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5176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0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循环经济理论与中国减物质化,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诸大建,内容提要,中国为什么要搞循环经济 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 什么是循环经济 从直线经济到闭环经济 怎样推进循环经济 从法规推动到政策矩阵,1.我国当前发展的增物质化倾向,1.1中国经济发展的增物质化特点,中国GDP的增长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 中国GDP的增长伴随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 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资源环境消耗的指标类型,综合性的生态足迹指标:人均生态足迹 资源消耗性的指标:人均水耗、人均能耗、人均物耗、人均地耗 污染排放性的指标:人均垃圾产出、

2、人均废水排放、人均废气排放 生态保护性的指标:人均绿地、人均水面积、人均林地等,中国城市的资源消耗增长案例,各项资源投入量连年增加,尤以化石燃料和矿石为甚,中国城市的污染排放总量案例,近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增加,特别是固体废弃物;,生态足迹:综合计量人类的环境影响,1.2人类发展影响环境的三个因素,I=人类发展的环境影响 P=人口:我们有多少人 A=消费:我们的消费模式是怎样的 T=科技:我们消耗资源环境的速度是怎样的,I = PAT,到2020年: 人口增长是现在的1.1倍 经济增长是现在的4倍 环境影响是现在的4-5倍,中国21世纪发展可能有的环境压力,将至少是现在的45倍,环境压力,人

3、口对中国未来的影响,人口每年增长1000万 城市化每年需要1000万 到2020年逼近14亿(比2000年增加2亿) 到2020年城市化60%(比2000年增加4亿),消费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人均250美圆 19811990:达到人均500美圆 1991-2000:达到人均8001000美圆 2001-2020:至少达到人均3000美圆左右,技术对中国未来的影响,环境优化型的技术 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消耗减少 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排放减少 环境退化型的技术 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消耗增长 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排放增加 注意:单位技术改进与总量反弹效应(rebound effect),2.从爬

4、山运动转向穿山运动,2.1 21世纪人类发展的情景选择,社会财富增长,自然资本消耗,20世纪,21世纪,?,人类未来可能有的三种方式,增物质化的21世纪(不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财富和自然消耗继续同步增长 衰退导向的21世纪(不可持续的不发展和可持续的不发展) 社会财富和自然消耗同步走向下降 减物质化的21世纪(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财富增长而自然消耗降低,1900,2100,2003,2050,Consequences: four planets earth needed in 2100,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爬坡到下坡,经济起飞阶段:物质时代增物质化 关注劳动效率而忽视生态效率(增肥时代) 经济

5、转型阶段:调整时代 关注以服务效率为重点的生态效率 经济成熟阶段:功能时代-减物质化 关注以维持效率为重点的生态效率(瘦身时代),全球减物质化的目标及其结构,21世纪减物质化发展的最低要求,50%,40%,20%,80%,2025年,2050年,2100年,10%,2025年全球减少10%,2050年全球减少50%,2100年全球减少90%,100%,200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球合计,德国减物质化的目标构想,欧州国家的减物质化发展,1980-1997年间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先保持稳定,1990年逐步下降; SO2下降幅度最大,2.2运用情景假设分析中国的未来发展,历史状况,现状,中国的选

6、择,绿色道路,危险道路,关键不确定因素,驱动因素,中国未来发展的两种前景,危险的发展道路-增物质化的未来 面临两个严重的危险-社会不稳定和环境退化状况继续发展 绿色的发展道路:减物质化的未来 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计划得到解决,国家级实例及分析,实 例 及 其 分 析,人均GNP (当年美元价),人均能源消费量 千克石油当量 / 人,图4 几个国家的能源负荷-GNP变化曲线,绿色后发优势:从“爬山式”发展到“穿山式”发展,环境与发展的转折区间,经济增长,物质消耗,线形经济与增物质化,循环经济与减物质化,4倍的物耗 4倍的经济,2倍的物耗 4倍的经济,2000,2020,中国到2

7、020年的减物质化要求,到2020年的世界目标 比2000年减少10%(总为90%) 发达国家减少到50% 发展中国家增加到40% 中国减物质化的选择 沿袭现在的生态消耗水平:T=1,I=4 大幅度的减少生态消耗:T=1/4,I=1 世界可以容忍的生态消耗:T=1/2,I=2,中国需要实现倍数2的生态效率,2020年的生态效率=4份经济增长/2分生态足迹 争取高达4倍的经济增长(人均3000美圆) 生态足迹不超过现在的2倍(2倍于现在的人均生态足迹) 用最多增加1倍的物质消耗(每年减少资源消耗3.5-4%) 实现污染排放的低增长(每年减少污染排放3.5-4%),3.循环经济是超越环境高山的途径

