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707426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39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及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秉龙 博士 教授 电话:010-62733717 E-Mail:,2,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战略,3,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 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 三、中国食物安全现状评价 四、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 五、食物安全与区域农业发展 六、食物安全与其国际贸易 七、食物安全发展战略,4,一、食物安全的基本内涵与演变,(一)食物安全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食物安全的概念,是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粮食短缺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即一些粮食供给不足的发展中国,主要是外汇短缺和

2、购买力不足导致粮食短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食物供给与消费有了明显的改善,使人们由以消费粮食为主的传统食物消费观念向以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合理搭配的现代食物消费观念转变。,5,(二)食物安全基本内涵,1食物数量安全 食物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提供足够的食物,从数量上保证居民食物消费需要的能力。他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特征,强调食物安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利。,6,2食物质量安全 食物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和提供的食物在品种质量、营养卫生方面的状况。他以合理利用资源,保证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食物卫生安全、营养结构合理为特

3、征,强调食物质量安全是人类维持健康生活的权利。,7,造成食物质量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弃物污染农田、水源和大气,导致有害物质在食物中聚集; 二是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加后,一些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在食物中; 三是食物加工过程中一些化学色素、化学添加剂的不适当使用,使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增加; 四是在流通、储运过程中的腐烂、霉变等,使食物质量受影响。,8,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一)食物生产安全程度指标 1生产要素供给指标 2食物生产效率指标 3食物产量指标 4食物生产稳定性指标 5食物生产持续性指标 6食物质量安全指标,9,(二)食物供给安全程度指标,1人均食物占有量 2粮食储备水平

4、,10,粮食储备本质上是“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即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叫做“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 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个部分。 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后备储备通常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用来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波动。,11,(三)食物消费安全程度指标,1人口增长率 2食物消费结构 3食物营养摄入水平和结构 4低收入阶层的食物保障水平,12,(四)食物贸易安全程度指标,1食物贸易依存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食物以满足国内或区内需求缺口量

5、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即是食物贸易依存度。 对粮食而言,当贸易依存度小于5%,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或者说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粮食安全水平。经验研究认为,只要贸易依存度小于1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 2食物自给率 食物自给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食物总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一般来讲,食物自给率与食物安全成正比。,13,(五)食物供需平衡安全指标,食物供需平衡主要由供给增长水平和需求增长水平决定。 供给增长率主要由食物当年的增长率、净进口量、库存增长量决定。 需求增长率主要由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增长需求水平、收入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增长水平决定。 根据食物供给增长率与需求增长

6、率,确定食物安全警戒线及其阈值,以此来综合评价食物安全水平。,14,三、中国食物安全现状评价,中国主要食物涉及种植业的粮食、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等产品,以及养殖业的畜产品和水产品。从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情况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等产品很少出现短缺现象,较多地出现了结构性、低质量产品过剩。 目前,中国一些农产品总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已成为生产中的主要矛盾,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豆、食糖的大量进口,并没有对中国的食物安全构成威胁。,15,(一)食物总产量波动系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量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给能力。粮食

7、产量波动系数反映了粮食数量的稳定状况,波动系数越小,说明生产的稳定性越强;反之,则稳定性越弱。可以用简化了的斯韦德伯格波动系数来表示波动程度,表达公式为:,16,(二)食物自给率 (三)粮食储备率 (四)人均食物占有量 (五)低收入阶层的食物保障水平,17,(六)食物安全警戒线,1粮食安全警戒线的阈值 (1)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 粮食供需平衡主要考虑国内粮食生产量、净进口量、因人口增长形成的对粮食需求增长量和因收入增长形成的对粮食需求增长量。这样,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可由下列公式确定: 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净进口率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收入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18,当国内粮

8、食生产增长率(GR)减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增长率(PR)等于零时,处于最低警戒水平。即国内粮食生产仅能保证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不变情况下的一种最基本的粮食供需平衡,这时的粮食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最低粮食供需平衡警戒线=人口增长率=0.7%,19,当国内粮食生产增长率(GR)减人口增长率(PR)减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IR)等于零时,处于粮食供需平衡警戒水平。即国内粮食生产不仅能保证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能保证由于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增长的需求。 这时,粮食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加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率,他是粮食供需平衡的基本警戒线。 粮食基本供需平衡警戒线=人口增长率+

