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98104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2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文言文选择题型分析,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者,原文虽然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4、先后

2、颠倒,因果混淆:即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是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是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5、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导致选项的错误。 其次,应坚决坚持将选项放回原文查对的答题原则,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人物)、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地点等方面,与原文对应落实,看看是否有理有据。,考题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

3、(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 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

4、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情感、主旨 ()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词语,、常见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5、、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朴实无华、华美绚丽、笔调婉约 具体解说: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情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

6、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

7、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具体说来,可分为三步: 、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8、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对杜甫的生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审题要细化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

9、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题要条理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

10、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三、古诗词常见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11、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1什么是意象? 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叫做“意象”,它是“意”和“象”的结合体。,意象,2物象与意象有何区别? 物象是指客观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客观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物象一旦进入诗歌,打上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3意象可以分成哪些类别? 从内容上分,意象可以分为景、物、事、人等四大类。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诗中所咏叹的社会

12、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青松: 翠竹: 秋菊: 冬梅: 水仙: 梧桐: 芭蕉: 冰雪:,意象例说,坚韧挺拔 刚正有节 清高纯洁 傲霜斗雪 冰清玉洁 凄凉悲伤 孤独凄恻 晶莹高洁,杜鹃: 鹧鸪: 寒蝉: 鸿雁: 琴瑟: 红豆: 青梅: 流水:,悲苦、思归 悲苦、思人 悲哀、凄怆 思乡怀人 情谊和谐 相思、爱情 少女情怀 伤时遗怨,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

13、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14、,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

15、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

16、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17、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

18、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年全国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无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19、)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

20、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认真审题;()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

21、中窥豹的写法。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2、; ()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

23、,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

24、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四、古诗词主要风格分类题型解析,(一)、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

25、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训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玉门关的简称。 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 马策: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青冢: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

26、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题解】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二)、送别诗

27、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qin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28、。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训练题: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该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

29、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三)、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训练题: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

30、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潺湲(chn yu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渡头:渡口。孤烟:炊烟。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

31、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这首诗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

32、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四)、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训练题: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

33、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

34、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五)、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意象,构图景;抓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训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35、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感叹。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

36、可期。”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

37、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六)、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

38、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第三要品味技巧手法。,训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七)、即景(或即事)抒

39、怀类诗歌 诗人对眼前景、事的描写叙述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我们视其为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训练题: 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歌前两句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颂,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五、古诗词阅读应关注的四

40、个暗示 (一)、标题暗示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情感,考生在揣摩语句时,往往无视标题的暗示,而就具体诗句片面分析领悟。 【例1】颈联颇有韵味,请揣摩表达的情感。(2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考生答案】自己被贬沉沦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诗中表达辛酸惭愧之情。 分析:得1分。作者是写了自己被贬沉沦而惭愧心酸之情,但因为有标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可见作者对表弟相见频的感激,自己有“喜”亦有愧。 【参考答案】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自己感激而喜;而因为处境不佳

41、,诗人自己面对亲人频见而愧。,【例2】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绕”字的妙处。(3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考生答案】生动形象写出了地域之广阔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曲折。 分析:得2分。文章的标题是“征人怨”,而考生只分析出征途之回转曲折,显然忽视了题目的主题暗示。文章四句,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扣之。四句分别是:怨征调之频繁,怨战争之紧张,怨戍边无归期,怨征途无尽头。可见绕字不仅状景,还有言厌之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动形象写出了地域之广阔“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曲折。表达了征人对战

42、争不止的渺茫与厌恨。 启示:标题的动词暗示了文章的事件,而形容词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标题的暗示意义。,(二)、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考生在分析诗人的形象或情感时,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

43、考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得1分。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因为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可知,注释暗示了寂寥之源: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例4】阅读下首诗,作者最后以沙鸥作喻,表达什么情感?(3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成都,

44、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 【考生答案】表达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后的自由独立的喜悦之情。 分析:得0分。这是无视其背景(生活失去依靠)与诗歌风格(沉郁)而想当然作出的答案。此句诗中前两句也就表达自己的不平与悲愤: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以苍茫的天地间的沙鸥比喻自己的漂泊,如何可见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那种凄凉寂寞之情。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有关注背景、关注注解的意识,要从注解与背景中体味命题者的提醒和暗示,如此才能深入体味诗歌的情与思。,(三)、意象暗示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的特定思想或情感。考

45、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常忽视此暗示。 【例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考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以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于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例6】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

46、用?(2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考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板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四)、题目暗示 题目往往还有暗示性。如“此句情感丰富,请揣摩之”,也就暗示此中

47、蕴含的情感肯定不止一种。【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诗歌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考生答案】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得1分。题目提问“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而这答案就没有回答最后景结所起的作用,因为以景衬情,不是诗句最后才有的。诗中写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的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也许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

48、了绵长的韵味。 答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是韵味绵长。,例8阅读杜甫旅夜书怀(诗见例4),联系全诗,思考:作者在颔联描写星月之状景,目的何在? 【考生答案】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分析:得1分。题目暗示,要“联系全诗”,此学生答案只是浅层分析句中局部的状景的功能,没有联系全诗,体悟景语潜隐的情语,也没有分析此诗句与上下文的关系。诗歌是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也就要思考此颔联的星月之状景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服务。 【参考答案】(1)景中见情,反衬诗人的孤独;(2)诗人将此无垠的星空平野之景,与“细草”“孤舟”“沙鸥”之景,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暗示。比如我们根据命题者的“联系(或结合)全文”的暗示,可以意识归纳出开头语句、中间语句与结尾语句的在全文中的几种作用,如此就不至留滞于句子意义的局部理解,而能观照全文,领悟句子的意义与在全文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