8、,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19-20世纪: 以线形经济为导向的发展,21世纪: 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发展,3.1循环经济与直线经济的比较,传统经济 资源 - 产品 - 污染排放 高开采、低利用、 多排放,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物质和能量,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 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低开采、高利用、少排放,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织经济活动,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技术经济特征( T1 ),大体上说,它们是开采性的;线形的(开采-加工-废料);化石燃料驱动的;注意力放在劳动生产率上的(每个工人生产更多的产品);被滥用和浪费的。 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破坏性的、贪婪的、消耗性的技术。它

9、们是不可持续的。 I=PAT1,Todays Material Flow,Approximately 25% of what goes in the pipe comes out as goods and services. Waste from your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ing goods that are no longer useable, is returned back to the planet creating addition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现有模式无法解决减物质化问题,

10、末端治理无法控制源头排放 清洁生产无法减少总量排放 只是点上效率而非总量效率(区域控制) 只是生产环节而无消费环节(反弹效应),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技术经济特征(T2),我们可以说,这些技术是可再生的,而不是开采性的;循环的(从摇篮到摇篮)而不是线性的;太阳能驱动的,而不是化石燃料驱动的;注意力放在资源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上。 它们对生物圈的影响是良性的,而不是滥用的。 I=(PA)/T2,Goods and Services,Natural Resources,Tomorrows Material Cycle,Tomorrows profit will come from design,

11、 not matter,Reduc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Recover Technical Nutrients,环境管理从在地控制到区域控制,3.2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减量化 Reduce,再循环 Recycle,再利用 Reuse,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或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污染。,要求物品完成使用的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R1:绿色生活中的源头减耗,减少生活中的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 从人口控制到体形控制 从消

12、耗原子到消耗比特(信息化) 从减法经济到加法经济(纳米技术的意义),脚踏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的生态足迹比较,假定住在离工作5公里处的地方 脚踏车的生态足迹为:0.0122公顷或122平方公尺/人 公共汽车的生态足迹为:0.03公顷或301平方公尺/人 小汽车的生态足迹为:0.14公顷或1442平方公尺/人,R2:绿色生活中的反复利用,共享租赁(消费价值而不是物质) 再制造的发展,R3:绿色生活中的资源再生,正向消费与逆向消费 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 逆向制造系统的发展 生产者责任与产品的回收,4.关键是提高生态经济效率,4.1循环经济兼顾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率,传统经济增长关注经济效益 不能只讲经济而没有

13、循环(环境效益) 传统环境保护关注环境效益 不能只讲循环而没有经济(发展效益) 循环经济关注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生态与经济的相关指标,单位服务的物质强度和污染强度指标: 单位GDP的能耗、单位GDP的物耗、单位GDP的水耗、单位GDP的排放、 单位服务的物耗、单位服务的土地利用、单位服务的毒性 资源生产率(生态经济效率)指标: 单位能耗的GDP、单位土地的GDP、单位水耗的GDP 单位物耗的产品性能 物质强度与资源生产率是倒数关系,通过减物质化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减物质化的经济增长 产业减物质化与新型工业化 实现减物质化的社会发展 区域减物质化与新型城市化 减物质化的发展道路与新型现代化,上海具

14、有较高的生态发展效率,在同样生态足迹上的发展比较 同样生态足迹水平上的经济增长 同样生态足迹水平上的社会发展 在同样发展水平上的生态足迹比较 同样经济水平上的生态足迹 同样社会水平上的生态足迹,4.2生态效率的基本公式,S/E=人造资本的服务(存量)/自然资本的代价(流量) 提高生态效率所依赖的两件事情: 提高人造资本中我们能获得的服务量(S) 降低获得人造资本的自然资本的消耗量(S),提高生态效率的四个方面,S/E=所获得的人造资本服务/所消耗的自然资本服务(流量) S/E=mmk服务/mmk存量*mmk存量/nk流量* nk流量/nk存量*nk存量/nk服务 mmk服务/mmk存量:人造资

15、本存量的服务效率 mmk存量/nk流量:人造资本存量的维持效率 nk流量/nk存量:自然资本流量的增长效率 nk存量/nk服务:自然资本存量的服务效率,效率1:提高人造资本存量的服务效率(提高人造资本服务),mmk服务/mmk存量:人造资本存量的服务效率(提高人造收益) 用来比较人造资本存量的单位服务强度,即同样存量提供更多的服务 它依赖于: 产品本身的技术设计效率 在不同产品使用中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市场效率问题() 在社会个体中的分配效率(社会公平问题) 在经济发展任何时期都要提高服务效率,效率2:提高人造资本存量的维持效率(降低自然资本成本),mmk存量/nk流量:人造资本存量的维持效率

16、用来比较人造资本存量产生服务的单位时间量,即同样产品有更长的耐用性 流量的低比率意味着物耗和污染的减少 维持效率是通过设计耐用可修补可循环商品或者通过设计较少使用特种商品的生活方式来提高的 当经济发展成熟状态时要求提高维持效率,效率3:提高自然资本流量的增长效率(提高自然资本流量),nk流量/nk存量:自然资本流量的增长效率 这是由生态系统中所开发的种群的固有生长率决定的 例如松树长得比红木树快,因此在使用上松树更有效率 因此我们可以依靠自然生长快的物种来设计我们的技术和消费方式 随着遗传工程的出现,我们虽然可以提高物种开发的增长率但却要付出更大的生态代价,效率4:提高自然资本存量的服务效率(

