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674539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经典诵读论语注释带译文精品教育.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语经典诵读篇目雍也第六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62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2)简:简要,不烦琐。(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6)无乃:岂不是。(7)大:同“太”。【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

2、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4)亡:同“无”。【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

3、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64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注释】(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4)釜:音,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5)庾:音,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6)周:周济、救济。【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

4、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65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注释】(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2)宰:家宰,管家。(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

5、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66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注释】(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2)骍且角:骍:音,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3)用:用于祭祀。(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

6、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注释】(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68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注释】(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

7、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2)果:果断、决断。(3)达:通达、顺畅。(4)艺:有才能技艺。【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69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注释】(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

8、小15岁。(2)费:音,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3)复我:再来召我。(4)汶上:汶,音,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610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2)牖:音,窗户。(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4)夫:音,语气词,相当于“吧”

9、。【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注释】(1)箪:音,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612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注释】(1

10、)说:音,同悦。(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614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注释】(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5)偃:

11、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615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2)伐:夸耀。(3)奔:败走。(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616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2、注释】(1)祝鮀:鮀,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618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注释】(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4

13、)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注释】(1)罔:诬罔不直的人。【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

14、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622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1)知者乐水,

15、仁者乐山:“知”,音,同“智”;乐,古音,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注释】(1)觚:音,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

16、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释】(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3)陷:陷入。【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注释】(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2)畔:同“叛”。(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628子见南子(1)

17、,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注释】(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2)说:音,同“悦”。(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630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

18、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1)施:旧读,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

19、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述而篇第七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注释】(1)述而不作:述,传述。作,创造。(2)窃:私,私自,私下。(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72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注释】(1)识:音,记住的意思。(2)诲:教诲。(3)何有

20、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74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注释】(1)燕居:安居、家居、闲居。(2)申申:衣冠整洁。(3)夭夭:行动迟缓、斯文和舒和的样子。【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7,5子曰:“

2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谓“圣人”之一。【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注释】(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77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

22、1)束脩:脩,音,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3、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

24、、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712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

25、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713子之所慎:齐(1)、战、疾。【注释】(1)齐:同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译文】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714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1)韶:舜时古乐曲名。【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

26、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注释】(1)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3)诺:答应的说法。【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

27、不会帮助卫君。”716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717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718子所雅

28、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1)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719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公:叶,音。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

29、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721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注释】(1)桓魋:魋

30、,音,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724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

31、内容教授学生。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注释】(1)斯:就。(2)恒:指恒心。(3)约:穷困。(4)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727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注释】(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

32、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2)弋:音,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泰伯第八81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注释】(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2)三:多次的意思。(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

33、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

34、漠无情了。”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注释】(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

35、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注释】(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2)问:探望、探视。(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4)暴慢:粗暴、放肆。(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8)笾豆之事:笾(音)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

36、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注释】(1)校:音,同较,计较。(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86曾子说:

37、“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

38、,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88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1)兴:开始。【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810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注释】(1)疾:恨、憎恨。(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

39、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译文】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注释】(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1)见:音,同现。【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

40、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评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41、。815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注释】(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816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注释】(1)狂:急躁、急进。(2)侗:音,幼稚无知。(3)愿:谨慎、小心、朴实。(4)悾悾:音,

42、同空,诚恳的样子。【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评析】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818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注释】(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2)舜禹:舜是传说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3)与:参与、相关

43、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819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注释】(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2)则:效法、为准。(3)荡荡:广大的样子。(4)名:形容、称说、称赞。(5)焕:光辉。【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820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

44、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注释】(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陶:音。(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4)斯:指周武王时期。(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821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2)菲:菲薄,不丰厚。(3)致:致力、努力。(4)黻冕:音,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5)卑:低矮。(6)沟洫:洫,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