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2474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终点为起点思考斯蒂芬科维.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终点为起点思考” (斯蒂芬科维),李沫霖,李沫霖,李沫霖 Q81537838,一个小游戏,2019/5/1,指导语:请在下面的符号上增加任何的符号、文字、图片、人物、动物等,画完后给每副画命名。,2019/5/1,一竖的解析,工作状态,发展,将来,过去,基础,工作: 发展 方向,若补加的是其它图形,依照投射原理进行解读。,2019/5/1,圆的解析,经济状态,右边为朋友和同事消费,左边为家人和亲戚消费,下边为低档消费,上边为高档消费,圈内表示有存款。画出圆心是理财高手;画圆圈或者方格表示有计划性。,圈,外,消,费,若补加的是其它图形,依照投射原理进行解读。,经济基础,一起来思考,从生命成长

2、的角度看,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每一个生命的过程是这样的: 他能够自信、从容、积极地走向未来的每一天; 他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他有自觉自动探寻人生路径动力,并愿意始终保持一种生长的状态; 他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始终乐在其中; 他敢于面对困难与阻力,总能想到办法去克服; 他能自己选择自己的生命状态,并愿意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有能力承担; 他知道作为社会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他能淡然地面对得失,知道什么才是终极的得; ,源头在哪里?,直接经验:手把手传授,实践,体验 间接经验:阅读,听解,思考,推理 阅读是很重要的途径,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10,漫画家李欧李奥尼(Leo

3、 Lionni)在鱼就是鱼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1,鱼鸟,12,鱼牛,13,鱼人,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可供思维的原材料就越充足,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就越多,也就容易形成新的联想、新的观念和提出新的见解。同时,有了广博的知识经验,我们的思维才不致想入非非,误入迷津,才像来到活水的源头,左右逢源。这样,当我们在进行思维的时候,就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考察,不致于像水中鱼那样。 阅读是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一句话的提醒: 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于人,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人的

4、不光是善良,也许还有愚蠢。 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重点讨论三个问题,为什么读? 读什么? 怎么读?,为什么读?,1、阅读基于工作舒展与从容 读儿童读物,你的口袋里会有说不完的童年故事; 读教育哲学,你能读懂教育的真谛,不背道而驰; 读心理学,你能理解生命的状态,获得同理心; 阅读文史哲,你会参悟无数人生的得失与忧喜, 阅读时政书籍,你会变得敏锐、达观. “当你只能靠大声说话让孩子听你的时候,说明你需要阅读了。”,2.阅读基于生活丰富而生动 无论你曾受惠于通俗的民间文学,还是得益于经典的唐诗宋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最敏感、最细腻、最温柔、最美好的一角,属于书籍,属

5、于阅读。阅读能让我们这颗染着浮躁的心灵获得安顿、栖居、遐思与宁静。 面对这个物质与功利至上,四处弥漫着消费文化的繁华俗世,我们还能不能保持一份诗意的情怀,能不能拥有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滋养和化育。,尽管日子里塞满了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琐屑,尽管还有那么多的不如人意,只要我们拥有一盏灯,拥有一个宁静的空间,拥有真正优秀的书籍,我们就会因为与书籍的对话而变得高贵而深刻。 “我讨厌无聊的同道,敬仰优美的敌手,蔑视贫乏的正确,同情天真而热情的错误。我希望能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敏感和宽容。韩少功”,3.阅读基于生命温暖而厚重 (1)阅读,能让人眼界开阔。 “眼界愈

6、开阔,心界愈空灵;心界愈空灵,物界愈丰富;物界愈丰富,愈能领略世间种种乐趣。”朱光潜 读书的人较少持续的沉沦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人较少无望的孤独惆怅,因为书是他们召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他牢记,自己只是沙粒,沧海一粟。 (2)阅读,能让人真正懂得谦卑。 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3)阅读,能让你走向更完美的自我 不论你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我都认为可以从书籍中汲取力量,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更完美的自我。经由读书,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

7、解;很多计较不值一提;你会变得通达,变得温厚,变得真正心平气和。,天下事,多到不计其数,人不可件件亲自实践。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验生活,经验人生。个人之经验,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由于如此,人匆匆一生,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就一片苍白,乃至空洞;人对活着的享受,也就微乎其微,生命看似蓬勃,但实际上只是虚晃一世。鉴于如此之悲剧,人发明了文字,进而用文字写书。书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可怜的生活圈栏,而进入个无边疆域。明明就是身居

8、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情趣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一日又一日地发现,读书使你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丰盈。,二、读什么? 1.精读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咏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9、。” 朱光潜,(1)读源头性的著作 每一门学问,都有源头性的著作。源头性的著作,即是原理性的著作。读教育,你就必须了解教育的源头性著作;读管理,你就要知道管理之父的作品;读心理学,那就去看最有水准心理学原理 (2)读大家的作品 哲 学:柏拉图、罗素、黑格尔、老孟孔庄 教育学: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佐藤学、多尔、叶澜 美 学:朱光潜、宗白华、蒋勋、李泽厚 心理学:弗洛伊德、勒庞、斯宾塞、蒙台梭利 文 学:韩少功、沈从文、张爱玲,2.泛读广泛涉猎,博学通透 “光照一束,必有暗区包围。” 社科类:资中筠、熊培云、李敖、龙应台、齐邦媛、崔卫平 历史类:柏杨、雷颐、唐德刚、傅国涌 文 化:钱

