说:“读千首赋乃能为之。”据揭曼硕诗学指南卷一载,黄庭坚说过:“不读书万卷,不行地千里,不可看杜诗。” 反方陈辅之诗话:“世人常言老杜读尽天下书,过矣。老杜能用所读之书耳!彼徒见其语有读书

37、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卷书谁不读?下笔未必有神。”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人胸中无邱壑,笔底无性情,虽读尽天下书,不能道一句。司马长卿谓读千首赋便能作赋,自是英雄欺人。” 借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你比较同意哪方的观点?还可以补充某些看法吗?,美 学 概 论,(二)我国当代美学的得失 蔡仪先生力图从第一世界中找到美的依据。 朱光潜先生认定美只能形成于第二世界。 李泽厚先生注意到第三世界的内容。 他们都未意识到第三世界的独立性。 以朱光潜先生的基本观点较为贴切、稳妥。,美 学 概 论,(三)美的客观性 第一世界中物的形状;第三世界中的文化因素;第二世界的结构样态。 美的主观性的两个方面。 总

38、之,美基本是主观形态的,但仍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美体现心灵中对立维面的统一 (一)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二)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真”的规定,合目的性是“善”的规定,二者分别出自心灵的要求和谐整一的认识性系列和要求自我实现的意向性系列。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完美结合,能使美的创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美因而又是恒与变的合成体。,美 学 概 论,(三)美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未能区分开自然物与美的产品;强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未能真正区分开一般人工产品与美的产品。 最能揭示美的特质的内在二重性当是有

39、限与无限的统一。 所谓有限,是指美的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有时空限制,以及所渗透的观念内容有时代、阶级等局限性;所谓无限,是指美的意蕴有无穷丰富性,所指向的理想境界不受时空限制。,美 学 概 论,近代以来对于“美”的重要定义无不包含着“有限”与“无限”这二重性: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克莱夫贝尔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勃莱克的诗作天真的预言: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美 学 概 论,问题讨论: 我国南北朝时代画家王微有段论述直接表达了对无限境界的审美追求:“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

40、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託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叙画)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指出:美在于和谐,在于显示宇宙的本质“一”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只有当它(指形式引者注)的有限像小灯一样点燃无限的大灯时,真实才被显示出来。” 审美与艺术活动为何旨归于无限境界为了获得自由?为了获得真实?是出于人的先天倾向还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不妨逆向设想一下:如果审美活动仅仅局限于有限之域,那么,它能够满足人类对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生命真实等的渴求吗?,美 学 概 论,三、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美的绝对性 所谓美的绝

41、对性,从正面意义上说是肯定美有客观性、全人类性;从负面意义上说是否定美的形象只是充斥了时代、种族、阶级的局限性。 美的绝对性的根据主要植根于人类心灵的志性层面。其次,人类感官结构有共同性也是基本原因之一。再次是由于人类心灵结构的共同性,它决定着美的形象的基本结构。,美 学 概 论,(二)美的相对性 美的相对性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等以不同的事物为美,美的形象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具有形态的差异。 英国诗人科里感叹:“美,你这狂野怪诞的无尾猿,在每一个地方都改变你的形状!” 美的相对性问题与主观性、个体性、特定群体性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美学理论家偏于追究美的绝对性,艺术史家则偏于描述美的相

42、对性。,美 学 概 论,(三)美的生成与积淀 “创新”与“继承”构成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内在张力,我们姑且分别称之为“生成”与“积淀”。 美的生成特别根源于心灵的意向性系列的活动,美的积淀更多地是心灵的认识性系列的作用。 生成较之积淀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美 学 概 论,问题讨论: 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酝酿一篇抒情文字,题目为庐山颂。视野宜宏阔一些,不妨借鉴王勃的滕王阁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形诸文字不仅要求情景交融,最好还能将对象人化或精神家园(境界)化。 草成后(即使是腹稿也行)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反思下述问题: 一、诗文中可否寻找到物理的庐山(世界1),如庐山奇峰秀壑的描

43、写等? 二、其中是否涉及文化的庐山(世界3),如联想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文人雅士的游览踪迹或与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彭德怀等历史人物相联系的政治风云? 三、你脑海中的庐山意象(世界2)除了上述二者的合成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或体验吗? 四、从作为审美意象的“庐山”中可否见出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物我为一或天人合一的体验即是进入无限之域)? 五、从这一审美意象中能否分辨构成美的绝对性成分和相对性成分?,美 学 概 论,第二编 审美形态论 如何称谓本编所要阐述的内容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有的美学著作称之为“美的形态”,问题是这里不仅研究优美、壮美,还需要研究丑、荒诞等范畴,后者怎么能称之为

