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698312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一),导 学,主 要 问 题,课程介绍 教学媒体及资源 教学环节和方式 课程考核 学习方法建议 辅导教师联系方式,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共12个学分,开设时间为二个学期。 本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6个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是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提高课。 我校将本课程列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2、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按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两个部分,即诗经与楚辞研究、唐诗宋词研究。

2、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诗经的编辑与流传、诗经的分类、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的艺术形态、楚辞的编辑与流传、屈原和离骚、天问、九章和九歌、唐诗宋词概论、山水田园诗词、友情送别诗词、咏史怀古诗词、咏物诗词。 3、相关课程 专科阶段的古代文学史; 本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4、教学目的: 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希望通过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兴趣。,三、教学媒体及资源,(一)文字教材 主教材: 1、与楚辞(褚斌杰主编、200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唐诗宋

3、词(程郁缀著、200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 1、诗经与楚辞导读 2、唐诗宋词导读 对文字主教材所涉及的主要作品进行注释解读,使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作品,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一门研究性的课程。这门课是专题讲座类课程,由于各专题编写者不同,日常教学风格不同,所以涉及到两个专题时,教材编写规范和教学方式都有区别。 诗经与楚辞专题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了解诗经与楚辞的基本状况,包括:诗经的一般情况,比如编集、流传情况,分类情况等;根据重新分类的科目,总体介绍诗经各类诗歌的特点和评价;诗经艺术性研究,

4、比如文化精神,艺术形态,文学地位等。楚辞的一般情况,比如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屈原介绍;根据楚辞的篇目,分别介绍各篇特点,并进行内容和艺术分析,比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等。就考试和形成性考核作业的安排而言,这一部分主要从文学史的角度更多考虑,从理论性的方向上多作考虑。 唐诗宋词专题采用的是分题材教学模式。这一部分分别介绍唐诗的发展情况,宋词的发展概况;诗体和词体的特征及其区别;山水田园诗词,友情送别诗词,咏史咏怀诗词,咏物诗词。,(二) 网络资源,1、IP 电视课件 第一讲:诗经婚姻诗与爱情诗 第二讲:屈原的离骚 第三讲:送别诗歌 第四讲:田园诗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褚斌杰教授、程郁缀教授、

5、李简副教授、周先慎教授主讲,主要讲授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文字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登陆中央电大在线学习平台本课程网页浏览学习。,2、三级电大教学平台 中央电大在线http:/ 教学文件类:教学大纲,实施方案。 教学辅导类:专题讨论,专题研究,疑难解答等。 互动教学类:网上教学文本,BBS论坛答疑等。,马鞍山电大在线 http:/ 重难点教学辅导 电子教案 练习测试题 往届试题 形成性考核作业解题提示 期末复习指导 课程讨论、答疑,推荐网站,国学网站: http:/ 中国古代典籍(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线阅读: http:/ 中国古代文学苑:http:/ (二)网上

6、教学和辅导 (三)小组讨论 (四)自主学习 (五)其它手段:电话答疑等,面授辅导课安排,网上教学与辅导,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将定期公布本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学习辅导资料、教学信息、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往届试卷及试卷分析、电子教案等教学信息。还开辟了课程论坛(讨论板),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课程讨论区上提问,寻求解答。,五、课程考核,1、形成性考核 成绩:占最终成绩的20% 形式: 平时作业(共四次),计10分; 面授辅导出勤,计7分。 自主学习(上网、参加小组讨论、网上答疑活动等),计3分。,2、终结性考试 成绩:占最终成绩的80% 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

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类型:填空(20分左右)、简答(30分左右)和论述题(50分左右)。,七、学习建议(学习方法),第一、注意多种媒体教材的综合运用。 第二、掌握重要学术概念、名称术语,对古文献知识中的某些重要学术概念、名称术语要能够清楚的理解和准确的解释。 第三、读懂作品,加强对名章名句的记诵,要能正确领会作品的主旨和思想艺术特色,并结合作品实例做出具体分析和准确表述。 第四、自主完成作业。,八、辅导教师联系方式,马鞍山电大 杨文华 电话:8324039 Email: ,诗经与楚辞 绪论,本章重点: “风”.”骚”传统的内容;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征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风”

8、“骚”传统 我国诗歌的两大优良传统 “风”、“骚”传统: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风”诗传统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在我国诗歌领域,它萌芽极早 。 诗经耸立于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上的第一座光耀千古的里程碑。 现实主义作品,首推

9、国风的两周民歌 ,其次是大雅 小雅中的文 人讽喻诗 。 诗经现实主义的特征: 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艺术上的主要特征: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 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 实。 小雅采薇后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 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 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的感受到战争带给人 民的痛苦。,“风”诗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汉乐府民歌 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更发