9、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 粮食基本供需平衡警戒线=0.7%+1.62%=2.32%,20,(2)粮食短缺警戒线 当国内粮食增长率与最大净进口率之和低于人口增长率与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之和时,为粮食短缺警戒线。 粮食短缺警戒线=人口增长率+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最大净进口率=0.7%+1.62%-4.25%=-1.93%,21,(3)粮食过剩警戒线 国内粮食增长率减人口增长率、减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减最大净出口率等于零时,为粮食过剩警戒线。即国内粮食生产量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即使加大出口量,也难以消化过多的粮食,这时出现粮食过剩现象。 粮食过剩警戒线=人口增

10、长率+收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长率+最大净出口率=0.7%+1.62%+1.73%=4.06%,22,粮食增长率阈值区间安全警戒线,23,2粮食安全性评价,通过对以上影响食物安全的六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中国食物安全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粮食的间接消费量会增加。而在中国农业技术进步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将减缓,粮食的供求缺口将迫使中国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未来粮食自给率的下降、按人口平均的食物产量增长缓慢等,预示着未来中国食物安全水平的下降。,24,四、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对食物数量安全的影响 研究认为,收入增长将使粮食需求增长

11、保持在1.62%,是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增长的1倍以上,只有粮食产量增长率保持在2.32%以上,才能使粮食保持在安全供给的水平上。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80015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数量型追求为主,解决基本营养需求是主要目标。收入增长是未来食物数量安全的首要因素,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食物的数量需求增长压力仍然存在。,25,(二)经济增长对食物质量安全的影响,食物消费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温饱消费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收入水平低,食物消费支出比重一般超过50%,食物消费主要是满足吃饱的需要,食物安全几乎等同于粮食安全。 第二个阶段是提高消费质量的小康阶段。在这个阶

12、段,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食物消费从满足吃饱向吃好转变,食物的品质和营养开始成为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向富裕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40%以下,食物消费更加重视营养和健康,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时尚。,26,(三)正确处理食物数量安全 与质量安全的关系,首先要对现有的食物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及时高度重视食物质量问题。21世纪,食物安全不仅要求农业生产足够数量的食物,还要求提高食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处理好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关系,还需要对中国近年来某些农产品的过剩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大多数农产品的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的。因此,在

13、提高食物质量、确保消费安全的同时,仍然要把进一步发展食物生产,提高中国食物的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27,五、食物安全与区域农业发展,(一)区域食物安全的影响因素 1食物资源指数 人均耕地资源指数在前5位的是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宁夏,表明这些地区有较丰富的耕地资源,依赖于耕地的食物安全程度更高。 水资源指数值在前5位的是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海南,表明这些地区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依赖于水资源的食物安全程度较高。 草地资源指数值在前5位的是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表明这些地区草地资源丰富,依赖于草地资源的食物安全程度较高。,28,2食物生产能力,FPLR为食物生产区

14、位系数(Food Production Location Ratio);Y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生产量;Yj为全国j种食物的生产量;X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人均生产量;Xj为全国食物人均生产量。,29,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处在前几位的省份是:,粮食为黑龙江、山东、吉林、河南、江苏 肉类为四川、山东、湖南、河北、吉林 蛋类为河北、山东、河南、辽宁、江苏 奶类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西藏、河北 水产品为福建、山东、广东、浙江、辽宁 蔬菜为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 水果为山东、陕西、河北、广东、福建 油料为江西、山东、安徽、湖北、江苏 糖料为广西、广东、海南,30,3食物消费能力,FCLR为食物消

15、费区位系数;Xij为i地区j种食物的人均消费量;Xj为全国j种食物的人均消费量;Pi为i地区的人口数;P为全国人口数。 消费系数越高,则该地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量越大;否则就表示该地区消费量较小。,31,主要食物消费量处在前几位的省份是,粮食: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 肉类:广东、四川、湖南、湖北 蛋类:山东、河南、江苏、河北、辽宁 水产品: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湖北 蔬菜:四川、河南、山东、湖南、广东 油料:湖南、江苏、安徽、四川,32,(二)食物安全区域关联,地区资源禀赋:自然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 生产的专门化与分散化:专门化的食物区域关联、专门化的模仿与引进 食物

