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70514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教学设计--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精品教育.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基本信息课名第八章 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地理差异)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地理学段初中年级7年级授课日期2016年5月10日教材书名:地理 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韩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13681450305实施者韩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北校区13681450305指导者孙宪云、刘彦君、吴炳义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13520578020;13371786917;15801406956课件制作者韩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

2、学大兴北校区13681450305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习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念。本节课运用地理要素特点的分析方法,提取资料信息,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解释两地民居差异的原因,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引导学生能够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分析自然要素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养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掌握分析区域的方法。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对课标

3、的解读: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重在区域地理的学习,在中国地理的区域学习当中其中一点是学习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这里的区域差异即包含区域之间的差异又包含区域内部的差异。本节课结合资料综合分析探究自然环境对华北平原的代表建筑四合院与黄土高原的代表建筑窑洞的影响,比较北方地区内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差异,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学习意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节课是通过收集处理地理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提升同学的地理实践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对区域的认知,并初步形成和谐的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背景

4、分析教学内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标对应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方地区部分内容。学习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比较区域内的地理差异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综合分析区域差异的能力。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中国地理概况部分之后,即学会了分析区域地形、气候、河湖、农业、工业、交通及中国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基本环境特点等地理知识后,细化学习中国北方地区内部地理差异的内容。北方地区作为中国地理部分的第一个分区部分来学习,是将已经学习的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特点赋予一个区域来学习的,是将已经学习过的分析方法在小区域中进行应用。在中国地理分区中,四大区域各有各的特点,同时在每个区域的内部又存在差异。

5、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深化区域地理差异特点,建立区域内差异的概念,是深化概念、并初步综合的过程。本节课帮助同学初步将自然地理要素在某区域内综合,同时提升阅读图文资料、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及利用图文的表达能力,又为分析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区域问题和学习后面的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的内部差异打下基础。本节课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的处理 本节课与地方文化特色一节中的民居特色整合,是在同学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之后,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部分内容进行融合,将两部分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自然地理特征,并在最后

6、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同学自己通过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而将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的农业、经济发展及环境问题放在后面一节课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落实运用资料比较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补充了两地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文字资料,提供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三地民居的照片,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图文资料进行分析。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体现。学生情况:

7、 学生心理认知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已初步具备一定读图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简单想象,推理,阐述基本观点。但提取信息和概括、表达信息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同时形象思维作用并未减弱,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对直观的和具体的活动或环节比较容易接受和把握。 我校学生特点及知识储备本校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但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逐步掌握了分析某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同时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为本节教学做了铺垫。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同时学生的熟练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

8、题在以往教学中,学生能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但不能够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仅仅是对表浅知识的记忆。 解决方法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目标知识之间搭建平台,创设基于体验的活动,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递进式的推进,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本堂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分析美术老师发现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民居差异的问题引入本节课,并贯穿始终,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自然地理要素差异角度,并自行选择相应资料进行合作探究,是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整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9、,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方式:讲授式、小组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技术准备:除教科书和图册外,教师补充了以下资料:地图:北京、山西吕梁、陕西延安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中国年降水量图景观图: 黄土高原窑洞、北京四合院、及东北民居的照片文字资料: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文字资料 教学目标1. 结合图片和实践活动知识,分析北京四合院与山西吕梁地区窑洞民居建筑材料、布局构造等差异,初步感知两地区环境差异,激发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归纳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环境差异的方法

10、,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通过分析东北民居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初步学会迁移分析区域环境差异的方法,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较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差异。2.教学难点:比较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差异,说明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小组合作探究复习自主学习导入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地位置和范围,归纳两地位置差异结合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分别研究所选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窑洞与四合院的特点,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地区民居的差异展示美术老师写生的作品及黄土高原民居照片,展示她的疑问练习、作业展示总结提升拓展延伸完成练习,留拓展作业,引导同学

11、用地理的眼睛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根据任务分工,小组合作展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自然环境特点归纳总结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对民居的影响。总结分析区域内部差异的方法。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迁移所学方法,解释东北地区民居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给出任老师的疑问:2015年10月美术老师任老师外出写生,去了山西吕梁市李家山地区,发现同属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到处都是窑洞建筑与北京地区的四合院有很大差异,想了解其中的原因,下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思考任老师提出疑问:“同在北方地区,位于华北平原