10、展了以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反映现实、描写现实的能力和容量。如五言写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使之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建安曹魏时代 我国文人诗出现了第一次现实主义创作热潮。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被后代倡导现实主义的作家精辟地概括为:“汉魏风骨”、“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两晋六朝 坚持、发扬“风”诗传统的主要是北朝民歌,它相当全面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的社会情况,战斗性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艺术上也有独创性,但由于统治集团扶植形式主义诗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11、在文人手中转入低潮。 唐朝现实主义创作又逐渐繁荣,并且产生了杜甫、白居易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使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后的白居易则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的“新题乐府”,他和他的几位志同道合的诗友元稹、王建、李绅所掀起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自宋以后,历代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 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 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尤其红楼梦,它标志着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

12、学经过长期发展,终于登上了它的“泰山极顶”。,屈“骚”传统浪漫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浪漫主义: 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先秦时代,受神话影响最深,走上浪漫主义创作道路的,于散文方面是庄子,于诗歌方面是屈原。庄子的浪漫主义是消极的浪漫主义,是为他的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服务的。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充满了激情和幻想。 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离骚积极

13、浪漫主义的特征:,1、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 2、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屈“骚”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

14、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继承屈“骚”精神的杰出人物是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浪漫主义倾向也比较突出。曹魏正始时期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阮籍。两晋六朝时,对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有所贡献的是左思、鲍照。其主要特征是以雄健豪放的诗风,表达了反抗现实的内容。左思咏史八首,笔力矫健,情调高亢,借古讽今,揭露鞭挞了西晋腐朽的门阀制度,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左思风力”。盛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是历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唐,能学习屈、李而又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是李贺。两宋时期,屈“骚”传统盛于词坛,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所谓“豪放派”,其实质即是“浪漫派”。 元、明、清三代,积

15、极浪漫主义精神尤为小说家发扬光大。明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风”“骚”传统共同的精神实质:它们都是古代的进步作家坚持用文学批判现实,抒情言志的表现.都是我国古代进步的文学潮流。并且在漫长的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上编 诗经,第一章诗经的编集、流传 重点掌握 :诗经的编集 掌 握: 诗经的流传,第一节诗经的编集,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写成书。从可考知的情况看,其中最早的作品是保存在周颂中被称为 “大武乐歌”的六篇作品:昊天有成命、武、酌、桓、赉、般。一说最早的作品为商颂,大

16、约创作于公元前12世纪或更早。一般认为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大约创作于公元前599年。,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305篇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以下几种说法: 献诗说公卿列士献诗 (国语周语)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公卿献诗可以献自作的诗,也可献他人之诗。大雅、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 采诗说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提出“采诗”的说法,但也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记载,如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有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 创作说用于宗庙祭祀和燕飨仪式,应是王朝司

17、乐太师等乐官或巫、史奉命创作的乐歌() 孔子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是孔子删定而成的。此说最早见于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的名称与编排顺序与今传的本子基本相同,说明当时被称为“周乐”的诗经已基本编集成册,并已流传到鲁国,但孔子那年才八岁。(前551前479) () 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编集诗经的目的:它既是为了劝谏嗣君,补察时政,也是为了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以应用于祭祀、燕飨,明确等级,宣扬王威,满足耳目之娱;既是为了以之为音乐教程,传授瞽矇乐工,使之熟悉诗歌内容及演奏方式,以备各种典礼及赋诗时演奏,也是为了

18、以之为政治伦理教科书传授贵族子弟,用以修身养性,出使专对,赋诗得体等等。 总之,诗经的编集是周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诗经既是周代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又是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的一次艺术的概括与总结,使之从一开始就成为具有政治、道德、伦理、哲学及审美、文化教育和在各种场合里应用等多种意义的一部典范著作。这是我们今天仍把它视为中国古代最重要最伟大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的主要原因。,第二节诗经的流传,先秦主要运用诗经于典礼、讽谏、赋诗、言语,融有说诗论诗的内容,是诗经研究萌芽期 。 周人在重大的典礼上都要演奏诗乐。诗经中有些诗就是为了祭祀、燕飨典礼而作,如生民、丰年。周人用于不同的

19、典礼,形成了不同的曲调与风格,直接影响了风、雅、颂的分类。 讽谏是周人诗歌创作与运用的重要目的,是周人“诗言志”观念的主要内容。 由于诗经本身内容丰富深刻,语言精辟优美,且入韵入乐,便于记诵,所以流传广泛。 论语中记载了20条有关用诗、评诗的言论,其中16条出自孔子。 孟子在著述中以诗为理论依据,引诗明理;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个重要命题,开启了对诗本义的研究。,两汉 经学已经形成,为诗经研究的鼎盛期。汉代经学最突出的特征是:今、古文经学之争贯穿始终。诗经经学也如此。 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其中为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所传鲁诗、燕人韩婴所传韩诗,都属于今文经学,武帝时立有