17、降低自然服务损失),nk存量/nk服务:自然资本存量的服务效率 用来比较自然资本存量的单位服务强度,即同样自然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 关键是把单位自然资本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降至到最低 例如我们开发一片森林来生产原木,那么就要求降低这片森林的其他自然服务代价,例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侵蚀控制以及水域等,5.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矩阵,政府,市场,社会,5.1治理导向的循环经济体制,政府的举措,出台新的经济指标(绿色GDP) 强化再生利用法 强化废物清除法 强化节能法 出台环境税 排放权的交易,市民的举措,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再生利用运动 绿色采购 选举推进环境政策的政治家 供应绿色电力 绿

18、色投资,企业的举措,环境协调性产品的开发 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 由生态营销向可持续发展营销转变 从产品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5.2市场主导的循环经济机制,世界银行推荐的政策矩阵 措施1:改进传统的政府管制型管理手段(制定标准、严格法规) 措施2: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手段(创造市场、利用市场) 措施3:激励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信息公布、公众参与),发达国家环境政策发展的趋势,环境与发展的库兹尼茨曲线,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采用制度创新穿越“环境高山”,污染治理,政府管制,市场机制,公众参与,输入端资源管理的实例,输出端污染管理的实例,6.建设减物质化的全面小康社会,6.1从生态效率

19、看人类发展的三个方面,S/E=mmk服务/mmk存量*mmk存量/nk流量 1.规模问题(生态):存量和基金的积累应该是令人满意的(而不是最大化) 发达国家规模已经足够,应该实现下坡式发展(关注维护效率) 发展中国家规模仍然不够,应该实现穿山式发展(关注增长效率) 2.分配问题(社会):在既定的足够积累条件下,服务应该最大化 3.配置问题(经济):在既定的足够积累条件下,流量应该最小化,中国现代化的三维发展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四个变革,经济变革-强调产品服务的功能而不是物质消耗的数量 社会变革-从就业减少型社会到就业增加型社会 资源变革-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资源生产率 环境变革-基于全过程、

20、全空间的污染控制,全面小康社会的减物质化目标,在经济方面: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 从人均800美圆到人均3000美圆,倍数提高到现在的4倍 在社会方面:运用循环经济提高就业和生活质量 从0.75的人类发展指数进入大于0.8的高人类发展行列 资源方面:运用循环经济把资源消耗控制在零增长水平 从13亿人口到14亿人口的时候,资源效率至少提高到现在的2倍 在环境方面:运用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排放的低增长 污染排放总量不超过2000年的2倍(低增长甚至零增长),6.2经济视角:功能导向的中国经济革命,中国经济发展深受一次性低价值的危害 致力于提高中国的耐用性高价值物品 从大量生产的世界工厂到品牌生产

21、的世界工厂 建设循环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GDP=P(价格)N(数量) 线性经济:通过大批量、低质量、低价格获得经济增长; 循环经济:通过低数量、高质量、高价格获得经济增长,产品的物质意义与经济意义,物质转化 价值附加,原料,产品,高价值(福利),低价值,线形经济关注物质生产,循环经济关注价值增加,循环经济是服务导向的经济:Electrolux,6.3社会视角:就业导向的中国社会变革,通过循环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从劳动减少型社会到劳动增加型社会,循环经济延长了就业的链条,在生产中:以能够从事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劳动的人取代机器 在销售中:需要熟练人员给消费者提供咨询

22、和出租服务 在使用中:用于保养和维修的劳务费用的分量会越来越大 在报废后:对产品进行拆卸再利用有很多的就业效应,循环经济延长了就业的链条:Xerox,Raw Materials,New Parts,Customer use,Dismantle,Alternative Uses,Return to Xerox,Deliver,Disposal Goal: Zero to Landfill,Build Product,Recycle Parts,Sort/Inspect,Reprocess Parts (Xerox or Suppliers),Recycle Materials (Third pa

23、rty),6.4资源视角:基于减物质化的资源控制,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机制是提高自然生产率 宏观上从经济全过程预防资源消耗 微观上从产品全周期控制资源消耗 不能把循环经济归结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的关键是提高自然生产率(倍数10俱乐部1994),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自然生产率没有提高,工业化以来,增物质化的发展道路,6.5环境视角:基于全过程、全空间的污染控制,全过程:污染控制从一个环节到整个过程 全方面:污染控制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循环经济的物流过程,自然资源,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废弃物,物品反复利用,作为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再生,向自然排放,技术性再生,自然性再生,7.主要参考文献,戴里.超越增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联合国开发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世界银行.中国:空气土地和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里约后5年-环境政策的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亚洲开发银行.崛起的亚洲-变化与挑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世界银行.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