16、需求导向:一是直接进行区域食物流动,确保区域食物安全;二是食物生产原料与技术的转移,在本区组织生产,促进该区域的安全 区域间的流动和交换: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食品的交换,33,(三)区域食物安全的保障,1进行各区域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协调 2建立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区域食物发展体系 3优化功能互补的区域食物安全保障结构 4建立各具特色的食物发展模式,34,五、食物安全与其国际贸易,(一)中国食物国际贸易的演变与格局 1中国食物国际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 中国食物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贸易的比重在加大。近年来主要的贸易省市区为北京、广东、山东、福建、上海、浙江、江

17、苏、辽宁、广西等,占中国食物贸易额的80%左右。 东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比重高,而且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中西部地区的食物进出口贸易额和比重均较低,而且有下降的趋势,最低的三个省区是青海、宁夏、西藏。,35,2.中国食物贸易的国际市场格局,日本、香港、欧盟、韩国、美国是中国食物的主要出口去向地,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香港5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食物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中国食物出口的一半集中在日本和香港,而中国进口食物的一半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香港、马来西亚三大洲的六个国家或地区。 相比之下,中国食物进口贸易的地区结构更具有合理的多元化特点,具有较强的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中国食物

18、出口地区结构的集中度相对过高,抗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同时,也暗示着中国食物出口竞争力和多元化出口市场的开拓能力需要进一步开拓和挖掘。,36,(二)加入WTO对中国食物 安全贸易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实现食物安全贸易的标准是保证在正常年份食物自给率不低于95%,即净进口食物不超过国内食物消费量的5%。 加入WTO对中国食物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构成实质性冲击。 到目前为止,加入WTO对中国的食物安全没有造成重大的影响。,37,六、食物安全发展战略,(一)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必须增加食物生产、食品工业、食物营养卫生及相关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强

19、食物发展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使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 不断增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应用研究,显著提高食物产量、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38,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培育开发动植物优良品种、新型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 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全面开发食物资源。,39,(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食物综合供给能力,在保护与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优化食物品种、优化食物品质、优化食物生产布局,促进食物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

20、 种植业要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40,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 合理利用草地、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建立规模养殖场,加快牛、羊、禽特别是奶畜发展,生产优质畜禽食品。 在合理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开发远洋渔业资源。,41,(三)完善食物标准体系,保证食物质量安全,加快食物与营养立法步伐,制定食品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与人民身体健康。 加强食物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

21、标准化建设,加快食物质量、安全、卫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不同类别食物与营养标准,科学地指导食物的生产和消费。,42,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农产品标准认证制度,规范直接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 加快健全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食物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食物质量,确保食物质量安全。,43,(四)理顺关系,建立一体化的食品工业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规划和协调,加强监管和服务,实行食品工业产供销一体化。 调整食品工业结构,加速传统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向现代食品工业的转化

22、,建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 开展食品加工机械、包装、储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食品科技,提高中国食品工业科技水平。 加强食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品标准化包装、运输。加强对大宗食物的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44,(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制度,国家在加强扶贫工作力度的情况下,进一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村贫困人群的收入倾斜政策,提高其生存能力与食物获得能力。 在经济落后地区,采取不同形式,保障居民食物供给。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平抑市场物价,稳定粮食供给和保障贫困人群的食物获得能力。 对发生严重营养不良的地区,政府要及时

23、采取营养干预措施。,45,(七)充分合理运用WTO规则,提高食物国际竞争力,按照环保法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无公害食物生产规定、卫生检疫制度等,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标准,减少国外产品对中国食物生产与市场的冲击。 参照世界贸易规则,制定中国食物进出口贸易政策,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发展外向型食品产业。,46,根据食物要素禀赋特点,有效地配置食物生产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优势食物的生产,提高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际食物市场,在基本保证中国食物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进口一定数量资源短缺性食物,降低食物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缓解资

24、源短缺的压力。 加强对食物进出口的检疫检验,防止国外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和低价农产品的倾销。,47,(八)全面普及营养知识,科学合理引导居民消费,中国目前的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 细粮消费多,粗粮消费少; 猪肉消费多,牛羊肉消费少; 粮食消费多,大豆消费少; 集中消费多,均匀性消费少; 酒类消费多,饮料消费少; 低质食物消费多,优质食物消费少。,48,在膳食营养摄入结构方面 高能量食物多,高蛋白质食物少; 动物性脂肪多,植物性脂肪少; 一般蛋白多,优质蛋白少; 晚餐营养多,早餐营养少。,49,(九)建立食物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物安全的有效调控,加强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供给 加强