12、的北京四合院与位于黄土高原的民居窑洞,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用老师真实生活中的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照片1min复习民居知识给出黄土高原地区民居窑洞和华北四合院的图片,分析两种建筑在布局和建筑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各自的优势同学说出两地民居的差异及优点1. 四合院布局紧凑,整齐;窑洞布局比较分散2. 四合院的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 ;窑洞材料以黄土为主3. 屋顶样式不同,四合院建筑为坡顶,窑洞为平顶等4. 窑洞就地取材,适应气候,便于自建,造价低廉,冬暖夏凉。四合院采光好,比较封闭、安全复习地方文化特色中的民居知识,总结窑洞与四合院民居的差异多

13、媒体2min过度下面就请大家一同探究分析原因,解答任老师的疑问,区域建筑形式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两区域的位置差异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一,利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并比较两地位置的差异参考北方地区图,完成学案一将下列序号所代表的事物标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在图中标出重要纬线的度数,并利用这些事物描述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位置、范围。比较两地位置的差异在地图上确定两地的位置,比较位置差异,为后面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做方法铺垫,同时位置的不同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不同学案地图7min过度位置的差异,就会影响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又会影响到区域的民

14、居样式。下面就请窑洞研究组、四合院研究组的同学调查一下本组区域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其建筑具有这样独特的风格小组合作探究一请各组同学认领任务,教师出示文字材料,请同学们根据本组的任务选择图文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本组所选区域的自然要素,结合图文资料,小组合作分析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图文资料8min(其中小组讨论5min)组织、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归纳总结本组所分析自然要素的特点。并记录所用资料,同时将特点总结到卡片纸上,小组组内分工,准备展示进一步学会分析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小组合作展示对小组同学的展示及时指导、评价各组同学将本组

15、所分析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展示,并配图说明,总结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总结学案锻炼小组合作的能力和运用图文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14min总结提升根据板书板图,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分别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多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师生共同总结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解释地理要素对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民居的影响,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及小组间合作的意识。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板书

16、5min拓展延伸给出一组化学卢老师老家吉林省白山市的民居照片,组织同学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结合东北地区(吉林省白山市)民居的照片,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说明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分析区域的方法,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多媒体4min练习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完成练习,复习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完成练习1、华北平原位于( ) A.南方地区,地势第三级阶梯 B.北方地区,地势第三级阶梯 C.西北地区,地势第三级阶梯 D.北方地区,地势第一级阶梯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地表支离破碎 土质疏松 降水集中在夏季

17、且多暴雨 植被稀少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破坏 黄河沿途的引水灌溉 A. B. C. D. 资料:谷子(小米)是喜温作物,比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粘土、砂土都可种植,喜温怕涝,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 3、分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哪个区域会以谷子做为主要粮食作物呢?请结合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说明原因。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多媒体3min拓展作业布置课下拓展作业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去过或者感兴趣的地区,分析一下该地区的民居、服饰、饮食等人类活动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与大家分享。(形式不限,可以是小报、ppt或微电影等均可) 引导学生课下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8、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1min板书设计黄土高原高原,沟壑纵横温带气候降水少,干旱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低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黄河、汾河、渭河中纬度,内陆地理环境适应影响人类活动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中纬度,临海平原地势地平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棕壤、褐色土黄河、淮河、海河差异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本节课的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检测与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堂检测:第一题为基础知识练习(考察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华北平原的位置)第二题考察对学生对区域自然环境的掌握情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三题为综合题,结合资料:谷子(小米)是喜温作物,比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甚严

19、格,粘土、砂土都可种植,喜温怕涝,土壤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 分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哪个区域会以谷子做为主要粮食作物呢?请结合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说明原因。 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标准等级(分值)ABC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60分)能够说出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特点(20分)201510能够结合自然环境特点说明自然环境对窑洞与北京四合院、东北四合院民居的影响(20分)201510能够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10分)1086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进一步体会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

20、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10分)1086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10分)启发式讲授与小组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习本节课知识1086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评价(10分)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理解课堂知识1086课堂表现的评价(10分)认真听课,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展示,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086课堂练习的评价(10分)练习的难易程度适中,通过思考和讨论能够完成1086总分(满分100分)评价量规学生检测得分占50%,学习效果评价表占50%,通过评价来巩固知识,了解学生情况及教师情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1、本教学设计在紧扣

21、课程标准、分析区域内部的地理差异,构建区域内地理差异的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先后利用了美术老师外出写生窑洞、同学们实践活动北京四合院、化学老师东北老家等民居照片,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中。2、利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综合思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图文资料进行分析。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体现。3、小组同学分工展示的过程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同时,任务分工明确,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上台的机会,学生参与度高。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