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0069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唯物辩证法,1在联系的问题上要反对的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2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但两者不能划等号。虽然两者都强调整体

2、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还强调层次性、有序性。,1(2012汕头一测)教育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造成了生活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造成了下一代的不平等。这种现象表明( ) A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B主观臆造的联系仍然是客观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D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解析】 B说法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错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教育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的不平等造成了下一代的不平等”表明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故选A。 【答案】 A,2(2012天津文综)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所示,“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

3、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A B C D,【解析】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也是错误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发展,实质是“扬弃”,排除。 【答案】 A,3(2012北京文综)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 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把握了矛盾主

4、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 B C D,【解析】 “总体规划”体现了系统优化方法,正确;项与题意无关,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体现了抓重点,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体现了两点论,因此项正确;项说法错误,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答案】 A,1关于发展的实质 (1)在把握“发展的实质”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等关键词去理解。 (2)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和上升的运动、变化。运动分前进

5、的、上升的及下降的、倒退的两类,不可混淆。,2关于量变和质变 (1)并不是说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或认为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特殊情形。 (3)一次质变是上一次量变的终结,又是下一次量变的开始,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不能笼统地认为质变是量变的终结。,4(2012江苏单科)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

6、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解析】 审题时快速找到“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更强的介质”等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眼”信息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5(2012深圳一调)“道虽迩(注:迩音r,意: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选自荀子修身)。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要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A B C D,【解析】 题中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

7、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这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也说明了做事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题意;与材料不符,排除;意识不能离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 A,1.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原理及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原理及方法论,2.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比较,2.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比较,3.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3.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1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 (1)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8、(2)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更不能得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也就是说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的关系。,3主次矛盾的关系 (1)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

9、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2)首先解决的矛盾,并非一定是主要矛盾。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有时需要首先解决好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解决好主要矛盾。,4矛盾观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1)“既又、虽然但是、成就困难、机遇挑战、双赢、双刃剑、相辅相成”等,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

10、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试点推广、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等,此类语言的哲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6(2012广州调研)下面漫画进步退步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D从毛笔到钢笔再到电脑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漫画的能力。漫画标题中“进步”指的是书写工具的进步,“退步”指的是写字,这说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毛笔到钢笔再到电脑的变化,C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7(2012江苏单科)电影泰坦尼克

11、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A B C D,【解析】 审题时快速找到西方电影“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中国名著因歌颂爱情“为美国观众所欣赏”、“爱情故事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等有效的“题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眼”告诉我们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了“歌颂爱情”这一主题,体现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也体现了不同

12、民族文化具有共性,正确;强调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与题意无关;中“承认文化的同一性”说法违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 A,1.辩证的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辩证的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

13、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14、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辩证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15、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

1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统一的。,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与反对形而上学是统一的。,8(2012南昌高三调研)蝴蝶的生命史为:蝴蝶幼虫出生10天左右后发育成成虫,成虫45天变成蛹,而蛹要经过地底下几个月的漫漫长眠才能化蛹成蝶,开始它最灿烂的历

17、程。从哲学上看,化蛹成蝶的过程是( ) A事物由质变到量变的曲折过程 B事物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C先肯定后否定,先克服后保留的过程 D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解析】 A项不正确,事物的变化先从量变开始;C项不正确,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不是先后过程,是肯定之中有否定,克服之中有保留。D项“彻底”明显错误。 【答案】 B,【解题技法】 把握设问要求:(1)知识限定:唯物辩证法。(2)设问角度:阐释材料蕴含的观点,即指出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哪些道理。 提取关键信息:(1)设问中的信息:唯物辩证法。(2)材料中的信息:相互依存;曲折中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 调动相关知识:各国经济

18、依存加深,涉及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发展,涉及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有机遇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涉及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规范解答】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解题技法】 把握设问要求:(1)知识限定:辩证法。(2)设问角度:材料内容体现的道理(原理方法论)。 提取关键信息:(1)设问中的信息:体现,辩证法,道理(原理方法论)。(2)材料中的信息: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更好地结合起来。 调动

19、相关知识: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抓重点,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系统优化,两点论,联系观;把稳增长、控物价更好地结合起来联系观。,【规范解答】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为此,在工作中,既要突出主题,又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为此,在工作中,应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此,必须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等更好结合起来。,【答题模板】 “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

20、”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道理。其设问形式大体有这样几种: (1)材料体现了哪些观点或原理? (2)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3)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4)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背景材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为

2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会议要求,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 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特别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和科技创新,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命题角度】 1分析我国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如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答案】 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

22、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与社会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命题角度】 1分析我国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如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答案】 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确立“稳中求进

23、”的总基调,推动经济与社会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正确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按照规律推动经济与社会科学发展。,2我国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总基调是如何正确对待矛盾的? 【答案】 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体现了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的正确态度。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稳”与“进”作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用对立统一观

24、点看问题的表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立的,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我国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总基调是如何正确对待矛盾的? 【答案】 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体现了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的正确态度。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稳”与“进”作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表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25、是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确立的,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试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答案】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目标的实现。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3试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确立的哲学依据。 【答案】 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结构性减税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目标的实现。运用了系统优化的方法。实行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