10、穆、余英时、梁漱溟、梁文道、周国平,一个更常态的视野: 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人民教育、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以及各学科的专业杂志。严格说起来,报刊并不是书籍,但阅读的功效和书籍是一样的。读这些报刊,目的是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在研究什么,了解一下当今教育和自己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进而让自己受到启发。 第二,人文书籍,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学的,等等,读这些书,主要目的是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使自己能够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和精神高地审视自己的每一堂课。 第三,学生喜欢读的书,比如杨红樱的,比如秦文君的,比如曹文轩的,比如郑渊洁的,等等。读这些书,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关注什么,这是

11、走近心灵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读这些书也能使我们保持一种永远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情怀,这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前提。 第四,教育经典,重要性我前面已经说了,不再重复。但我这里要特别推荐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著作。读他们的书,我们会读到今天中国的教育,读到我们自己。,根据个人经验推荐 通识类: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 ;静悄悄的革命、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与教师(佐藤学);教学勇气(帕尔默); 教育的哲学基础(奥兹门); 后现代课程观(多尔); 教育哲学(张楚廷)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科学史(丹皮尔);爱弥儿(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 专业类

12、: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深度语文(王开东);我教儿子写作文(肖复兴);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艾德勒;美国语文;朗读手册,叶圣陶 哲学类:西方哲学史(罗素)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周国平系列丛书,朱光潜系列,王阳明心学;百家争鸣(易中天) 心理学: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凯西玛考尔蒂);动机与人格(马斯洛);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相约星期二(米奇);写给无神论者(德波顿);身体知道答案、你不知道的自己(武志红 ;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超越自卑(阿德勒); 南怀瑾从理想的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蒋 勋从审美的

13、角度看待生命与生活; 心理学关乎自己与他人幸福的课程;小 说折射真实的社会与生活(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曾国藩,张爱玲,沈从文,唐浩明,余华活着,莫言,老人与海,苏菲的世界,莫斯林葬礼,飘,读库,三、怎么读? 1、读目录 2、读序跋 3、读注释,4.读出自己 赫尔曼黑塞说:“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将在其中寻觅并体验到自己。”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金圣叹,举例:美国语文在每一篇文章后都有“阅读理解”与“思考”,其设计都是紧扣教材,力求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真正理解作品,比如梭罗的瓦尔登湖(节选)后的“阅读与理解”是这样设

14、计的: 1、梭罗在想象中做了什么事情? 2、梭罗为什么住在森林里?他最后为什么离开森林? 3、他从他的“试验”中学到了什么? 4、梭罗对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提出了什么忠告?,看看瓦尔登湖的思考题: 1、梭罗的评论“受到一个农场的束缚和受到国家监狱的束缚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分析) 2、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解释) 3、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比富人好?(证据支持)。在解释了这三个问题之后,编者又设计了一个“应用”问题: 4、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假设)这就来了一个历史的假设,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这种思考题可以让

15、学生穿越历史,思考现实。,启示:这些练习题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注重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试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 - - 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老师的职责现在已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务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引路人 教师更需要学习,5.读写结合 写作是心灵的瑜伽。 “始终要想着大效果和整体,以及打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永远不要丢掉最初使你激

16、动的印象。” 法国画家柯罗 “表达,是思维的精致化过程。是促使岁月沉淀、情绪沉淀、生命沉淀的过程。”,“表达,是最有效的拓展教育时空的方式。表达是沟通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方式。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教育的见证者,亲历者,写下了你的体验,放到历史这科大树上,它们就是一片叶子。” 这样来看待表达,既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选择表达,选择将体验在表达中呈现,也就选择了一种有意义的教育人生。,面朝书海,春暖花开,“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

17、获。” 谈永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观点分享,阅读是捷径: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低成本学习:我常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每个人都可以读书,读书的时候才是独立自主的。任何人,从孔夫子到普希金,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见孔子,打开论语就可见了,不想见,合上就走了,这多自由啊,以你为主,而且完全超越时空的界限,这何等快乐!何等幸福!,精神营养不可一日无: 在读书上我的觉悟是不信有一句顶一万句的书。 我认为读书如吃饭

18、。饭有饭、菜、汤,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 书也如此,需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精神营养不可一日无,然而绝不信是哪位伟人哪本书让我脱胎换骨或是脱俗成仙。从来不信那些名流们开的书单,试问 “东坡肘子”好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吞肘子,何如?认为读了周作人就会当汉奸,读了马克思就会闹革命,看来都十分幼稚。,书只是窗。书之窗却常常打开,不是朝南、朝东、朝西,而是朝着过去朝着未来朝着现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指南,窗外的风景总会有新花样,所以真正会读书爱读书的人们,都在一个又一个热潮之后,冷静地读那些说真话的书。 这还是我观望者的态度。苦就苦在读得入迷,成了书痴,于是被

19、窗外景色所引诱,与那些浪游的灵魂一道浪游,变成一个寻梦人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这是比衣带渐宽终不悔更痴狂的人生境界,所以有时我也信“人生识字糊涂始”了。,度过阅读麻痹精神: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划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很轻松,然则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

20、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有一点闲空就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会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缅于自己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过多,则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若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象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以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只有五十分之一能被吸收,其余的东西,则因

21、呼吸,蒸发等等作用而消耗掉。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书贵精选: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

22、,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中庸读书:我一直强调平衡的概念,在物质与精神中、个人与社会中取得平衡,不要绝对偏向其中一方。我们中国最大的毛病就是“钟摆现象”,老是偏向一方,一强调物质就没有精神啦,一强调他人就没有自己啦。其实,我们要回到“中道”来,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上来。当然,我们讲的是动态平衡,完全平衡是没有的,它是在不断矛盾、不断平衡、不断偏置的过程中来到达某种平衡。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偏向一方,是个矛盾斗争的过程。,光靠读书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

23、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学以致用才是有效阅读,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2014.1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