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97926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冀朝鼎,一、作者介绍,冀朝鼎(1903-1963),号筱泉,笔名动平。山西汾阳人。其父冀贡泉曾任山西省司法厅和山西省教育厅厅长, 其弟冀朝铸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秋毕业赴美国留学,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美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局,任委员兼先锋报编辑。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参加中共出席共产国际六大代表团工作。1929年参加美共工人日报和美共中国局工作,创办今日中国和美亚杂志。同时继续攻读经济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应聘在美国各大学讲学,曾在太平洋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1年回国,被中共组织派到国民政府

2、从事经济工作。先后任平准基金会秘书长、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并兼任圣约翰大学、暨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央银行稽核处处长,到上海接收日、伪金融机构。1948年到北平任“华北剿总”经济处处长,曾数次与傅作义商谈和平解决北平的问题。1963年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三通 英文通,冀朝鼎在清华念书的时候,就打下了英文写、说的基础。在美国时,他经常在群众集会上用英语发表演说,用英语与人辩论。他在美共工人日报当了十年的编辑,用英文写了不少文章。这就说明他的英文功底很好,造诣高深。,美国通,冀朝鼎先后在美国呆了17年。他在大学念过书,当过中学、职工学校教员,参加了许

3、多群众活动,经常在集会上用英语发表富有鼓动性的演说。他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术界均有广泛的关系。因此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都很了解。,国民党通,在国民党内,冀朝鼎是孔祥熙的亲信,在政经学术各界都有不少熟人和朋友,如宋子文、翁文灏、胡适、蒋廷黼、陈光甫、贝祖眙、席德懋等都有交往,同许多达官贵人,过从甚密。他是我们党在国民党内部钻得很深、接触很广的人。加之他在国民党政府内身兼许多要职,当然对国民党政府的内幕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清楚。到国民政府统治末期,冀朝鼎参与了号称世界最大币改的金圆券改革。按照设计,国民政府用金圆券强制收兑法币、特别是金银及外币。“与民争利”达到了疯狂的地步。,30年代开

4、始从事秘密工作的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之子、军事专家罗援称:冀朝鼎在40年代初受命回国,他建议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使其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崩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廖训振说,冀朝鼎在50年代就提出,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并成立了国际贸易仲裁处。在政治形势偏左的情况下,他仍希望借鉴西方工业发展历史,重视技术经验,依靠老工程师和老工人。 “他应该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具世界眼光的人之一。”廖训振认为。但随后政治形势继续恶化,冀朝鼎建设新国家的计划,直到他死后15年才开始实现。,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介绍,(一)成书背景,此书冀朝鼎先生在1930年于美国哥伦比

5、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博士为论文,用英文写成,1936年出版。在那个时期,对历史的反思和重新书写已经成为中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不谋而合的话题。,(二)作者思想,提出“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通过对灌溉与防洪工程以及运渠建设的历史研究,去探索基本经济区的发展,证明基本经济区作为控制附属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所起到的作用,进而阐明基本经济区的运转,揭示基本经济区同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关系。作者试图把水利事业、基本经济区和王朝的兴衰更替三者联系起来,以经济史和水利史写一部政治史。,水利事业 重视发展 基本经济区 控制 王朝更迭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政治),本书思想示意图,(三)内容

6、,1、基本经济区概念 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来都没有能达到克服农业经济的地方性和狭隘的闭关状态的程度。这些地区性的组织是高度自给自足的,且彼此间又互不依赖,在缺乏机械工业,现代运输通讯设备和先进经济组织的条件下,要实现现代意义上中央集权的国家则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问题,就只能看成是控制着这样的一种经济区的问题,其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你其他地区要优越的多,以致不管是哪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政府与统一全中国。这样的一种地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经济区”。 2、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的转移 (1)中国经济史的五个分期 第一个统一与和平

7、时期(BC255-AD220):秦、汉 基本经济区:泾水、渭水、汾水和黄河下游 第一个分裂与斗争时期(AD220-AD589):三国、两晋、南北朝 基本经济区:由于灌溉和防洪事业发展,四川和长江下游逐渐开发,成为与前一时期基本经济区相抗衡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第二个统一与和平时期(AD589-AD907):隋、唐,基本经济区:长江流域取得基本经济区的地位,大运河取得迅速发展,从而将首都和基本经济区连起来 第二个分裂与斗争时期(AD907-AD1280):五代、宋、辽、金 基本经济区: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显著的基本经济区进一步充分发展 第三个统一与和平时期(AD1280-AD1911):元、明、清 基本

8、经济区:统治者担心首都与基本经济区的距离,试图海河流域发展为基本经济区 3、基本经济区内的水利事业 (1)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黄土与灌溉:早期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即山西、河南、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江苏与安徽北部所属范围内几乎都是黄土层,黄土的高孔隙性和强毛细血管吸收力,使蕴藏于深层土壤的无机物上升到顶层,为农作物根部吸收,黄土有了“自行肥效”的能力,所以水的供应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 淤沙的肥效价值:位于冲积平原、河谷、或旧河床等处的农业耕地,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都属于上等农业生产区。 “持久农业”的自然基础:有利自然条件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基础,能否利用受经济区的位置和总的社会经济