25、食物信息建设,建立中国食物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物供给的消费的安全。 利用食物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物生产、食物供给、食物分配和食物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考虑中国的食物安全。 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物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中国食物安全。,50,中国食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51,一、“十五”时期食品工业的成就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三、“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四、“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五、“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及区域布

26、局 六、“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七、“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52,一、“十五”时期食品工业的成就,53,(一)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344.8亿元,比2000年增长97.2%,年均增长19.4%; 工业增加值63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7.6%; 销售收入199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1.3%,年均增长20.3%; 利税总额3365亿元,比2000年增长91.9%,年均增长11.4%。 其中,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

27、润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54,(二)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 小麦粉3922万吨 食用植物油1612万吨 肉类总产量7743万吨(其中肉类制品850万吨) 乳制品1146万吨 啤酒3062万吨 软饮料3380万吨 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2.2%、92.6%、26.4%、530%、37.2%和126.7%。,55,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十五”期末,我国粮食加工业中特等米和标一米占大米总产量的92%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特制二等以上精制小麦粉占面粉总产量的75%,

28、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全精炼食用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60%以上 精深加工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11%,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液体乳产量占乳制品的产量由2000年的60%提高到91%以上 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56,(三)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时期,随着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和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等规章,以及一系列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的食品标准

29、的颁布实施 食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各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57,(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2005年,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987.9亿元,占全行业的25.6%;总资产4586.3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8.9%;实现利税总额1920.0亿元,占全国食品行业的57.1%。 部分食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乳制品行业十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4.7%,饮料行业十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十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43.6%

30、,啤酒行业3大企业集团的产量合计占全行业的31.6%。,58,(五)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5年,规模以上国有食品企业2039个,实现销售收入3086.7亿元,占15.5% 集体企业1001个,实现销售收入753.4亿元,占3.8% “三资”企业3910个,实现销售收入5367.5亿元,占27.0% 民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16497个,实现销售收入9664.5亿元,占53.7%,居于主导地位。 与2000年相比,国有企业比重降低了近23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59,(六)食品工业区

31、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 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 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猪牛羊禽肉加工产业带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产业带 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 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60,(七)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攻克了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 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 研制出一批包括4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小时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

32、00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速6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61,(八)食品工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时期,食品工业在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 国家通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对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以及特色资源加工等五大行业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 到2005年底,已建成投产143个项目,年加工转化农产品约900万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带动农户650万多户

33、,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62,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63,(一)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我国经过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30%,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90%以上 我国柑橘加工量仅为10%左右,而美国、巴西达到70%以上 我国肉类工厂化屠宰率仅占上市成交量的25%左右,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只有11%,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全部实现工厂化屠宰,肉制品占肉类产量的比重达到50%。 在产值方面,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

34、约为2.03.7:1,64,(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 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异黄酮等深加工品少。 肉产品结构“四多四少”的现状依然存在,即:白条肉、冷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65,(三)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稻谷加工达到日生产能力400吨及以上合理规模的企

35、业不足1% 大部分油菜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不足10万吨 甘蔗糖厂的平均日榨能力仅为2500吨 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3万吨,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25家 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000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食品行业生产集中度的提高。,66,(四)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格局20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产品销售收入方面,目前东、中、西三大区域食品工业的比重约为3.2:1.3:1 在产品深加工方面,东部地区的食品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之比为1.05:1,中部地区为0.50:1,西部地区为0.40:1 中西

36、部地区由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67,二是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够紧密 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农产品长途运输的成本和物流过程的损失,导致资源浪费。 如我国虽然有300多个小麦品种,但适合加工优质面包和饼干的专用品种缺乏,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1000多万吨加工专用小麦,另外加工啤酒的大麦大量依靠进口。我国95%的柑橘为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仅占5%,其中80%仅适合加工成橘瓣罐头,适合加工橙汁的品种很少。,68,(五)食品工业关键技术与装

