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52999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成.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形成,冲击,瓦解,四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出现,加强,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当今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新中国外交,1949至50年代中期奠基,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70年代末 以来 进一步完善,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

2、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几点认识,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

3、多极化趋势。,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

4、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和认识,(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2)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

5、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1)战争是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 国际间战争是国际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有关各国争夺和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举动。进入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手段不断丰富,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 (2)和平是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纵观人类社

6、会发展的历程,战争不是主流,和平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才是国际关系的主流。 如中国古代明朝中期以前实行的都是对外友好交往的政策,甚至是开放式的对外政策,不以掠夺为目的。这使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传到周边地区,形成中华文化圈;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也从对外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

7、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关和谐世界的问题,(3) 发展和谐世界的目标 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因此要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 (4) 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是和谐世界的调节器 国际会议的召开,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是调解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平衡器。国际会议,如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之间的和平共处。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有关的国际问题是化解国际争端、避免无谓战争的有效途径之

8、一。国际组织,如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重要的国际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国际组织和同盟的建立对于协调内部各国的行动、强调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5)加强国际合作是实现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形成国际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当今世界恐怖

9、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化、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问题突出严重。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战争不是主流,和平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才是国际关系的主流。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南北问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

10、效的应对之策,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结束语:,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何谓“格局”、“极”?,“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均势的基础上。 “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一、两极格局(“冷战”)的形成,(一)、背景及原

11、因:,1、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概念:,、实质:,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美苏均势,、基础:,、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2、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力量的对比,(1)资本主义: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2)社会主义:苏联实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3、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根

12、本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而且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美国的“冷战”,杜鲁门主义(1947.3),马歇尔计划(1947.6),北约的成立(1949),苏联的反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9),经互会成立(1949.1),华约的成立(1955),(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幕:,政治:,经济:,军事:,(二)形成过程:,一、两极格局(“冷战”)的形成,(三)、两极

13、对峙的影响(“冷战下的国际关系”),1、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德国分裂(欧洲),古巴导弹危机(美洲),朝鲜战争(亚洲),越南战争(亚洲),2、积极影响:,C.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矛盾等;,B.为了在两极格局中取得优势地位,双方都注重发展经济、科技,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进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一、两极格局(“冷战”)的形成,(一)、背景及原因:,(二)、形成过程:,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

14、所谓“雅尔塔体制”(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在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

15、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背景 政策 成就,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形势,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最大特点:,有利形势: 不利形势:,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美国 苏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力量上升,力量相对下降,二、20世

16、纪50年代后期起,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二、70年代外交出现新局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原因、进程、意义) 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50年代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 的决定的。各个主权国家因其 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这必然对国际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原来的国家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中美关系演变,追随英法侵略中国(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门户开放”

17、(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扶植代理(辛亥革命到“二战”前)(略),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时期),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9451949年),遏制、孤立、对抗(19491972年),和解建交、合作交流、波折(1972年至今),“新中国建立后,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邪恶而好战的国家从而采取封锁和孤立等敌对策,而中国也把美国当成头号敌人。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能踏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呢?,美国, 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中国, 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1.中美关系

18、正常化的原因,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向时代杂志社记者发表谈话,公开表示愿意访华,第一步:美国发出信号,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第二步:中国积极反应,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第三步: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来访的美国代表团。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第四步: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同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公告震惊了整个世界。,第五步: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约

19、,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第六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20、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4、认识: 学习中美关系时应坚持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认识到两国关系的曲折性,又要看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中美之间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这主要是由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所决定的。但同时中美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两国在政治上保持合作、对话和磋商,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地,也符合两国利益。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理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美国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按照有关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准则来处理中美关系,中美关

21、系才能健康发展,才能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 08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年”。中俄自20世纪以来关系发展的主要历程是: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秋收起义后,中国抛弃俄国夺取中心城市的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

22、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出现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

23、、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

24、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与俄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与前苏联五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密切合作与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2)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3)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3.影响:,(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2.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

25、局面,(5)中国,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四、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1、基本特征:,2、原因:,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恐怖主义泛滥,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总趋势是缓和。,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三、改

26、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无敌国外交),(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原因: 内容: 1)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改变 2)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3)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意义:,国际形势新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丰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建树,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P919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主要活动:),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3、保持与欧盟各国的良好发展势头 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外交的几个

27、特点,(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 (2)我国的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 (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4)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中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特点与作用,(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特点:“一边倒” 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

28、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关于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外交配合军事取得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胜利;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同英国、葡萄牙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