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58356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花一世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一花一世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一花一世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一花一世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一花一世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花一世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花一世界.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花一世界,郁达夫先生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英国诗人布莱克 ()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一粒沙可以反映世界,一个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短暂的一瞬间也可以说是永恒。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犹如岸边的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有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1、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长诗毁灭 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著作朱自清文集

2、,1、作者简介,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标准的写照。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 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中的句子以自勉。,春华秋实 (chn hu qi sh )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如在中学课本里的夏感。 华:同“花。”实:植物结的果。 一,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二,比喻文采与德行。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相反,若“习近不肖,礼贤

3、不足”,则离“春华秋实”远矣)。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三,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相当于“春去秋来”,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这棵石榴树,今年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

4、,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于是,朱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2、时 代 背 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5、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二、美读品味,朗读的基本要求b:,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一、听读课文,要求 (1)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2)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三、结构品析,一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 (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

6、)。 三 (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重抒情),四、感情揣摩,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小结: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交织在淡淡的哀愁与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之中。 板书:两条线索 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 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小结,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

7、也呈一个圆形。 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练习三 2、背诵4、5两段,五、景物描写,赏析4-5段,看看作者分别用怎样的方法来描写景物的?,虚实相生,点面结合,静中含动,动中蕴静,第四段写景,荷 塘 的 月 色,月 光 如 水,正面描写,薄 雾 似 纱,花 叶 若 梦,灌木黑阴斑驳,侧面描写,杨柳倩影如画,光影和谐似曲,第五段写景,第六节 菏塘周围的景色,树色 烟雾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由远及近,浓淡相间,诗情画意,以动衬静,荷塘,月色,荷塘的 四周,荷叶,月光(叶子和花),树 山 灯光 蝉、蛙,月色下的,荷塘上的,正写,反衬,月影(

8、灌木、杨柳),荷花,荷香,流水,静,动,衬,动 静 结 合,远 近 结 合,荷波,虚 实 结 合,意境美,秀雅之美,语言美,音乐之美,图画之美,美文,素淡之美,朦胧之美,情韵之美,六、语言品析,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1、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又叫移觉,联觉。,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了通感手法,属于嗅觉的“清香”,转

9、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使意境更加优美。 语句效果分析方法: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 ,有(效果),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运用通感,由视觉的“光与影”向听觉的“名曲”转移,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比喻光与影的和谐,化静为动,激发了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 运用通感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形象写出促织声音的尖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

10、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运用通感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感觉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通感,这女孩长得好甜,视觉,味觉,红杏枝头春意闹,视觉,听觉,那政客名声很臭,听觉,嗅觉,暗香浮动月黄昏,嗅觉,视觉,2、比喻,结构: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 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类: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母亲啊!你 ()是 荷叶(喻体), 我() 是 红莲(喻体)。 天

11、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美,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12、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连用3个比喻,形象生动描绘出静态的荷花在淡月照耀下荷花晶莹闪光、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月光沐浴下的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3、动词,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看似平常,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以动写静,将月光写活了,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辉照耀,像流水般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与“倩影”搭配很好,含有人为地动作,仿佛无形的手在展纸

13、挥墨描绘“倩影”,表现出一种趣味,和作者的喜爱之情。,4、叠词,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通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是很美的: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月色溶溶,像一首诗,又像一个梦,整幅画面给人以无限的艺术享受。从总体上

14、看,不管是月下的荷塘,还是塘中的月色,都有一种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的意境正好折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既有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又有不能永远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七、拓展阅读,1 、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思考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关于“清”,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 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 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

15、: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2 、比较阅读,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译文 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鸟雀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

16、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更觉深刻,时代感和社会意义更强。 两篇作品都生动而传神地描写了荷叶荷花的魅力形象,但苏幕遮写的是雨后初阳之荷,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雾中之荷,各有特色。 两篇作品用词精妙,能为荷花传神写照。苏幕遮是白描写意,用“干”

17、“清”“圆”“举”四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雨后清荷的静态动姿,被王国维赞为“真能得荷花之神情理者”。荷塘月色工笔描绘,动词用得奇妙,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用得绝佳,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丰赡的情意。 情景交融是两篇作品的共同点。荷塘月色发挥散文的特长,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示了多种技巧。苏幕遮则虚实相济,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歌的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全文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作业,1、背诵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2、搜集背诵写月亮、荷花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