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7156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0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的史学视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赵亚夫 2011.9.28,一、历史教学、历史教育、历史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完全一样。历史教学,可以说,只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历史教育,在历史教学之外,还可以有各种方式。但无论历史教学或其他的教育方式,都是为历史教育总的目的任务服务的。 (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上.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估计,有教学研究(首先是教材,其次是考试,再次是教法) 教育研究缺位(仅关注宏观指导,如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 有知识 “教育”(重视历史知识学习) 少文化陶冶(与国

2、民精神和素质少有瓜葛) 我在90年代有一句话:我们的历史课,有教学,无教育;有知识,无文化。现在有所改观,但无质的进步。,历史教育解决什么问题,历史原本是一种事件的叙事记录(history)。引申为询问的结果,且带有知识的记载和记录的含义。 近代以后,历史一词不仅指“过去的有系统的知识”,而且将history当成是“人类自我发展”(维柯语)的解释。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历史的视野扩大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马克思认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准备的发展史。”所谓“自由的自觉的人的活动”,是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现实的。 所以

3、,作为人们研究对象的历史实际含括了自然、社会、个人三个认识领域。 恩格斯称历史我们知道的“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historical),我们最强调的是“客观”和“过去”两个概念。,当我们试图模仿历史学家(historian)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认识”时,特别关心的是对“过去的记忆”的发挥。 这样,无论是有能力做这种发挥的教师,还是没有能力做这种发挥的教师,都会因为“让学生发挥”的现实空间太小,就使历史成为记忆过去的代名词。 这种现象得到改观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即历史教学普遍接受社会科的改造或被并入社会科之后。,History不是过去的代称;historical不单是明确记

4、述过去的事实这一项任务;historian也不能简单地记录和阐释过去。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叙事性记录,但同时强调它还是一种人类有系统的关于过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自我发展欲望和潜能需要借助有意义的历史解释来获得释放,所以人们有选择的记录和解释历史,并认定自然是历史之子,真实是历史之本; 历史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才能展示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和价值,而且人们只有借助历史视角所获得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才能诱发自己天生的好奇心,并透过历史记录建构对自己的理解,进而历史成了人们理解社会和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一把钥匙; 当我们能够将过去、现在、未来在时空上构建为有意义的认识时,才能从历

5、史教育中培养的明智之举,就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思维立足点找回自己的想象力,成为你自己。,其一,历史既是对过去事实的了解客观的过去,也是对人类社会殊相(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事物共相的把握)的诠释与认识它可以让作者死亡读者诞生。 其二,历史教育不是对过去的(即便是客观的过去)事实的复制,而是立足于对当今事实的把握,向前看的历史,所以社会科中的历史学习特别具有对抗的意涵充分相信并展示个人的批判性思考。 其三,历史学习内容试图为学生展示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史,这部人类生活史探究人类发展中的政治、经济、艺术、科学、文学、道德以及其他人类文化及精神的多重领域和多元世界,它较之单一的政治史、经济史教学

6、更利于养成学生的正义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主要内容:,一个国家的历史是如何影响其人民的文化、传统、信仰、态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 历史以何种面目蕴藏在现实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诸如现实人们的价值观、理想、社会制度和人文规范与历史的关系; 人类历史遗产的作用如何,诸如历史上有过怎样的伟大文明,尽管其中的一些文明早已逝去,但是它为现在的文明的确做出过巨大贡献;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力量,人类社会经历了而且现在仍在持续经历着虽然可能是阶段性的的变革,当然这些变革未必都是进步的; 历史不仅能够为我们正确定位社会位置和角色,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事件中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理

7、解视角,历史视野和历史方法关乎所有的社会问题,因此人们在研究社会和解决社会问题时,不能缺失历史的视野和方法。与此同时,历史知识、历史技艺也是人们探明所有社会问题的基础,所以历史知识和技艺连同历史视野和方法,便成为人们达成社会认识,认同基本的价值观念,形成维护社会正义、和平和文明发展的行动能力的基础。 理解历史上存在的一般论题和复杂论题,就是在了解过去的人们都遇到了怎样的问题、解决了怎样的问题、是用何种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不能解决等一连串的针对学习意义而产生的教学论题,今天的人们从中既能够增长智慧,也能够找寻出更聪明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更进步的观念,因此在将自