44、“美的形态”?有的美学著作称之为“美的范畴”,尽管没有以偏概全之弊,却不免失之笼统:其它章节中阐述的基本概念不也是“美的范畴”?所以我们认为称之为“审美形态”为宜。,美 学 概 论,第三章 美的存在领域 克罗齐的警告。 有必要区分美的典型形态和单面形态。 第七节 美的单面形态 一、形式美,美 学 概 论,(一)形式美的涵义 广义的指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美的形式,与具体内容不可分离。 狭义的指构成事物外部形式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色、声)及其组合规律(如对称、比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是相对抽象的形式美。 审美批评通常较为关注广义的、具体的形式美,审美理论则只能研究狭义的、抽象的形式美。,美

45、 学 概 论,二)形式美的构成 1自然物质属性的审美潜能 形状。一般来说,点是中性 的,线的性格鲜明。面是点的 扩大、线的展开。底面水平的 三角形倒置的三角形正 方形圆形则呈现出随和、自足、周流不息 的特性,如我国的太极图即是。见图31,美 学 概 论,色彩。色彩有冷暖之分,动静之别,还有进与退的差异。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色彩的动情性与联想有关,更深层的原因当是生理上的。 中西方关于形与色的审美观念的差异。,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美 学 概 论,西方人色彩长于表现主观情绪,形状长于再现客体物象。如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们前进图33,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

46、泉图32。阿恩海姆曾明确提出,色彩的表情作用“胜过形状一筹”。 我国古人色彩为客观存在的属性,以线条为主观抽象、概括的产物。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画用笔墨。例如,白石老人画虾或徐悲鸿画马,仅用水墨便神态毕显。图34:齐白石的虾图35:徐悲鸿的六骏图,美 学 概 论,声音。 声音的物理属性是空气中粒子的振动,即声波。 声音是传达感情的最佳媒体,它的时间性的流动与节奏同人的情感乃至生命的流动与节奏最易吻合。 探讨声音的表情性功能甚至当溯源于它与生命形式的对应性。 2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 单纯齐一。又叫整齐一律。 对称均衡。 比例节奏。,美 学 概 论,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的最基本的法则,也叫

47、和谐。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美 学 概 论,(三)关于形式美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形式是否美仍以人为尺度。 2.从历史观点看,形式美的观 念积淀过程同样以人自身为根据。 3.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都 要求动态平衡,因此对形式美切 忌作僵化的把握。庚斯波罗以其 蓝衣少年而名垂青史。 感性形式美只是美的一个 最外在的维面。,美 学 概 论,二、科学美与道德美 (一)科学美 “科学美”彭加勒首创的一个术语。 审美考虑贯穿于科学活动的始终。 首先,审美理想作为信念导引着科学研究。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参照系,使人们对与之吻合的初步研究成果深信不疑。 最后,某项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往往具有简单、对称或均衡

48、的特征。,美 学 概 论,科学美只是美的一个维面。 首先,它没有具体生动的感性外观。 其次,它缺少生命情调和精神品格。 再次,它停留于有限领域。,美 学 概 论,(二)道德美 “道德美”是歌德、库申等许多美学家运用过的一个概念。 作为德性及其体现之美,道德美的核心是性格美,外化出来是行为美,由个体行为发展到群体行为形成社会环境美。,美 学 概 论,(三)科学美与道德美在形态、趋向上的异同 科学美以事物抽象而有序的结构法则为基础。道德美以抽象具体的人伦关系为基础,二者都基本上处于知性的观念层面。 如果说“科学美是真理的光辉”,那么,道德美则是德性的光辉。二者都连结着宗教美, 相对于美的典型形态,科学美从合规律性方面展开,道德美从合目的性方面展开。,美 学 概 论,三、宗教美 (一)宗教美的涵义 有必要探究宗教美。 宗教美是一种美妙的、甚 至无以言说的心灵境界。 宗教美物化出来也可以成为 艺术美,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图38:敦煌壁画飞天。,美 学 概 论,(二)宗教美的导引作用 宗教美在科学活动中发挥导引作用。 宗教美为道德活动奠定基础。 艺术活动也趋向于宗教美。 (三)宗教美的基础地位 黑格尔的论述。 宗教美具有全人类性。方回冠九;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马斯洛。 尽管如此,宗教美仍只是美的单面形态。,美 学 概 论,形式美、科学美和道德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