37、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 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能耗高,成套性差; 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定向分离与物性修饰、非热杀菌、多级浓缩干燥等食品工业技术,以及连续冻干设备、超低温单体冷冻设备等一批共性关键重大技术与大型成套装备亟待突破。,69,(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一是食品标准制定方法和体系不能适应食品安全控制的要求,存在标准体系结构、层次不够合理,个

38、别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食品安全标准短缺,标准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是食品企业违法生产食品现象不容忽视。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另外,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中占较大比例。,70,三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四是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和环境污染给食品卫生带来较大影响。,71,三、“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分析,72,(一)食品工业的发展机遇,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

39、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市化率提高到47%,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亿人。 根据有关预测,同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预计将由2004年的37.7%下降到2010年的35%,平均生活水平处于富裕型阶段;农村将由2004年的47.2%下降到2010年的41.6%,平均生活水平从小康型向富裕型阶段转变。,73,2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原料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按照农业部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40、20032007年)的方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优质化和区域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优质、专用的加工原料。,74,3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食品工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农村人口比重大,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发展食品工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上述重大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这些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的硬件、软件环境将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

41、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75,4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食品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食品工业主要利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其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还田,具有循环经济的特征。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将更加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将越来越好。 目前,一些省区市已经把加快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76,5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食品工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国内食品工业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这有利于我国

42、食品工业更好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合理利用国外食物资源保障原料供给,进一步拓展食品工业的国际市场。,77,(二)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1环保要求高,资源消耗量大,食品工业发展成本增加。 一方面,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远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一部分企业难以支付污染治理的成本。 另一方面,食品工业部分行业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比较大,不利于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未来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提高了食品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78,2食品工业发展受制于融资难问题 食品工业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大、需求集中,

43、而食品加工企业大多利润率不高,靠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融资环境不利于食品生产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一是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只有小部分能够获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 二是民营企业由于政策的限制,难以得到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 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力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食品企业对资金的要求 四是部分大企业因位置远离城市,不动产价值低、变现困难,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79,3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食品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食品工业十分活跃,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争夺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垄断能力,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金实力不强的国内食品企业

44、造成重大威胁。 另一方面,很多国家提高进口食品的检测标准,食品国际贸易的技术门槛和环保要求趋于增强,有的成为保护本国产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涉及产品范围会越来越广,监管措施越来越具体,我国食品出口面临的阻力增大。,80,4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水平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食品加工既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又可能增加不安全的因素。 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体系,是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81,四、“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82,(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

45、则,“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契机,依托农业生产,反哺农业生产,继续调整食品工业结构,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总体水平; 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 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确保居民放心食用。 促进食品工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83,“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

46、自主创新,科技先导 二是培育品牌,做大做强 三是突出优势,集聚发展 四是注重营养,提高质量 五是标准先行,保障安全 六是节约资源,综合利用,84,(二)发展目标,1食品工业的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0345亿元增加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总额从2005年的3365亿元增加到67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85,2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食品科技总体布局和创新平台 2010年食品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0%左右,大中型企业生

47、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比重达到50%以上,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6,3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体系、食品安全认证认可体系,以及比较健全的市场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放心食用程度。,87,4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2010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0家以上,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以销售收入来衡量)超过30%。,88,5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

48、平明显提高 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肉类屠宰加工、果蔬加工等行业的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89,6公众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产品的总量和结构要基本满足改善公众营养的需要,逐步消除营养不良、营养失衡等状况,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2010年基本达到小康和更加富裕的食物结构和膳食营养要求,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达到2300千卡,蛋白质75克,脂肪70克 城市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50千卡,蛋白质75克,脂肪80克; 农村居民

49、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320千卡,蛋白质75克,脂肪65克。,90,7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食品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单位产值能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放总量减少10%。,91,五、“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及区域布局,92,(一)粮食加工业,1发展方向和目标 重点抓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兼顾杂粮的开发。,93,小麦、稻谷加工继续以生产高质量、方便化主食食品为主,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预配粉等,推进传统主食品生产工业化; 玉米加工除继续发展高质量的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外,进一步发展应用前景广、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淀粉糖、有机酸、聚乳酸、变性淀粉、多元醇等精深加工产品; 大豆加工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功能性蛋白、大豆组织蛋白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 薯类加工重点发展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片)和方便湿粉等产品; 杂粮加工重点发展荞麦、燕麦、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