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67468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玄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玄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玄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玄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玄学ppt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一玄学儒学化的道家 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 “三玄” :易经、老子、庄子。,二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汉书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后汉书卷九十七党锢传: “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题:品题;拂:纠正,通弼),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倔强,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之风于斯行矣。”,人物品题、清谈,“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

2、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卷九十八许劭传。资治通鉴卷五八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人物志九征: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人物才性,“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钟会传注引) “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

3、天人之际乎!”(钟会传注引) 世说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 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体系,何劭王弼传(见钟会传注引): “徽(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做过冀州刺史)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 世说新语文学: “弼曰:圣人体无

4、,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1、有、无问题,“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邢昺论语注疏述而章引)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適焉,则大音至矣。”(老子指略) “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周易注复卦),老子指略: “

5、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尽)。名必有所分(辨别),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而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老子25章注) 老子指略: “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2、体用,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

6、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章注),本末,“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注52章) “崇本以举其末”。(38章注)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注40章)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眼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辨善恶)。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 (老子指略),动静、常变,“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

7、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注复卦),3一与多,“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老子注42章) 周易略例明彖: “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大衍义,韩康伯易系辞上注引“大衍义”说(注“大衍之数五十,其用”): “王弼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

8、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二.“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方法,“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 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1天地之心靠无言的体会来把握,“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夫立言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既求道中,不可胜御,是以修本废

9、言,则天而行化。以淳而观,则天地之心见于不言;寒暑代序,则不言之令行乎四时,天岂谆谆者哉!”(皇侃义疏阳货章引),2反诸身而得理之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皇侃义疏里仁章引) “吾何以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于外也。所谓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也。”(老子注54章),3言、象、意的关系,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10、“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名的分析特性,老子注二十五章: “名以定形。混成(指道)无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四十一章: “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无所分析,不可为明”(老子注20章),“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察善”(老子指略) “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老子注47章),三政治伦理观,1名教与自然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謡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

11、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无有先后也。”(皇侃义疏泰伯章引论语释疑),老子28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王弼老子三十二章注解释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2性情问题,“圣人茂于人者神明(智慧)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魏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孔子曰性相近也。

12、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远,故曰近也。”(皇侃义疏阳货引),中和之性,王弼解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句云: “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不猛,猛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质备,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性其情,“(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解)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佚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

13、云远也;若欲不迁,故曰近。能使之正者何?仪也,静也。”(皇侃义疏阳货篇引),思考题:,1、王弼的贵无论思想。 2、王弼的言意关系论。,第三节郭象的哲学思想,一“独化”的世界观体系 1、“无”“生物者无物” “夫庄老之所以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在宥注),无之意义,大宗师注释“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段云: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故在髙为无髙,在深为无深,在久为无久,在老为无老。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且上下无不格者,不得以髙卑称也;内外无不至者,不得以表里名也;与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终始常无者,不可名老也。” “言道之

14、无所不在也。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大宗师注),无物造物,物各自生,“先物者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己,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知北游注) “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齐物注) “既明物物者无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则为之者谁乎哉?皆忽然而自尔也。”(知北游注)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寻其原以至乎极,则无故而自尔也。自尔则无所稍问其故也,但当顺之。”(天运注),有亦不得化为无,“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知北游注) “夫有不得

15、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矣。”(田子方注),莫为,“季真曰:道莫为也。季真之言当也。物有相使(此解“或使”为“物有相使”),亦皆自尔。故莫之为者,未为非物也。凡物云云,皆由莫为而过去(此解“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2“独化于玄冥之境”,大宗师注:“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A.性、命,“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自然耳,故曰性。”(山木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养生主注) “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罔两非景之所制,而景非形之所使,形非无之所化也。莫不自尔,吾安知其所以哉。”(齐物论注),批评外在模仿,庄子秋水:“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

16、匐而归耳。”郭象注说:“物各有分,不可强相希效。以此效彼,两失之。” “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若忘其自尔,宗物于外,丧主于内,而爱尚生矣。虽欲推而齐之,然其所尚已存乎胸中,何夷之得有哉!”(齐物论注),B齐物与玄冥,“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与自身的性合为一),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于其性,则秋豪不独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为大,则天下之足未有过于秋豪也;若性足者为非大,则虽大山亦可称小矣。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为寿,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为异,而与我同得。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一哉。” “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則理虽万

17、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并齐物论注) 逍遥游注也说: “苟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齐物论注又说: “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也。”,齐物之义,齐物论注: “夫莛横而楹纵,厉丑而西施好。所谓齐者,岂必齐形状,同规矩哉!故举纵橫好丑,恢恑憰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則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為一也。” 徐无鬼注: “万物万形,而以一剂割之,则有伤也。”,独化与相因,“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秋水注) “天地阴阳,对生也;是非治乱,互有也。将奚去哉。”(同上) “人之生也,形

18、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虽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一物不具,则生者无由得生;一理不至,则天年无缘得终。”(大宗师注) “手足异任,五藏殊官。未尝相与,而百节同和,斯相与于无相与也,未尝相为,而表里俱济,斯相为于无相为也。”(大宗师注),独化于玄冥,“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也。”(大宗师注)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方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同上) “夫尧实冥矣,其迹则尧也。自迹观冥,外内异域,未足怪也。世徒见尧之为尧,岂识其冥哉?” (逍遥游注),人之玄冥境界,大宗师注: “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

19、不一,故无外无内,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3事物的变化及存在方式,“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也,故乃揭(举)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世皆新矣”(大宗师注) “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呼吸)而命续;前火非后火,故为薪(添柴)而火传。”(养生主注) “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使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天道注) “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俱往,岂常守故哉?”(大宗师注),世界之万有集合义,“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適(主)

20、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齐物论注)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逍遥游注),二“不知为宗”与“逍遥义”,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郭象解释说: “天者,自然之谓也。夫为为者不能为,而为自为耳;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则知出于不知矣。自为耳,不为也,则为出于不为矣。为出于不为,故以不为为主;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大宗师注),知与性分,大宗师:“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郭象解释说:“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为者有分,故任而不强也;知人之

21、所知者有极,故用而不荡也。故所知不以无涯自困,则一体之中,知与不知相与会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养所不知者也。”(大宗师注) “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知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齐物论注),逍遥义,世说新语文学注:(宋王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所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又记有支道林逍遥论,与向郭义不尽同。 庄子逍遥游注云:一般人物皆有所待而逍遥,而 “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

22、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又:“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而有穷哉!所御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遥也。”,坐忘而与物冥,“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大宗师注) “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也。无所藏而都任之,则与物无不冥,与化无不一。故无内无外,无死无生,体天地而合变化,索所遁而不得矣。” 应帝王注:“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行止虽异而玄默一焉。虽波流九变,治乱纷如,居其极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为也。”,三伦理政治观,1对无为的理解 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郭注则云: “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不可穿落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 “穿落之可也,若乃走作过分,驱步失节,则天理灭矣。”,2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夫先王典礼,所以适时用也。时过而不弃,即为民妖。”(天运注),思考题,郭象的“独化”论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