8、己的生活与前人和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时,历史便帮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社会和人生。,理性的历史教育,必须是:,1、非宣传性的。 史的观念之进步,在于由主观的哲学及伦理价值论变做客观的史料学。 著史的事业之进步,在于由人文的手段,变做如生物学地质学等一般的事业。 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翻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傅斯年. 史学方法导论,理性的历史教育,必须是:,2、非主义性的。 历史学家的历史意识有其独特专业属性较为严格的专业规定性(起码19世纪以来的专业历史学是这样)。 每个时代都是人类精

9、神的一种独特表现,并拥有它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一个时代要理解另一个时代的话,它必须承认,时间的流逝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生活条件与男人和女人的心态甚至也许改变了人性本身。 历史学家必须努力根据其自身的条件来理解每个时代,呈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和偏好,而不是将我们加强于它。所有学术资源和所有历史学家的想象力都必须被用于恢复过去或使它再现,用于把握那个时期受人们欢迎的思想观念。,理性的历史教育,必须是:,3、具有专业独特性的。 理解史料: 历史的事件虽然一件事只有一次,但一个事件既不尽止有一个记载,所以这个事件在或种情形下,可以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的事情又每每有相关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得其头绪。 史料

10、便是比较方法之应用。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比如: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 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周书是见解史料,毛公鼎则是直接史料;世本是间接史料,卜辞则是直接史料等。,理解史学的进步:比如说,近代史学的进步 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过去的乾嘉汉学,诚然已具科学精神,但是终不免为经学观念所范围,同时其方法还嫌传统,不能算是严格的科学方法。 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愈好;到了新史观输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 新史料的发现。 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 顾颉刚. 当代中国史学,知道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后具体谈

11、),熟悉著名的史学家和他们的专长与作品: 比如说,史学史方面 史学本来以现代为重要,治明史的人常感觉到野史太多,而治清史的人却常感到野史太少。 衬寿三国志写作极为谨严,但其以吴、蜀并列,而尊魏为正统,在当时已经为习凿所不满。 薛居正的五代史极为详细,欧阳修的五代史仿春秋笔法,挂漏的地方不少。,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唐以后历代均有实录。 我国国史,自唐代以后,例为官修。 治史的人所凭籍的是史料,有史料然后方有历史,而经则大部分为古代的史料。治史的人对于史料的真伪应该是最先着手其所著虽下笔万言,而一究内容,全属凭虚御空,那就失掉了存在的资格。,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郑鹤声的中国近世史(自明季至民国

12、初)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七七抗战开始止) 郭廷以的中国近世史 邹鲁的中国国民党史稿、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顾颉刚认为:,秦汉史:劳干;杨树达;孙毓棠;钱穆;史念海;谭其骧;王国维;贺昌群;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周一良;王伊同 隋唐五代史:陈寅恪;岑仲勉;罗振玉 宋、辽、金、元史:邓广铭、张荫麟(宋);陈述、傅乐焕(辽金史);冯家升(辽); 明史:吴晗、王崇武、谢国桢 清史:孟森、萧一山 太平天国史;简又文、罗尔纲 体现史学的功用:(以下内容涉及),二、现代的历史学观点与历史教育,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学家作为历史著述和解释者的角色的重要性、

13、强调用于传达历史学家思想的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历史学无法独立于历史学家而存在,由此对历史学能够提供任何种类客观真理的能力提出质疑。 历史著述历史教科书;历史解释者历史教师;语言教学。,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意识指尊重过去的自主性,并在将它的真知灼见应用于现实之前努力重构其所有不同于现在的方面。约翰托什,历史意识养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差别教学应用:导入; 背景教学应用:提问; 过程教学应用:影响。,历史学家面对挑战,民族主义:(依赖于对传统的断言,而不是对历史的解释。它压制差异和变化以维系认同。) 传统主义:(对历史意识的最粗暴的扭曲,因为它删除了随时间发展这一中心观念。) 进步主义:(随时间进行变化