20、学官,合称今文三家;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郑玄作毛诗传笺后,三家诗逐渐衰败。今传诗经即是毛诗。 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南北分裂,儒学失去往日的尊严,加之魏文帝之后不以经术取士,经学更是日趋衰落。魏晋时期出现郑学、王学之间的斗争。南北朝时期出现南北经学的对峙。 隋代,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诗经学也随之结束了南北学的对峙,而出现北学并于南学的统一。 唐代,为了使官学传授、明经取士有统一的标准,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组织学者撰定五经正义、毛诗正义,它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集唐前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是唐代科举明经科官定标准诗经教本,代表当时诗经学研究的

21、最高水平,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诗经研究史上是继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变背诵经文为策论。由是学风大变,疑古思辨成为宋学的主要特征,南宋朱熹的诗集传为宋学之大成。 清代,经学再盛,学派林立。1911年,经学赖以依存的封建帝制灭亡,自此,诗经研究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通经致用”转向诗经文化学研究,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纪元。 1993年,中国诗经学会成立,直接推动了诗经的研究,使诗经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重点掌握: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 掌握: 汉儒解诗的内容分类 一般了解:诗经研究的重新分类,第一节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

22、曾先后出现过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说法。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的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四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周南、召南是两个地域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西汉今文三家以为是地名。故“二南独立说”是难以成立

23、的。,第一节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先后出现过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说法。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 “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的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四始”说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周南、召南是两个地域的土乐,因何得名,说法不一。西汉

24、今文三家以为是地名。故“二南独立说”是难以成立的。,诗经的分类,孔颖达: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即“风、雅、颂”是诗的内容体裁,而“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 风雅颂的划分标准有四种观点 (1)按照诗歌的体裁和内容进行划分 (2)按照诗歌的作者来划分 (3)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 (4)按照诗歌的用途来划分 以音乐为标准 风,本义乐调。国风,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是民歌。两个地区十三个诸侯国,160 雅,正,朝廷正乐为雅乐。(105)大雅31小雅 74 颂,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 (40)周颂31 鲁颂4 商颂5,第二节、汉儒解诗的内容分类,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

25、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 ,竟被曲解为:“关雎 ,后妃之德也。”(周文王之妃太姒的美德) 相较雅、颂而言,汉儒对国风的解释与诗义相去最远。 汉儒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 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确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采绿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 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觉察,其本身就前后矛盾。 汉儒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

26、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汉儒的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音乐上的特点,此其一也;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此其二也。,第三节诗经研究的重新分类,根据反映内容的侧重大致划分为: 周民族史诗、农事诗、战争徭役诗 政治美刺诗、燕飨诗、情爱诗等,名词解释: 献诗说:是古代关于诗经编集的一种观点。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政治美刺诗可能便是通过这一途径搜集起来的。 采诗说:是古代关于诗经编集的一种说法。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说法,但据相关记载,可推断采诗制应是存在的。进行采诗工作的当是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

27、。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 孔子删诗说:汉代学者认为诗经是孔子删定而成的。此说存在许多难以解释的地方。我们说孔子未曾删诗,但并不否认孔子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已失传,今之诗经就是毛诗。 今文三家(三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三家。该三家为今文学家,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三家诗”。鲁诗创始人为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今文三家已失传。 毛诗传笺:是东汉末年兼通今古文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为毛氏诗

28、诂训传作注的一部书。该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三家诗自此逐渐衰败。,毛诗正义: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组织学者撰定的一部研究诗经的书。该书集唐前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毛诗正义是唐代科举明经科官定标准诗经教本,代表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具有绝对权威。在诗经研究史上,该书是继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六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诗说源于周礼春官大师中的一段话。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 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29、。,四始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四诗说(二南独立说):“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该学说是难以成立的。 风、雅、颂:是诗经音乐上的分类。风,本义是乐调。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国风”便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雅,是正的意思。雅即朝廷之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重点掌握: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掌 握:周民族史诗的认定,第一节周民族史诗的认定

30、,教材倾向于认为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是描写周民族发祥、创业和建国历史的五大史诗 。理由是: 1、西方文学观念中的“史诗”范式来源于荷马史诗,但是,不能以荷马史诗的形式来格式史诗的形式。 2、根据马克思导言提出的史诗的“必要条件”: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的时代、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等,大雅中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这七个要素。 3、大雅中的五首诗采用叙述的方式,当然是叙述诗,表现了历史,就是史诗,纯客观的史诗是不存在的。 4、祭祀诗与史诗并不相互排斥,可以交叉。,生民 生民是周人部落起源的神话传说,叙述了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五首诗中,生民的故事具有神话色彩。诗中写姜嫄对

