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97529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与农村政策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郭 虹 2008.2 成都,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 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农村政策,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层结构,包含着“社”和“区”的双重含义,它既是居民自治性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居民生活在其中的地域环境。 农村社区一般是指自然村。,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自然村与行政村)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

2、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况,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第一产业的生产是社区的主要经济功能; 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较城市简单; 人口同质性强,人口密度和流动性比城市低; 社区成员交往密切,心理归属和文化认同较为一致;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 家庭的影响和作用较强; 社区服务及其设施基本依靠自身建设,很少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在中国近年来的社区发展中,农村与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背景。 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2004年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 目前

3、国家的社区政策一般是对城市社区而言;针对农村社区的政策则包含在农村政策内。,城乡二元结构下整个政策取向是偏重城市 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单位优先。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 有调查称: 从财政、参政、税赋、就业、户籍、教育、迁徙、医疗、保险赔偿、贷款、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宅等方面看,中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至少有14处不一样。 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社会管理体制,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为什么关注三农问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重农的传统。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农业是中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 农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和

4、劳动力所在地、资源所在地和产业所在地(2000年以前)。 改革开放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文革后期的中国,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农村尤其严重。安徽农民“包产到户” 的创举和安徽省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创新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7年安徽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中共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1982年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1983年 “一号文件”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5、。 1984年 “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1985年 “一号文件” 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1986年 “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方针政策,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政策: 以“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政策体系,着眼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把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价廉物美的劳动力。 有关新名词: 包产到户、承包、社队

6、企业(乡镇企业)、 专业户、个体户、二道贩子、务工经商、打工仔(打工妹)、民工、万元户、劳务收入、外来人口、流动商贩、棒棒、背篼等等。,1995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年年增长不到4,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为1:3.24。 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 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由于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停滞甚至衰败。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下降;且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 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养老、住房、通讯社会事业等几乎得不到国家的资源配置。 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农民没有利益代言人,缺乏利益表达和维护的组织形式。 “农村

7、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人均GDP_ 2007年为2460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产业结构_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8%。非农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就业结构_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6%。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 城镇化水平_2006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3.9%。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 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显著增强_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5万亿。,新时期的5个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

8、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农民增收开始,重新锁定“三农”问题。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

9、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时期的农村政策: 新世纪的五个一号文件,核心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了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执政党农村政策的基本准则: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其根

10、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目前的农村基本政策:,1、土地承包政策。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多予、少取、放活,是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3、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11、设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12、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高举中国特

13、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6),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 思想观念

14、、发展思路的转变; 政策措施、利益关系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布局的转变;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政府职能的转换;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等等。,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政策的取向: 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制度-政策平等、产业发展互补、国民待遇一致; 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到同样的发展实惠,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都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配置资源; 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使农村在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能获得与城市相同的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

15、农村投入。 “三个明显高于”: 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三个调整”: 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调整涉农项目配套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 加大直接补贴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共建和谐的能力。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选好配齐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加强村级组织活动

16、场所建设,建立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广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健全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加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力度。 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更好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公益服务员制度。,作为区域发展农村社区能否获得与城市社区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是否能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以破解的关键。 作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农村社区是否得到了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的公共资源和公共

17、服务,是衡量区域内城乡发展是否实现了统筹、是否取得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所有的试验成果最终都要落实、体现到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经济建设的成果,要通过社区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区服务,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够分享;政治建设的成果,要通过新型乡村治理体现;文化建设的成果,要在社区形成新规良俗;社会建设的成果,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自治能力的增强;党的建设的成果,要看农村社区是否实现了富裕、文明。,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要与区域发展相联系 以政府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期投入带动居民的后期投入; 以公共服务的广覆盖带动居民的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 以集体财产管理

18、和公共事务管理带动基层民主管理; 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如果说“投资农业、减少农民”以政府之力可以实现,“建设农村”如果没有“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很难真正推动。 农村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辖区居住人口、辖区单位、当地政府、企业、开发商等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涉农社区和城郊社区里,利益群体多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区建设既关系社区今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城市或区域的总体发展。 只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通过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19、,形成各方协调合作,各方责任共担的机制,才能达到各方利益的均衡,“农村新型社区”才能真正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 (1998)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件 (1999) 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2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

20、织工作条例 (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2003年以来,江西、湖南等地先后开始推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四川、重庆等地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发展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 但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政策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