14、,既给予正面的评价,也赋加合乎道德的意义。) 历史陈述:(挑战由社会因素促成的对历史的错误陈述;历史学家不可能使自身完全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历史解释:(不是说历史学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所及,而是说它提供不了什么指导;历史学是有关各种可能性的一个清单。如果研究能够充分地关注我们现实所处的直接情势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洞察更丰富的历史可能性。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新神学它强调个体与上帝的关系是唯一适合于一种独立和自立工作状态形式的神学。),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知识的局限性1,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有多么可靠?历史事实能够被视为既定的吗?应该赋予历史解释以什么样的地位?历史学家能够客观的吗?

15、 争论的基础已经转向语言的性质和它对现实世界过去和现在的影响程度。(科学的和语言的争论) 科学家是在不带任何成见和价值判断地长事研究的。)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吗,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历史研究不可能发现历史规律;相反,历史解释的本质在于正确运用来自其他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一般性法则,这些学科据信是依据科学方法发现法则的。 实证主义:从事实中做出的归纳,过去事件的真实状况必须通过一种在想象中与过去人们的认同来加以理解,这种认同依赖于知觉和移情这些可能在古典的科学方法观中没有位置。 历史知识具有内在的主观性,它所揭示的真理更接近艺术家意义上的真理,而不是科学家意义上的真理。,资料与其说是

16、被作者有意加以扭曲,不如说被作者在特定时空下的认识所扭曲,后者更难加以识别。 所谓的历史“资料”仅记录那些能引起足够兴趣的事实;或者更尖锐地讲,历史档案永远是控制在统治阶级手中,而这类档案构成了保存下来资料的绝大部分。 不完整的档案资料,事实的无穷数量确实对这样的问题产生着影响,即那些决心仅由事实引领的历史学家将不会得出任何结论。 事实不是既定的,它们是需要加以选择的。一种历史叙事不管是多么地详细,其作者不管是怎么承诺如实地重建过去,它也绝非是源于现成资料;许多事件由于微不足道而被忽略,那些确实在叙事中具有位置的事件也往往是通过一个特定参与者或一个小团体的视角加以观察的。,历史事实不可能是纯客

17、观的,因为仅是由于历史学家赋予它们意义,它们才成为历史事实。 事实是什么 历史学家的功能类似于画家而不是照相机。 历史事实,甚至那些历史术语来表述的“确实和可靠”的事实,也不过是相关的事实:即过去现象的某些方面恰巧与历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偏好相关联。 历史事实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学家在研究开始时所想到的问题。 事实的选择和舍弃,当历史学家提出一种明确的假设,而且这种假设能够对照证据加以检验的时候。历史认识就会有重大进步。答案也许与假设不相一致,因此原假设必须予以抛弃或修正。 实证主义理论仍然在外行的科学观中居于支配地位,但在科学家共同体中已不再具有多大说服力。归纳思维和被动观察,不再被视

18、为科学方法的标志。,因为历史学家提出的解释的信誉远逊于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历史解释问题上,则很少能够达成一种学术上一致的意见。 科学知识实际上是较少确定性和客观性的。有关过去的知识依赖于历史学家所做的大量选择。常识性的观念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过去和陈述其所发现的,但这种观念是站不住的。历史研究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相关资料、选择历史事实和有意义的解释。 历史知识不是也可能是客观的视角来看,整个研究源于研究的目标。,历史编撰是一个人的个性最充分和最有价值的表现。 国家是推动历史变迁的主要动力,人类的命运大体是由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所决定。 历史解释只有满足了写作时代的需要,才有被视为是真实的。