31、天帝非常恭敬。她没有子嗣,天帝想让她生个很有名望的儿子。一次,姜嫄出行,踩到了天帝脚印的大拇指,心中有所感动,怀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嫄很害怕,将孩子扔掉。扔到狭窄的小巷中,来往的牛羊都给他喂奶;扔到丛林中,又碰上了伐木人;扔到冰上,群鸟用翅膀温暖覆盖他。因为有着一系列的神异现象,姜嫄将孩子带回了家。后稷能够爬的时候就什么都懂。后来又会种庄稼,并且定下了祭祀之礼。因为农业的发明,他成为了周民族的首领。,公刘和绵 公刘和绵记载的是周民族的两次东迁,目的主要是躲避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刘写周部落的首领公刘带领部族从邰迁徙到豳的事迹; 绵写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带领部族从豳迁徙到歧山的事迹。如果说公刘的

32、东迁只是单纯地避免侵扰,和寻找富饶居住地的目的,那么,古公亶父的东迁已经有了觊觎殷室的目的了。从绵中可以看到,周部落征服了虞和芮两个部落,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皇矣和大明 皇矣和大明描写了周部落的战争史。皇矣记载周人攻灭崇和密两个小国的战争。大明则写了著名的牧野之战。在这场周灭殷商的大决战中,武王率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汇合西南的庸、蜀、羌、微卢、澎濮等部族东征。战争的描写很精彩,写出了两军会战的紧张心理和战斗的激烈场面。,第二节 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历史价值 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迁豳、迁周)和大战争(讨伐崇密、牧野之战)为重

33、点,记叙了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 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从公刘率领人们建造房舍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周人的建筑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民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等。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文学价值 一、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如生民中姜嫄神奇的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的种种神奇。 二、

34、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为主的。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笃公刘” 起首,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三、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

35、生民中姜嫄怀孕、后稷出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公刘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但是其结构上却有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四、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五、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

36、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名词解释: 周民族史诗:“周民族史诗”是“五四”以后的诗经研究者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而对诗经内容进行的新的分类。“史诗”是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周民族史诗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周民族史诗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第四章 农事诗,重点掌握:农业生活诗 掌握:农业祭祀诗 一般了解:农事诗含义及研究动态,第一节农事诗含义及研究动态,农事诗主要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的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例如:豳风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 根据所

37、描述的内容又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农业祭祀诗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述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和周颂中的五篇农事诗便属于农业祭祀诗。农业祭祀诗与祭祀诗是种属关系。 1、早春“祈谷”,“籍田”典礼 噫嘻、载芟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2、夏天耨礼(除草之礼) 臣工 ; 3、秋天报祭 楚茨、信南山、丰年、良耜 。(丰年多黍多馀,亦有高廪,万亿及姊。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农业祭祀诗的价值,(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

38、写;楚茨祭祀场面: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噫嘻对耦耕方式及全社会各阶层人参加田间劳作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噫嘻、大田反映了西周封建领主采用劳役地租制的剥削形式。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各种祭祀活动,定会提高周人夺取丰收的信心,激发周人的劳动热情,而精神力量的高涨必然会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所以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第三节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 。,七月分析,

39、1、作者:它可能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首代言体诗,代农奴和领主两者立言 。 2、写作时代:西周初期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 3、层次:第一层(一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总括衣、食的生产。第二层(二三四章),承第一章前半部分,分述关于“衣”方面的事。第三层(五章),由天寒写到修缮破屋御冬。第四层(六七八章),承第一章后半部分,分述关于“食”方面的事。,农业生活诗的价值,(一) 社会价值: 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

40、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 (二)史料价值: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写周人用火烧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三)艺术价值: (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七月将节令和物候结合起来,用一系列物候形象地反映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运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节气的变化,别有意趣。 (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

41、,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并引发人人们的思考。如大田的寡妇拾穗的情节。(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既),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那边有没割的禾,这边有丢下的谷。那边扔得一把把,这边遗落一穗穗,这全为无靠寡妇得便利。)事极琐碎,情极闲淡,引发人们思考。,名词解释: 农事诗: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包括农业祭祀诗、农业生活诗,较为重要的有豳风七月、楚茨等,农事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农业祭祀诗:指诗经中描述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等,它对了解周的文化和农业生产等有重要价值。 农业生活诗:指诗经中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是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农业生活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七月:是诗经“国风”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该诗可能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