9、和政治条件制约。,中国降雨的多变性:受季风影响,雨量多变,迫使人们发展灌溉 水稻与灌溉:主要作物是水稻,水量需求大 “合川之国”:中国有众多的河流理想地分布在广阔连续的土地上 气候变动与灌溉:长期气候变动间接影响灌溉事业的发展进程 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地形的特殊性,分隔中国三大水系的各条山脉是造成经济与政治区划的屏障 (2)作为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治水的起源 禹和洪水的传说:顾颉刚认为其由长江流域民间神话中的神传到北方 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社会前提条件:束缚在井田上的农奴被解放出来 作为封建斗争武器的水利工程:因侵占河床土地斗争问题和以邻为壑问题 封建中国人工水道:吴王夫差开通邗沟、蜀李冰的都江堰

10、、齐国,沟通淄水和济水、吴国发展到三江和太湖 最早的大型工程:芍陂、西门豹渠、漳河渠道、郑国渠 治水的公共职能:村落的合作和地方官员的干预 官吏的治水任务:工程规模和费用大时,地方高级长官指定的高级官吏主持 (3)作为基本经济区的黄土地区和黄河中游,秦与郑国渠,郑国渠为陕西中部地区的灌溉系统打下了基础,成为秦征服其他国家的强有力的武器,成为秦的基本经济区,汉朝的水利事业,刘邦深知观众地区经济上的优越性,于是定都长安,西汉在汉武帝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事业,修建了漕渠、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并发布了关于灌溉的诏令,对灌溉事业重要性确信无疑。,白渠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1、汉武帝之后,很多水利工程大部分集中在汉江的北部支流和淮河的上游,即今河南省,意味着将出现一个能与正在衰退的观众经济霸权相抗衡的经济区。 关中对运河开凿的忽视,由于黄河泛滥而出现的精心建筑的防洪工程,以及河南的开发,表明西汉默契,由原来次要地位的基本经济区取代了关中的地位,东汉刘秀首先夺取了河内并在洛阳定都说明了这一点。,西汉时基本经济区是关中,东汉时着重在河内,也包括泾水、渭水和汾水流域,以及黄河的河南河北部分在内的这一整个地区。,(4)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三国时,导致分裂的物质与根本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位置,足以成为他们长期抗衡的基地。,战国时李冰修

12、建的都江堰在三国时也是最重要的灌溉系统,为蜀能长期与魏和吴对峙起了很大作用,古代每个朝代一直到现在还发挥作用的都江堰,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东晋和南朝时,长江流域作为农业的生产中心,明显的承担着基本经济区的作用。,淮河流域由于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成为古战场很难有永久性的灌溉设施。,(5)长江流域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唐朝时,除了河南省外,其他各省的灌溉活动都兴起了。尽管基本确定了长江流域基本经济

13、区的地位,可是由于政治上的惰性,北方依然是政治中心,未遭到忽视和衰落的地位。 五代时,长江流域依然是由一些很松散的单位组成,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地区。而占领黄河流域的后周却由于进行了很多建设性事业特别是水利事业而加强其经济地位,为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宋朝奠定基础。 宋朝时,长江流域成为王朝的最重要的基本经济区。在南宋时,湖床土地得到大规模开发,很多维修工程和新围田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造,都是在皇帝命令下完成。围田成为当时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元运河是元朝在治水方面的最大成就。统治者对南方富裕的恐惧,开始改善漕运,企图把直隶变成第二个江南。,长江流域是元、明、清三代的基本经济

14、区,可是统治者都试图发展海河流域,使其成为基本经济区,可是未能实现。 (四)评价,冀朝鼎先生的这部著作在三十年代就已经抛开王朝史,政治史,或者从文化的角度书写中国历史,而是通过经济史来书写中国历史,视角非常好,并首创“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开启了经济史书写中国历史的范式。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史料,很多是地方志,而并不是从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找材料,把很多其他史学家不重视,看似不重要的史料充分利用起来,写出了轰动世界的著作。书中把史料有分析有批判地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见解独到,不仅在当时具有启示性,到今天对我们这些历史研究者也有很深启示。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因为水

15、利事业是历史地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我们在看到作者思想精髓的同时也要看到书中不足的地方。作者在文中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力量的存在。中国区域体系结构中,存在两个等级结构,一个是行政管理的官僚集团,另一个是经贸民间体系,包括市场贸易体系,民间政治活动,以及由退职官员和乡绅豪商操纵的社会群体。如何审视水利工程事业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地方上进一步研究,总结其影响因素。作者的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典思想,可是在书写中,我们要问经济基础的原动力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底层物质文明提出来,使其作为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前提。当然,这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其成为伟大的著作。,(五)方法和启示 作者通过把提出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和水利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而与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联系起来,经济史的阐述,不单单是经济现象的阐述,而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证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总之,是通过经济史这一角度,来写政治史的。 我们可以借鉴作者的这种方法,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底层的角度等,也就是一个层面,进而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揭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进而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