19、 历史不是过去,也不是残存下来的过去。它是对过去某些部分的重构,这些部分在某些方面与重构它们的历史学家所处的现实背景有着关联。,历史学家都是在居高临下地考察过去,这种优越地位是后见之明赋予的。 新思想的标志就是语言优于经验。 语言不是考察世界的一种窗口,而是一个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人们可以同样提到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考据者也死了,因为,那些解释文本的人像那些撰写文本的人一样没有自主性。,对个体和集团这些历史中传统行为者的解构,意味着历史学不再有宏大叙事可言, 后现代主义者一般拒斥历史学家的宏大叙事和元叙事诸如资本主义的星期或自由思想和宽让的发展。 一是他们强调历史编撰是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20、像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在某些修辞规则下操作的。如何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与其说是由作者的学术能力或意识形态决定,不如说是由他或她在研究开始时所做的审美选择决定,这种审美选择指导了文本的表述方式。(如易中天解读历史的方式),二是因为历史学家使用的语言是受意识形态侵蚀的,所以历史编撰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他们所研究的主题仅仅是主观的偏好,而且是从无限多的可能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现代主义指的是一些核心信念,这些信念支撑了现代工业社会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严禁,尤其是对进步的信念和对训练有素、理性研究功效的信念。,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许多历史学家欢迎更精致地对文本做出解释和更

21、多地意识到历史编撰的文化意义;但很少会有愿意拒斥历史学的真实判断。 一是历史学家应该详细审查他自身的假设和价值观,以考察他们是如何与所进行的研究相关联。 二是人为地使研究成果适应原来预期的做法要禁止,如果研究方向是以一种明显的假设形式提出的,那么就必须根据证据予以接受、拒斥或修正因为同行通常会首先努力在他的解释中找出漏洞。 三是历史学家必须将他们的研究置于历史背景考察下。 历史学家必须在演绎推理和归纳间达成平衡。,以上观点引自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

22、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道有今务;只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旧史学的四弊) 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导致二病) 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 (演成三个恶果),三、与历史教学形影相随的历史流派,全球史观 吴于廑说:“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总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

23、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文明史观,即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强调: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注意不同类型

24、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 从长时段去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勾勒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肯定进步,揭示问题。,以文

25、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关注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 强调文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注意到文明交流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常遇到障碍、挫折和冲突,文明的进程有时受此影响而被延缓。,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

26、因,即“一元性”。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 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27、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合力。,计量史学,将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引入历史研究。 是十九世纪的实证主义史学,以及历史学“科学化”(忽略“人性化”)思想延续到二十世纪的结果。 计量史学首先是对过于历史定性化的一种反叛。以数据说话,是“科学主义”史学孜孜追求的目标。 其信念

28、是历史学家应该不怕麻烦地做出定量判断,而不是使自己满足于印象性估计。,约翰托什在史学导论中的例证,史学家假定,在15世纪和19世纪之间运往新大陆的非洲人总数在1500万和2000万之间。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出于19世纪作者的猜测。 菲利普科廷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一项调查的结论:这个数字被夸大了。他揭示的数字,不太可能超过1500万或少于800万。(方法是将特定时期和区域所能获得的数据加总在一起),口述史学,搜集口传史料用以进行历史研究和写作的方法。口述史的历史很古老,只是到19世纪才被中止使用。今天的历史学家为了“触摸过去的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重新重视口述史。 要求像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一样更多地采

29、用“直接的证据”。它将人类学的访问方法当成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其目标则是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所研究社会成员的生活,以理解他们的经验。 要求倾听“来自人民的声音”或将历史视为“民主的选择”的新认识。 呼吁历史学理应给大众留有充足的空间,改变以往的成文历史要么是统治者的记录、要么是社会精英的记录,大众历史即使有也是片段的、不重要的现实。,两种取材:口述回忆;口头传述。 口述研究的重要性并非只是作为一种对历史真实的表述或一种对共同体政治的表现,而是作为表明社会记忆是如何被建构的珍贵证据。 口头传述的社会功能:管束价值观和信念的手段;被用于确证当前实行的特定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赵亚夫. 怎样理解“活着”的历史. 历史教学问题,2008(4),本讲的三个要点,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方向是夯实教师的历史专业基础以历史观为核心。 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业化内容首先是加强对历史学的认知以历史研究方法为准绳。 中学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技艺理应与历史学的发展为指南以有意义的历史教育为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