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1852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生态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生态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生态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生态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美学.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生态美学,2,二、生态美学,(一)生态美学的定义 (二)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三)生态美学的发展现状 (四)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智慧 (五)生态美学的突破 (六)生态美学的影响意义,3,(一)生态美学的定义,1、生态美学的由来: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属自然科学学科。 1922年, 美国地理学家哈伦 巴洛斯首先提出了“ 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将生态学与人的生存联系起来。 1994年,“生态美学”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是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生态虽然不是美学的范畴,但是从审美的视角看, 它也具有审美意义。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生态美的概念。,4,2、生态美学的定

2、义:,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5,3、生态美学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生态美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指建立人与自然达到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 广义的指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 *从目前看,生态美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分支,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新的发展、新的延伸、新的丰富和新的立场。

3、曾繁仁关于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6,(二)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原因,1、生态美学的产生背景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 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7,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深层生态学”,旨在批判和反

4、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是深层生态学的另一准则。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8,2、后现代文化形态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后现代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 美学在新时代的这种“文化转向”恰恰是后现代美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命运问题的探讨必然进入美学研

5、究领域,成为其重要课题,从而为生态美学产生提供必要条件。,9,2、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美学”? 1)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前进,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学科理念。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 1962年寂静的春天;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发布人类环境宣言; 我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 2004年4月30日发表论生态文明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10,2)为了适应思想与哲学转型。,20世纪以来,中国的哲学文化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观的转型: 1961年德里达提出“去中心”的

6、概念; 1966年福柯提出“人的终结”即人的死亡; 1973年,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包括“生态自我,平等,共生”; 、 2004年4月胡锦涛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11,3)为了适应美学与文学的转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美学与文学领域的生态转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在西方逐渐成为“显学”; 1984年,今道友信邀杜夫海纳和帕斯默聚会东京讨论新的生态伦理学及其与美学的关系。,12,3、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 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

7、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其内容表现在: 1)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 2)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 3)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13,(三)生态美学的发展现状,生态美学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 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探讨。一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值得研究。 坚持以马克

8、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地继承。,14,(四)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智慧,1、儒家生态美学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民胞物与”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就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达 到一种“和”的状态。所谓“和”,其实就是杂多事物的和 谐统一,即不同物事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 赖且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后达到的稳定、平衡状态。 “君子和而不同”又把“和”作为君子的品德,说明 君子的为人处世是与外物保持和谐平衡的。,15,2、道家之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第一,“道法自然”之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理论; 第二,“道为天下母”之宇宙万物诞育根源理论; 第三,“万物齐一”之

9、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关系理 论; 第四,“不形相禅始卒若环”之“天倪论”生物环 链思想; 第五,“心斋坐忘”所包含“离形去智同于大道” 之古典生态现象学思想; 第六,“至德之世”所包含的“同与禽兽居族与万 物并”之古典生态社会理想。,16,3、道家思想对西方生态美学思想的影响,1946年海德格尔请萧师毅翻译道德经,受道家深刻影响: 第一,吸收道家“域中有四大人为其一”思想, 提出“四方游戏说”; 第二,运用道家“知其白守其黑”思想,阐发其 “由遮蔽走向澄明”之理论; 第三,运用庄子秋水篇有关鱼之乐的思想阐 释其存在论思想; 第四,运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思想阐释其 “道说”不同于“说”之语言论哲

10、学美学理论。 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17,(五)生态美学的突破,生态美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它实现了美学学科全方位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大体说来,这种突破表现在六个方面: 1、哲学基础的突破 由传统认识论过渡到实践哲学,并由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整体主义。 2、美学对象上的突破 在美学对象问题上,生态美学超越了艺术中心主义,不仅具有自然审美的意蕴,同时还影响到艺术审美与生活审美,使之必须包含自然审美的维度。,18,3、自然审美上的突破,以往美学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以“人化自然”来确定自然审美的内涵。在生态美学看来,自然审美过程实际上是自然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能力交互

11、作用的结果,并不存在某种实体性的“自然美”。 4、审美属性的突破 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以往美学认为审美是一种超功利、无利害的静观。生态美学则主张包括眼耳鼻舌身在内的全部感官在审美过程中的介入,借鉴了西方环境美学的“参与美学”观念。,19,5、美学范式的突破,以往美学的范式,偏重于形式美之优美、对称与和谐等诸规定性。 生态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存在论美学,突破了形式美的种种限定,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哲学旨归,以审美生存、四方游戏、家园意识、场所意识、绿色阅读、环境想象与生态美育等为新的美学范式。,20,6、传统美学地位的突破,以黑格尔和鲍桑葵为代表,西方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对于包括中国在内

12、的东方美学与艺术是持否定态度的。 生态美学则在中国传统美学之中,发掘出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等古代智慧,都对当代西方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产生过重要启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我们通过中西会通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丰富资源。,21,(六)生态美学的影响意义,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

13、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22,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 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 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23,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 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 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 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三、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在国内 的发展及其问题域,25,(一)党圣元:新世纪中国

14、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1、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学理性悖论 2、从生态批评的实践中提炼学理的纯度 3、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美学三者中的“生态”预警,26,(二)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在新世纪 中国文化、文论建设中的任务,1、加紧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 应当加强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学科发展的趋势、生态批评范畴、生态文学经典解读等方面的研究,唯其如此,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2、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在21世纪的文论建设中要担当起促进中国传统生态观念的现代转化和赋予其普适性价值意义的重要任务。 3、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15、,进行生态哲学角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是中国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27,四、参考文献,1、党圣元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5月 第3期) 2、张艳梅、吴景明生态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 3、曾繁仁 关于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 4、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5、鲁枢元 生态批评视域中“自然”的涵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 6、曾繁仁 西方现代文学生态批评的产生发展与基本原则 7、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欧美生态批评研究 8、刘蓓 生态批评研究考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 第2期) 9、高旭国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四种模式(中州学刊2009年11月 第6期) 10、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11、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精品课件资料分享,SL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