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71313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小熊请客教案精品教育.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与孔子结缘吴忠市利通区盛元小学海玉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能在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中与他结缘,真是我身为教师的福气。初教孔子,走进文本,教什么?怎么教?2008年,我有幸参加了县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结业时要上汇课,我选择了孔子,这段缘份也就开始了。备课的时候就有点后悔了,这篇课文,人物名气大,语句较难理解。教什么、怎么教呢?静下心,三个人,一下午,反复读,说教材,谈教法。从全册的阅读教学目标到单元训练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再到课文内容,题目、文本、字词和思考题,一遍

2、又一遍地读与分析。我们设计以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为突破口,理解课文。如下:(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4)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这些句子都反映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推己及人;君子与小人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和善于自省的思想;晚年读周易又表现了孔子刻苦学习的品质。这些为人处世的准则,集体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样一来,理解有了支撑,有了目的,讲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以读为主是我们解决“怎么教”的主要途径。我们确定了整体读,找句子;分别读,谈理解的读文思路。对于

3、每个重点的句子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以句读段就比效适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便于理解分析;分人分组读句更适合“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有利于情感体验。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讨论与理解。真正到了课堂上,面对朝阳小学的孩子,学生找重点句准确,读起来也流畅自然,讨论更是异彩纷呈,课堂以读为主,学生拥有主体地位,效果还真不错。时任吴忠市教研室主任,主持语文教研的卫方挺鼓励我说:读对了内容,选对了读法,读到人物品质与思想。课堂的目

4、的很自然,很有效地就达到了。对于一个山里的语文教师,虽然在细节处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样的评价已经让我欣喜若狂。在市区上的头一节公开课,让我明白,教材教法分析对于平时的教学是多么重要。再教孔子,走出文本,学什么?怎么学?2012年,事隔四年,我走进了吴忠市盛元小学。得益于在教材教法中的优秀表现,我已成为一名吴忠市骨干教师。11月,我报名参加了市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进度又赶到孔子,缘分真是不浅呀。我拿出四年前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上一次的细节缺在哪呢?对,是学生的表现,因为他们不够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我们一再强调以学定教,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那这篇课文的法又是什么?我再一次分析教材,

5、审视我的教学,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我还是以单元训练为突破口,抓住教材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在字词教学上,我突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在字词练习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如:翻来覆去是含有近反义词的四字词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八字成语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一说,拓展字词训练的空间。同样多音字,难写、易读错的字都可以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习和巩固。正如孔子所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重点句。这篇课文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所以我设计了由重点词引导学生读重点句段,再由重点句段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个训练有

6、层次,有步骤,由易到难,可以培养学生根据课文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读为主,渗透理解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发现:课文中上下文联系紧密。所以“联系上下文”就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导方法,倡导让学生有技巧地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还能怎么说?(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段落中,那个词高度概括了这句话的含义?(推己及人)。(板书:推己及人)我们刚才运用了什么方法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的?(联系上下文)反过来,推己及人是什么意思呢?(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

7、施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走出文本,得言又得法。当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我从不同层进行了两次拓展。在体会孔子刻苦学习时,我扩展了论语中的学习名言,供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在体会“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时,我又扩展了一篇孔子的故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找到重点句,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得言得法。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还能站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地角度分析教材,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论是举一反三学字词,还是抓住重点句段概括课文内容,都游刃有余。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理解与方法巧妙结合,学生的回答更是有理有

8、据,妙语连珠,在扩展阅读中更是理解得轻松自然。教材教法分析越细致,课堂教学处理就越细腻,学生学习的收获就越丰富。也正因为如此,我获得了市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三教孔子,修改文本,教什么?怎么学?仅仅过了一个月,市教培中心委托我把孔子这节课在国培第二阶段跟进式培训中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我欣然接受,因为我知道,这是缘分啊!原本认为只是课堂教学简单的重复。但因为教材版本的不同,我要准备文本教材,这让我又一次走进文本,又一次有了新发现。在输入教材文本的时候,我发现教什么的问题还能在挖掘。如课文第三自然段:论语记载,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

9、,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我就想:如果删去下文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学生会说吗?一定会,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文本中还有这样的句段吗?有,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联系上下文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再加以拓展:君子还会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表现,小人又如何呢?相信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当文本的一个个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教什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中被扩展了。而怎么学的问题也随之

10、改变。“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学生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知识经验等等。事实证明,我的分析是对的。课堂上,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能联系生活理解“君子与小人”,精彩的补白训练给课文重新注入了活力。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听课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陕西教科所王毓新教授对这几处教学环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道:教师就应该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如果在分析教材,解读教法的时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教材,课堂教学的空间就会更开阔,课堂生成就会更丰富,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于永正老师曾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法。在教材教法分析的课改活动中,一次次的走进孔子,分析教材,让我懂得:语文课堂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语文课堂,我们对教材理解得多深,就能带领学生走得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